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坝隔层型底水气藏水侵动态实验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祝浪涛 黄仕林 +2 位作者 吴亚军 张明迪 史晨辉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110,共10页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纵向发育多期生物礁,不同期次礁体之间均发育不同程度的不渗透隔层、低渗透隔层,纵横向展布连续性差,隔层如何影响底水水侵动态是气藏开发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次设计了7组无隔层、低渗透隔层、不渗透隔层型底... 元坝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纵向发育多期生物礁,不同期次礁体之间均发育不同程度的不渗透隔层、低渗透隔层,纵横向展布连续性差,隔层如何影响底水水侵动态是气藏开发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本文首次设计了7组无隔层、低渗透隔层、不渗透隔层型底水水侵全直径岩心物理模拟实验:主要包括无隔层型、不渗透隔层型和低渗透隔型底水水侵模拟对比实验,不渗透隔层型底水在不同衰竭速度下的水侵动态模拟实验,不同厚度低渗透隔层水侵动态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隔层型底水气藏水侵可划分为以天然气弹性能为主要驱动能的弹性气驱、受天然气弹性能与底水水体补能共同作用的水体补能及受水侵储层伤害控制的气水同产三类渗流阶段,隔层、低采速、高厚度隔层能够抑制底水过快水侵到井底,提高气藏开发效果.基于无隔层、有隔层型底水水侵渗流阶段的差异性建立了水侵模式诊断曲线,为明确底水气藏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水 不渗透隔层 低渗透隔层 隔层厚度 衰竭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坳陷中段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物源及沉积体系研究 被引量:23
2
作者 叶素娟 李嵘 张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0-940,共11页
作为川西坳陷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物源区及物源方向的研究是明确沉积体系、砂体及储层空间展布的基础。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对于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展布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根... 作为川西坳陷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物源区及物源方向的研究是明确沉积体系、砂体及储层空间展布的基础。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对于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物源方向及沉积体系展布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根据碎屑组分、重矿物、微量元素以及古地貌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蓬莱镇物源及沉积体系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表明,川西坳陷中段蓬莱镇组存在龙门山中段、北段、米仓山多个物源区。其中,研究区西部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中段,发育呈北西—南东向展布的近源、短轴三角洲沉积体系,砂岩分选差、粒度相对较粗、矿物成分成熟度相对较低,储层不发育;研究区中东部沉积物则主要来自龙门山北段以及米仓山,发育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远源、长轴三角洲沉积体系,砂岩分选好、粒度相对较细、长石含量及矿物成分成熟度较高,物性条件较好。同时,蓬莱镇组不同时期主要物源体系存在差异。自蓬一段至蓬四段,主物源方向由西、北西向北、北东方向转变,主物源区由龙门山中段向龙门山北段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及沉积体系 上侏罗统蓬莱镇组 川西坳陷 岩石学及地球化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特征与山地气候变化空间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刚 何政伟 杨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0,47,共5页
以四川省的地形、气候为研究对象,针对山地地形特征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传统的统计分析、非线性拟合等方法缺乏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和提取隐含信息能力的问题,提出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与栅格图像处理、地形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 以四川省的地形、气候为研究对象,针对山地地形特征与气候变化研究中,传统的统计分析、非线性拟合等方法缺乏分析处理海量数据和提取隐含信息能力的问题,提出将关联规则数据挖掘与栅格图像处理、地形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栅格图像处理和地形分析技术,对地形和气候栅格图像进行坐标转换、裁剪、分类、因子提取、离散化等预处理,再用Apriori算法对提取的地形特征因子和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得到反映两者之间相关性的强关联规则。通过对60余万组数据的分析,得到22条满足最小支持度和置信度的关联规则,并由此综合分析得到6条复合关联规则。实验证明,这些反映地形特征与气候变化幅度之间关联性的关联规则可信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 山地 气候 关联规则 数据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锥形滤波方法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金龙 胡治权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05-711,844+676,共7页
