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标准体系建设 被引量:5
1
作者 肖建洪 戴荣东 +3 位作者 侯业贵 于少卿 王健 王锴 《中国标准化》 2017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由于构造复杂及沉积特征的多样性,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原有的胜利油田钻井标准体系和测井质量标准体系以提高施工速度、规范操作程序为主,已不能够满足油公司体制下的需要。结合胜利油田开发需求和石油工程管理现... 由于构造复杂及沉积特征的多样性,胜利油田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原有的胜利油田钻井标准体系和测井质量标准体系以提高施工速度、规范操作程序为主,已不能够满足油公司体制下的需要。结合胜利油田开发需求和石油工程管理现状,对原钻井、测井标准体系进行了分类整理和优化,形成了胜利油田石油工程专业标准体系。新的胜利油田石油工程标准体系分为钻井和测井两大专业、460项标准,标准覆盖率达到95%。标准体系建立并实施1年来,新井钻井质量指标和投产效果均取得了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标准 测并标准 钻井质量 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西部准中地区超深井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占春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08,共3页
胜利油田西部准中地区油藏埋藏深,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由于地层破裂压力高,储层改造工艺一直制约着该区域的勘探开发。通过研发加重压裂液、延迟交联压裂液形成了超深井压裂液体系,结合井身结构和施工管柱优化、压裂参数优化,形成准... 胜利油田西部准中地区油藏埋藏深,为典型的特低渗透储层,由于地层破裂压力高,储层改造工艺一直制约着该区域的勘探开发。通过研发加重压裂液、延迟交联压裂液形成了超深井压裂液体系,结合井身结构和施工管柱优化、压裂参数优化,形成准中深层低渗透储层压裂工艺技术。通过董8井的现场试验,有效验证了工艺的可行性,降低了井口施工压力,提高了施工成功率,对该区域的勘探开发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中地区 超深井 压裂 加重压裂液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瓜胶压裂液返排液回收利用水质指标 被引量:18
3
作者 袁长忠 潘永强 +3 位作者 杜春安 吕永利 梁雪 汪卫东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9-113,共5页
通过对胜利油田多口压裂井返排液水质指标的分析,确定了瓜胶压裂液返排液的水质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pH、还原性离子、硬度、矿化度、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对瓜胶压裂液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压裂液返排液回收利用需要控制的水质指... 通过对胜利油田多口压裂井返排液水质指标的分析,确定了瓜胶压裂液返排液的水质特点。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pH、还原性离子、硬度、矿化度、含油量和悬浮物含量对瓜胶压裂液性能的影响程度,确定了压裂液返排液回收利用需要控制的水质指标:pH值为6.5~7.5,Fe^(2+)含量不超过5 mg/L,S^(2-)含量不超过2 mg/L,Ca^(2+)不超过500 mg/L,矿化度低于100 000 mg/L,悬浮物不超过300 mg/L,悬浮物和原油含量对瓜胶压裂液的基液黏度和耐温耐剪切性能无影响,说明悬浮物和原油与瓜胶和交联剂都不发生反应。因此,在压裂返排液回用过程中,可适当放宽对原油和悬浮物含量的要求。为压裂液返排液的回收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液返排液 瓜胶 回收利用 水质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智能注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刘香山 宋辉辉 +3 位作者 张福涛 黄辉才 任从坤 田俊 《石油工程建设》 2020年第S01期237-241,共5页
针对胜利油田海上油井层间矛盾突出、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智能注采工艺技术研究。设计的井下智能测控集成装置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分层流量、温度及压力。研制的井下智能配水器,采用压力脉冲无线传输信号控制方式,免去人工测试工作... 针对胜利油田海上油井层间矛盾突出、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智能注采工艺技术研究。设计的井下智能测控集成装置能够实时监测井下分层流量、温度及压力。研制的井下智能配水器,采用压力脉冲无线传输信号控制方式,免去人工测试工作量。试验表明,智能注采技术能够灵活控制井下选层生产,且具有采集、传输油水井生产数据能力,以远程控制方式改善对生产的动态管理。该技术已在胜利陆地及海上油田成功应用于50余口井,减少气突破、水锥进等层间干扰,实现了各层段的滚动开发,有序提高了油藏的有效动用程度和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测控装置 分采分注 智能配水器 智能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稠油地下催化水热裂解改质研究及应用
