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淑萍 徐守余 +2 位作者 董春梅 王丽萍 刘春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47-1759,共13页
由于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给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 由于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识不清,给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岩心物性分析等多种技术方法,对东营凹陷民丰洼陷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北带沙四下亚段深层天然气储层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成岩作用具有强压实、欠压实、多期溶解、多期胶结、复杂交代和灰泥组分重结晶的特征。主要胶结-溶解作用序列为长石溶解/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石英溶解→碳酸盐胶结物溶解/石英次生加大→黄铁矿胶结/沥青充填。近岸水下扇不同亚相(微相)沉积特征的差异性导致了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的差异性,并决定了储集物性的差异性。扇根砾岩在埋藏过程中成岩作用以压实作用和灰泥杂基重结晶作用为主,溶解作用微弱,物性持续降低。在中深层灰泥杂基的重结晶作用使扇根砾岩物性快速降低而形成致密层,扇根砾岩全部为干层。由于早期异常高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对储层保护以及酸性溶解对储层改造的综合作用,扇中辫状水道远离泥岩、砂砾岩储层在中深层仍发育大量原生孔隙和少量的次生孔隙,储层物性较好,可作为良好的天然气储层。扇中辫状水道靠近泥岩层储层、扇中水道间以及扇缘部位因发生强烈胶结作用,在砂体顶底形成致密的胶结壳,可作为较好的盖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天然气储层 沙四下亚段 砂砾岩体 东营凹陷 致密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地下自生泡沫酸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李文轩 秦延才 +3 位作者 毛源 李月胜 李有才 于兴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37,3,共3页
针对油田常规酸化效果变差的问题,提出并进行了施工简便、成本低廉的自生泡沫酸化工艺研究,通过室内评价实验筛选出了以盐酸和小苏打为主的自生气体系,其产气量可达102 m L/g,同时筛选出浓度1.0%的SDS/OP-10复配起泡剂和浓度0.2%的胍尔... 针对油田常规酸化效果变差的问题,提出并进行了施工简便、成本低廉的自生泡沫酸化工艺研究,通过室内评价实验筛选出了以盐酸和小苏打为主的自生气体系,其产气量可达102 m L/g,同时筛选出浓度1.0%的SDS/OP-10复配起泡剂和浓度0.2%的胍尔胶稳泡剂,常温下泡沫量为310 m L,半衰期达到200 min。对该体系进行了岩心物模实验,在渗透率级差3.2时,含水岩心分流量比由3.54降至0.91,含油岩心由4.32降至2.03,暂堵分流能力较强,并联含油含水岩心实验表明,该体系具有优良的油水选择性,适用于非均质储层的改造。截至目前该工艺在大北油田应用4井次,平均日增油2.6 t,累增油达2 024 t,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生泡沫 起泡剂 岩心 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几何学分析及其在车镇凹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苏金宝 朱文斌 +2 位作者 贾东 杨彦峰 王志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63-1573,共11页
本文总结了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类型,主要包括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与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也叫断弯褶皱)等。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多形成在较陡的正断层之上,正断层向上传播使断层顶部地层弯曲,进而形成一个伸展的断层传播褶皱,其发育模式与三... 本文总结了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发育类型,主要包括伸展断层传播褶皱与伸展断层转折褶皱(也叫断弯褶皱)等。伸展断层传播褶皱多形成在较陡的正断层之上,正断层向上传播使断层顶部地层弯曲,进而形成一个伸展的断层传播褶皱,其发育模式与三剪变形发育模式一致。车镇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南部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半地堑盆地。本文通过对横穿车镇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精细的构造解析,以及车镇凹陷南部斜坡带小断层的精细解释,发现这个半地堑盆地的伸展构造具有明显的向斜构造特征,这种向斜构造并不是挤压所致,其发育符合伸展断层传播褶皱模型。由此运用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同时按照三剪变形发育模式,模拟了车镇凹陷伸展构造的发育过程。经过对盆地内部构造变形的反复拟合和测算,我们确定了车镇凹陷伸展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学特征及其运动学过程,进而深化对渤海湾盆地半地堑构造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断层传播褶皱 三剪变形 济阳坳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稠油化学驱用表面活性剂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隆杰 朱杰 毛源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4-92,共9页
近年来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发现,同样能够达到超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各项性能与采收率间的关系。以胜利油田孤东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分别与烷... 近年来对驱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发现,同样能够达到超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的驱油效果不同,因此需要进一步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各项性能与采收率间的关系。以胜利油田孤东稠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AEC)分别与烷醇酰胺(6501)、油酸酰胺丙基甜菜碱(OAB)、油酸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OHSB)复配,构建了3套超低界面张力体系:0.3%6501/AEC(1∶1)、0.3%OAB/AEC(1∶1)、0.3%OHSB/AEC(1∶1)。乳化能力、润湿性、洗油能力等评价实验以及填砂管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油水界面张力低且在固体表面吸附后润湿性保持亲水或弱亲水的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洗油能力最佳、驱油效率最高;表面活性剂的洗油能力和驱油效率直接相关,而乳化能力和洗油能力、驱油效率没有必然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驱 超低界面张力 乳化 润湿性 提高采收率 驱油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