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向国育 申长俊 +2 位作者 陆诗建 刘玲 康国俊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CCUS示范工程是发展我国去碳化产业的关键,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CCUS示范工程的关键技术环节,并总结了各关键技术环节的示范项目的规模及其分布情况。分析了目前国内外CCUS示范项目存在的问题,并为推动CCU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CCUS示范工程 碳达峰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炸药废水中污染物在电催化体系的转化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阳 丁家正 +2 位作者 马海润 李敏 李晋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210,共6页
以火炸药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电催化技术对其处理效能。结合污染物光谱特性、分子组成及生物毒性等特征变化,从微观层面揭示其“减污降毒”机制。结果表明,Ti/TiO_(2)-NTs/SnO_(2)-Sb-Nd-Pt电极对NB、COD、TN的去除率分别为91.5%、84... 以火炸药废水为研究对象,验证了电催化技术对其处理效能。结合污染物光谱特性、分子组成及生物毒性等特征变化,从微观层面揭示其“减污降毒”机制。结果表明,Ti/TiO_(2)-NTs/SnO_(2)-Sb-Nd-Pt电极对NB、COD、TN的去除率分别为91.5%、84.1%和41.1%,去除1 kg NB和1 kg COD所需能耗分别为140.4 kW·h和58.2 kW·h,显著低于Ti/PbO_(2)系电极。废水中的硝基单环芳烃首先被还原为苯胺,随后被氧化为偶氮氧苯和4-苯偶氮基苯酚,最终开环、断链直至矿化。硝基双环芳烃则通过断链生成硝基单环芳烃,再经历类似的降解过程,显著降低了废水毒性,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半效应浓度(EC_(50))由8.8%升至71.2%,BOD_(5)/COD由0.048提高至0.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 火炸药废水 硝基芳烃 转化规律 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疏液涂层在防腐阻垢防蜡领域研究进展
3
作者 万昊 王俊磊 +3 位作者 陶敏峰 叶泛 梁艳 王房杰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8-82,88,共6页
【目的/意义】构建超疏表面可有效解决金属材料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结垢、结蜡等现象,还可赋予金属材料自清洁、减阻、耐摩等特殊功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分析/评论/进展】简单介绍了超疏涂层的构建及作用原理,系统地总结... 【目的/意义】构建超疏表面可有效解决金属材料使用过程中的腐蚀、结垢、结蜡等现象,还可赋予金属材料自清洁、减阻、耐摩等特殊功能,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分析/评论/进展】简单介绍了超疏涂层的构建及作用原理,系统地总结了超疏涂层在防腐、阻垢、防蜡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作用原理及其优势。【结论/展望】超疏涂层在实际应用中会面临防护持久性、制备成本、环境适应性等问题,为研制开发高性能、多功能涂层,可从优化涂层表面性质、增强防护长效性和优化涂层组分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疏液 涂层 防腐 阻垢 防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油管道防蜡涂层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吕智 王俊磊 +1 位作者 叶泛 王房杰 《涂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3-88,共6页
【目的/意义】防蜡涂层是抑制蜡沉积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备受关注。【分析/评论/进展】简单介绍了经典和新兴蜡沉积机制,综述了防蜡涂层技术进展,系统分析了防蜡涂层的技术特征。低表面能涂层通过降低界面能抑制蜡黏附... 【目的/意义】防蜡涂层是抑制蜡沉积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备受关注。【分析/评论/进展】简单介绍了经典和新兴蜡沉积机制,综述了防蜡涂层技术进展,系统分析了防蜡涂层的技术特征。低表面能涂层通过降低界面能抑制蜡黏附,但机械耐久性不足;超亲水涂层借助动态水膜形成物理屏障,其性能易受原油含水率波动影响;仿生超双疏涂层融合微纳分级结构与低表面能特性,兼具抗沉积与多功能优势。然而,现有技术仍存在长效防护稳定性弱、复杂工况适应性差及制备成本高等瓶颈。【结论/展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开发具有自修复特性的智能涂层材料,优化表面微结构设计与环境响应机制,同时探索低成本制造工艺。技术突破将推动防蜡涂层在油气输送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为管道流动安全保障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蜡机理 输油管道 防蜡 仿生超双疏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催化氧化法处理炼化企业反渗透浓水效能研究