5
作者 马爱青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121-122,161,共3页
针对胜利油样开展催化水热裂解改质研究,240℃-350℃范围内改质催化剂可提高水热裂解反应效率最高达52.63%、降低反应温度50℃,降粘效果30d无明显变化。初步形成改质效率表征方法。现场应用取得增油效果。
关键词 稠油 蒸汽吞吐 降粘 水热裂解 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06,共6页
针对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难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仪。该测试仪采用单芯直读曼码方式监测稠油热采井井下产液的温度、压力、流量和含水体积分数等信号,其最大特点是用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技术测量产液剖面中的... 针对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难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仪。该测试仪采用单芯直读曼码方式监测稠油热采井井下产液的温度、压力、流量和含水体积分数等信号,其最大特点是用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技术测量产液剖面中的含水体积分数。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技术不但能在低含水体积分数情况下保持传统电容式含水体积分数仪测量精度高的特点,而且能解决高含水体积分数情况下电容传感器无法测量含水体积分数的难题,扩宽了电容法测量含水体积分数的应用范围。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含水体积分数为5%~97%范围内,产液剖面测试仪测量得到的含水体积分数与快关阀法测量得到的含水体积分数偏差小于6%。研制的稠油热采井产液剖面测试仪在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区块取得了成功应用,为油田产液剖面测试提供了新的测试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热采井 产液剖面 动态监测 含水体积分数测量 液体电极电容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智能分层注采技术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贾庆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9-104,共6页
针对当前油田分层注采技术灵活性差,效率低,调配需要现场施工及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智能测控装置和压力/流量脉冲载波传输的无线智能分层注采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高效、灵活地实现对井下分层流... 针对当前油田分层注采技术灵活性差,效率低,调配需要现场施工及工作量大的问题,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基于智能测控装置和压力/流量脉冲载波传输的无线智能分层注采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高效、灵活地实现对井下分层流量的实时控制,免去了现场井下投捞测试和调配的工作量;通过集成化的井下智能配水器与智能配产器等核心工具,可灵活可靠地对井下流量和压力等生产参数进行测试与控制;利用井口测控装置能够对井筒连续相流体施加压力或流量扰动,产生附带地址和动作信息的可执行脉冲指令,实现井口与井下的无线信号传输;该技术既能实时监测油水井产层流量、压力等生产动态,又可以在线控制分层注采液量,从而有效减少层间干扰、强化层间均衡动用。研究结果可为转流线、调流场以及注采耦合等水驱开发调整模式提供一种便捷的工程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油藏 分层注采 智能 压力脉冲 无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污水膜污染生物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潘永强 吴晓玲 +2 位作者 袁长忠 徐鹏 徐闯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0-94,共5页
针对滨一站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膜污染严重,稳定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在对污水水质和膜污染物分析基础上,确定了有机污染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稠油污水的特征污染物,采用限制性培养技术筛选了高效降解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针对滨一站现有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的膜污染严重,稳定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在对污水水质和膜污染物分析基础上,确定了有机污染是造成膜污染的主要原因。针对稠油污水的特征污染物,采用限制性培养技术筛选了高效降解菌,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和芽胞杆菌属。