本文详细阐述了三维锥形滤波与二维视速度滤波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了影响三维锥形滤波效果的因素,据此设计的锥形滤波器滤除面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维锥形滤波的最大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地震信号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选择合适的速度... 本文详细阐述了三维锥形滤波与二维视速度滤波方法存在差异的原因,分析了影响三维锥形滤波效果的因素,据此设计的锥形滤波器滤除面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维锥形滤波的最大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地震信号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选择合适的速度参数条件下,可以在去除面波干扰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地震波有效反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锥形滤波 十字交叉排列 面波 去噪 频率—波数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前缘须家河组裂缝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罗啸泉 唐贵宾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8年第3期96-100,共5页
龙门山前深层须家河组气藏主要受裂缝控制,裂缝的发育与构造、断裂密切相关。应用声发射试验、包裹体测温和碳、氧同位素等方法,对龙门山中段前缘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把须家河组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类。... 龙门山前深层须家河组气藏主要受裂缝控制,裂缝的发育与构造、断裂密切相关。应用声发射试验、包裹体测温和碳、氧同位素等方法,对龙门山中段前缘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把须家河组裂缝分为构造裂缝和成岩裂缝两类。龙门山前须家河组中存在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的多期构造作用,其中印支期和燕山期破裂作用相对较弱,形成的裂缝较少,而喜马拉雅期破裂作用较强,形成了大量的断层和构造裂缝。对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来说,发育的构造裂缝是油气藏高产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须家河组 裂缝特征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UDA的转换波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算法研究及实现 被引量:4
6
作者 喻勤 程冰洁 孔选林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63,6-7,共6页
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巨大、耗费时间长,影响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的处理效率,也限制了转换波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规模。目前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主要采取CPU集群计算方式,但CPU集群存在功耗大、占用空间大和维护成本高等缺点,为缩短... 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计算量巨大、耗费时间长,影响了多波多分量地震数据的处理效率,也限制了转换波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规模。目前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主要采取CPU集群计算方式,但CPU集群存在功耗大、占用空间大和维护成本高等缺点,为缩短偏移计算耗时和降低计算成本,本文提出一种基于CUDA技术的转换波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并行算法。应用理论数据和实际转换波数据在CPU和GPU测试平台对算法进行了对比验证和性能分析,确认GPU并行算法计算速度可提高上百倍,是一种高效、低成本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 CUDA并行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与前景展望 被引量:1
7
作者 袁月 孙玮 +6 位作者 刘树根 王亮国 宋金民 李智武 叶玥豪 唐玄 李泽奇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98,共18页
