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环形阵列的油管损伤三维成像检测方法研究
1
作者 罗有刚 桂捷 +3 位作者 富锐萍 胡相君 黄周启 王策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59,共5页
传统的瞬变电磁套管损伤检测技术是通过采集数据来反映套管损伤情况的二次场信息,反演套管二维壁厚曲线,为套管损伤提供解释依据。为了使套管损伤解释得更加高效、直观、精准,满足井口油管三维成像的需求,建立一种基于环形阵列式的井口... 传统的瞬变电磁套管损伤检测技术是通过采集数据来反映套管损伤情况的二次场信息,反演套管二维壁厚曲线,为套管损伤提供解释依据。为了使套管损伤解释得更加高效、直观、精准,满足井口油管三维成像的需求,建立一种基于环形阵列式的井口油管三维成像检测系统,利用探测仪器中环形阵列分布的TMR传感器,对井口油管各个方位的信息进行采集,使得采集到的数据能够描述不同深度、不同角度的损伤情况。结合套管半径、涡流扩散时间以及径向探测角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井口三维数据的处理,实现套管内外壁三维成像,进而实现井口油管的非对称损伤解释。通过与传统的电磁探伤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所提井口油管三维成像检测方法的有效性,为现场套管损伤解释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管损伤 环形阵列 三维成像 瞬变电磁 TMR传感器 空间坐标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83水平井智能分段注水工艺研究与试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改星 王薇 +2 位作者 王俊涛 于九政 刁广智 《石油机械》 2017年第6期87-90,共4页
目前国内水平井注水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水平段封隔器密封性能有待提高,配套测调工艺成本还需控制以及需降低后期起管柱遇阻风险等。为此,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油田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水平井智能配水... 目前国内水平井注水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如水平段封隔器密封性能有待提高,配套测调工艺成本还需控制以及需降低后期起管柱遇阻风险等。为此,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油田水平井分段注水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水平井智能配水器和注水封隔器等关键工具及配套仪器,形成了水平井智能分段注水工艺技术,并在安83水平井开展了2段智能分注先导性试验。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工艺可靠,智能配水器和注水封隔器密封性能良好,满足致密油吞吐要求。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安83区块致密油的开发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水平井 智能分段注水 智能测调 智能配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固井胶塞变形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段风海 姚辉前 +4 位作者 白园园 张怀杰 邹强 郑杜建 张培钢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2,共5页
固井过程中胶塞在套管中的变形状态对其刮拭效果和隔离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固井质量的好坏。为了探究胶塞橡胶碗在固井作业过程中的变形状态与规律,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Mooney-Rivlin模型分析了径差(橡胶腕外径与套管内径之差)... 固井过程中胶塞在套管中的变形状态对其刮拭效果和隔离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决定了固井质量的好坏。为了探究胶塞橡胶碗在固井作业过程中的变形状态与规律,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Mooney-Rivlin模型分析了径差(橡胶腕外径与套管内径之差)与橡胶碗角度两个因素对胶塞变形的影响。分别分析了当径差为5~30 mm、橡胶腕角度为25°~80°时,橡胶腕与套管壁之间的接触作用力以及接触状态。当径差为20~25 mm时,橡胶碗与管壁之间接触作用力较稳定,呈宽面接触,此时胶塞橡胶碗刮拭效果和隔离能力最佳。同时分析了当径差处于最佳区间时,橡胶腕角度为45°~65°时,胶塞刮拭效果和隔离能力最佳。并通过橡胶腕与套管接触性能试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为胶塞橡胶碗的设计与选型提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井技术 胶塞 有限元 变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管内对接井下电缆湿接头的研制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胡改星 巨美歆 +3 位作者 于九政 杨玲智 樊明会 卢二付 《石油机械》 2017年第7期68-71,共4页
有缆数字式分注工艺需在油管外预置电缆,存在现场施工作业复杂、施工效率低及带压作业难度大等问题。为此,研制了油管内对接井下电缆湿接头。该湿接头主要由对接下体和对接上体组成,施工时对接下体随井下工具下井,完井后在井口利用电缆... 有缆数字式分注工艺需在油管外预置电缆,存在现场施工作业复杂、施工效率低及带压作业难度大等问题。为此,研制了油管内对接井下电缆湿接头。该湿接头主要由对接下体和对接上体组成,施工时对接下体随井下工具下井,完井后在井口利用电缆携带对接上体依靠重力与对接下体完成对接,对接下体的外接头总成设计有5个Φ20 mm的过流孔及解锁力为12~20 k N的锁紧机构,实现对接后长期稳定通信与供电、正常注水及重复对接利用。室内试验及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湿接头设计合理、对接可靠,试验值与设计指标相符,满足注水井的作业要求。建议根据不同的井斜设计不同的加重短节,以便内、外接头可靠对接。所得结论可为优化有缆数字式分注工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缆湿接头 外接头 对接下体 分注工艺 锁紧试验 解锁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