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镁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对恢复深时海水镁同位素组成的启示 被引量:5
1
作者 夏攀 甯濛 +1 位作者 文华国 郎咸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46-1564,共19页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 镁(Mg)作为主要的造岩元素及生物营养元素,是连接大陆、海洋和地球内部循环的重要纽带。碳酸盐岩作为Mg的主要储库,是全球Mg循环的重要组成环节,利用Mg同位素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是有效反演深时海水Mg同位素组成(δ^(26)Mg_(海水))、恢复全球Mg循环的基本前提。近二十年来,Mg同位素在示踪碳酸盐岩沉积—成岩过程研究中取得了较大进展:1)不同类型碳酸盐矿物形成过程中的Mg同位素分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完善;2)建立了Mg同位素地球化学模型,对不同白云石化过程进行半定量—定量模拟;3)初步探索了利用Mg同位素反演早期成岩流体体系的方法。以上研究进展为利用碳酸盐岩恢复δ26Mg_(海水)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选择有效的碳酸盐岩载体恢复δ26Mg_(海水)时,需充分考虑碳酸盐岩的沉积—成岩过程及其对Mg同位素组成的影响,并适当结合地球化学模型,消除沉积—成岩因素的影响,进而恢复δ26Mg_(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同位素 海相碳酸盐岩 沉积—成岩过程 白云石化过程 海水Mg同位素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岩成因研究方法: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甯濛 梁子珩 +3 位作者 冯滟杰 夏攀 沈冰 文华国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14-1856,共43页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 【意义】困扰几代地质学家的“白云岩问题”历久弥新,其成因机制不仅涉及沉积、成岩理论突破,更对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进展】传统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在白云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1)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的矿物表征技术,可有效获取白云石晶体结构、有序度及微区形貌特征;(2)红外光谱与拉曼光谱通过分子振动模式识别,实现白云石与方解石、高镁方解石的高精度鉴别,并检测矿物离子的微观结合形式;(3)主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分析能够有效揭示成岩物质的来源特征,为判别成岩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提供关键地球化学证据;(4)碳氧同位素耦合分析可示踪流体混合过程并重建成岩古温度,锶同位素体系约束流体来源及演化路径;(5)热力学模型计算与沉积—成岩实验及数值模拟方法,为破解动力学障碍、反演白云石形成过程提供了多尺度研究方法。然而,传统技术手段难以精准解译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新兴技术为白云岩成因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推动研究向微观、定量、动态过程解析转变:微区及原位分析技术(如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子探针分析(EPMA))通过亚微米级空间分辨率(<10μm)突破了全岩分析的局限,实现了多期白云石化过程的精细刻画;镁同位素数值模拟定量约束白云岩形成过程的关键参数及镁离子来源;碳酸盐团簇同位素(δ_(47))与U-Pb定年技术的发展,为白云石形成过程的温度和时间提供定量约束。【结论与展望】未来白云岩成因研究中需持续关注:晶体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技术、同位素示踪联用技术、原位、微区元素分析技术、大数据融合分析技术,构建涵盖矿物结构解析—元素地球化学示踪—同位素年代学标定的成因研究方法体系,通过多尺度技术协同、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模型驱动,共同推动白云岩成因研究范式的革新与理论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问题 矿物学分析方法 地球化学分析方法 原位测试技术 镁同位素 团簇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