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巨厚膏盐岩形变机制解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阿姆河右岸东部阿盖雷地区侏罗系为例
1
作者 张培军 谢明贤 +5 位作者 罗敏 张良杰 陈仁金 张文起 乐幸福 雷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4,共9页
阿姆河右岸侏罗系钦莫利阶发育巨厚膏盐岩,其对油气富集成藏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通过剖面地质形态分析与地震分频属性刻画,对阿姆河右岸东部阿盖雷地区侏罗系与膏岩层相关的典型构造样式进行了识别,并解... 阿姆河右岸侏罗系钦莫利阶发育巨厚膏盐岩,其对油气富集成藏具有重要影响。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试资料和地震资料,通过剖面地质形态分析与地震分频属性刻画,对阿姆河右岸东部阿盖雷地区侏罗系与膏岩层相关的典型构造样式进行了识别,并解析了其形变机制,恢复了关键成藏期的古构造,探讨了不同时期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阿盖雷地区侏罗系上盐层上部及上覆地层发育滑脱褶皱,下部发育少量大型盐枕构造,中石膏—下盐层—下石膏层整体变形程度较低,下盐层内发育3种形态小型盐枕构造及盐缩颈,盐枕构造间可识别典型礁/丘滩体。②研究区构造挤压应力和重力滑脱作用是形成膏盐岩形变的主要动力,考虑“2期主要构造运动、先存地貌/构造、多层差异化变形塑性地层、纵横向复合叠加变形”4项关键因素建立了多层叠覆型复杂构造变形模式。③采用基于盐层流动增厚量回填的厚度图法恢复了研究区上盐层沉积前、早白垩世末生烃高峰期的古构造,综合生排烃史、构造发育史、气井产量,明确了基于膏盐岩形变恢复的古构造是天然气富集高产的重要因素,具有“天然气持续充注、多期动态成藏”的演化特征,古、今构造继承性发育区为天然气富集的最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 变形机制 古构造 滑脱褶皱 盐枕构造 挤压应力 重力滑脱作用 侏罗系 阿盖雷地区 阿姆河右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冲击钻井多斧形齿破岩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冷有恒 王立新 +2 位作者 陈鹏羽 刘荣和 席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6,共9页
冲击工具、PDC钻头钻齿类型以及硬岩地层的配伍性是延长冲击工具和钻头使用寿命、获得最佳破岩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针对此,考虑旋转冲击钻井过程中轴向静载与冲击载荷、钻齿以及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常规钻井和... 冲击工具、PDC钻头钻齿类型以及硬岩地层的配伍性是延长冲击工具和钻头使用寿命、获得最佳破岩效果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针对此,考虑旋转冲击钻井过程中轴向静载与冲击载荷、钻齿以及地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常规钻井和旋转冲击钻井条件下单、双斧形齿三维破岩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钻井方式下多齿破岩效果的差异性,分析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单、双齿条件下岩石内部拉应力、压应力与剪应力的分布,揭示了冲击载荷作用下多齿破岩机制,研究了不同钻齿倾角和双钻齿间距条件下钻齿侵彻深度、切削面下岩石损伤以及钻齿受力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双斧形齿破岩过程中,岩石内部存在明显的剪应力及拉应力干涉现象;随着钻齿前倾角的增大,岩石剖面损伤面积、侵彻深度和钻齿切向受力均逐渐减小,前倾角为20°时为最佳切削倾角;在钻齿前倾角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增大钻齿间距会导致双齿之间的干涉效果逐渐减弱,残余岩脊变得更加显著;考虑岩石切削效果和钻齿受力情况,当双斧形齿间距为16 mm时,钻齿具有较高的破岩效率和较长的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可为冲击钻井过程中PDC钻头类型的选择和钻齿的布局提供理论和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钻头 斧形齿 钻齿参数 破岩机制 数值模拟 侵彻深度 切向力 钻齿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压裂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数值模拟研究
3
作者 李韵竹 魏占军 +2 位作者 陈鹏羽 程木伟 席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101,共8页
多级压裂过程中交变载荷导致的水泥环界面累积塑性应变是微环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斜井段因地应力偏转、套管不居中导致应力环境复杂,水泥环累积塑性应变发展规律鲜有研究。为此,考虑斜井段交变载荷、套管不居中及地应力偏转,结合水泥环损... 多级压裂过程中交变载荷导致的水泥环界面累积塑性应变是微环隙产生的主要原因,斜井段因地应力偏转、套管不居中导致应力环境复杂,水泥环累积塑性应变发展规律鲜有研究。为此,考虑斜井段交变载荷、套管不居中及地应力偏转,结合水泥环损伤本构模型,建立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发展数值模型,分析了多因素耦合作用下套管-水泥环界面处累积塑性应变变化规律,研究了套管居中度、交变载荷幅值及水泥环力学参数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规律,评价了交变载荷作用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沿程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斜井段地应力偏转会导致塑性应变增量增加,套管不居中会导致初始塑性应变增加,进而增大井筒气体泄漏的风险;套管内压越大,水泥环产生的累积塑性应变越大;同等力学条件下,提高套管居中度、降低水泥环弹性模量有利于减小累积塑性应变,保障水泥环密封的完整性;同等交变载荷次数条件下,斜井段累积塑性应变随着井深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最大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井斜角60°处,最小累积塑性应变出现在造斜点处。研究结果可为斜井段水泥环密封完整性的保护以及钻井液类型的优选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压裂 斜井段 累积塑性应变 交变载荷 数值模拟 密封完整性 地应力偏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载荷作用下斧形齿和三棱齿破岩效果试验研究
