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对策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聪 李梦溪 +4 位作者 胡秋嘉 贾慧敏 李可心 王琪 杨瑞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以郑庄北-沁南西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井取心分析测试、注入/压降测试、地应力循环测试结果和大量动静态数据,通过与浅部对比,阐述了中深部煤储层特征,分析了从浅部到中深部煤层直井压裂...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以郑庄北-沁南西区块为研究对象,基于参数井取心分析测试、注入/压降测试、地应力循环测试结果和大量动静态数据,通过与浅部对比,阐述了中深部煤储层特征,分析了从浅部到中深部煤层直井压裂和水平井分段压裂两种开发技术的改进,进而提出了中深部煤层气主体开发技术。结果表明,郑庄北-沁南西区块3号煤平均埋深1200 m左右,为中深部煤层气储层。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均先增加后降低,含气量和吸附时间峰值分别位于埋深1100~1200 m和800~1000 m;随着埋深增加,研究区地应力场类型发生了2次转换,埋深小于600 m时,为逆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水平缝,利于造长缝;埋深大于1000 m时为走滑断层型地应力场类型,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缝,裂缝延伸较短;埋深为600~1000 m时,地应力场由逆断层型向走滑断层型转换阶段,水力压裂形成的裂缝系统较为复杂。与浅层相比,中深部储层含气量、解吸效率和应力场发生明显转变。随着埋深增加,无论是直井(定向井)还是水平井,均应采用更大的压裂规模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直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液量达到1500 m^(3)以上、排量12~15 m^(3)/min以上、砂比10%~14%以上,单井日产气量可以达到1000 m^(3)以上;对于水平井,埋深大于800 m后,压裂段间距控制在70~90 m以下,单段液量、砂量分别达到2000、150 m^(3)以上,排量达到15 m^(3)/min以上开发效果较好,单井产量突破18000 m^(3)。随着埋深增加,水平井开发方式明显优于直井,以二开全通径水平井井型结构、优质层段识别技术和大规模、大排量缝网压裂为核心的水平井开发方式是适用于沁水盆地南部中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的主体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郑庄北-沁南西区块 中深部煤层气 储层特征 大规模压裂 水平井 煤层气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沁水盆地南部4~#煤薄煤层试采获得煤层气工业气流 被引量:2
2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6 位作者 张聪 张建国 张文胜 吴定泉 刘春春 马辉 张武昌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7-1448,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沁水盆地是中国重要的煤层气生产基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中南部。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寺头断层西侧,行政区域隶属于晋城市沁水县、阳城县。研究区煤系地层厚度63~145 m,平均92 m,其中煤层厚度4.1~17.4 m,平均7.9 m。
关键词 寺头断层 煤层厚度 沁水盆地 煤系地层 沁水县 晋城市 薄煤层 行政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增产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胡秋嘉 张聪 +6 位作者 贾慧敏 张建国 张文胜 乔茂坡 吴定泉 刘春春 王青川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8-1529,共12页
为提高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基于研究区评价井地应力测试资料、压裂裂缝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直井增产效果差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增产技术,开展了现场对比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庄中北部直井产量低、措... 为提高沁水盆地郑庄区块中北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基于研究区评价井地应力测试资料、压裂裂缝监测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直井增产效果差的原因,提出了针对性增产技术,开展了现场对比试验,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郑庄中北部直井产量低、措施增产效果差的主因为:①研究区以垂直裂缝为主、压裂缝长较短,且随着埋深增加,相同压裂规模形成的裂缝尺寸减小;②随着埋深增加,支撑剂嵌入深度增加,裂缝闭合加快,导致稳产时间短,产气曲线主体形态为“单峰型”;③经初次压裂后煤体结构更加破碎,新裂缝容易进入初次压裂裂缝,造新缝难度增加。针对上述原因,创新提出的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充填预堵”即先采用相对较低的排量、砂比、规模充填初次压裂裂缝,然后再进行大规模重复压裂,实现堵老缝、造新缝。