在现有工艺中增加生物处理单元,建立模拟流程,开展了长期运行实验。结果表明,生物处理使石油类质量浓度和COD值分别从11~20mg/L、216~350mg/L降至0.6~1.1mg/L、53~88mg/L。生物处理有效降解了稠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延缓了膜污染,膜通量损失率低于15%,膜面的微观形态观察也显示膜污染得到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稠油降解菌 生物处理 膜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埕岛油田CB22F化学驱先导试验区采油工艺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聂飞朋 孙宝全 +3 位作者 王昕 车传睿 张雪梅 石琼 《石油工程建设》 2020年第S01期185-190,共6页
埕岛油田主力层系馆上段目前综合含水已达83.7%,采油速度1.6%左右,呈现出产量下降、含水上升、开发成本逐年增长趋势,水驱开发稳产难度逐渐增大,急需转换开发方式以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因此对海上化学驱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并选取了CB... 埕岛油田主力层系馆上段目前综合含水已达83.7%,采油速度1.6%左右,呈现出产量下降、含水上升、开发成本逐年增长趋势,水驱开发稳产难度逐渐增大,急需转换开发方式以提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因此对海上化学驱进行了整体规划部署,并选取了CB22F平台作为先导试验区。简述了CB22F区块概况,对主导工艺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注入井防砂、分层注聚、油井防砂和举升工艺四个方面对化学驱关键注采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并针对注入工艺开展了陆地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层防砂和同心分层注聚双管分注工艺能够满足低剪切注入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埕岛油田 化学驱 分层注聚 防砂 举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形异向流浅层流场油滴流动及分离特性研究
10
作者 艾星宇 邢宇涵 +4 位作者 蔡小垒 陈家庆 丁国栋 安申法 王秀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06,共9页
目前关于环形多层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液滴流动和油水分离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为此,借助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分散油滴运移分离特性和多层浅层流道速度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油滴浮升... 目前关于环形多层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液滴流动和油水分离特性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为此,借助流体动力学方法,对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分散油滴运移分离特性和多层浅层流道速度分布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形异向流浅层流道内油滴浮升至斜板表面所需板长为96 mm,小于理论计算所需板长122 mm;浅层通道内层间速度分布对分离效率影响较大,下层流道入口速度峰值为0.00805 m/s,环形多层浅层通道内油相浮升过程中会遇到交叉流,显著影响浅层通道分离效率;滑移距离是影响浅层通道间分离效率的重要因素,当板长为350 mm、油滴粒径为50μm时,滑移距离占板长38.35%。所得结论可为基于浅层沉降强化分离理论的紧凑型采出水处理设备结构创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出水处理 环形异向流 浅层沉降分离 数值模拟 流道速度 分离效率 滑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堵烟道气气窜用耐温冻胶实验研究
11
作者 刘明嘉 葛际江 +1 位作者 陈伟雄 马爱青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7-1136,共10页
针对烟道气存在的高温(110~130℃)油藏条件,使用低成本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氨基树脂交联,制备了成胶时间、强度和热稳定性都适合作为封堵烟道气气窜的耐温聚合物冻胶。130℃通入3 MPa烟道气的条件下,通入烟道气的实验结果表明... 针对烟道气存在的高温(110~130℃)油藏条件,使用低成本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与氨基树脂交联,制备了成胶时间、强度和热稳定性都适合作为封堵烟道气气窜的耐温聚合物冻胶。130℃通入3 MPa烟道气的条件下,通入烟道气的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冻胶受溶解的氧气影响造成热处理30 d内破胶,但冻胶强度表现出先增加、再稳定、后期失效的规律。复杂流变实验结果表明,热处理22 d后的冻胶在较高应变下不耐剪切,但冻胶弹性增加。大应变振幅扫描测试表明,冻胶在失效前的强度由于脱水收缩而增加,而这种特性有利于冻胶在有效期内的高效封堵。研究结果表明,构筑的聚合物冻胶适合作为封堵烟道气存在时、温度小于130℃的近井地带段塞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烟道气 聚合物冻胶 黏弹性 冻胶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室内实验研究
