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及注泡沫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苑登御 侯吉瑞 +2 位作者 王志兴 苏伟 赵大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91-798,共8页
塔河油田开中后期,面临储层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开发稳产期短、油井含水率高及采收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制作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进行了注N_2驱与注N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3%... 塔河油田开中后期,面临储层天然能量不足,注水开发稳产期短、油井含水率高及采收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利用制作的三维立体仿真模型进行了注N_2驱与注N_2泡沫驱提高采收率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气水交替驱可提高采收率25.93%,高于恒速N_2驱的23.46%,这是由于气水交替注入不仅有注N_2补充能量的作用,还有注水压锥的效果、同时增加抬升油气界面的速度,延缓了气窜。但恒速N_2泡沫驱与泡沫段塞+后续水驱的提高采收率分别为28.59%和26.54%,明显高于N_2驱,这是因为泡沫破裂后N_2可以启动阁楼油,而表面活性剂能够剥离油膜,起到乳化、携带游离油滴的作用,所以N_2泡沫驱是更为有效的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 氮气驱 氮气泡沫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性能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尚丹森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2-327,共6页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 为明确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在非超低界面张力下的乳化作用及其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以综合乳化性能指数Ie为指标,评价了5种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性能,筛选出了一种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优良的体系,并通过平面径向流模型驱油实验研究了该体系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考察表面活性剂的综合乳化性能Ie由强到弱依次为OP-10、HABS(重烷基苯磺酸盐)、BS-12(十二烷基二甲基胺乙内酯)、AES(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和OP-4;碱质量分数为0.3%时,ASP三元复合体系综合乳化性能最优。优选的乳化性能优良的非超低界面张力ASP三元复合体系配方为:Na OH质量分数0.3%、表面活性剂(60%OP-10+40%HABS)的质量分数0.3%、聚合物(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相对分子量2000×104)质量浓度1500 mg/L,该体系的黏度为42.9 m Pa·s(45℃、转速6 r/min),与模拟油间的界面张力为0.0415 m N/m,综合乳化性能Ie为0.688,在驱油过程中能够扩大波及体积且可提高波及范围内的驱油效率,提高采收率效果不亚于常规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元复合体系 乳化性能 界面张力 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ASP在Ⅲ类油层中长距离运移的采收率效果评价
3
作者 陈宇光 侯吉瑞 +1 位作者 尚丹森 方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2-76,共5页
为了评价弱碱三元复合驱(ASP)在Ⅲ类油层长距离运移过程中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自主设计制造的30m填砂长管物理模型进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对实验的驱油动态、黏度变化、界面张力变化、残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 为了评价弱碱三元复合驱(ASP)在Ⅲ类油层长距离运移过程中提高采收率效果及影响因素,采用自主设计制造的30m填砂长管物理模型进行弱碱三元复合体系驱油实验,对实验的驱油动态、黏度变化、界面张力变化、残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渗透率为105.94×10^-3μm^2的Ⅲ类油层中的填砂物理模型中,弱碱三元复合驱能有效地注入到地层中,提高采收率幅度比水驱采收率高17.06%;黏度在近井地带提高采收率效果最好;弱碱三元复合体系的超低界面张力在地层中仅仅维持8.9m;地层近井地带残余油较少,残余油在地层中深部区域大量聚集,这与弱碱三元复合体系在地层的黏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碱三元复合驱 Ⅲ类油层 长距离运移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驱微观机理及体系优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侯吉瑞 张凤敏 +4 位作者 赵凤兰 宋文秀 鲁渊 郭福广 吴晨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2-82,101,共12页