探讨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层系发育下寒武统九老洞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白云岩和玄武岩以及三叠系雷口坡组等多套储集... 探讨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震、野外露头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川西拗陷南段深层海相层系发育下寒武统九老洞组烃源岩,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二叠系白云岩和玄武岩以及三叠系雷口坡组等多套储集层,巨厚的陆相泥质岩和中下三叠统膏盐岩多级封盖的生储盖基础油气地质条件;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桐湾期不整合面与加里东期不整合面在研究区部分地区重合,未重合区九老洞组烃源岩与二叠系储集层直接接触,形成下生上储的源储匹配关系,不整合面构成的输导体系有利于烃类大面积侧向运移,提高了油气的成藏效率,使川西南深层海相层系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基本条件。自三叠纪至古近纪,下寒武统生成的烃类或垂向运移至二叠系中,或通过桐湾期与加里东期叠加改造的不整合面侧向大面积运移并聚集成藏,形成灯影组和二叠系等古油藏,并进一步演化形成古气藏。新近纪以来受龙门山推覆冲断作用的影响,紧邻造山带的区域可能受侧向保存条件破坏的影响未能成藏,但前山带发育的断裂系统有可能沟通深部灯影组和二叠系气藏至浅层形成次生气藏。研究区优质烃源岩、优质储集层、优质输导系统和优质膏盐盖层等的相互平衡作用,使该区具备形成和保存大中型气田的条件,勘探前景应较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 输导体系 碳酸盐岩 油气地质条件 川西拗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北阆中地区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被引量:4
8
作者 董军 刘树根 +2 位作者 卿萍 陈小梅 王东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0期12879-12889,共11页
川北阆中地区CS1井钻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储层含气性较好,揭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取得进一步勘探突破,以盆地模拟技术为手段,基于实钻井数据、实验分析资料、地震解释成果等开展研究,深化油气成藏过... 川北阆中地区CS1井钻揭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发育良好的烃源岩及多套储盖组合,储层含气性较好,揭示良好的勘探前景。为取得进一步勘探突破,以盆地模拟技术为手段,基于实钻井数据、实验分析资料、地震解释成果等开展研究,深化油气成藏过程认识,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研究区筇竹寺组烃源岩发育,热演化程度高,储层以震旦系灯影组四段与下寒武统龙王庙组为主,纵向上储盖组合发育。输导体系主要以断裂和裂缝为主。筇竹寺组烃源晚三叠世末-中侏罗世为生液态烃高峰,晚侏罗世为生气态烃高峰。其中,灯四段油气充注位于中-晚三叠世和中侏罗世;寒武系油气充注为中-晚侏罗世。对关键生排烃期的古构造和油气运聚分析认为,灯四段成藏期古构造呈现整体北倾、东高西低,逐渐转变为东低西高到两凹一隆。油气运聚趋势表现为由西向东、南北分区到向南调整;龙王庙组成藏期古构造从东倾逐渐转变为东北倾,油气运聚趋势表现为由东向西、南北分区,最后到西南调整。有利区预测表明灯四段勘探前景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阆中地区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条件与过程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庙子气田井壁稳定性研究及钻井技术对策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其明 温真桃 李文哲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21,101,共3页
通过运用伊顿法建立了地层孔隙压力剖面,采用库仑—摩尔强度准则建立了地层坍塌压力剖面,根据岩石最大拉应力理论建立地层破裂压力剖面。综合应力、掉块形态、裂缝发育、井斜等多因素分析,高庙地区地层裂缝发育,钻井液密度过小引发力学... 通过运用伊顿法建立了地层孔隙压力剖面,采用库仑—摩尔强度准则建立了地层坍塌压力剖面,根据岩石最大拉应力理论建立地层破裂压力剖面。综合应力、掉块形态、裂缝发育、井斜等多因素分析,高庙地区地层裂缝发育,钻井液密度过小引发力学原因垮塌,密度过高滤液易进入地层造成缝隙中地层压力的增大并降低地层强度,从而增大坍塌压力加剧井壁失稳;同时井斜角在30°~40°之间的定向井坍塌压力最高,斜井段掉块最严重,是造成地区地层失稳的主要原因。通过设计合理钻井液密度、优化钻井液性能、增加其封堵性和润滑性,基本解决了钻井过程地层掉块,有效减少工程复杂情况,实现气田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庙子气田 井壁失稳 坍塌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新场须二段致密砂岩储层甜点类型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俊威 陈恭洋 +3 位作者 张玲 杨映涛 宋新新 王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砂体大面积发育,储层孔渗较低,甜点成因复杂。为了阐明新场须二段甜点类型及成因,以岩芯观察、薄片分析、微米CT、阴极发光等多技术手段,在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特征、有效裂缝... 川西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砂体大面积发育,储层孔渗较低,甜点成因复杂。为了阐明新场须二段甜点类型及成因,以岩芯观察、薄片分析、微米CT、阴极发光等多技术手段,在对储层岩石学、孔喉特征、有效裂缝特征等分析基础上,对甜点进行分类。新场须二段主要发育基质孔隙型、断缝型、层理缝型等3种甜点类型,不同类型甜点形成原因存在差异。强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高能分流河道、富石英砂岩是基质型甜点形成基础,在相对较弱的压实及胶结作用、较强的溶蚀作用下易形成基质型甜点;在靠近大型断层的基质孔渗较好部位易发育断缝型甜点;层理缝型甜点分布规模较小,不同类型层理界面处颗粒粒度、组分存在差异,发生差异成岩作用,形成力学薄弱面。