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潘地块与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的性质和关系——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揭露 被引量:67
1
作者 高锐 马永生 +6 位作者 李秋生 朱铉 张季生 王海燕 李鹏武 卢占武 管烨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61-1367,共7页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 松潘地块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处于中国大陆东西向构造与南北向构造的结合部位,特殊的构造环境使其长期控制并影响着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探测松潘地块的岩石圈细结构,揭示其与东昆仑-西秦岭造山带的关系,既可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又关联着松潘地块的油气远景评价。2004年完成了第一条横过松潘地块北缘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长约257km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首次揭露出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的细结构,发现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同属统一的稳定的大陆地块,并且下地壳均以北倾的强反射为主要特征。这种北倾的反射为松潘地块向西秦岭下地壳俯冲提供了地震学证据。近于平坦的Moho反射特征反映出西秦岭造山带在造山后又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松潘地块 西秦岭造山带 基底构造 深地震反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与西秦岭地震反射岩石圈结构和盆山耦合 被引量:23
2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匡朝阳 李朋武 卢占武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72-481,共10页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 松潘地块北缘的若尔盖盆地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触,构成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新生代盆山构造.其岩石圈结构与深部构造关系,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板块碰撞的深部过程,同时又关联着若尔盖盆地油气远景的评价.2004年秋冬季,我们完成了第一条跨越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整个剖面全长254km,分5段完成,其中第2段剖面(简称SP04-2)横过盆山结合部位.SP04-2剖面首次揭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发现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下地壳均以北倾为主的强反射特征,提供出若尔盖盆地下地壳整体向西秦岭造山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揭示了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在挤压构造体系下形成的深部构造关系.而近于平的Moho反射特征又反映出两者在造山后期经历了强烈的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若尔盖盆地 西秦岭造山带 深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圈结构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江南-雪峰带构造属性的讨论 被引量:65
3
作者 丁道桂 郭彤楼 +1 位作者 刘运黎 翟常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801-809,共9页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 讨论了江南-雪峰山“隆起带”的性质问题,它既不是造山带的“厚皮构造”,也不属于沉积盖层褶皱的“薄皮构造”,而是“过渡型的基底拆离式”的构造。其发生机制是印支—早燕山运动期间由SE向NW(同时派生由S向N、由E向W)的基底拆离和推覆,成为控制整个扬子板块海相中古生界盆地改造变形的动力来源和主导因素,也控制了海相油气的形成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雪峰山 构造属性 基底拆离 韧性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吴世祥 汤良杰 +5 位作者 马永生 郭彤楼 黄仁春 程胜辉 李儒峰 陈梅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43,共7页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平衡剖面分析与缩短量计算和生烃史恢复等方法,从区域构造分析和地震剖面解释入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典型剖面平衡剖面分析和缩短量计算,结合成藏条件的分析和生烃史恢复,探讨了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构造演化特征,揭示该带的成藏条件和天然气富集特征。提出了米仓山演化模式,认为米仓山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可供钻探的圈闭发育,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储层、保存条件是成藏关键。其中,二叠系为主要烃源岩,二叠系生屑灰岩和飞仙关组鲕粒灰岩为主要储集层,雷口坡组和嘉陵江组膏盐岩层为主要盖层。并且,冲断带构造演化的时序性表现为由西向东变形强度、缩短量变小,变形时间变晚,同时前陆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造成勘探目的层系、圈闭幅度、类型的相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陆盆地 冲断带 成藏条件 构造演化 米仓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处理方法与初步地质认识 被引量:6
5
作者 王海燕 高锐 +5 位作者 马永生 朱铉 李秋生 李鹏武 匡朝阳 卢占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42-148,共7页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 盆山结合带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深地震反射资料具有信噪比低、各种干扰波严重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等特点。针对盆山结合部位深反射资料的特点,主要利用ProMAX处理系统对横跨若尔盖盆地和西秦岭造山带结合部位的二维深地震反射资料(简称SP04-2剖面)进行折射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处理、人机交互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循环迭代处理、地表基准动校正叠加和叠后去噪处理等方法试验研究,形成一套适应盆山结合部位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处理方法和流程,最终得到SP04-2叠加剖面。该剖面首次揭示出若尔盖盆地—西秦岭造山带盆山结合部位的岩石圈结构,为研究盆山深部接触关系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地震反射 盆山结合部位 资料处理 信噪比 去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ton Ziolkowski模型气枪震源子波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林松 肖继林 赵仁基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06-1309,1313,共5页
气枪震源被广泛用于海洋地震勘探中,它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地震震源。文章简单介绍了自由气泡震荡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公式,并根据理论计算,得到了相应的曲线,分析了影响气枪震源的各项参数,实现了基于Anton Ziolkowski模型气枪震源的子波... 气枪震源被广泛用于海洋地震勘探中,它是一种重要的人工地震震源。文章简单介绍了自由气泡震荡的理论基础及其相关公式,并根据理论计算,得到了相应的曲线,分析了影响气枪震源的各项参数,实现了基于Anton Ziolkowski模型气枪震源的子波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枪震源 自由气泡振荡 理论模型 子波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