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测井识别:以川中地区沙溪庙组一段为例
1
作者 曹脊翔 陈思源 +4 位作者 肖柏夷 杨曦冉 罗莹莹 陈宏 吴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858-8870,共13页
川中地区金秋气田—天府气区沙溪庙组沙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复杂,给储层评价与天然气勘探开发造成了较大困扰,但传统成岩相识别方法准确率低、对专业人员依赖性强、耗时长,急需准确率高、成本低、速度快的成岩相识别方法。首先,基于... 川中地区金秋气田—天府气区沙溪庙组沙一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相复杂,给储层评价与天然气勘探开发造成了较大困扰,但传统成岩相识别方法准确率低、对专业人员依赖性强、耗时长,急需准确率高、成本低、速度快的成岩相识别方法。首先,基于铸体薄片鉴定数据,通过组分三端元图确定了致密砂岩岩性,结合图像处理技术确定了孔隙、胶结物的类型与比例,并划分了致密砂岩成岩相。然后,对岩心划分成岩相数据对应的1019个深度测井数据进行了分布范围、中位数、均匀性、偏斜性等特征分析,通过标准化将6条测井数据转换到了0~1范围,通过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处理数据不均衡问题。最后,选取传统机器学习算法和集成学习算法中的10种方法模型训练与性能对比。研究发现,集成学习算法(特别是极端随机树算法)在成岩相识别中表现最佳,其准确率和F_(1)分数均高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显著提高了识别精度与稳定性。利用构建的极端随机树算法模型对JQ8井的成岩相进行预测验证,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致密砂岩成岩相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沙溪庙组 特征分析 集成学习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的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过程中的井筒压力研究
2
作者 杨鹏飞 毛良杰 +1 位作者 杨森 陈雪峰 《应用数学和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4-270,共17页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并结合井眼轨迹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数学模型,再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对压井过程中井筒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认识了初始气侵量、压井液排量与密度、水平井段长度对井筒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 基于井筒多相流理论,并结合井眼轨迹的计算方法,建立了复杂结构井动态压井数学模型,再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对压井过程中井筒压力进行了模拟研究,认识了初始气侵量、压井液排量与密度、水平井段长度对井筒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压井过程中,套管承受的压力将会变得更大,且套管承受高压的时间也会明显增长;初始气侵量越大,为平衡井筒压力,压井过程中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越大;压井排量越大,压井过程中的套管压力越低,立管压力越大;压井液密度越大,压井过程中套管压力和立管压力越低;水平段长度越长,压井过程中的套管压力越大,压井时间越长.研究结果对保障复杂结构井的压井作业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结构井 动态压井 井眼轨迹 井筒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地貌恢复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59
3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陈韵骐 夏吉文 杨坚 周涛 程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92-2002,共11页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 中二叠统茅口组是四川盆地南部重要的天然气产层之一。在中二叠世末期由东吴运动引起的地层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下,茅口组海相碳酸盐岩发育了风化壳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古地貌迄今未得到准确恢复,影响了对茅口组碳酸盐岩储层分布的正确认识。本文以录井、测井及岩心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为依托,通过地层精确划分、对比以及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在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下地层中优选并确定了长一段顶面和茅三段底面两个全区稳定分布的、近等时的地层界面作为恢复岩溶古地貌的基准面。在分别编制研究区残余地层等厚图和印模地层等厚图的基础上,采用残余地层厚度法和印模地层厚度法,运用Surfer软件分别恢复了研究区龙潭组沉积前的岩溶古地貌和长一段沉积后茅口组顶部潜山地貌。这两种方法恢复的茅口组顶部古地貌所反映的地形起伏变化和总体格局基本一致,可以划分出岩溶台地、岩溶斜坡和岩溶盆地3个二级地貌单元以及溶丘、残丘、丘丛、浅洼、浅谷等次一级地貌单元。指出岩溶台地主要以泸州古隆起为核心向四周展布,整体地势较平缓,山体多呈圆丘状,低矮坡缓,不发育峰丛地貌;岩溶斜坡分布于岩溶台地外围,其中的岩溶缓坡主要展布于研究区北部和东部,岩溶台地西缘则表现出岩溶陡坡地貌;岩溶盆地分布于研究区西南部的宜宾、沐川、绥江等地区,地势平坦,以平原地貌为主。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单元与大型储集空间及油气产出状况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溶古地貌控制了岩溶型储层的发育与分布,进而控制了天然气产量的分布。指出岩溶缝洞型储层在岩溶台地和岩溶斜坡上基本同等发育,岩溶台地为重点勘探的有利区带,岩溶陡坡带则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貌恢复 风化壳岩溶 岩溶储层 茅口组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部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姜德民 田景春 +2 位作者 黄平辉 林小兵 郭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1-46,4,共6页