新场须二段甜点发育受沉积、成岩及构造非均质性控制,对甜点类型的成因分析,有利于对甜点进行分类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新场构造带 须家河组 须二段 致密砂岩气 甜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同川 陈浩如 +3 位作者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1,共13页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通过建立地震正演模型模拟、RGB分频融合技术及波形分类分析等手段,对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遭受的岩溶作用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小... 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岩心及地震资料,通过建立地震正演模型模拟、RGB分频融合技术及波形分类分析等手段,对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进行了识别与刻画。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遭受的岩溶作用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变小,东南部石炭系原始沉积厚度更大,但残余厚度分布不均匀,主要为10~30 m;西北部地层厚度较小,为0~15 m。(2)研究区石炭系自西向东可识别出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2个二级地貌单元,岩溶斜坡可划分为残丘和浅洼2个三级地貌单元,再依据其差异溶蚀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陡斜坡浅洼和缓斜坡浅洼,浅洼内发育残丘、暗河及落水洞。反射同相轴的上提和下拉特征、岩溶角砾岩的发育、地震层拉平剖面、RGB分频融合及波形变化特征等均可识别出岩溶古地貌的发育。(3)研究区石炭系各地貌单元的分布受构造控制,浅洼和残丘多以椭圆状或不规则长条状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暗河的展布与浅洼长轴方向一致;岩溶古地貌控制着地层厚度以及溶蚀孔洞的发育,残丘残余厚度较大,岩溶作用强,充填作用较弱,溶蚀孔洞较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4.34%;缓斜坡浅洼残余厚度较小,充填作用较强,溶蚀孔洞不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2.68%,而陡斜坡浅洼虽然残余厚度小,但因潜水位低、泄水能力强,溶蚀作用强而充填作用弱,储集空间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5.05%;缓斜坡和陡斜坡储层平均孔隙度分别为3.67%和3.31%,岩溶高地孔隙度最小,平均为2.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古地貌 浅洼 残丘 岩溶斜坡带 地震正演模拟 RGB分频融合 岩溶角砾岩 黄龙组 石炭系 川东五百梯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卷积自编码器的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谢晨 徐天吉 +4 位作者 钱忠平 沈杰 刘胜 唐建明 文雪康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90,共12页
针对传统地震噪声压制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足、主观性强以及实际无噪声数据稀缺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泛化特性,在保护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基于有效利用少量实际无噪声数据的原则,首先通过正演数值模... 针对传统地震噪声压制方法存在的泛化性不足、主观性强以及实际无噪声数据稀缺等问题,利用深度学习方法的泛化特性,在保护有效信号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地震噪声智能压制方法。基于有效利用少量实际无噪声数据的原则,首先通过正演数值模拟地震数据构建数据集,再搭建基于InceptionV4卷积模块和注意力机制的卷积自编码器网络,并利用正演数据对网络预训练。该过程首先依靠数据驱动方法和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初步获取地震数据的有效特征表达,通过正演数值模拟数据试验分析发现,该方法既能有效压制绝大部分随机噪声和相干噪声,还能比DnCNN网络更大程度地避免损伤有效信号;然后,再采用迁移学习的策略和少量实际地震数据继续训练网络,最终获得实际地震数据噪声压制模型。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数据噪声压制试验,并从压制效果、保幅性等方面评价方法效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随机噪声、面波等噪声干扰具有一定的压制能力,准确地恢复了有效信号,且具有处理成本低、效率高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噪声压制 卷积自编码器 迁移学习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中侏罗统致密砂岩次生孔隙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13
作者 孟万斌 吕正祥 +1 位作者 刘家铎 曹烈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371-2380,共10页
