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解剖及层次建模——以新疆油田重32井区齐古组油藏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吴小军 苏海斌 +3 位作者 张士杰 冯利娟 王杰 印森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33-945,共13页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 针对准噶尔盆地风城油田上侏罗统齐古组砂砾质辫状河储层,利用岩芯、露头及密井网资料,结合砂砾质辫状河储层构型层次结构、模式拟合和嵌入式层次建模方法,确定了不同级次的构型界面,对砂砾质辫状河5~3级构型单元进行了识别,建立了不同级别构型分布样式、规模及三维构型模型。研究表明:1)研究区砂砾质辫状河4级构型单元主要包括心滩坝和辫状水道两类,辫状水道包括泥质半充填水道和泥质充填水道等构型单元,砂砾质辫状河3级构型单元包括心滩坝内部沟道及落淤层等;2)根据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规模公式,对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单元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单一砂砾质河道宽度50~180 m;单一充填河道宽度30~70 m,长度100~350 m;单一心滩坝宽度120~400 m,长度300~800 m;心滩坝内部落淤层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10~330 m、60~200 m,沟道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00~200 m、15~25 m;3)在精细构型解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层次建模与嵌入式建模结合的新方法建立构型三维模型。分层次建立了4级构型模型,而在心滩坝内部则采用规模约束建立落淤层、沟道以及填充河道3级构型单元模型,最终建立了与定性模式和定量规模相适应的多级次耦合三维构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质辫状河 储层构型 三维地质建模 嵌入式建模方法 风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积扇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下克拉玛依组为例 被引量:47
2
作者 伊振林 吴胜和 +3 位作者 杜庆龙 张保国 岳大力 李艳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9-946,共8页
为了深化对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认识,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应用岩心、露头、测井及动态等资料,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深化对冲积扇储层内部结构和剩余油分布的认识,为开发后期井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提供更准确的地质依据,以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为例,应用岩心、露头、测井及动态等资料,以层次分析、模式拟合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冲积扇储层构型解剖方法。经研究认为,研究区为冲积扇体的一部分,建立了该区冲积扇沉积模式。将冲积扇划分为4个相带:扇根、扇中内缘、扇中外缘和扇缘-湿地。扇根和扇中内缘砂砾岩体以连片状为主;扇中外缘以宽条带状为主;扇缘-湿地以窄条带状为主。将单一砂砾岩体叠置方式分为垂向叠置、侧向交错、侧向叠置、侧向分隔及侧向拼接5种叠置方式。利用密闭取心井资料,对储层精细解剖结果进行了验证,指出剩余油富集场所。在构型界面附近,剩余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冲积扇 储层构型 沉积模式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岩油藏影响压裂效果关键地质力学因素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熊健 林海宇 +3 位作者 唐勇 刘向君 王小军 梁利喜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48-1059,I0011,共13页
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致密砂砾岩油藏实现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地质力学参数在地质工程一体化中起桥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储层为例,分析了影响储层压裂效果的关键地质力学因素。首先,通过研究乌尔禾组储层... 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是致密砂砾岩油藏实现效益开发的有效途径,地质力学参数在地质工程一体化中起桥梁作用。以准噶尔盆地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砂砾储层为例,分析了影响储层压裂效果的关键地质力学因素。首先,通过研究乌尔禾组储层岩石力学参数与声波、体积密度间的关系,揭示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的响应机制,并建立储层岩石力学参数的测井计算模型,基于已钻井压裂和测井资料,建立了地层孔隙压力多参数预测模型和地应力计算模型;然后采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地质力学参数与米采液指数的关联程度,明确了影响压裂效果的地质力学主控因素依次为水平应力差、脆性指数、弹性模量、抗张强度以及单轴抗压强度;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综合考虑主控因素影响的储层压裂工程评价模型,为研究区储层压裂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尔禾组 砂砾储层 压裂 地质力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前地震数据处理中不同基准面校正方法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锴 杨顺军 刘宜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2-788,共7页