12
作者 管雪倩 于田田 +3 位作者 徐宏光 刘廷峰 翟勇 王涛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8-373,共6页
多轮次吞吐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加剧,传统氮气泡沫封堵强度难以满足油藏调剖需求。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PDR-1对氮气泡沫进行强化,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的机理,评价了强化泡沫的稳泡定性、封堵强度、改善非均质性能和驱油性能。实验... 多轮次吞吐稠油储层非均质性加剧,传统氮气泡沫封堵强度难以满足油藏调剖需求。利用疏水缔合聚合物PDR-1对氮气泡沫进行强化,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的机理,评价了强化泡沫的稳泡定性、封堵强度、改善非均质性能和驱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DR-1能够与高温起泡剂FCY-2形成混合胶束,具有向气液界面聚集的趋势,同时利用缔合作用大幅提高泡沫液相和气液界面的黏弹性,从而延长了强化泡沫析液半衰期;强化泡沫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道、改善非均质,提高驱油效果,100℃时阻力因子为466.2,综合驱油效率提高29.43百分点;温度越高,PDR-1提升泡沫性能的幅度越小。疏水缔合聚合物强化泡沫体系的研究可为稠油开发的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泡沫 疏水缔合聚合物 黏弹性 泡沫稳定性 封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油田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
13
作者 聂飞朋 孙宝全 +2 位作者 车传睿 张福涛 黄辉才 《石油工程建设》 2021年第S02期138-140,共3页
胜利海上油田主力层系馆陶组层多、跨度大、易出砂,目前采用笼统充填防砂方式,且防砂通径小,无法满足7 in生产套管分层采油要求;此外,生产测试采用毛细管测压技术,只能监测一个参数,制约了电泵井生产参数实时动态监测及优化。针对上述问... 胜利海上油田主力层系馆陶组层多、跨度大、易出砂,目前采用笼统充填防砂方式,且防砂通径小,无法满足7 in生产套管分层采油要求;此外,生产测试采用毛细管测压技术,只能监测一个参数,制约了电泵井生产参数实时动态监测及优化。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海上7 in套管分层防砂分层采油技术研究,鱼腔内径达到88 mm以上,配产器直径可设计到80 mm,泵下测试装置能满足温度、压力、振动等多参数测试要求,并在胜利油田陆上和海上开展了现场应用。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现了精细化控制分层采油与测试,实现增油4.25×10^(4) t,有效提高了油井产能,在多层非均质疏松砂岩油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分层防砂 分层采油 电控 泵下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离子对聚丙烯酰胺黏度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杜春安 潘永强 +3 位作者 徐鹏 汪卫东 包木太 李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6-172,共7页
污水中的硫离子导致配制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严重,影响驱油效果。为明确硫离子导致聚合物黏度降低的机制,防止聚合物黏度损失,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硫离子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以及可逆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降黏前后聚合物微观形貌,利用凝... 污水中的硫离子导致配制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严重,影响驱油效果。为明确硫离子导致聚合物黏度降低的机制,防止聚合物黏度损失,实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硫离子对聚合物黏度的影响以及可逆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降黏前后聚合物微观形貌,利用凝胶色谱-示差折光检测器分析降黏前后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并利用量子化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探讨硫化物对聚合物的断链、卷曲作用机制。