5
作者 李晋 陈孝彦 +4 位作者 李阳 徐俊发 胡水清 李琢宇 李敏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8-1944,共7页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电催化氧化处理反渗透浓水的工艺参数,综合剖析出水水质,并基于经济效能评估其工业化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7.24 mA/cm^(2),SO_(4)^(2-)浓度为9.72 g/L,pH为8.44时,可同时兼顾TOC和TN去除率最大化(53.27%... 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电催化氧化处理反渗透浓水的工艺参数,综合剖析出水水质,并基于经济效能评估其工业化应用价值。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7.24 mA/cm^(2),SO_(4)^(2-)浓度为9.72 g/L,pH为8.44时,可同时兼顾TOC和TN去除率最大化(53.27%和57.00%)和处理能耗最小化(14.41 kW·h/t);电催化氧化处理有效去除具有共轭双键的有机物,促进大分子长链物质裂解,出水B/C从0.05提高至0.42,可生化性明显改善;基于5 m^(3)/h处理规模的电催化氧化处理装置进行经济效能分析,其运行成本约为13.78元/t,表明该技术具有较大的经济竞争优势,可有效解决炼化企业反渗透浓水处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 反渗透浓水 响应曲面法 有机组成 效益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自萃取功能的相变CO_(2)吸收剂体系开发 被引量:2
6
作者 陆诗建 刘含笑 +5 位作者 吴黎明 方梦祥 俞徐林 赵东亚 刘玲 康国俊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213,I0017,共12页
二氧化碳(CO_(2))捕集工程应用的吸收剂存在再生能耗高、传质速率低、运行损耗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CO_(2)捕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开发适用于低分压CO_(2)捕集的相变吸收剂。该相变吸收体系以亲水性胺N-氨乙基哌... 二氧化碳(CO_(2))捕集工程应用的吸收剂存在再生能耗高、传质速率低、运行损耗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CO_(2)捕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开发适用于低分压CO_(2)捕集的相变吸收剂。该相变吸收体系以亲水性胺N-氨乙基哌嗪(N-aminoethyl piperazine,AEP)为主吸收体系,添加亲脂性分相剂二正丁胺(Di-n-butylamine,DPA)和活化剂(activator,ACT)。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和捕集CO_(2)连续测试实验研究该相变吸收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收负载达1.082 mol CO_(2)/mol溶液,再生温度降至98.5℃,具有优异的吸收性能和解吸性能。NMR分析表明,反应产物具有氨基甲酸盐分子结构,捕集CO_(2)连续测试实验研究与同浓度3 mol/L一乙醇胺(Monoethanolamine,MEA)溶液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相同再生能耗下,单位体积同浓度相变体系相比MEA吸收容量提高33%以上;相同再生能耗下相变体系的再生率比MEA提高15%,相同再生率下相变体系的再生能耗比MEA降低31%以上。结果表明,该相变吸收剂对于低分压CO_(2)捕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捕集 亲水性胺 亲酯性胺 再生能耗 自萃取 相变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规模高含氮天然气脱氮-液化工艺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俞徐林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238,共5页
