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川中低缓构造成因
被引量:
24
1
作者
秦启荣
苏培东
+1 位作者
李乐
刘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的北东-南西向压扭作用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构造成因
基底构造
四川盆地
应力作用
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
32
2
作者
李岩峰
曲国胜
+1 位作者
刘殊
张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为主,即典型的"三角带"构造,南大巴山前缘以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初步分析了原因,区域滑脱层,特别是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及古生界泥页岩滑脱层,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夹块,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向挤压,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构造
滑脱层
变形机制
米仓山
南大巴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川中低缓构造成因
被引量:
24
1
作者
秦启荣
苏培东
李乐
刘莉萍
机构
西南
石油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调处
中石化西南研究院
出处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8-111,共4页
文摘
将川中地区构造特征与四川盆地区域构造背景相结合,探讨了川中地区构造的成因,认为,川中地区构造是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在四川盆地区域构造应力作用下,由基底构造和性质的差异所派生出的局部应力作用而形成;构造的形成可分为喜马拉雅运动早期的南北向挤压作用和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的北东-南西向压扭作用两个阶段。
关键词
区域构造
构造成因
基底构造
四川盆地
应力作用
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运动
Keywords
Sichuan basin
central Sichuan area
structure
origin
分类号
TE111.2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油气勘探]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
32
2
作者
李岩峰
曲国胜
刘殊
张虹
机构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
中石化西南研究院
出处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5-292,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472110)资助
文摘
在对四川盆地东北部盆山结合部地表地质和石油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米仓山前缘构造、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发现了二者的共性和不同,二者均以双重构造为主,通过古生代构造层的叠置,而迅速抬升出露地表,米仓山前缘以被动顶板双重构造为主,即典型的"三角带"构造,南大巴山前缘以主动顶板双重构造为其显著特征;初步分析了原因,区域滑脱层,特别是嘉陵江组-雷口坡组膏盐岩滑脱层及古生界泥页岩滑脱层,构成了顶板和底板逆冲断层,其间的台地相碳酸盐岩构成了断夹块,受米仓山早期基底隆升和侧向挤压,形成了被动顶板双重构造,南大巴山递进挤压变形,形成了主动顶板双重构造。
关键词
双重构造
滑脱层
变形机制
米仓山
南大巴山
Keywords
Duplex structure
decollement
deformation mechanism
Micang Shan Mountains
southern Daba Shan Mountains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川中低缓构造成因
秦启荣
苏培东
李乐
刘莉萍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米仓山、南大巴山前缘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李岩峰
曲国胜
刘殊
张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