结果表明:7 mg/L的S^(2-)能使1.7 g/L聚合物溶液黏度损失超过80%;聚合物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均方回转半径分别由降解前的3.677×106g/mol、191.7 nm降低为1.277×10~6g/mol、91.4 nm,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宽,聚合物分子尺寸变小;导致聚合物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是S^(2-)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聚合物断链,同时,S2-引起聚合物分子链收缩、卷曲,网状结构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硫离子 降黏机制 断链作用 卷曲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水合物藏长效防砂完井探索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魏伟 张国强 +3 位作者 杨乾隆 蒋贝贝 岳广韬 毛晓楠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7-72,共6页
近年来,中、美、加、日等国进行了多海域、多频次、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藏的防砂完井实践与探索,结果表明,砂堵问题仍是制约其长效开采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神狐海域水合物藏储层特征、出砂机理分析、疏松砂岩防砂实践以及神狐海域防砂探... 近年来,中、美、加、日等国进行了多海域、多频次、多类型天然气水合物藏的防砂完井实践与探索,结果表明,砂堵问题仍是制约其长效开采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神狐海域水合物藏储层特征、出砂机理分析、疏松砂岩防砂实践以及神狐海域防砂探索(2017和2020年)经验,研究并剖析了现有筛管完井技术在泥质粉砂岩水合物藏储层中的应用局限性,首次提出了基于井口打压井下周期解堵的“自清洁”精密复合防砂筛管设计构思,并就其自清洁原理、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说明,优化设计了筛网尺寸及挡砂精度;此外,文章还对该筛管核心部件“冲砂管”的结构、材质、开孔方式以及冲砂周期进行了优化研究。文章中的“自清洁”防砂筛管研究是长效防砂完井的一次创新探索,旨在推动水合物藏开发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藏 长效防砂完井 自清洁筛管 挡砂精度 可燃冰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酸预处理高含渣污油的破乳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谢志勤 尹必跃 张淮浩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38-542,共5页
采用碱(NaOH)、酸(H_2SO_4)联合破乳剂处理具有高乳化性、高稳定性的高含渣污油,在固定破乳剂SP3用量(0.8 g/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碱、酸加量(相对于污油而言)分别为40 g/L和25 g/L,破乳后油层... 采用碱(NaOH)、酸(H_2SO_4)联合破乳剂处理具有高乳化性、高稳定性的高含渣污油,在固定破乳剂SP3用量(0.8 g/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碱、酸加量(相对于污油而言)分别为40 g/L和25 g/L,破乳后油层含水率降至10.6%,实现了油水渣三相分离。通过测试油层中油、水、渣含量,污油组分,油层表面张力和黏度,分析了碱、酸处理对污油破乳的作用。碱+酸处理后污油中胶质沥青质的含量减少,破坏了固体颗粒与胶质沥青质形成的网络结构,有利于固体颗粒从油相中脱附,促进油滴与水滴的各自聚并;同时碱+酸处理使得污油的Zeta电位绝对值减小,降低了污油的界面膜强度;在碱+酸+破乳剂处理后污油中固体颗粒的三相接触角从95.6°减小至87.0°,固体颗粒的表面润湿性被显著增强。碱+酸预处理使污油的黏度、表面张力及稳定性降低,碱酸协同破乳剂处理可实现高含渣污油的破乳脱水及脱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渣污油 乳化 破乳 强碱 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场强化型卧式油水分离器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姜超 陈家庆 +4 位作者 董建宇 石熠 安申法 栾智勇 黄松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4-71,共8页
基于自主搭建的电场破乳协同型油水分离器室内试验样机,针对由10号白油和超纯水配制的W/O型模拟乳化液,开展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作用下的破乳脱水动态试验研究。首先借助FBRM粒径分析测量仪和乳化液稳定性分析仪进行模拟乳化液的稳定... 基于自主搭建的电场破乳协同型油水分离器室内试验样机,针对由10号白油和超纯水配制的W/O型模拟乳化液,开展高频/高压脉冲交流电场作用下的破乳脱水动态试验研究。首先借助FBRM粒径分析测量仪和乳化液稳定性分析仪进行模拟乳化液的稳定性评价,然后采用离心法和卡尔费休法进行油水分离器脱水性能评价,探究电场参数(电压、频率、占空比)和工况参数(电场作用时间、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对乳化液电场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2种评价方法都可用于乳化液含水体积分数测定,但是应用场合需要根据乳化液乳化程度而定;合适的电场参数和操作参数对保证电场破乳协同型卧式油水分离器的破乳脱水效果至关重要,对于所配制含水体积分数为20%的W/O型乳化液而言,最优电场参数为电压峰-峰值2.7 kV、频率4 kHz、占空比10%,水力停留时间为20 min,此时分离器油出口样品的含水体积分数能够降低至3.5%。