“大规模”压裂即大排量、大液量、高砂比压裂,将压裂液量由600~800 m^(3)提高至1300~2000 m^(3)以上,增加改造体积;将排量由6~8 m^(3)/min提高至10~14 m^(3)/min以上,增加裂缝长度和携砂性能;采用低黏压裂液体系配合低密度支撑剂,将砂比由7%~8%提高至10%~15%以上,提高铺砂强度,降低裂缝闭合程度。“远端支撑”即采用自悬浮支撑剂与大排量相结合,增长支撑剂运移距离,提高支撑裂缝比例。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实施后平均单井日产量达到1380 m^(3),比措施前增产1190 m^(3),比邻井稳产气量增加近1000 m^(3),实现了郑庄中北部中深储层连片低产区直井产量突破。现场对比试验表明:实施“充填预堵”后再进行大规模压裂,平均净施工压力比初次压裂增加了3.3 MPa,形成了新裂缝,比直接进行大规模压裂增量提高1000 m^(3)。总体上,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增产技术关键参数数值越大,增产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阶煤层气 郑庄区块中北部 中深层煤层气 增产技术 充填预堵+大规模压裂+远端支撑重复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煤层气直井低产原因及高效开发技术 被引量:24
4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2 位作者 樊彬 毛崇昊 张庆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4-42,共9页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深入分析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资料,并对比浅部煤层气开发数据,以含气量评价资源为基础,综合储层渗透性、地解压差,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状态等评价煤层气采出难易程度,明确郑庄区块北... 为了实现沁水盆地郑庄区块北部深部煤层气高效开发,通过深入分析煤储层地质条件和开发资料,并对比浅部煤层气开发数据,以含气量评价资源为基础,综合储层渗透性、地解压差,煤体结构和地应力状态等评价煤层气采出难易程度,明确郑庄区块北部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并提出高效开发的适应技术。结果表明,郑庄北部煤层含气量整体较高,在20 m^(3)/t以上;郑庄北部绝大部分地区裂隙发育指数均小于140,渗透率极低;绝大部分地区地解压差大于6 MPa,导致煤层气井有效解吸范围小,宏观解吸效率低;绝大部分地区煤层中碎煤比例在0.7以上,导致水力压裂裂缝较短;垂向应力大于水平应力,为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水力压裂易形成垂直裂缝,裂缝延伸较短。极低的渗透率、相对较高的地解压差、高碎煤占比和大地静力场形地应力状态耦合导致郑庄北部煤层气开发效果较差。仿树形水平井采用人工井眼实现煤层密切割,缩短了煤层气、水渗流距离,利于实现协同降压增产,有力克服了高地解压差的不利影响;同时采用人工井眼代替压裂裂缝,解决研究区水力压裂造缝短的难题,取得了产量突破,但存在不利于排水降压和井眼易垮塌的风险,且其成本高、收效低。L形水平井密切割分段压裂技术克服了仿树形水平井不利因素。与直井相比,L形水平井成本增加2倍,但煤层气产量增加近100倍;且L形水平井与仿树形水平井产量相当,但其成本仅是后者的40%。由此可知,L形水平井可以实现郑庄北部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低产原因 裂隙发育指数 地解压差 仿树形水平井 L形水平井 郑庄区块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田老井网立体开发方式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李俊 张聪 +3 位作者 张建国 彭鹤 崔新瑞 朱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3-80,共8页
为提高煤层气开发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当单井产量进入递减期后,需进行开发方案调整,通过调层或补层等措施实现增产稳产。在时间上,认为投产时应优先开发主力煤层,待进入递减期后,对次主力煤层进行补层合采;在空间上,结合开发动态,利用层... 为提高煤层气开发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当单井产量进入递减期后,需进行开发方案调整,通过调层或补层等措施实现增产稳产。在时间上,认为投产时应优先开发主力煤层,待进入递减期后,对次主力煤层进行补层合采;在空间上,结合开发动态,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影响产量的主控指标及其权重,再对不同煤层求取各指标差值,归一化处理后精细确定井区的主力煤层分布特征;通过对地质储量与采出气量进行网格化处理,求取剩余储量分布特征,最终通过主力煤层分布与对应的剩余储量分布的叠加,确定最佳的开发顺序;并针对不同的开发顺序优化压裂和排采工艺。提出的煤层气老井网内立体开发方式,在樊庄区块郑村井区已取得好的应用效果,提高了煤层气采收率,实现了区块长期稳产,对多煤层发育的区块,该技术具有推广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层次分析法 立体开发 层间干扰 郑村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对压裂的影响及开发对策
6
作者 张聪 赵立平 +6 位作者 杨瑞强 王琪 桑广杰 李可心 王玉婷 贾慧敏 李俊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5-327,共13页