通过微观仿真刻蚀模型,结合河南油田某区块的孔隙结构,在水驱基础上进行表活剂驱、聚合物驱、聚合物/表活剂二元驱.分析研究了每种驱替体系对水驱产生的盲端、膜状、吸附、簇(柱)状、孤岛状的启动机理,同时量化三种化学体系对各类剩... 通过微观仿真刻蚀模型,结合河南油田某区块的孔隙结构,在水驱基础上进行表活剂驱、聚合物驱、聚合物/表活剂二元驱.分析研究了每种驱替体系对水驱产生的盲端、膜状、吸附、簇(柱)状、孤岛状的启动机理,同时量化三种化学体系对各类剩余油在模型中的驱替效率.实验结果表明,盲端剩余油适合高黏聚合物体系,针对不同形状盲端不同界面张力的体系作用效果不同;孤岛状剩余油适合高黏体系,界面张力对其影响不大;吸附状剩余油适合聚合物体系的黏度为(10~20) mPa·s,且降低体系界面张力有利于启动此类型残余油,但在模型中多会形成此类残余油;膜状剩余油在低黏度聚合物体系下即可以很好启动,适宜体系界面张力数量级在10-1~ 10-2之间;化学驱启动剩余油,后续油启动运移过程中易形成小径簇状油,其含量在剩余油中占的饱和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仿真模型 化学驱 残余油 驱油机理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性能与低渗透油藏优势通道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曹淑君 赵凤兰 +4 位作者 侯吉瑞 王凤刚 任涛 孙靓靓 鲁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13-517,共5页
针对存在水驱优势通道的低温低渗透油藏的稳油控水问题,开展了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室内研究。从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的静态成胶性能、流变性、分流特性、封堵性能以及运移深度几个方面研究了其性能与非均质地层中优势通道的匹配关系... 针对存在水驱优势通道的低温低渗透油藏的稳油控水问题,开展了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室内研究。从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的静态成胶性能、流变性、分流特性、封堵性能以及运移深度几个方面研究了其性能与非均质地层中优势通道的匹配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40℃)下,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的初凝时间为3 h左右,完全成胶时间为24 h,成胶强度大于50000 m Pa·s;成胶前呈现"剪切变稀"行为;对于渗透率级差大于10的非均质地层,选择封堵性较好;堵剂在注入量为0.3 PV的情况下,对渗透率为600×10-3、1000×10-3、10000×10-3μm2的优势通道的封堵能力较强,在渗透率10000×10-3μm2的填砂管中的最终运移深度可达到总长度的3/5处,在1000×10-3和600×10-3μm2的填砂管中的最终运移深度可达到2/5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分交联聚合物凝胶 优势通道 低渗透油藏 匹配关系 运移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朗YD油田致密储层酸渣潜在性分析与预防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高翔 蒋建方 +2 位作者 马凤 曹科学 齐晶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7-111,共5页
酸化增产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酸液与原油的不配伍可以形成稳定乳状物和酸渣,对储层造成伤害。用SRVR方法对伊朗Khuzestan省YD油田SV储层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进行分析,在通过X-Ray衍射与ESEM电镜对该储层岩石成分... 酸化增产施工作业过程中,由于酸液与原油的不配伍可以形成稳定乳状物和酸渣,对储层造成伤害。用SRVR方法对伊朗Khuzestan省YD油田SV储层原油中饱和烃、芳香烃、胶质和沥青质4种组分进行分析,在通过X-Ray衍射与ESEM电镜对该储层岩石成分以及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在储层条件下油样与新酸和乏酸之间的配伍性实验,评价优选了以抗渣剂、铁离子稳定剂和破乳剂为主要成分的酸化复合添加剂。结果表明油样CⅡ为2.19,很容易出现酸渣问题,而且岩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不含或很少含有黏土成分,岩心渗透率伤害实验表明,岩心渗透率在注水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水敏效应弱。油样与新酸和乏酸接触都可以生成稳定乳状物和酸渣,并且Fe3+的存会增加生成的酸渣量,Fe3+的浓度越高生成的酸渣量就越多,当加入1%的破乳剂FTP-18、0.5%的抗渣剂FTZG-01和2%的铁离子稳定剂(柠檬酸)时,酸渣的生成量大幅减少,抗渣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 酸化淤渣 酸渣 储层伤害 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化学复合驱油方式优化评价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肖磊 马云飞 +2 位作者 唐金星 赵凤兰 王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7-63,共7页