基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该地区栖霞组的岩性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并将栖霞组划分为2个沉积旋回,分别代表栖霞期的2次海平面升... 基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的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该地区栖霞组的岩性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台内浅滩和开阔海微相,并将栖霞组划分为2个沉积旋回,分别代表栖霞期的2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其中第二沉积旋回———海平面下降阶段为栖霞期最重要的成滩期,该时期浅滩广泛发育,岩性主要为亮晶生屑灰岩,局部高地发育白云岩,经后期东吴运动改造,有望成为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特征的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古地理 沉积旋回 栖霞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致密页岩油储层方解石沉淀模式及油气关系 被引量:6
5
作者 冯明友 岳怀海 +5 位作者 刘小洪 张芮 王兴志 祝海华 王委委 李沛珈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449-3461,共13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页岩油储层中页岩与介壳灰岩不等厚互层为有利岩性组合层段,该段页岩中发育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状方解石脉,介壳灰岩中亦发育多期方解石胶结物,然而成形机制不明确。本文结合系统显微薄片观察、电子探针成分分析等,综合方解石产状、主量元素及共生矿物特征,探讨湖相致密页岩油储层中方解石沉淀模式及与油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川中侏罗系大安寨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广泛发育沿水平缝分布的叠锥状、纤维状、壳−核结构方解石脉及薄层介壳灰岩夹层,不同结构特征的水平方解石脉均为流体超压作用的产物;而介壳灰岩夹层显现的不同成岩演化序列亦与由超压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有关;有机质生烃及其副产品有机酸的存在共同影响介壳演化及方解石的沉淀过程,其中,最大湖泛面附近具最大TOC质量分数(w(TOC))页岩中的介壳灰岩夹层经历了强烈的有机酸溶解−方解石再沉淀作用,最终导致溶蚀孔缝中方解石与大量矿物沥青及固体沥青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侏罗系 致密页岩油 流体超压 方解石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理应急系统在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的建设与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余忠仁 潘用平 +1 位作者 付新 高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7-132,共6页
针对四川复杂地形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原料气泄漏等突发事故,难以及时判断事故的发展趋势并确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之对事发点周边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不熟悉,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研究了适用于安全监管与应急防控... 针对四川复杂地形含硫气田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火灾、爆炸、原料气泄漏等突发事故,难以及时判断事故的发展趋势并确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加之对事发点周边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不熟悉,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研究了适用于安全监管与应急防控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及"平战结合"的运行模式,开发了石油化工领域专用的空间GIS平台,以空间关系做为数据关联分析的底层逻辑,形成贯穿气田设计、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完整性管理体系。并重点针对含硫天然气事故灾害类型和应急支撑数据采集内容进行研究,形成应急管理与快速响应整套技术方法及示范工程,显著缩短了风险辨识和预警时间,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应急决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硫气田 空间GIS 全生命周期 协同演练 灾害推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杜晓梅 廖特明 袁孝军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45-46,共2页
