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页岩气井连续油管辅助压裂试气技术 被引量:11
1
作者 王伟佳 熊江勇 +2 位作者 张国锋 赵铭 尚琼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93,共6页
目前国内页岩气开发中已普遍使用连续油管,但使用中连续油管挤毁、变形、自锁、钻磨效率低和井下工具遇卡、落井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对国内外相关技术与理论进行了调研分析,选取了高性能小尺寸的井下工具复合式连接器、防脱... 目前国内页岩气开发中已普遍使用连续油管,但使用中连续油管挤毁、变形、自锁、钻磨效率低和井下工具遇卡、落井等问题时有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对国内外相关技术与理论进行了调研分析,选取了高性能小尺寸的井下工具复合式连接器、防脱式螺杆钻具、五翼凹底磨鞋、水力振荡器和打捞加速器等,并通过不断改进施工工艺,形成了适合国内页岩气开发的连续油管铺助压裂试气集成技术,包括长水平段连续油管下桥塞技术、长水平段连续油管钻复合桥塞技术、长水平段连续油管射孔技术和长水平段连续油管打捞冲砂技术等。现场应用表明,应用上述集成技术后,单只桥塞的纯钻塞时间由70min缩短至40min,单井钻塞周期由9d缩短至5d,桥塞钻除率由97%升至100%;射孔时未发生油管挤毁现象;打捞一次成功率及连续油管坐封桥塞一次成功率均达到100%。研究表明,该集成技术可有效提高页岩气井压裂试气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连续油管 桥塞 压裂 试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浮旋流中油滴与气泡的运动规律
2
作者 汪威 白旭 +5 位作者 褚晓丹 赵翔 马学良 林纬 龚程 喻九阳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2,共8页
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是将气浮分离与旋流分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方法。利用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进行油水分离,探究了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絮凝剂3种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用高速成像技术考察了微气泡与油滴、微气泡与絮体... 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是将气浮分离与旋流分离相结合的一种新型高效分离方法。利用微气泡气浮旋流技术进行油水分离,探究了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絮凝剂3种因素对油水分离效果的影响,并用高速成像技术考察了微气泡与油滴、微气泡与絮体的结合过程。结果表明,溶气水微气泡可大幅缩短油水分离时间,相比纯水静置缩短了50%。在油水混合物初始质量浓度为400 mg/L时,气浮+旋流+絮凝剂组合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油水混合物与溶气水的体积比1∶4、旋流速度370 r/min、复合絮凝剂(PAC∶CPAM)的复配比2∶1,此条件下污水最终含油质量浓度低于10 mg/L,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静水条件下,微气泡-絮体结合体的平均投影面积约为微气泡-油滴结合体的6倍,投加絮凝剂有利于提升油水分离效果。交互实验证明,相比纯水静置处理,经微气泡气浮、气浮+旋流以及气浮+旋流+絮凝剂3种工艺处理后,污水含油率分别降低38.7%、71.4%、76.5%。就最终油水分离效果来说,3因素组合>溶气水微气泡+旋流场>溶气水微气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泡 气浮旋流工艺 油田采出水 油水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气油基钻井液承压堵漏技术 被引量:26
3
作者 梁文利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41,共5页
随着涪陵页岩气向深层开发,钻井液密度达到1.75 g/cm3,固井水泥浆密度达到1.85~1.89 g/cm3,为了提高固井质量,防止水泥浆漏失,需要提高油基钻井液应用井段承压能力。国外新型油基堵漏材料在涪陵二期深层页岩气焦页XX井进行了应用。应用... 随着涪陵页岩气向深层开发,钻井液密度达到1.75 g/cm3,固井水泥浆密度达到1.85~1.89 g/cm3,为了提高固井质量,防止水泥浆漏失,需要提高油基钻井液应用井段承压能力。国外新型油基堵漏材料在涪陵二期深层页岩气焦页XX井进行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实行随钻封堵,对钻井液的流变性能没有副作用,在提承压作业过程中,对部分漏失层段进行承压作业,承压能力能够从1.75 g/cm3提至1.80 g/cm3。最后对全部漏失层段进行承压作业,采用国外油基堵漏剂和自研油基堵漏材料T150联合堵漏,承压能力提高至1.85 g/cm3。研究结果表明,该油基堵漏技术适用性强,配方简化,亲油性强,可操作性好,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井 深井 油基钻井液 承压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水平井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伟佳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9-113,共5页
为解决页岩气水平井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时长电缆落井不易打捞的问题,研究了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采用CCL磁性定位器探测鱼顶位置,然后下入"低速螺杆+外钩"的井下工具组合打捞落鱼,利用低速螺杆转动外钩捕获电缆,落鱼起... 为解决页岩气水平井泵送桥塞射孔联作时长电缆落井不易打捞的问题,研究了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采用CCL磁性定位器探测鱼顶位置,然后下入"低速螺杆+外钩"的井下工具组合打捞落鱼,利用低速螺杆转动外钩捕获电缆,落鱼起至井口后利用电缆防喷器夹持电缆,打开井口防喷管,分段起出电缆。涪陵地区某井利用该技术成功打捞出了81.00m长的电缆及通井工具串,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连续油管带压打捞长电缆技术解决了电缆在水平井井下位置不易精准定位、连续油管不能旋转和长电缆无法完全起至防喷管内等难点,为页岩气水平井打捞长电缆提供了一种不污染地层、安全可靠和灵活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水平井 带压作业 打捞 电缆 连续油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井工厂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技术 被引量:2
