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预测油田开发指标的多因素随机模型 被引量:5
1
作者 孙继伟 唐磊 +2 位作者 连军利 赵玉欣 庞长英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31-232,共2页
以油藏工程基本理论为基础,从油田产量递减的基本规律入手,提出了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开发指标因素的多因素随机模型,该模型克服了以往计算参数单一、对指标变化不敏感的缺点,实践证明,该模型应用效果较好,能够真正反映油田开发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开发指标 应用效果 多因素随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石油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赵追 王继英 +1 位作者 古哲 丁艳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47-53,共7页
本文从焉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入手 ,全面阐述了盆地内主要目的层系的生、储、盖、圈等油气形成地质条件 ,将盆内油气藏划分为 7种类型 :1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2断鼻油气藏。 3断块油气藏。 4地层油气藏。 5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6断... 本文从焉耆盆地的沉积、构造特征入手 ,全面阐述了盆地内主要目的层系的生、储、盖、圈等油气形成地质条件 ,将盆内油气藏划分为 7种类型 :1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 2断鼻油气藏。 3断块油气藏。 4地层油气藏。 5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6断层 -岩性油气藏。 7背斜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区域构造 石油地质 油气藏类型 成藏模式 砂岩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微凝胶组合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张燕 宋吉水 +2 位作者 唐金星 袁新强 李宜强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03-207,共5页
使用双管并联长岩心填砂模型和五点法层间非均质模型,模拟研究聚合物溶液和微凝胶体系的流动特征、分流作用和剖面调整能力,探讨微凝胶与低浓度聚合物交替段塞组合的调驱性能和驱油效果,为提高采收率组合驱油方法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 采收率 组合驱油方法 聚合物微凝胶 岩心模型 压力变化特征 分流作用 驱油效果 调驱作用 层间非均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3/7区高凝油流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陆辉 杨胜来 +2 位作者 王玉霞 吕三波 王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3222-3225,共4页
高凝油油藏开发最大的问题在于充分认识高凝油的流变特性。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苏丹3/7区高凝油黏温曲线、流变曲线和触变曲线等流变性质。研究发现当油样温度高于反常点温度时,原油仍为连续相,可以近似认为是牛顿流体。在不同温度区间... 高凝油油藏开发最大的问题在于充分认识高凝油的流变特性。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苏丹3/7区高凝油黏温曲线、流变曲线和触变曲线等流变性质。研究发现当油样温度高于反常点温度时,原油仍为连续相,可以近似认为是牛顿流体。在不同温度区间内,油样的牛顿流体特性表现出不同的本构关系。近凝固点温度时,油样具有触变性,这时需要较高的剪切速率,才能达到剪切稀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3/7区 高凝油 实验 流变性 触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的矿场应用 被引量:12
5
作者 孔柏岭 刘文华 +2 位作者 皇海权 盛海燕 孙宜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河南油田聚驱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单井调剖为主的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聚合物窜流问题。为了抑制聚合物的窜流,改善聚驱效果,2004年以后,河南油田所有进行聚驱的6个区块都应用了聚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127口注聚井中调剖89口井,调剖... 河南油田聚驱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以单井调剖为主的调剖技术不能解决聚合物窜流问题。为了抑制聚合物的窜流,改善聚驱效果,2004年以后,河南油田所有进行聚驱的6个区块都应用了聚驱前区块整体调剖技术,127口注聚井中调剖89口井,调剖率70.1%,调剖半径50~65m,达到大剂量深度区块整体调剖技术的要求。调剖后注入压力上升、视吸水指数下降、吸水剖面得到改善;在注入聚合物浓度(1500mg/L)高于其他未进行区块整体调剖聚驱区块(1000mg/L)的条件下,区块产出液聚合物浓度大幅度降低,第3年区块产出液聚合物浓度从355mg/L下降到150mg/L,有效期可以维持3年以上,这是单井调剖无法达到的效果。聚驱前进行深度区块整体调剖可以解决注聚合物过程中聚合物窜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区块整体调剖 调剖半径 产出液聚合物浓度 吸水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焉耆盆地包裹体特征和伊利石测年对油气成藏期次的指示 被引量:6
6
作者 于明德 王璞珺 +3 位作者 施昌瑞 张辉 唐华风 李凤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5-52,共8页
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和121~130℃,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碳为nC18或C20,后主峰碳为nC26或nC27。这些特征指示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 焉耆盆地侏罗系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分布于三工河组和八道湾组,其均一温度多为101~110℃和121~130℃,组分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呈双峰态,前主峰碳为nC18或C20,后主峰碳为nC26或nC27。这些特征指示盆地在侏罗纪中晚期发生两次成藏作用;而储层中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同样指示了博湖坳陷北部凹陷油气的两次成藏时期,即中晚侏罗世(142.26~183.15Ma)和白垩纪(75.07~142.26Ma)。南部凹陷和本布图构造带的油气成藏期分别为中侏罗世、中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同时纵向上在同一构造带内,K—Ar年龄随埋深增加而变大,反映油气自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逐渐充注运移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焉耆盆地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自生伊利石 同位素测年 油气成藏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封堵综合分析技术在孔雀河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于明德 王璞珺 +3 位作者 杨德彬 胡艳莎 张斌 白海琴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82-289,共8页
断裂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分析受断裂控制圈闭的现今含油气性,进而为油气勘探的研究和部署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为此,利用地震地质综合信息识别断裂封堵性的3种技术方法——&... 断裂在油气运移、聚集、成藏和保存过程中起着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分析受断裂控制圈闭的现今含油气性,进而为油气勘探的研究和部署提供更加翔实的科学依据。为此,利用地震地质综合信息识别断裂封堵性的3种技术方法——"断面物质涂抹法"、"断面应力分析法"和"断裂横向封堵系数法",对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典型的开启性和封堵性断裂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断裂在横向上和纵向上开启或者封堵的"临界值"分别为5 MPa、0.3 MPa,断裂横向封堵系数越大越有利于油气成藏,只有综合应用多项资料和方法,才能对断裂对油气的封堵性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判定,发现同一断裂的封堵性随其所处地层时代、岩性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探讨了研究区断裂在不同形成期次对各种圈闭的油气成藏控制作用。基于有井区的研究结果对无井地区的断裂进行了封堵性预测,为该区块的圈闭评价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地质信息 断裂 物质涂抹 泥岩涂抹因子 封堵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北区块A井区构造特征及油气地质条件
8
作者 李小刚 徐国强 +2 位作者 沈忠民 严永新 先伟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5,共9页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 环阿瓦提凹陷区(环阿区)的油气勘探一直没有重大突破,近年来随着钻探技术及认识程度的提高,对环阿区油气勘探前景,尤其是对潜在有利构造带进行重新评估显得十分迫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利用A井区已有钻探及新旧地震资料,通过开展系统的地层、构造解释与关键层位(第三系底、中上奥陶灰岩顶)构造图编制,揭示该井区中新生界为一完整的、轴向NW—SE的线状挤压背斜,古生界则为一个大型的冲断盐丘穹隆状背斜,古生界盐构造的解释与前期认识有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其油气地质条件,得出该井区具有构造圈闭规模大、毗邻中上奥陶统闭塞海湾相烃源岩、裂缝性储层发育、盖层条件好、海西晚期(二叠纪末)形成古构造圈闭、印支—喜山期继承性隆起且处于油气运移和充注中心等较为有利的油气地质条件。其不利因素为埋藏较深(达6 400~7 500 m),且可能受到东北部大型火山侵入体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瓦提凹陷 A井区 构造特征 油气地质条件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