针对双河油田VI油组高温非均质油藏,使用油层砂充填长管模型,研究几种化学复合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低度交联聚合物、有机碱以及交联剂之间的色谱分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95℃下三元复合体系流经填砂管时,聚合物最先突破,碱... 针对双河油田VI油组高温非均质油藏,使用油层砂充填长管模型,研究几种化学复合驱油体系中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低度交联聚合物、有机碱以及交联剂之间的色谱分离特征。实验结果表明,95℃下三元复合体系流经填砂管时,聚合物最先突破,碱随后突破,表面活性剂的突破滞后最大;有机碱的加入能起到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的作用,而交联剂对于表面活性剂吸附影响不明显。根据色谱分离程度,采用层间非均质人工压制物理模型,对比评价了二元、三元复合驱油体系及几种组合驱油方式的驱油效果,优选出主段塞为有机碱三元复合体系、前后保护段塞为交联聚合物的驱油体系,水驱后可提高采出程度24.2%。该研究成果可以对高温非均质油藏三次采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复合驱 高温 非均质 色谱分离 驱油方式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条件下瓜尔胶交联体系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宗勋 朱倘仟 侯吉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41-244,共4页
实施注二氧化碳气驱的低渗透油藏在多次压裂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层酸化,导致瓜尔胶压裂液无法交联。针对这一问题,以羟丙基瓜尔胶HPG为主剂、HPAM为辅剂,采用甲醛预处理聚合物,在模拟酸性条件下对交联体系的交联剂种类进行了优选,通过研究... 实施注二氧化碳气驱的低渗透油藏在多次压裂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层酸化,导致瓜尔胶压裂液无法交联。针对这一问题,以羟丙基瓜尔胶HPG为主剂、HPAM为辅剂,采用甲醛预处理聚合物,在模拟酸性条件下对交联体系的交联剂种类进行了优选,通过研究交联剂、稠化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体系交联效果的影响研发了一种酸性条件下的交联体系,并考察了该交联体系的成胶性能和携砂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pH=3数5)条件下,交联体系的最佳配方为:HPG用量1.6%、HPAM用量0.2%、甲醛用量0.3%、间苯二酚0.5 g/L,甲醛预处理时间为3数5 h;该体系交联前的黏度为100 m Pa·s,流动性好,在65℃条件下交联反应5 h后的黏度高达2000m Pa·s,成胶性能良好;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携砂性能,在65℃下支撑剂在交联前体系中的沉降速率是在交联后体系中的3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 酸性条件 交联 瓜尔胶 间苯二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堵结合技术可行性研究及参数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凤刚 赵凤兰 +2 位作者 侯吉瑞 曹淑君 苏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214-218,共5页
调剖堵水作为常用的稳油控水技术,对于油井稳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油层非均质严重,加上多轮次调剖作业,使得调堵效果变差,有效期缩短;拟将调剖和堵水技术相结合,在优选得到的调剖剂和堵水剂基础上,对高强度凝胶调剖剂微观成胶... 调剖堵水作为常用的稳油控水技术,对于油井稳产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油层非均质严重,加上多轮次调剖作业,使得调堵效果变差,有效期缩短;拟将调剖和堵水技术相结合,在优选得到的调剖剂和堵水剂基础上,对高强度凝胶调剖剂微观成胶结构进行了电镜分析,采用室内岩心实验,对注水井调剖结合采油井堵水的方法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对调堵结合用量和顺序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堵剂微观结构密实,具有良好的注入选择性和封堵能力,调堵结合増油效果明显好于单独调剖或堵水,且调堵结合宜采用"先调后堵"的方式,以0.2 PV调剖剂+0.1 PV堵水剂的用量的驱油效果最好。实验研究的结果对于改善调堵效果和方案设计提供了技术思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剖 堵水 调堵结合 参数优化 岩心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集层压裂液与致密砂岩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兆杰 陈之尧 +2 位作者 侯吉瑞 张丽雅 李梦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059-1065,共7页
