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刁正富 钟幸模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6期9-11,共3页
紧密结合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际,综合运用系统论、数理统计、最优化等数学理论,将地质理论研究与数学理论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摸清现状和预测未来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科学地总结研究出了江汉盆地陆相... 紧密结合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实际,综合运用系统论、数理统计、最优化等数学理论,将地质理论研究与数学理论应用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摸清现状和预测未来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科学地总结研究出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指明了江汉盆地陆相沉积中油气增储上产的有利区块、层系及综合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沉积 油气资源 分布规律 综合潜力 地质理论 数学理论 定性分析 定量计算 江汉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作业机液气系统设计 被引量:16
2
作者 孙仁俊 张保弟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9-80,共2页
连续油管作业机是一种液压驱动设备,除了用于常规修井作业外,还可与其他设备配套使用进行钻井、完井、采油等作业。该设备的液压系统由多个液压控制回路组成,包含了多个开式回路和一个注入头控制闭式回路。各个回路的运转状况是连续油... 连续油管作业机是一种液压驱动设备,除了用于常规修井作业外,还可与其他设备配套使用进行钻井、完井、采油等作业。该设备的液压系统由多个液压控制回路组成,包含了多个开式回路和一个注入头控制闭式回路。各个回路的运转状况是连续油管作业机能否正常运行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油管作业机 液压系统 开式系统 闭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波时空变阈值去噪方法在可控震源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3
作者 夏洪瑞 葛川庆 彭涛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27,共5页
鉴于常规的消除地震资料中随机噪声的增强信号或压制噪声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小波变换阈值去噪和加权叠加的思路,提出一种小波时空变阈值去噪方法:以逐点方差为加权叠加的权系数,通过迭代计算修正权系数得到准确的时空变方差,再进行... 鉴于常规的消除地震资料中随机噪声的增强信号或压制噪声方法的局限性,本文基于小波变换阈值去噪和加权叠加的思路,提出一种小波时空变阈值去噪方法:以逐点方差为加权叠加的权系数,通过迭代计算修正权系数得到准确的时空变方差,再进行小波阈值去噪,从而做到多道识别噪声,单道保真压噪。这种方法可消除满足高斯白噪条件和不满足高斯白噪条件的随机噪声。经理论模型和相关未叠加可控震源资料的处理证明,这种小波时空变阈值去噪方法有效而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阈值去噪 小波变换 去噪方法 可控震源 时空 随机噪声 应用 加权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泵阀箱自增强技术仿真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何霞 赵敏 +1 位作者 陈林燕 李蓉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基于弹塑性自增强理论,对压裂泵阀箱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非线性研究,探讨了自增强技术和机械加工精度对阀箱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自增强压力下的阀箱应力,确定了阀箱内腔相贯线处最佳自增强压力为420.6 MPa。对自增强前后阀箱的疲... 基于弹塑性自增强理论,对压裂泵阀箱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非线性研究,探讨了自增强技术和机械加工精度对阀箱疲劳寿命的影响。分析了不同自增强压力下的阀箱应力,确定了阀箱内腔相贯线处最佳自增强压力为420.6 MPa。对自增强前后阀箱的疲劳寿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阀箱疲劳薄弱区位于内腔相贯线处,自增强后疲劳薄弱区向壁间转移,偏离了疲劳危险区域,阀箱内壁表面材料得到有效保护。自增强技术使阀箱应力峰值降低了30.61%,最低疲劳寿命提高了6.97倍。自增强技术与提高阀箱内腔表面加工精度的方法相比,前者对延长阀箱疲劳寿命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泵阀箱 自增强技术 疲劳寿命 加工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硫化氢生物礁气层录井识别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荣延善 黄强 +1 位作者 刘乔平 石元会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2,151,共3页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在川东及川中工区,中石化经过多年的勘探,在普光、元坝等区块长兴组相继发现储量规模巨大的高含硫化氢生物礁相气藏,此类气藏硫化氢含量高(2%~17%),对钻探、环境、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危害。应用基于离子... 四川盆地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在川东及川中工区,中石化经过多年的勘探,在普光、元坝等区块长兴组相继发现储量规模巨大的高含硫化氢生物礁相气藏,此类气藏硫化氢含量高(2%~17%),对钻探、环境、安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危害。应用基于离子色谱工艺的高硫化氢气层检测方法,辅以录井生物礁预测、岩性识别等技术,建立录井数据交会解释图版,可以在实钻中快速识别出长兴组高含硫化氢气层,满足了四川工区的勘探需要。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长兴组 生物礁气层 硫化氢 录井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画仿真技术在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研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冯定 柳进 +2 位作者 罗强 杨成 黄朝斌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49-251,共3页