近些年,中石油加强对外合作开发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在合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由于中外双方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对合作项目固定资产进... 近些年,中石油加强对外合作开发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在合作中形成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企业重要的资产。由于中外双方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对合作项目固定资产进行科学、有效、规范的管理,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对合作项目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从目前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加强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中石油对外合作项目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石油 合作项目 固定资产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气举诱喷技术在土库曼斯坦萨曼杰佩气田老井修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邓如明 王欣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2-123,127,共3页
萨43井是一口油套起压和泄压后恢复迅速的老井,于2009年4月井口油套压出现异常,油压最高升到18MPa,套压升到8.5MPa,泄压时,压力在8~10min内降至0,出口小股状水、点火不燃(无天然气和硫化氢),每关井6~8h均恢复至原压力。该井油、套均... 萨43井是一口油套起压和泄压后恢复迅速的老井,于2009年4月井口油套压出现异常,油压最高升到18MPa,套压升到8.5MPa,泄压时,压力在8~10min内降至0,出口小股状水、点火不燃(无天然气和硫化氢),每关井6~8h均恢复至原压力。该井油、套均已起压,且泄压后恢复迅速,作业队多次采取正反循环压井及挤注法压井,在允许的承压范围内均没能成功。这样就不能再按常规的循环压井、观察、倒换井口、倒扣、循环、起钻等工序的方法进行作业。通过使用连续油管通井、钻磨、试挤、气举工艺技术措施,有效地解除了油管内的桥堵。通过测试,获得了较高的井口产能,获取了地层流体及性能,为该井下步修井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井 钻磨 气举 诱喷 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基底断裂对震旦系-古生界沉积控制作用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柳 臧殿光 +7 位作者 王伦 陈伟 何宇霖 黄东山 徐姣 郑虹 周跃宗 刘泽彬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51-763,共13页
近期,川中地区JT1井在震旦系—古生界钻遇多套厚层滩相储层,井旁地震剖面可见基底断裂发育,该井多层系测试均获得油气发现,展示出川中地区立体勘探潜力。利用最新高品质二维和三维地震、重磁、时频电磁、钻测井等资料,分析川中简阳—中... 近期,川中地区JT1井在震旦系—古生界钻遇多套厚层滩相储层,井旁地震剖面可见基底断裂发育,该井多层系测试均获得油气发现,展示出川中地区立体勘探潜力。利用最新高品质二维和三维地震、重磁、时频电磁、钻测井等资料,分析川中简阳—中江地区基底断裂特征及其对震旦系—古生界地层沉积及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简阳—中江地区发育众多北西、北东走向基底断裂,基底断裂发育于前震旦系裂谷边界及裂谷内幕隆凹转换带。基底断裂控制了灯影组沉积前隆凹格局,并在兴凯地裂、加里东运动、峨眉地裂等时期不同程度(显性、隐性)继承性活动产生断垒断堑,控制了纵向上大面积震旦系—古生界叠置有利相带区展布:灯影组丘滩体建隆区位于前震旦系隆起高地貌部位,沿北西向和北东向基底断裂分布;二叠系茅口组滩体发育于断垒高地貌处,沿北西向基底断裂分布;二叠系爆发相火山岩主要沿垒堑转换带的基底断裂(火山通道)分布;长兴组滩体沉积于火山岩喷发后形成的火山锥上方,沿北西向基底断裂分布。简阳—中江地区基底断裂不仅控制着德阳—安岳裂陷槽寒武系优质烃源分布,也控制着纵向多层系滩体沉积及古岩溶以形成优质储层,控制储层间致密遮挡带分布,基底断裂作为疏导形成良好源储配置,震旦系—古生界成藏条件佳,立体勘探潜力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地区 基底断裂 前震旦系裂谷 震旦系—古生界 沉积及成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点变色性能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脱硫液和废水中硫离子的含量 被引量:1
10
作者 文蓉 李乔惠 +3 位作者 罗亚雄 赵霞 李永生 高秀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2,共6页
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变色性能的碳点(CDs),利用该CDs与S^(2-)的褪色反应,提出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脱硫液和废水中S^(2-)含量的方法。通过循环预处理系统分离样品中的S^(2-),分取0.5 mL待测样... 以柠檬酸为碳源,尿素为氮源,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具有变色性能的碳点(CDs),利用该CDs与S^(2-)的褪色反应,提出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脱硫液和废水中S^(2-)含量的方法。通过循环预处理系统分离样品中的S^(2-),分取0.5 mL待测样品溶液和4.5 mL 100 mg·L^(-1)CDs溶液,混匀,将酸度调节至pH 8,于30℃反应15 min,快速冷却至室温,采用UV-Vis测定反应前后体系在610 nm处的吸光度。结果表明,该CDs变色是氧化导致的。在pH 8条件下,S^(2-)使CDs发生选择性褪色反应;S^(2-)的质量浓度在0.05~1.00 mg·L^(-1)和1.00~15.00 mg·L^(-1)内与对应的吸光度差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043 mg·L^(-1)和0.073 mg·L^(-1);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8.0%~106%,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92%~1.1%。方法用于实际脱硫液和废水样品分析,并与国家标准GB/T 16489-1996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硫离子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龙岗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混合沉积及其致密油勘探意义 被引量:54