煤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对天然裂缝的形成演化及人工裂缝的扩展规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是影响煤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为明确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和压裂裂缝发育规律,实现煤储层高效改造和开发,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建立纵横波转换模型,... 煤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对天然裂缝的形成演化及人工裂缝的扩展规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是影响煤储层压裂改造的关键因素。为明确郑庄区块岩石力学特征和压裂裂缝发育规律,实现煤储层高效改造和开发,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建立纵横波转换模型,基于岩石力学参数试验和测井计算建立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转换模型,利用声波时差、密度等常规测井数据,计算得到郑庄区块岩石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FrSmart压裂模拟软件建立郑庄区块不同井区水平井的地质力学模型,开展压裂模拟探究岩石力学参数和压裂规模对压裂裂缝形态的影响,并针对不同井区提出差异化开发对策。结果表明:郑庄区块静态弹性模量在0.28~1.45 GPa,平均为0.95 GPa,静态泊松比为0.31~0.34,平均为0.32,整体呈不均匀分布。随着煤储层弹性模量的不断增大和泊松比的减小,压裂缝长和单缝宽均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压裂缝长和单缝宽与压裂规模有正相关关系,增加压裂液量和砂量可以有效增加压裂缝长和单缝宽,提高裂缝体积。增大施工排量,压裂缝长、单缝宽、裂缝体积均大幅度增加。在郑庄区块北部开展大规模大排量压裂先导试验,裂缝监测结果显示:平均压裂缝长超400 m,缝宽在40 m以上,平均单段储层改造体积170×10^(4) m^(3),改造效果较以往提升580%。在后续开发过程中,郑庄区块北部井区建议采用大规模大排量压裂,最佳井距为320 m;中北部井区建议采用中等压裂规模进行改造,最佳井距为300 m;西南部井区建议采用中等规模压裂,最佳井距为26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郑庄区块 岩石力学参数 动静态转换模型 压裂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煤煤层气直井低产原因分析及增产措施 被引量:29
7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3 位作者 祁空军 刘春春 樊彬 何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110,共7页
我国煤层气井普遍产量低、开发效果差,主要原因是增产改造措施与地质条件匹配性差。通过分析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直井的低产原因,提出针对性增产措施,并分析相关措施的增产机理及地质适应性,优化增产措施施工参数,并开展实践验证。研... 我国煤层气井普遍产量低、开发效果差,主要原因是增产改造措施与地质条件匹配性差。通过分析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区块直井的低产原因,提出针对性增产措施,并分析相关措施的增产机理及地质适应性,优化增产措施施工参数,并开展实践验证。研究和实践结果表明,埋深大的地区,裂缝开启困难,实施重复压裂可使裂缝转向并增加裂缝长度,增产效果较好。为了充分释放应力,实现裂缝偏转,重复压裂前排采时间至少应在1 000 d以上,重复压裂施工应降低支撑剂用量,且细砂应分段加入;碎裂煤–碎粒煤整体发育的煤层,直接压裂时裂缝延伸较短,实施间接顶板压裂可获得高产,压裂层位顶界至煤层顶板间隔距离为0.5~1.5 m,压裂液排量为5.0~5.5 m^3/min,射孔段长度为1.5~2.0 m,单位射孔层段压裂液量为200~300 m^3/m时增产效果最好;天然裂缝发育区,实施投球压裂实现裂缝转向,可大幅提高产量,该工艺适应于施工压力下降且低于15 MPa、日产水量为2~5 m^3的低产井,其增产措施为先实施以细砂为主的小型预压裂封堵原裂缝,然后投球封堵部分原射孔孔眼,双重封堵可大幅提高重复压裂时的施工压力,形成新裂缝。研究成果对高煤阶煤层气井低产原因分析及增产治理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煤 煤层气 直井 低产原因 增产措施 地质适应性 沁水盆地郑庄区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流压回升型不正常井储层伤害机理与治理 被引量:10
8
作者 贾慧敏 胡秋嘉 +3 位作者 祁空军 覃蒙扶 毛崇昊 张光波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5,共7页
合理控制套压和井底流压、合理排水降压采气是提高煤层气井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井底流压回升可抑制煤层气解吸产出,造成储层伤害,降低煤层气井产量,影响煤层气井开发效果。通过沁水盆地樊庄区块生产实践动态分析、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 合理控制套压和井底流压、合理排水降压采气是提高煤层气井开发效果的关键技术。井底流压回升可抑制煤层气解吸产出,造成储层伤害,降低煤层气井产量,影响煤层气井开发效果。通过沁水盆地樊庄区块生产实践动态分析、理论研究和室内实验,提出了煤层气流压回升型不正常井起因,通过理论研究和现场数据分析,明确煤层气井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机理,提出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程度评价方法及治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煤层气井煤没度增加导致套压降低,套压下降速率越快,则井底流压下降越快;煤没度增加速率过快的煤层气井,其井底流压回升对储层伤害严重,导致气体产出阻力增加,部分气体被毛细管压力封堵在孔隙中,难以产出。流压回升伤害指数可以表征流压回升导致储层伤害程度,抽油泵凡尔漏失和气锁导致煤层气井排水量小于煤层向井筒供水量是井底流压回升的主要原因,其治理措施可通过液压冲洗清除固定凡尔煤粉,通过机械振动清除游动凡尔煤粉,通过恒沉没防气锁工艺与煤层气井间断抽水工艺相结合措施治理气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流压回升 不正常井 储层伤害机理 伤害指数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高煤阶煤层气水平井地质适应性探讨 被引量:41