介绍了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PRO/E软件建立了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各主要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转成IGES格式文件导入MAYA软件,对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的作业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处理,充分展示其工作时的真实场... 介绍了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利用PRO/E软件建立了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各主要零部件的三维实体模型,然后转成IGES格式文件导入MAYA软件,对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的作业过程进行三维动态处理,充分展示其工作时的真实场景,使抽象的技术问题形象化,从而经济、灵活地组织施工,使全液压修井机起升系统的结构与性能更合理、更有效,进而奠定我国全液压修井机整机的开发与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仿真 全液压修井机 起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大位移水平井轨迹控制技术 被引量:6
7
作者 王伟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17,21,共4页
建页HF-1井由于靶前位移非常小,只有235.11m,造斜段进尺只有370m,不适合用悬链线等降低摩阻的轨道设计方法,因为这几种剖面都要求有相对较为充足的靶前位移才可实现。因此,将剖面类型选为单圆弧剖面(直-增-水平),这种剖面轨迹简单,减少... 建页HF-1井由于靶前位移非常小,只有235.11m,造斜段进尺只有370m,不适合用悬链线等降低摩阻的轨道设计方法,因为这几种剖面都要求有相对较为充足的靶前位移才可实现。因此,将剖面类型选为单圆弧剖面(直-增-水平),这种剖面轨迹简单,减少了大斜井段稳斜井段进尺,增加了连续定向增斜进尺,能保证井眼轨迹平滑,同时减少了局部增斜和降斜井段,减小了钻柱与井壁接触面积,能有效降低全井摩阻和扭矩。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比较符合现有施工条件的0.35°/m造斜率的井眼剖面。文章介绍了该井技术难点和施工经过,阐述了大位移水平井摩阻扭矩分析的重要性,对高摩阻产生的原因和如何避免进行了分析,对国内实施页岩气水平井的开发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摩阻扭矩 轨迹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CrNi2MoV钢的魏氏组织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安民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61-163,共3页
研究了正火和锻造对30CrNi2MoV钢魏氏组织的影响,并研究了30CrNi2MoV钢在不同组织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魏氏组织对30CrNi2MoV钢的强度影响较小,但是大幅降低其塑性和韧性,同时使其脆性转折温度显著升高;相对于正火处理,... 研究了正火和锻造对30CrNi2MoV钢魏氏组织的影响,并研究了30CrNi2MoV钢在不同组织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魏氏组织对30CrNi2MoV钢的强度影响较小,但是大幅降低其塑性和韧性,同时使其脆性转折温度显著升高;相对于正火处理,采用锻造+锻后热处理的方法能更有效地消除30CrNi2MoV钢的魏氏组织遗传及晶界遗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氏组织 30CrNi2MoV钢 正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边缘冕宁—宜宾剖面电性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9
作者 万战生 赵国泽 +7 位作者 汤吉 陈小斌 王立凤 肖骑彬 詹艳 王继军 汪卫毛 蔡军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在青藏高原东边缘沿冕宁宜宾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研究,剖面西起康滇地轴,向东穿过大凉山地块,终止于四川盆地.利用带地形的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康滇地轴和大凉山地块地壳中存在向上拱起... 在青藏高原东边缘沿冕宁宜宾进行了大地电磁探测研究,剖面西起康滇地轴,向东穿过大凉山地块,终止于四川盆地.利用带地形的NLCG(非线性共轭梯度)方法对资料进行了反演,得到沿剖面的二维电性结构.康滇地轴和大凉山地块地壳中存在向上拱起的高导层(HCL),顶面埋深为10~1 5 km,最浅处不足10 km,厚度大约15~25 km,最小电阻率小于10 Ωm.四川盆地中下地壳不存在高导层.和该剖面北侧的石棉乐山剖面的地壳电性结构对比分析表明,高导层在南北方向上可能连续延伸,长度大于100km.壳内高导层的高导电性与岩石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可能含有百分之几的含盐流体,易于流动和变形.青藏高原东部地壳内的可流动层在向东或东南方向流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四川盆地的阻挡,转向南或南南东方向,大体沿着大凉山地块的走向.在东西方向,壳内高导层自川滇地块向东运动,穿过大凉山地块西边界的安宁河断裂和则木河断裂,在大凉山地块东部,向四川盆地深部倾俯.本文对于壳内可流动层的存在及其与青藏高原东边缘的变形和地震活动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边缘 大凉山地块 电性结构 地壳流动层 地震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