4
作者 李韵竹 刘荣和 +4 位作者 杜建洪 刘斌 王雯雯 席岩 张天择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28,共9页
在钻井工程中,不同地层优选不同类型的钻齿对于破岩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为此,利用SHPB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三棱齿和斧形齿对岩石的冲击破岩试验。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分析不同冲击速度条件下钻齿的破岩体积,对单齿破岩效果... 在钻井工程中,不同地层优选不同类型的钻齿对于破岩效率的提升非常重要,为此,利用SHPB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开展冲击载荷作用下三棱齿和斧形齿对岩石的冲击破岩试验。通过三维扫描技术分析不同冲击速度条件下钻齿的破岩体积,对单齿破岩效果进行评估,分析不同类型钻齿在破岩过程中耗散能的变化,讨论不同冲击速度条件下钻齿破岩比功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冲击坑体积随冲击速度增大而增大,斧形齿冲击坑体积均小于三棱齿冲击坑体积;在相同速度下,斧形齿破岩的分形维数和破裂能效率均大于三棱齿;在低速冲击条件下三棱齿的破岩比功较小,在高速冲击下斧形齿的破岩效率更高。研究结论可为PDC钻齿在硬岩地层冲击钻井的提速提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异形齿 冲击载荷 SHPB试验 斧形齿 分形维数 破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正韵律厚油层高含水期挖潜室内实验 被引量:11
5
作者 姜汉桥 宋亮 +1 位作者 张贤松 刘凡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 设计了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从孔隙尺度研究了河流相储层高含水后期水平井和注入凝胶2种方法挖潜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不同孔喉波及规律。结果表明,水驱后在顶部(低渗层)布置水平井挖潜,可以对低渗层大孔隙有很好的动用,但剩余油依然主要富集于低渗层以及中渗层的中—小孔隙;注入凝胶段塞可以有效调整吸水剖面,对后续水驱有着重要作用,而且与水平井挖潜相比可以有效动用低渗层的大—中孔隙,对低渗层小孔隙也有动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相油藏 孔隙尺度 高含水期 三维平板模型驱替实验 岩心驱替实验 核磁共振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炮—检点双向照明补偿逆时移偏移 被引量:4
6
作者 吕功训 何新贞 +3 位作者 吴蕾 龚幸林 王建立 张文忠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6-270,218-219,共5页
在分析炮点及接收点照明度的基础上,利用双程波照明补偿对逆时偏移中的单炮成像结果进行照明补偿,不仅克服了单程波方程只对炮点进行照明分析产生的照明不足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补偿因速度剧变造成的振幅畸变。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和在阿... 在分析炮点及接收点照明度的基础上,利用双程波照明补偿对逆时偏移中的单炮成像结果进行照明补偿,不仅克服了单程波方程只对炮点进行照明分析产生的照明不足的问题,而且能有效地补偿因速度剧变造成的振幅畸变。通过理论模型计算和在阿姆河右岸地区地震资料的应用,证明该偏移方法对速度剧烈变化造成的成像振幅畸变具有较好的校正作用,适用于该区"三膏两盐"(从上往下地层依次为上石膏层、上盐岩层、中石膏层、中盐岩层、下石膏层、下盐岩层,俗称"三膏两盐")结构造成的下伏碳酸盐岩成像振幅畸变地层的成像,提高了阿姆河右岸地震资料的成像处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照明 照明补偿 逆时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侵特征及残余气分布规律 被引量:6
7
作者 谢鹏 陈鹏羽 +1 位作者 赵海龙 徐建亭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83-591,共9页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为解决碳酸盐岩裂缝-孔隙型边底水气藏在开采过程中易发生气井水窜的问题,利用可视化微观模型实验和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检测系统,开展水侵机理模拟实验,研究残余气分布规律;以脉冲序列测试得到T2图谱,表征侵入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孔喉半径比、配位数和裂缝宽度对水侵及残余气分布影响显著,孔隙型储集层侵入水先进入中—大孔隙,后进入小孔隙;裂缝-孔隙型储集层中裂缝的分布对水侵方式存在影响,侵入水进入裂缝后,可以通过裂缝进入中—大孔隙中。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37.7%的残余气存在于小孔隙中,62.3%的残余气存在于中—大孔隙中;裂缝-孔隙型储集层水淹后裂缝中的残余气较少,小孔隙中的残余气占4.8%~26.8%,中—大孔隙中的残余气占69.2%~94.7%,且小孔隙中的残余气难以被动用。以中—大孔隙水侵比例为目标函数评价残余气饱和度指标,主控因素为裂缝贯穿程度、水体倍数、裂缝宽度和采气速度。应在裂缝发育区优选井轨迹,避免钻遇沟通边底水的裂缝,同时优化气井配产,延缓气井见水时间;气井出水后适当降低产气速度,促使侵入水进入中—大孔隙,减少残余气在中—大孔隙中的分布,提高天然气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气藏 裂缝-孔隙型储集层 核磁共振 水侵特征 残余气分布 采气速度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