对于含氮气约为10%、处理量为150 000 m^(3)/d的原料气,当采用常规工艺液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能耗高与LNG储罐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为此,提出脱甲烷塔的塔底加热精馏、塔顶气增压冷凝回流和塔顶气冷凝回流3种脱氮-液化工艺,旨在比选出经... 对于含氮气约为10%、处理量为150 000 m^(3)/d的原料气,当采用常规工艺液化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能耗高与LNG储罐安全隐患大等问题。为此,提出脱甲烷塔的塔底加热精馏、塔顶气增压冷凝回流和塔顶气冷凝回流3种脱氮-液化工艺,旨在比选出经济高效、适应性强的脱氮-液化工艺。采用HYSYS软件模拟分析3种脱氮-液化工艺的LNG质量、产量、能耗、排放尾气甲烷含量以及原料气含氮量变化对其适应性,结果发现,塔顶气增压冷凝回流脱氮-液化工艺的甲烷收率最高,达到97.2%;单位能耗最低,达12.81 W/m^(3)原料气;经济效益最好,年收入增加2 076.78万元。因此,该工艺最适合研究原料气的脱氮液化,其分析方法可供类似规模的高含氮天然气脱氮液化工艺比选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液化 高含氮原料气 脱氮工艺 脱甲烷塔 凝液回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桁架桥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余文成 刘秀 +2 位作者 刘均利 薛飞宇 欧阳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67-572,共6页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用于钢桁架桥梁时缺乏统一的设计交付标准,不利于项目的参建人员在交付模型上的统一和信息的共享。以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对相关工程行业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研究,结合重庆市山... BIM技术在桥梁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但用于钢桁架桥梁时缺乏统一的设计交付标准,不利于项目的参建人员在交付模型上的统一和信息的共享。以重庆曾家岩嘉陵江大桥为工程背景,通过对相关工程行业信息模型交付标准的研究,结合重庆市山地城市公轨两用桥项目的特点,对钢桁架桥梁模型的元素及深度进行项目级定制,初步编制了钢桁架桥梁的信息模型交付标准,包含模型拆分原则、交付内容、交付深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桁架桥 交付标准 模型拆分 交付内容 交付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瓶法用于产甲烷菌菌量的测定
9
作者 易绍金 邱思语 余灿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42-544,共3页
在微生物采油(MEOR)研究、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及沼气发酵等领域,产甲烷菌(MPB)菌量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繁琐的Hungate滚管培养法。为了更准确、简便测定MPB的菌量。推荐使用含有碳源、氮源、磷源及化学脱氧剂等的培养液MPB专用测试瓶... 在微生物采油(MEOR)研究、废水厌氧生物处理及沼气发酵等领域,产甲烷菌(MPB)菌量的测定目前主要采用的是繁琐的Hungate滚管培养法。为了更准确、简便测定MPB的菌量。推荐使用含有碳源、氮源、磷源及化学脱氧剂等的培养液MPB专用测试瓶。将待测水样注入测试瓶逐级稀释,在30℃或现场温度±5℃培养14 d后,培养液变浑浊并出现气泡表示有MPB生长。MPB的计数按常规细菌瓶法进行。用所推荐的细菌瓶法测定了油田采出液、微生物采油菌剂、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池中MPB的菌量,所得结果与Hungate滚管培养法结果相同。与Hungate滚管培养法相比,细菌瓶法生长指示明显、操作简单,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MPB) 菌量 细菌瓶法 Hungate滚管培养法 微生物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P-DPA-CuO相变纳米流体捕集烟气中CO_(2)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诗建 方梦祥 +3 位作者 陈浮 张婕 李清方 赵东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4-730,共7页
建设了300 Nm^(3)/d的CO_(2)捕集连续试验装置,开展了氨乙基哌嗪-二正丁胺-纳米CuO(AEP-DPA-CuO)相变纳米流体捕集烟气中CO_(2)的试验研究,通过720 h的长周期连续运行模拟现场生产过程,对其吸收性能进行了评价,优化了工艺运行参数。试... 建设了300 Nm^(3)/d的CO_(2)捕集连续试验装置,开展了氨乙基哌嗪-二正丁胺-纳米CuO(AEP-DPA-CuO)相变纳米流体捕集烟气中CO_(2)的试验研究,通过720 h的长周期连续运行模拟现场生产过程,对其吸收性能进行了评价,优化了工艺运行参数。试验结果表明:40~50℃为较佳的吸收温度,105℃为较佳的再生温度,较为适宜的吸收液浓度为3.0 mol/L(1.8 mol/L AEP-1.2 mol/L DPA,CuO添加量0.2 mol/L),10 L/m^(3)为最佳液气比。将AEP-DPA-CuO相变纳米流体与乙醇胺(MEA)溶液进行对比,在相同再生能耗下,AEP-DPA-CuO相比MEA吸收容量提高33%以上,再生率提高15%以上;相同再生率下AEP-DPA-CuO的再生能耗比MEA降低3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CO_(2)捕集 相变纳米流体 连续测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EP-DPA-CuO相变纳米流体吸收CO_(2)稳定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诗建 刘玲 +5 位作者 刘滋武 郭伯文 俞徐林 梁艳 赵东亚 朱全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555-4561,共7页