基于岩石学观察,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矿物烃类包裹体成分分析,结合储层特征,研究了川西中侏罗统致密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川西中侏罗统为典型的无生烃能力的红色碎屑岩地层,上沙溪庙组砂岩气藏气源主要来自... 基于岩石学观察,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矿物烃类包裹体成分分析,结合储层特征,研究了川西中侏罗统致密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川西中侏罗统为典型的无生烃能力的红色碎屑岩地层,上沙溪庙组砂岩气藏气源主要来自纵向上距该气藏约1000~3000m的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含煤层系,储层平均孔隙度9.6%,平均渗透率0.177×10-3μm2,为远源致密砂岩气藏。次生溶蚀孔隙对储层总面孔率的贡献达60%,其对砂岩面孔率的贡献大于原生孔隙。砂岩中沥青的分布及高岭石的分布、地层水的证据以及次生矿物烃类包体成分等表明,次生孔隙主要由有机酸对长石溶蚀形成,有机酸主要有3种来源,一是下伏须家河组烃源层生烃过程中排出的有机酸沿断裂和裂缝向上运移进入上沙溪庙组,二是从须家河组运移上来的烃类与上沙溪庙组储层中的氧化剂反应生成的有机酸,三是上沙溪庙组泥岩脱水形成的有机酸。其中以前两种有机酸形成的溶蚀孔隙最为重要,而第三种来源的有机酸由于其形成的孔隙少且保存下来的很少,对储层的意义不大。区域流体势、断裂和裂缝的发育都为下伏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有机酸进入上沙溪庙组储层提供了有利条件。控制次生孔隙形成和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是砂岩中受物源控制的易溶组分含量、沉积相、储层所处的古构造位置以及断裂、裂缝的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上沙溪庙组 致密砂岩储层 次生孔隙 有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相对优质储层形成机制 被引量:84
14
作者 吕正祥 刘四兵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373-2383,共11页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生孔隙并存。本文基于对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其它储层特征研究,总结了川西深埋藏条件下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须家河组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优质储层 形成机制 天然气聚集 天然气储层 碎屑岩储层 作用特征 原生孔隙 特征研究 埋藏条件 埋藏深度 地球化学 次生孔隙 岩石学 矿物学 总结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原因及岩石变形机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向祖平 陈中华 +2 位作者 谢峰 张箭 肖文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6,共4页
低渗致密气藏由于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在衰竭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其对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已有较多学者研究,但关于引起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内在原因和控制岩石变形的机制却鲜有研究。在有效应力理论及实验研究... 低渗致密气藏由于其自身的地质特征,在衰竭式开发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储层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其对气藏开发效果的影响已有较多学者研究,但关于引起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内在原因和控制岩石变形的机制却鲜有研究。在有效应力理论及实验研究基础上,从储层介质类型、岩石组成、黏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孔喉结构特征及有效应力定律等方面进行研究,从深层次认识清楚低渗气藏储层应力敏感性原因及岩石变形机制,为该类气藏制定合理的开发技术界限以及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 应力敏感 变形机制 有效应力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BP神经网络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6
作者 陈刚 何政伟 +1 位作者 杨斌 杨洋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8-231,共4页
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是地质灾害预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建立了遗传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能力,模拟泥石流某些主要评价指标与危险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实现对泥石流危险性的... 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是地质灾害预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因子,建立了遗传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模型利用BP神经网络的函数逼近能力,模拟泥石流某些主要评价指标与危险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实现对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为克服BP神经网络收敛慢、易陷入局部极小、泛化能力差等缺陷,引入遗传算法和对比分析方法优化BP评价网络的权值、阈值和网络结构。实验证明,采用所述方法优化后的BP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准确度、效率大幅提高,泛化能力也得到增强,该方法可作为解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问题的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BP神经网络 泥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薄层反演方法 被引量:18