致密油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对压裂液的用量很大,低返排率造成压裂施工后仍有大量压裂液滞留在裂缝中。通过岩石表面润湿性评价实验和压裂液静滤失评价实验,对压裂液与致密砂岩基质相互作用进行描述和阐释。润湿性测量结果表明,在滤失实验... 致密油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对压裂液的用量很大,低返排率造成压裂施工后仍有大量压裂液滞留在裂缝中。通过岩石表面润湿性评价实验和压裂液静滤失评价实验,对压裂液与致密砂岩基质相互作用进行描述和阐释。润湿性测量结果表明,在滤失实验后,致密砂岩表面润湿性由强亲水性向弱亲水性甚至中性润湿转变,这能够降低压裂液向致密砂岩基质中的滤失(渗吸)速率,减少压裂液对致密储层伤害的同时,节约压裂液整体用量。静滤失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特低渗透砂岩的压裂液滤失曲线可表现出完整的三段式滤失规律,而致密砂岩仅能呈现稳定滤失阶段;岩心渗透率越低,压裂液滤失量越少,达到稳定滤失状态所需的时间越长,且采出液中聚合物浓度明显较低;不同滤失压差时达到滤失稳定时刻的采出液聚合物浓度均在200mg/L左右,且滤失速率基本相同,均表明大滤失压差所造成的渗滤能力增强与其所导致的岩心伤害基本相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水力压裂 压裂液滞留 润湿性 滤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溶液微观驱油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吉瑞 陈宇光 +1 位作者 吴璇 方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2-296,共5页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 为从微观研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简称聚表剂)的驱油机理和驱油效果,采用微观刻蚀仿真模型进行微观可视化驱油实验,并与岩心驱替实验驱油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在微观驱油实验中,水驱后微观模型中产生6种类型残余油,而聚表剂驱后对盲端残余油的驱替效果不明显;聚表剂的驱油机理主要是通过其增黏作用、黏弹性作用和乳化作用来扩大波及体积,降低渗流阻力",拉""、拽"残余油,将大油滴乳化分散成小油滴,从而将残余油有效驱出;不同浓度的聚表剂在微观模型和岩心驱替实验中的驱油效果基本相符,聚表剂浓度越大,残余油启动能力越高,驱油效果越好。聚表剂质量浓度为2000 mg/L时的驱油效果最好,采收率增幅为19.69%。图27表1参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表面活性剂 微观驱油 残余油 驱油机理 岩心驱替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流度控制能力随运移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凤兰 马云飞 +3 位作者 王潇 侯吉瑞 吴凡 尚丹森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9-523,537,共6页
为了揭示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流度控制能力的变化规律,采用自主设计研制的30 m长的物理填砂模型进行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简称缔合ASP三元体系)室内驱油实验,并与同等条件下常规三元复合体系(... 为了揭示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在多孔介质长距离运移过程中流度控制能力的变化规律,采用自主设计研制的30 m长的物理填砂模型进行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简称缔合ASP三元体系)室内驱油实验,并与同等条件下常规三元复合体系(常规ASP三元体系)的驱油效果作对比,分析流度控制能力随运移距离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均渗透率K_g=872×10^(-3)μm^2的物理填砂模型中,缔合ASP三元体系在缔合状态下注入能力较差,在长距离运移条件下对深部的流度控制能力不如常规ASP三元体系。缔合ASP三元体系在近井地带的表观黏度测定值较高,但压力提高效果反而较弱,这是由于缔合聚合物分子间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孔喉中难以保持。二类油层条件下,注入的驱替相的黏度至少需要达到23 m Pa·s才能对小孔道中的流体产生有效波及,本实验条件下三元段塞维持黏度该值的距离仅为注采井距的4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水缔合聚合物 三元复合驱 流度控制能力 长距离运移 黏度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纵向非均质性的底水气藏临界产量计算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兆杰 侯吉瑞 石军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3-186,195,共5页
底水锥进是底水气藏开发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过大量关于临界产量计算模型的研究;但是物理模型中一般假设为均质地层,未考虑实际储层中普遍存在的纵向非均质性对底水锥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临界产量计算模型的优缺点,指出... 底水锥进是底水气藏开发的重要问题。国内外学者开展过大量关于临界产量计算模型的研究;但是物理模型中一般假设为均质地层,未考虑实际储层中普遍存在的纵向非均质性对底水锥进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目前常用临界产量计算模型的优缺点,指出Dupuit公式计算结果普遍偏小,Schols公式具有更强的应用性;同时在考虑纵向非均质性基础上,对传统计算模型进行修正。实例计算表明,考虑纵向非均质性的临界产量计算结果比传统模型计算结果高12~20倍,说明纵向非均质性对底水锥进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新方法更加适用于实际底水气藏临界产量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气藏 水锥 临界产量 计算方法 纵向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乳化性能设计的驱油用新型三元复合体系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尚丹森 侯吉瑞 马云飞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9-85,共7页