化学吸收法CO_(2)捕集技术的核心是吸收剂,吸收剂的稳定性是实现CO_(2)捕集装置长周期连续运行的关键。本文针对0.6mol/L AEP-0.4mol/L DPA-0.1mol/L ACT相变有机胺吸收体系高温、含氧等条件下降解会带来腐蚀增强、吸收剂损耗的技术难题... 化学吸收法CO_(2)捕集技术的核心是吸收剂,吸收剂的稳定性是实现CO_(2)捕集装置长周期连续运行的关键。本文针对0.6mol/L AEP-0.4mol/L DPA-0.1mol/L ACT相变有机胺吸收体系高温、含氧等条件下降解会带来腐蚀增强、吸收剂损耗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降解组分分析,研究了降解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CO_(2)负载、O_(2)、温度对降解率均有较大影响,其中影响因素排序为CO_(2)>O_(2)>温度,Fe对氧化降解影响大于对热降解的影响。通过GC-MS分析可知,热降解热稳定盐主要有3种,氧化降解热稳定盐主要有6种。为抑制热降解与氧化降解,研究选取酒石酸钾钠等6种抗氧化剂进行考察,得到最佳抗氧化剂为丙酮肟,最佳添加量为800mg/L,其中热降解抑制率为97.9%,氧化降解抑制率达到98.3%,实现了AEP-DPA-ACT相变体系的低降解率,为相变纳米流体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 CO_(2)捕集 相变纳米流体 热降解 氧化降解 抗降解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对含腐蚀缺陷输气管道应力的影响
12
作者 张瑶瑶 顾晓婷 +2 位作者 王健 曹平 黄春峰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2-61,共10页
以X80管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横向滑坡作用下的含腐蚀缺陷输气管道模型,研究了滑坡位移,管道内压,腐蚀缺陷的轴向位置、环向位置和缺陷深度等5个工程要素对X80管道应力的影响,并对管道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 以X80管线钢为研究对象,通过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横向滑坡作用下的含腐蚀缺陷输气管道模型,研究了滑坡位移,管道内压,腐蚀缺陷的轴向位置、环向位置和缺陷深度等5个工程要素对X80管道应力的影响,并对管道进行了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滑坡位移、管道内压和缺陷深度的增加,管道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缺陷轴向位置距离管道中心越远,最大等效应力越小,滑坡位移对管道等效应力的影响越大;当腐蚀缺陷处于不同的环向位置时,管道的最大等效应力也不同;当缺陷深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随管道内压的增大,缺陷深度对管道最大等效应力的影响超过内压的影响。仅采用基于应力的失效准则对滑坡区域内含缺陷管道进行失效压力评价不能完全确定管道是否安全,建议对管道缺陷处除采用基于应力的失效准则外,还应采用基于应变的失效准则进行二次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滑坡 腐蚀缺陷 输气管道 应力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电极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氨氮废水性能
13
作者 张寿通 李阳 +1 位作者 王文虎 阎光绪 《现代化工》 2025年第11期138-147,153,共11页
针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过程中钌铱基电极制备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了Ti/RuO_(2)-IrO_(2)-SnO_(2)-CeO_(2)四元改性电极。研究发现,当Ru-Ir-Sn摩尔比为5.5∶1∶3.9时,Sn掺入导致RuO_(2)-IrO_(2)固溶体晶... 针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氨氮废水过程中钌铱基电极制备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了Ti/RuO_(2)-IrO_(2)-SnO_(2)-CeO_(2)四元改性电极。研究发现,当Ru-Ir-Sn摩尔比为5.5∶1∶3.9时,Sn掺入导致RuO_(2)-IrO_(2)固溶体晶格发生畸变,晶体平均尺寸由34.1 nm减小至28.4 nm,析氯电位窗口拓宽20.8%,电极制备成本大大降低;掺杂质量分数4%Ce时,涂层晶粒尺寸细化至22.5 nm,析氯催化活性显著提升,电极服役寿命较三元电极延长60.2%。在优化工艺条件(电流密度0.05 A/cm^(2)、初始Cl-质量浓度5000 mg/L、pH 9.0)下,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8.5%,氨氮去除过程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掺杂改性 废水 动力学 活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