研究结果可为电场破乳协同型三相分离器的工程放大设计及结构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分离器 油水乳化液 电场破乳 重力沉降 高频交流电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电场中分散相水颗粒动力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尹永明 张宝生 +1 位作者 安申法 栾智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2-100,共9页
为研究由管式电极形成的非均匀电场中分散相水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及影响因素,运用相场方法,建立水颗粒在非均匀电场中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电场作用下分散相水颗粒的变形和聚结过程,分析了电压、水颗粒粒径和电场强度分布对水... 为研究由管式电极形成的非均匀电场中分散相水颗粒的动力学行为及影响因素,运用相场方法,建立水颗粒在非均匀电场中的物理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法研究了电场作用下分散相水颗粒的变形和聚结过程,分析了电压、水颗粒粒径和电场强度分布对水颗粒动力学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均匀电场中水颗粒表面电荷密度分布不均,靠近电极端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力最大,远离电极端表面电荷密度和电场力最小;在一定范围内增大电压和水颗粒粒径,水颗粒变形量增大;随着电场强度变化率增大,介电泳力越大,水颗粒向电极方向移动距离增大,加大了水颗粒间距离,延长了聚结时间。所得结论可为管式电极聚结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电场 相场方法 变形 聚结 电荷密度 电场力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河口坝储集层构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健 程建莉 +2 位作者 戴荣东 于少卿 邢立平 《录井工程》 2018年第1期97-102,114,共6页
以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 以红岗油田H 113井区萨尔图含油层系为例,结合岩心、测井和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储集层构型理论和模式指导下,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多维互动"的研究思路,对研究区单一河口坝、河口坝内部前积体进行识别划分,形成一套针对河口坝地下储集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在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下,总结了单一河口坝的识别标志及分布模式,实现了对单一河口坝的划分。分析认为研究区的单一河口坝宽度介于1300~2 000 m之间,长度介于2800~4200m之间;在单一河口坝识别的基础上,对河口坝进行内部解剖,确定了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前积体和前积层,前积层倾角为0.3°左右,建立了河口坝储集层构型模型;该研究结论可在指导剩余油挖潜方面提供依据,对促进储集层构型理论的发展和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岗油田 单一河口坝 前积体 前积层倾角 储集层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粒运移对砾石充填防砂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建平 肖建洪 +3 位作者 李鹏 赵益忠 梁伟 陈雪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54-56,共3页
筛管砾石充填防砂是胜利油田疏松砂岩油藏主导的防砂工艺,随着砾石充填防砂井提液生产,油井生产压差增大,地层砂中细小微粒被流体携带运移到砾石层,导致砾石充填层渗透率下降、附加压降增大,严重影响了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通过室内实... 筛管砾石充填防砂是胜利油田疏松砂岩油藏主导的防砂工艺,随着砾石充填防砂井提液生产,油井生产压差增大,地层砂中细小微粒被流体携带运移到砾石层,导致砾石充填层渗透率下降、附加压降增大,严重影响了砾石充填防砂井产能。通过室内实验、矿场试验及数值计算研究了微粒运移对砾石充填层渗透性、附加压降等影响。结果表明,固相含量5%钻井液和粒径0.01~0.02 mm地层微粒使砾石充填层渗透率下降最高达67%。防砂筛管附加压降在0.1 MPa以下,石英砂附加压降0.35 MPa,陶粒附加压降0.13 MPa。微粒运移到防砂层后,石英砂附加压降增加到0.65 MPa,陶粒附加压降增加到0.45 MPa。因此,油井采取提液等措施生产应严格控制采液强度和生产压差,避免地层微粒运移导致油井出砂或液量大幅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石充填防砂 微粒运移 附加压降 充填井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