综合考虑了碱、活性剂、聚合物对三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评价复合体系乳化性能Ie的方法,并评价了基于乳化性能设计的配方1和常规超低界面张力配方2的乳化性能;为对比配方1和配方2的驱油效果,研究乳化作用对洗油效率的影... 综合考虑了碱、活性剂、聚合物对三元复合体系乳化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一种评价复合体系乳化性能Ie的方法,并评价了基于乳化性能设计的配方1和常规超低界面张力配方2的乳化性能;为对比配方1和配方2的驱油效果,研究乳化作用对洗油效率的影响,进行了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配方1的乳化性能Ie为0.689,高于配方2的0.462;界面张力非超低,但乳化性能更好的配方1的驱油效果不亚于常规超低界面张力配方2;在300×10^(-3)μm^2、800×10^(-3)μm^2和1 200×10^(-3)μm^2渗透率级别下,渗透率越高,配方1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最高可比配方2高5%左右;配方1的残余阻力系数高于配方2,且渗透率越低,配方1残余阻力系数越高;原油乳化后形成的乳状液能够有效启动盲端残余油和簇状残余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体系 界面张力 乳化性能 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聚合物微球产出液浓度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义刚 徐国瑞 +4 位作者 鞠野 孙靓靓 张璠 赵文越 张楷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145-149,共5页
聚合物微球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调驱剂,为了解其注入效果实验研究了产出液中聚合物微球浓度的检测方法.目前针对聚合物微球溶液浓度的检测分析方法尚少,为了探索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实验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聚合物微球... 聚合物微球是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调驱剂,为了解其注入效果实验研究了产出液中聚合物微球浓度的检测方法.目前针对聚合物微球溶液浓度的检测分析方法尚少,为了探索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实验进行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聚合物微球浓度测定的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是通过测定聚合物微球溶液中聚丙烯酰胺的含量,确定实验的最佳吸收波长和有效浓度测量范围,并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了采出液中微球溶液的浓度.实验表明:最佳吸收波长A=230 nm;纳米球有效浓度测量范围为125 ~ 700 mg/L、核壳球有效浓度测量范围为150~ 800 mg/L;纳米球在砂管中滞留量为46.1%、核壳球在砂管中滞留量为38.68%.与色谱法、淀粉-碘化镉法和浊度法等其他测定聚丙烯酰胺含量的方法相比,紫外分光光度法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对仪器要求低、灵敏度和准确度较高等优点,适合聚合物微球产出液定性和定量的浓度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微球 聚丙烯酰胺 聚合物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对大庆二类油层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秋言 侯吉瑞 +2 位作者 谢东海 赵凤兰 宋兆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8期63-69,共7页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 为了克服传统小岩心驱油实验在宏观尺度上的局限性,制作了三层非均质性三维平板径向流物理模型,在五点法井网条件下,分别开展笼统注采三元复合驱和分层注采三元复合驱实验,研究驱替过程中三个层位沿主流线方向上压力分布状况、采出液粘度和界面张力变化情况以及三个层位上每一点处含油饱和度变化情况,对比分析两种注采方式下的驱油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波及效率是影响非均质油藏最终采收率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而分层注采能够有效提高水驱阶段中渗、低渗层的波及效率;在三元复合驱开始后,驱油剂在中渗、低渗层中运移距离更远,发挥作用时间延长,基质动用程度和最终采收率大幅提高。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为油田矿场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平板模型 笼统注采 分层注采 三元复合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