9
作者 胡秋嘉 李梦溪 +6 位作者 贾慧敏 刘春春 崔新瑞 李玲玉 彭鹤 张光波 毛崇昊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8-1187,共10页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开发10 a实践表明,相同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水平井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就水平井开发地质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樊庄一郑庄区块水平井开发现状,通过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煤矿井下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开发10 a实践表明,相同地质条件下不同类型水平井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亟需就水平井开发地质适应性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樊庄一郑庄区块水平井开发现状,通过生产数据统计分析,结合煤矿井下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了水平井完井方式、储层改造方式的地质适应性。结果表明,地应力大小、方向和煤体结构决定水平井完井方式。水平井完井方式主要包括裸眼完井、套管或筛管完井等,在保证水平井井眼稳定的前提下采用裸眼完井经济效益最好。但埋深超过600 m时,煤岩承受的垂向应力大于抗压强度,裸眼水平井易垮塌,应使用筛管、套管完井;当埋深为600~700 m时,筛管水平井产量可达3 000 m^3/d以上,可用筛管完井;当埋深大于700 m,需要进行压裂,用套管完井。水平井井眼走向与煤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之间夹角越小,井眼受到的有效应力越大,裸眼井眼越容易变形垮塌,应采用筛管、套管完井,当水平井井眼走向垂直于煤层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时,裸眼水平井产量最高,可以采用裸眼水平井完井。水平井井眼穿过碎粒、糜棱煤发育区,裸眼井眼易垮塌,裸眼水平井平均单井产气量仅1 000 m^3/d左右,而筛管水平井可以达到4 500 m^3/d左右,应采用筛管完井。煤层微观裂缝发育程度和垂向非均质性决定水平井是否需要压裂,微观裂缝发育程度可以用裂缝指数定量表征。当裂缝指数高于100时,筛管水平井产量一般高于3 000 m^3/d,开发效果较好;当裂缝指数低于100时,储层渗透性差,单井控制面积小,筛管水平井产量低于1 000 m^3/d,分段压裂后储层渗透率提高,产量达到7 000 m^3/d以上。煤层垂向上存在局部裂缝指数小于100的低渗层时,气体垂向渗流阻力大,筛管井产气效果差,需进行分段压裂,分段压裂水平井产量可达到8 000 m^3/d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煤阶煤层气 水平井 井眼稳定性 完井方式 分段压裂 地质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阶煤煤层气井稳产时间预测方法及应用——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胡秋嘉 贾慧敏 +3 位作者 张聪 樊彬 毛崇昊 张庆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7-144,共8页
煤层气井稳产时间预测对煤层气井合理稳产气量预测与排采制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区块不同井型的大量生产数据,明确煤层气井稳产阶段及稳产时间的基本概念,提出稳产时间预测经验公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煤层气井稳产时间预测对煤层气井合理稳产气量预测与排采制度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沁水盆地南部樊庄-郑庄区块不同井型的大量生产数据,明确煤层气井稳产阶段及稳产时间的基本概念,提出稳产时间预测经验公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煤层气井依靠持续降低井底流压保持稳产,稳产时间为开始稳产时刻的井底流压降至集气管线压力所用的时间。提出能够有效表征直井、L型筛管水平井、L型套管压裂水平井稳产阶段累积稳产时间与井底流压关系的经验公式,基于经验公式得到的最终稳产时间计算公式能够准确预测各井型的稳产时间,误差仅为-8.30%~8.03%。稳产时间的影响因素较多,第一,稳产流压损耗系数越大稳产时间越短,稳产流压损耗系数与解吸压力成反比,与提产流压损耗系数成正比,提产流压损耗系数控制在0.0065 d^(-1)以下利于长期稳产;第二,开始稳产时刻,井底流压越高、稳产时间越长,应该高压提产、高压稳产;第三,对不同的煤层气井,稳产气量高,稳产时间不一定短,需确定合理的稳产气量。提出的稳产时间计算方法可实现不同稳产气量下稳产段累积产气量的预测,进而可确定合理的稳产气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产时间 预测方法 高阶煤 煤层气井 合理稳产气量 应用 沁水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概念、测试方法及数学模型