11
作者 丁一 李智武 +6 位作者 冯逢 翟中华 孙玮 汤聪 张葳 张长俊 刘树根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的主力产油层之一,通常认为储集体为高能介壳滩相的"纯"灰岩。本文基于露头、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观察,认为川中龙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包括狭义的混积岩... 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的主力产油层之一,通常认为储集体为高能介壳滩相的"纯"灰岩。本文基于露头、岩芯、薄片、扫描电镜等观察,认为川中龙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为一套典型的湖相混合沉积,包括狭义的混积岩和广义的混合层系。狭义混积岩成分以碳酸盐为主,由碳酸盐、陆源碎屑和泥质以不同比例混积而成,包括含砂泥质介壳灰岩、含泥砂质介壳灰岩、含介壳含泥钙质砂岩、含介壳含砂钙质泥页岩等岩石类型。广义混合层系主要为介壳灰岩、泥页岩、砂岩与狭义混积岩等构成的互为夹层或近等厚互层。混合沉积类型主要有间断混合、原地混合和相混合3种,分别受控于风暴作用、水动力条件和优势相。由于后期强烈的压实作用,原生孔隙消失殆尽,无论是较纯的介壳灰岩还是混合沉积都极为致密,其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洞、溶蚀微孔、微裂隙和构造裂缝。除了"纯的"介壳灰岩外,由介壳和粉砂—泥质混积而成的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由于微裂隙相对发育,部分物性好的层段也可以作为储层。上述结果和钻测成果暗示:临近烃源的低能介壳滩和介壳滩缘等混积相的粉砂—泥质介壳灰岩和含介壳泥页岩是一种广泛发育的潜在储集体,这对于致密油勘探而言尤为重要,应该引起重视,建议进行试点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大安寨段 湖相 混合沉积 储层 微裂缝 致密油 川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栖霞组滩相白云岩多重成因机理及叠加效应 被引量:51
12
作者 田景春 林小兵 +4 位作者 张翔 彭顺风 杨辰雨 罗寿兵 徐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9-686,共8页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 本文以四川盆地二叠系栖霞组滩相白云岩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野外剖面资料、钻井资料、测试分析资料,对栖霞组滩相白云岩成因机理及其叠加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栖霞组白云岩的规模变化较大,从不到1米至几十米不等,区域上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盆内其它地区零星发育。白云岩的发育与沉积背景关系密切,其中分布于盆地西部的白云岩为台地边缘滩相沉积背景,而盆地内零星分布主要为台内滩沉积背景。栖霞组白云岩成因包括三种类型:(1)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2)埋藏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3)热液白云岩化形成的白云岩。其中,高能滩混合水白云岩化形和热液白云岩化为主要的白云岩化作用。现今无论是在野外剖面还是钻井岩心中所看到的白云岩为多种白云岩化作用的叠加结果,叠加效应体现在白云石晶体形态上、碳氧同位素和包裹体温度上。在白云岩形成过程中,滩相沉积是白云岩化的基础;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化作用是关键;裂缝的发育为白云岩化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栖霞组 白云岩 成因机理 叠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肖笛 谭秀成 +5 位作者 山述娇 彭浩 陈虹宇 万伟超 熊鹰 李顺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82-1191,共10页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 四川盆地南部钻揭茅口组的井数众多,但时间跨度大、资料品质差,可用的取芯资料少,难以满足沉积微相研究的需要。论文以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为例,通过仅有的10口井的岩芯观察和薄片分析发现,茅二段A、B、C亚段均存在一套层位稳定的薄层至块状的浅灰—灰色亮晶生屑灰岩构成的生屑滩,并具有多个向上变浅和变粗序列的薄滩体垂向上频繁叠置、单滩体厚度一般较小(小于3 m)、少见同生期暴露等典型特征;伽马测井响应上,该套多旋回叠置的薄滩体呈现总体高背景下的低值的综合响应,因而难以利用测录井资料准确识别和统计颗粒滩的厚度。进一步分析发现,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的非暴露浅滩发育时期,颗粒滩发育于微地貌高地、并具有相对更大的沉积速率,因而颗粒滩发育期形成的等时地质体厚度可近似反演沉积期微地貌的相对高低,并在分析等时地质体厚度或沉积微地貌与风化壳岩溶储层发育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区内高能生屑滩主要在泸州—江津、自贡—大足以及青神—资中一线呈带状分布,受控于泸州古隆起雏形和乐山—龙女寺继承性古隆起。结果表明沉积期微地貌恢复对于钻探程度高、资料品质差的盆地老区的沉积微相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储层预测和深化老层的开发潜力研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沉积微相 颗粒滩 茅口组 中二叠统 四川盆地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邛崃县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研究 被引量:13
14
