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中深层油气成藏条件
1
作者 欧成华 张道伟 +1 位作者 陈世加 路俊刚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73-479,共7页
目的探究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油气的成藏条件,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层。方法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进行观测,结合室内岩心及油气样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解释、测井处理等多种资料和手段,在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 目的探究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油气的成藏条件,寻找有利的勘探目标层。方法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进行观测,结合室内岩心及油气样分析化验以及地震解释、测井处理等多种资料和手段,在地层沉积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干柴沟—咸水泉地区中深层的储层特征、烃源岩特征、石油性质、油源变化和油气运聚条件。结果区内源岩较发育,生烃能力较强,储盖组合较好,具备形成中小规模油气藏的潜力。结论干柴沟构造G2号圈闭和咸水泉构造X2号圈闭是下步勘探的有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柴沟-咸水泉地区 中深层 勘探潜力 成藏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沉积特征与演化过程——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吕峻岭 朱一杰 +5 位作者 夏瑞 郑云柯 刘晨虎 冯文杰 李国艳 杜晓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94-1005,共12页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盆地边缘可形成一种发育于盆地边缘并顺源延伸至湖盆边缘终止的大型沉积体系,即分支河流体系,其主体往往被称为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规模较大,沉积过程复杂,其沉积物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水储层。为了明确干旱型分支... 在干旱气候背景下,盆地边缘可形成一种发育于盆地边缘并顺源延伸至湖盆边缘终止的大型沉积体系,即分支河流体系,其主体往往被称为冲积扇。分支河流体系规模较大,沉积过程复杂,其沉积物可形成大规模的油气、水储层。为了明确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沉积演化过程及其不同时期沉积特征的差异,通过水槽沉积实验模拟再现其沉积过程,并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延时拍摄等技术手段精确监测。研究结果表明:1)分支河流体系的半径、边缘糙度与模拟期次(沉积物供给)呈对数相关关系,同时其增生规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据此可将沉积演化过程划分为早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2)各阶段沉积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初期阶段以片流为主,片流单元在分支河流体系表面呈连片状多期次迁移叠置,中期阶段非限制性河道的侧向迁移及与其远端相连的限制性河道的形成与废弃共同主导了沉积过程,后期阶段非限制性河道发育程度大大降低而限制性河道发育程度大大增加并主导沉积过程。3)分支河流体系的三阶段演化导致其本身由三个沉积特征差异较大、空间结构迥异的沉积层构成,包括底层片流朵体复合体、中层非限制性河道与限制性河道切割叠覆体、顶层限制性河道切叠沉积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型分支河流体系 沉积特征 演化过程 沉积构型 水槽沉积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温耐盐聚合物降失水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欢 曾雪玲 +2 位作者 李文研 王福国 张海宁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6-233,共8页
针对目前降失水剂耐温抗盐能力不足、综合性能差等问题,以改性nano-SiO_(2)、AMPS、AM、MA和SSS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水溶性聚合物基纳米SiO_(2)复合物P(AAMS)/nano-SiO_(2)来提高固井水泥浆高温高盐环境下的控... 针对目前降失水剂耐温抗盐能力不足、综合性能差等问题,以改性nano-SiO_(2)、AMPS、AM、MA和SSS为原料,通过自由基水溶液共聚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水溶性聚合物基纳米SiO_(2)复合物P(AAMS)/nano-SiO_(2)来提高固井水泥浆高温高盐环境下的控失水能力,从而提高固井质量,保障油气资源的高效安全开采。利用红外、核磁等手段表征了P(AAMS)/nano-SiO_(2)的结构,并对P(AAMS)/nano-SiO_(2)水泥浆体系的控失水、耐温、抗盐及其他基本施工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P(AAMS)/nano-SiO_(2)可明显提高水泥浆在高温高盐环境下的控失水能力,当P(AAMS)/nano-SiO_(2)掺量为0.9%时,其水泥浆在120℃下的失水量为44 mL;在含10%~30%NaCl盐水的水泥浆中,P(AAMS)/nano-SiO_(2)掺量为1.2%时,水泥浆的失水量仍小于50 mL,能满足固井施工要求,对水泥石的力学性能、稠化性能等其他基本工程性能无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失水剂 抗高温 抗盐 控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成盆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9
4
作者 吕宝凤 张越青 杨书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 本文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综合应用盆地构造解析、平衡地质剖面恢复等方法,探讨了柴达木盆地构造体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模型。柴达木盆地受到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的共同影响,围绕中部刚性基底周边发育北部祁连山、南部东昆仑山及西部阿尔金山三大构造体系,每个构造体系都是由主要断裂及其伴生的断层相关褶皱组成三排波浪式冲断构造,低序次断层及其相关褶皱呈斜列式分布于其间,整个盆地可以看成三大构造体系叠合的产物,其根本动力学背景是柴达木地块受到南部印度板块向北挤压、北部阿拉善地块的阻挡及东侧华北板块和西侧塔里木地块的侧滑而形成的力偶环境,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和平衡地质剖面恢复与分析结果提出盆地发展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南北向拉张、新生代多次幕式挤压并叠加东西向侧向走滑与旋转、并于第四纪形成现今的构造面貌的发展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构造体系 区域应力场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益铭 黄雷 +6 位作者 宋世骏 陈琰 刘池洋 周飞 张麒 吴志雄 类维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6-1604,共19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受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新近纪盆地内古环境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新近纪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孢粉特征进行分析,恢复盆地植被类型和环境演化过程,进而探讨高原构造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对盆地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一里坪凹陷新近纪孢粉组合以裸子植物繁盛,被子植物较为常见,旱生植物发育为主要特征。孢粉特征指示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凹陷整体新近纪属于半干旱—干旱气候,古环境演化受青藏高原隆升强度以及全球气候影响显著:下油砂山组环境为亚热带森林,上油砂山组环境为温带森林—草原,狮子沟组环境转变为寒温带草原—半荒漠。该时期环境背景,不利于一里坪凹陷在新近纪发育大规模优质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里坪凹陷 柴达木盆地 新近纪 古环境 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