对山前带地震数据处理方面静校正与共中心点(CMP)浮动基准面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传统的静校正技术在处理山前地震数据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只有通过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策略才能得到解决,从而彻底... 对山前带地震数据处理方面静校正与共中心点(CMP)浮动基准面技术存在的缺陷以及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优势进行全面分析.传统的静校正技术在处理山前地震数据方面存在不足,这种不足只有通过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策略才能得到解决,从而彻底地解决山前地震数据的基准面校正问题.基于2个典型的理论数据进行静校正与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的详细测试,证明当面对近地表高程剧烈起伏与横向速度变化非常剧烈的山前带地震数据时,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是最合理与最彻底的解决方案,它可以保证后续的深度成像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准面校正 静校正 波动方程基准面校正 共中心点浮动基准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远距离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5
5
作者 刘卫民 陶柯宇 +3 位作者 高秀伟 王明 阿不都外里.热西提 曹剑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1-633,共13页
含油气盆地油气远距离(>100 km)运移成藏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地质现象,改变了关于油气运聚通常需要近源的传统认识,故虽然比较少见、实例不多、研究较少,但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给勘探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总... 含油气盆地油气远距离(>100 km)运移成藏是一种重要的石油地质现象,改变了关于油气运聚通常需要近源的传统认识,故虽然比较少见、实例不多、研究较少,但对于拓展勘探领域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给勘探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总结了这一比较少见且有些特殊油气地质现象的基本特征,重点是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并评述了有待深化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主要依据通道,可将成藏模式归纳为输导层—不整合和输导层—断层—不整合成藏两种;成藏主控因素有多个,包括古隆起或斜坡稳定发育作为背景、油气源充足作为基础、输导通道优质作为条件、保存良好作为关键;因此具体到某一含油气盆地,若存在这些有利成藏条件,即便是距离源区较远的圈闭,也不是勘探禁区,可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藏;下步工作中有待深化的研究内容包括油气源对比与油气远距离运聚的确认、断裂和不整合的作用、原生和次生成藏、运聚动力等。油气的远距离运移成藏值得加以更多的勘探和研究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聚 成藏模式 输导体系 油藏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向和横向同时约束AVO反演 被引量:11
6
作者 霍国栋 杜启振 +2 位作者 王秀玲 陈刚 郑笑雪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1-282,共12页
为了提高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反演结果的精度和横向连续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AVO反演约束方法,该方法结合贝叶斯原理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对反演参数纵向和横向的同时约束.文章首先结合反演参数的纵向贝叶斯先验概率约束和... 为了提高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反演结果的精度和横向连续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AVO反演约束方法,该方法结合贝叶斯原理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对反演参数纵向和横向的同时约束.文章首先结合反演参数的纵向贝叶斯先验概率约束和反演参数的横向连续性假设建立了与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应的AVO反演系统的数学模型,然后将该数学模型代入卡尔曼滤波算法框架,利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了双向约束AVO反演.二维模型测试和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纯的纵向贝叶斯先验概率约束,双向约束能更准确地刻画参数的横向变化,得到更准确、横向连续性更好的反演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叶斯先验概率约束 卡尔曼滤波算法 双向约束 横向连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渝东北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微相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永生 郑荣才 +3 位作者 汪莉彬 罗韧 文华国 陈智雍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08-516,共9页
上石炭统黄龙组是渝东北双家坝气田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依据钻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结合岩石学及古生物等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沉积模式。认为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发育有萨勃哈、海湾陆棚2个沉积相带,具水体逐... 上石炭统黄龙组是渝东北双家坝气田天然气藏的主力产层。依据钻井、岩心、薄片、测井资料,并结合岩石学及古生物等的综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黄龙组沉积模式。认为双家坝气田黄龙组沉积发育有萨勃哈、海湾陆棚2个沉积相带,具水体逐渐加深和范围向陆上超与扩大的海侵序列。根据沉积相标志又可进一步划分出6个亚相带和8个微相带。依据单井的沉积相研究成果进一步编制了黄龙组一段(C2hl1)、黄龙组二段(C2hl2)、黄龙组三段(C2hl3)沉积微相展布图,其中黄龙组二段的复合颗粒滩、砂屑滩、生屑滩微相是本区的有利沉积相带,为双家坝气田石炭系主力产气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炭系黄龙组 沉积微相 有利储层预测 双家坝气田 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