作者 赵永刚 雷卞军 +4 位作者 杨跃明 蒋裕强 李跃纲 赵永鹏 王身建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4-288,共5页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 本文认为白马庙气田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的主要沉积相类型为湖成三角洲和湖泊沉积。通常有2~3条主分流河道自北西方向进入研究区,三角洲属河控型鸟足状三角洲;滨、浅湖相构成了湖泊相的主要亚相类型。三角洲前缘为该区的优势亚相,砂体展布明显受控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微相,指状砂坝、复合式砂坝是该区蓬莱镇组Ⅲ、Ⅳ段(主力产气层段)的有利储集体。今后,基于沉积微相研究的砂体展布精细研究始终是该气田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河口坝 砂体展布 蓬莱镇组 上侏罗统 水下分流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以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明洁 季永承 +8 位作者 唐青松 唐大海 梁锋 车国琼 王立恩 李明 谭秀成 曾伟 连承波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6-840,共15页
为探讨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机理,综合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孔渗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台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长石石... 为探讨成岩体系对致密砂岩储层质量的控制机理,综合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衍射、扫描电镜、包裹体分析、孔渗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台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长石石英砂岩、文探1井须二段主要发育岩屑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长石和岩屑粒内溶孔,孔隙度多<8%,渗透率多<1×10^(-3)μm^(2);须二段砂岩经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中台1井须二段断裂发育,早期石英胶结物主要充填粒间及早期裂缝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晚期裂缝多被晚期硅质和方解石胶结物全充填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文探1井须二段断裂不发育,主要发育早期方解石和石英胶结且成岩流体古盐度多>20%;中台1井和文探1井均可见次生溶蚀产物,硅质与黏土胶结物多伴生出现,并普遍充填粒内溶孔或粒间孔,表现出次生溶蚀产物短距离迁移特征。研究表明中台1井早期为开放性成岩体系,晚期为封闭性成岩体系,而文探1井主要表现为封闭性成岩体系;开放体系下次生溶蚀产物能通过裂缝向外迁移产生孔隙度净增量,能有效改善储层质量,而封闭体系下次生溶蚀产物不能向外界迁移仍胶结充填于储层孔隙中,仅为储层孔隙空间再分配,储层孔隙度无净增量,质量无明显改善;中台山地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受成岩体系演化控制,早期开放体系有利于储层质量改善,晚期封闭体系有利于早期形成储层的保存,裂缝的开启与封闭是影响成岩体系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体系 致密砂岩 储层质量 须二段 中台山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酸性气田集输系统用缓蚀剂筛选评价试验 被引量:9
16
作者 胡永碧 谷坛 +2 位作者 王坚 余华利 李国浩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401-403,共3页
在室内采用标准的方法和程序对国内外19种牌号的缓蚀剂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试验,筛选出了适用于四川高酸性气田集输系统的缓蚀剂,并在现场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验证。在室内采用LPR电化学法和转轮试验法对缓蚀剂的膜持久性进行了评价。综合评... 在室内采用标准的方法和程序对国内外19种牌号的缓蚀剂进行了适应性评价试验,筛选出了适用于四川高酸性气田集输系统的缓蚀剂,并在现场试验装置上进行了验证。在室内采用LPR电化学法和转轮试验法对缓蚀剂的膜持久性进行了评价。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国内两种针对高酸性气田开发的缓蚀剂(代号C和H),室内评价缓蚀率≥90%,现场使用可将腐蚀速率控制在0.076mm/a以内,同时这两种缓蚀剂具有适应性强、膜持续时间长、缓蚀作用持久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蚀剂 筛选评价 控制腐蚀 膜持久性 LPR电化学法 转轮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45
17
作者 文龙 王文之 +1 位作者 张健 罗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85-1294,共10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储量规模大,储层分布面积广。在Folk(1959)碳酸盐岩分类方案与张荫本等(1996)对粘结岩分类方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划分方案。研究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震旦系气藏储量规模大,储层分布面积广。在Folk(1959)碳酸盐岩分类方案与张荫本等(1996)对粘结岩分类方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的具体情况,提出新的划分方案。研究表明:(1)高石梯-磨溪地区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岩石类型可分为3个亚类,10个微类。该方案不同之处在于把凝块(石)云岩归位颗粒岩,同时根据藻的形态把藻云岩进一步细分;(2)沉积岩类的发育和分布受沉积层序的控制。海侵体系域(TST)沉积阶段,以泥-粉晶云岩、微生物岩等正化学岩沉积为主。高位体系域(HST)沉积阶段,以凝块云岩、砂屑云岩等异化颗粒岩沉积为主。纵向上,岩性具有从暗色泥晶云岩→藻云岩→颗粒云岩→浅色泥晶云岩演化的特征,即泻湖亚相→藻丘亚相→颗粒滩亚相→台坪亚相的规律;(3)凝块云岩、砂屑云岩等颗粒岩是主要的储集岩类;(4)灯影组碳酸盐岩不同岩类的发育和分布对储层的发育起到控制作用。