5
作者 梁文利 林子旸 +1 位作者 王建斌 梅露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06-109,共4页
油基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抑制性、井壁稳定性、储层保护性能,因而在页岩气钻井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油基钻井液成本相对较高,为了降低成本,需要对完井油基钻井液进行性能优化,提高其重复利用率。油基钻井液的多次重复使用会... 油基钻井液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抑制性、井壁稳定性、储层保护性能,因而在页岩气钻井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油基钻井液成本相对较高,为了降低成本,需要对完井油基钻井液进行性能优化,提高其重复利用率。油基钻井液的多次重复使用会出现低密度劣质固相含量偏高、流动性变差、失水增大等问题,同时引起定向钻进托压、电测遇阻等井下复杂情况。为此,针对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关键因素,即流变性控制和固相控制,油基钻井液中微米和亚微米颗粒比例增多导致钻井液流变性、固体颗粒含量难以控制,整体性能较差等问题,开展了油基新老浆的流变性、固相含量、固相粒度分布、重晶石的固相粒度分布情况等方面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在室内对油基老浆的性能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的关键在于流变性控制和固相控制;②通过油基钻井液性能的优化,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率超过75%,实现了页岩气环保高效的目标;③微米和亚微米颗粒比例增多是影响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关键因素,会使油基钻井液流变性变差,影响钻速提高。结论认为,形成了适用于页岩气井工厂油基钻井液重复利用技术标准规范并应用于实践,有效提高了油基钻井液的重复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井工厂 油基钻井液 重复利用 利用率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S的页岩气水平井人工裂缝识别与产出剖面解释方法 被引量:26
6
作者 李海涛 罗红文 +6 位作者 向雨行 李颖 蒋贝贝 崔小江 高素娟 邹顺良 辛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75,共10页
为了准确评价页岩气藏水平井的压裂改造效果,建立了水平井筒温度分布预测模型,基于MCMC算法建立了DTS数据反演模型,并且对产出剖面解释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温度剖面的主... 为了准确评价页岩气藏水平井的压裂改造效果,建立了水平井筒温度分布预测模型,基于MCMC算法建立了DTS数据反演模型,并且对产出剖面解释流程进行了优化;在此基础上,对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温度剖面的主控因素;进而将所建立的反演模型应用于某页岩气藏实例井产出剖面解释。研究结果表明:①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呈不规则的“锯齿状”,任意一个“锯齿”都对应着一条有流体流入的有效人工裂缝;②裂缝越长,所对应裂缝位置处的井筒温度降低值越大,并且裂缝中气体流量与该温度降呈正相关关系;③影响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温度剖面的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强到弱排列依次为裂缝半长、气体流动速度、改造区渗透率、井筒直径、裂缝导流能力、水平倾角、地层综合导热系数,其中前3个是主要的影响因素;④采用MCMC反演模型对实例水平井DTS温度数据进行了反演,模拟预测的温度剖面与实测DTS剖面拟合度较高,各级有效人工裂缝处的温度预测值绝对误差小于0.02℃,解释出的各压裂段气体流量与现场实测值比较接近,单段最大气体流量偏差仅180.35 m^(3)/d,单井气产量与井口实测气产量的绝对误差小于3 m^(3)/d,从而证实了该反演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产出剖面解释 人工裂缝诊断 DTS数据反演模型 MCMC算法 压裂水平井 温度分布预测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页岩气井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铭 王伟佳 +1 位作者 刘洪彬 王晓清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9-62,共4页
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是在固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开关式固井滑套而形成的多层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利用可开关式固井滑套选择性的放置在气层位置,固井完成后,利用连续油管携带井下工具将滑套打开,然后采用环空泵注,进行压裂改造作业。... 固井滑套压裂完井是在固井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开关式固井滑套而形成的多层分段压裂完井技术。该技术利用可开关式固井滑套选择性的放置在气层位置,固井完成后,利用连续油管携带井下工具将滑套打开,然后采用环空泵注,进行压裂改造作业。该技术的创新点在它不需要依赖传统的复合式桥塞、投球系统或投球作业,因此在作业后即可进行全通径求产。文章主要将传统桥塞射孔压裂方法与利用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方法进行对比,对比了固井、压裂、产量等多个方面,得出连续油管固井滑套压裂较在完井成本和效率上较传统多级桥塞射孔压裂方法有所提高,且产量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压裂 固井 滑套 多级桥塞射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高交变载荷水泥浆的研制及其在涪陵页岩气井的应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吉标 彭小平 +3 位作者 刘俊君 屈勇 袁欢 彭博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40,共6页