17
作者 黄捍东 赵迪 +1 位作者 任敦占 王玉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9-924,1012+832-833,共6页
大量实验表明,地球物理数据符合或近似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可将高斯分布和贝叶斯原理结合并应用于地球物理反演。本文在无噪假设条件下推导出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迭代反演算法,基于贝叶斯原理重新推导了迭代反演公式。经3层和12层砂泥岩互... 大量实验表明,地球物理数据符合或近似符合高斯分布,因此可将高斯分布和贝叶斯原理结合并应用于地球物理反演。本文在无噪假设条件下推导出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迭代反演算法,基于贝叶斯原理重新推导了迭代反演公式。经3层和12层砂泥岩互层层状介质模型试算与实际应用,其结果均表明,将基于贝叶斯理论的波阻抗反演算法与多道反演思路相结合,具有反演精度高和稳定性好的特点,可明显降低噪声影响,而且运算简单,可有效识别薄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阻抗反演 贝叶斯理论 砂泥岩互层 迭代 稳定性 反演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变形与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莹 张庆龙 +5 位作者 朱文斌 王良书 解国爱 葛荣峰 刘超 邹旭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9-259,共11页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NNE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110°;中部的EW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近SN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26°,249°,347°;西部边界由近SN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EW及NEE-SSW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94°,72°。区内发育NNW-SSE,NW-SE,NE-SW,NEE-SWW,近SN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NW-SE向的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NE-SW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EW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程中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缘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燕山期 喜山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火山岩发育区数值模拟参数设计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素华 卢齐军 +2 位作者 王云专 范兴才 杨立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9-322,330,共5页
松辽盆地火山岩埋藏较深,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且成像精度低,因此很难进行火山岩储层预测。为了提高火山岩预测精度,本文利用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对观测系统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论证。文中从排列长度、炮间距、观测方式、偏... 松辽盆地火山岩埋藏较深,构造复杂,地震资料信噪比偏低,且成像精度低,因此很难进行火山岩储层预测。为了提高火山岩预测精度,本文利用波动方程的数值模拟技术,对观测系统相关参数进行分析和论证。文中从排列长度、炮间距、观测方式、偏移孔径等参数的优化入手,设计出合理观测系统,并通过实际火山岩正演模型的数值模拟,清楚地识别出火山岩发育带,从而为实际火山岩分布区的波场特征研究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火山岩 数值模拟 观测系统 参数设计 地震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裂缝性碎屑岩储层的网络裂缝酸化技术 被引量:12
20
作者 曾凡辉 郭建春 +2 位作者 赵金洲 赖未蓉 何春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4,共4页
深层裂缝型碎屑岩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完井时工作液极易沿着裂缝大量漏失,形成“非径向、网络状”的污染带,表现出伤害深、污染重的特征,因此压裂酸化改造是这类储层投产的关键。压裂时容易产生多缝、滤失量... 深层裂缝型碎屑岩储层埋藏深、地层压力高、天然裂缝发育,钻、完井时工作液极易沿着裂缝大量漏失,形成“非径向、网络状”的污染带,表现出伤害深、污染重的特征,因此压裂酸化改造是这类储层投产的关键。压裂时容易产生多缝、滤失量大,造成极高的砂堵风险;基质酸化酸液有效作用距离有限,无法有效解除深部伤害。网络裂缝酸化工艺技术可以解决上述难题:在高于地层破裂压力下注酸,依靠酸液的高反应活性、高缓速和低摩阻的特性,采用大排量注入酸液溶蚀裂缝堵塞物和充填矿物来解除地层深部污染,在近井地带建立起网状流动通道。讨论了网络裂缝酸化的机理、工艺特点、适用条件、实现方式及应用方法。G10井经过网络裂缝酸化工艺处理后,产量从1.0×10^4m^3/d增加到6.2×10^4m^3/d,对类似储层的改造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裂缝性碎屑岩 压裂酸化 网络裂缝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