11
作者 胡秋嘉 贾慧敏 +5 位作者 樊彬 毛崇昊 张庆 张先敏 刘春春 覃蒙扶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204-213,共10页
为优化煤层气井排采降压速度,提出了有效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概念,设计并开展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实有效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的存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评价指标,并分析了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对渗... 为优化煤层气井排采降压速度,提出了有效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概念,设计并开展了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证实有效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的存在,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提出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评价指标,并分析了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和应力敏感性对渗透率损害率的贡献。结果表明,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能够有效地评价有效应力加载速度对煤层渗透率的损害程度;有效应力增幅相同时,有效应力加载速度越快,渗透率下降幅度越大,渗透率损害率越大,应力加载速度为2 MPa/d时的渗透率损害率比0.5 MPa/d时增加43%以上,证实应力加载速度对煤样渗透率存在损害且非常明显;现场试验和室内实验均进一步揭示煤储层具有明显的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同一煤样应力敏感性系数随有效应力加载速度增加而增加,且2者呈幂函数关系,据此建立了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的数学模型,实现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的定量表征;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的强弱通过应力加载速度渗透率损害系数评价,其在数值上等于煤样应力加载速度与对应的渗透率损害率数据线性回归得到的直线斜率n,其值越大,煤岩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越强;有效应力加载过程对煤样渗透率的损害率由单纯有效应力增加造成的渗透率损害率和单纯应力加载速度增加而导致的渗透率损害率组成。结果表明,应力加载速度造成的渗透率损害率占比随着应力加载速度增加而持续增加,其占比甚至可以达到50%以上,揭示了在煤层气井排采降压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排采降压速度能够最大限度降低由于应力加载速度造成的渗透率损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应力加载速度敏感性 应力敏感性 数学模型 应力加载速度渗透率损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作矿区无烟煤吸附特征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姬玉平 张和伟 +2 位作者 李可心 徐影 张晓昂 《中国煤炭》 2021年第8期54-62,共9页
吸附性是影响煤层气成藏与资源潜力的关键因素。基于焦作矿区7口煤层气井的18个无烟煤样品的煤质特征分析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焦作矿区无烟煤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无烟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和矿... 吸附性是影响煤层气成藏与资源潜力的关键因素。基于焦作矿区7口煤层气井的18个无烟煤样品的煤质特征分析和甲烷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焦作矿区无烟煤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无烟煤组分以镜质组为主,其次为惰质组和矿物质;空气干燥基兰氏体积为33.07~43.62 m 3/t,兰氏压力为1.87~3.25 MPa;兰氏体积与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之间无相关关系,而与矿物质呈弱负相关关系;随着镜质组反射率增加,兰氏体积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3.8%左右达到最大值;兰氏体积与C元素含量、H/C原子比呈正相关关系,与O/C原子比、水分含量、灰分和挥发分产率呈负相关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固定碳含量和水分含量是影响研究区甲烷吸附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旨在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及有利区选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矿区 无烟煤 吸附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