对灯影组的油气勘探,除了对岩溶作用的研究之外,还需要重视沉积古地貌、岩相展布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有效的预测灯影组储层"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 震旦系 灯影组 岩类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气藏中的硫微粒运移和沉积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杜志敏 张勇 +1 位作者 郭肖 杨学锋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69-72,113,共4页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 在研究高含硫气藏元素硫溶解、析出,硫与高含硫气体混合物相态变化特征,硫微粒的运移、沉积规律和硫沉积储层伤害等基础上,引入空气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描述硫微粒气固运移、沉积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建立了硫沉积储层伤害模型,并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某高含硫气藏硫沉积对气藏生产的影响.模拟结果说明:整个气藏在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硫沉积;硫沉积对气井生产的影响主要反映在生产后期;后期硫沉积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在井筒周围;高速气流能够将析出的硫微粒携带出地层,因此,合理控制气井产气量可以减少硫微粒在地层中的沉积,降低对地层的伤害,提高高含硫气藏采出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硫气藏 硫微粒 运移 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硅化研究进展——对前寒武纪硅质岩成因和硅循环的启示
19
作者 李绍瑞 赵东方 +7 位作者 谭秀成 胡广 罗文军 苏琛 曾建军 邓禹 吴昊 XU Wei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0-682,共13页
硅质岩作为一类广泛分布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化学—沉积岩,在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的证据不断丰富,微生物硅化模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关于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 硅质岩作为一类广泛分布于地质历史时期的化学—沉积岩,在古环境、古气候及古生物领域有着独特的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的证据不断丰富,微生物硅化模式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关于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过程中的角色,目前仍有不同认识。前人普遍认为微生物在硅质矿物沉淀中起“被动”作用,即在溶解硅过饱和的条件下,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为硅质矿物沉淀提供成核位点,再通过阳离子桥接、氢键结合或静电吸引等方式,使得硅质矿物在微生物表面沉淀。但最近研究发现,即使在溶解硅欠饱和的条件下,前寒武纪广泛存在的微生物通过Mg^(2+)桥接也能促进硅质矿物沉淀。这意味着溶解硅过饱和并非前寒武纪硅质岩形成的必要条件,进一步暗示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被高估,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同时,微生物硅化过程中硅化基因的表达也暗示了前寒武纪海水溶解硅浓度可能早在中元古代就开始降低,远早于前人预测的新元古代晚期—寒武纪早期。由此可见,微生物硅化对完善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硅循环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准确评估溶解硅浓度降低的时间和具体溶解硅浓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更细致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硅化 硅循环 硅质成因 硅质矿物 前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池铺构造石炭系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延钧 蒲洪果 +2 位作者 付晓文 邓柳萍 冯青平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0-54,共5页
四川盆地东部天池铺构造天然气为干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同时存在少部分后期高演化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原油为轻质油,油碳同位素偏重,是以汽油烃为主的凝析油,没有受到生物降解。通过对油气碳同位素、轻烃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的... 四川盆地东部天池铺构造天然气为干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的特征,同时存在少部分后期高演化干酪根裂解气的贡献,原油为轻质油,油碳同位素偏重,是以汽油烃为主的凝析油,没有受到生物降解。通过对油气碳同位素、轻烃及油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的综合研究,指出天池铺构造石炭系油气为腐泥型成因,成熟度高,均来自下伏志留系源岩。天然气与上二叠统煤系气具有明显的区别,凝析油碳同位素偏重主要与原油热蚀变(热裂解)和反凝析作用有关。成藏地球化学方法研究表明天池铺构造石炭系存在印支期古油藏,根据埋藏与热演化生烃史及古地温梯度计算可知石炭系已聚集的原油在白垩纪末期发生热蚀变(裂解)而转化为含油气藏。系统阐明了川东地区石炭系气藏属于古油藏裂解成因,并为川东地区寻找原油裂解气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蚀变 油气轻烃 碳同位素 生物标志化合物 石炭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