针对页岩气井普遍存在的套管环空带压问题,从提高固井水泥环长久密封完整性角度出发,研制了具有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絮状弹韧性材料DeForm,并以其为基础配制了一种适应页岩气井大型分段压裂的抗高交变载荷水泥浆。室内性能评价试验结... 针对页岩气井普遍存在的套管环空带压问题,从提高固井水泥环长久密封完整性角度出发,研制了具有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絮状弹韧性材料DeForm,并以其为基础配制了一种适应页岩气井大型分段压裂的抗高交变载荷水泥浆。室内性能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水泥浆具有优良的弹韧性和耐久性,可有效提高水泥环的抗交变载荷能力,实现水泥环与套管的同步形变,保证井筒的长久密封完整性。该水泥浆在涪陵页岩气田9口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固井优质率达到88.9%,套管环空带压率为0,效果非常显著,为预防页岩气井套管环空带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变载荷 水泥浆 页岩气井 密封完整性 涪陵页岩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传感联合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9
作者 隋微波 温长云 +4 位作者 孙文常 李俊卫 郭欢 杨艳明 宋佳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7-103,共17页
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已成为非常规储层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使业界进一步明确和了解不同类型传感技术的物理机理、技术特性和理论模型,促进该技术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分布式温度传感(DTS)、分布式声波传感(D... 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传感监测技术已成为非常规储层开发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使业界进一步明确和了解不同类型传感技术的物理机理、技术特性和理论模型,促进该技术更加快速有效地推广和应用,本文针对分布式温度传感(DTS)、分布式声波传感(DAS)和基于瑞利频移的分布式应变传感(DSS-RFS)3种技术在水力压裂监测中的应用情况,从不同传感技术的物理机理和主流安装方式出发,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各类传感技术现场应用的典型案例和技术特点,以及对应的监测解释理论模型的研究现状。最后结合水力压裂监测矿场实验的最新实例,总结了未来开展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联合监测的技术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水力压裂分布式光纤传感联合监测技术能够在压裂工艺设计、裂缝扩展反演、邻井干扰监测和压后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提供重要的实时数据和解释结果,不同类型传感器所对应的理论模型有不同程度的发展;(2) DTS本井温度监测是水力压裂光纤监测和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多解性,DAS邻井应变率监测和DSS-RFS本井应变监测能够直接反馈裂缝扩展和裂缝演化过程中的相关应变,今后将成为水力压裂裂缝评价的重点发展领域;(3)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未来的有效应用除了需要发展更加准确高效的机理模型外,同时也有赖于大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算法与之高度融合,从而实现监测过程的数据筛选、模式识别和关键参数的快速反演。结论认为,科学有效地设计和采用多种分布式光纤传感对水力压裂过程和压后生产过程进行联合监测和数据分析解释,可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压裂液/支撑剂分布、暂堵转向、级间干扰、压裂冲击和裂缝形态的解释分析,以及压后生产剖面反演和裂缝有效性分析,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在我国非常规资源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分布式光纤传感 DTS DAS DSS-RFS 裂缝扩展 邻井监测 应变监测 裂缝监测 生产剖面 压裂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压驱一体化乳液稠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0
作者 魏俊 戴秀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39-143,共5页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为聚合单体,向聚合反应中引入功能单体双键改性的纳米材料,以溶解速度、增黏能力和润湿性为评价指标对其部分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压驱一体化压裂用乳液稠化剂DW-... 以丙烯酰胺、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为聚合单体,向聚合反应中引入功能单体双键改性的纳米材料,以溶解速度、增黏能力和润湿性为评价指标对其部分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了一种压驱一体化压裂用乳液稠化剂DW-1。结果表明,该乳液稠化剂最佳的聚合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为25%、功能单体加量为0.2%、引发剂加量为0.12%、聚合温度为25℃、聚合反应3 h;通过红外光谱证明了其分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该乳液稠化剂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和增黏性能,1 min黏度即达到最大黏度的90%以上,可用于配制一体化压裂液;配制的压裂液具有良好的耐温耐剪切性能,降阻率大于70%;破胶液的驱油效率高达1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条件优化 乳液稠化剂 压裂-驱油一体化工作液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岩钻井液技术新进展 被引量:13
11
作者 梁文利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3,共7页
热岩钻井液遇到的2个主要关键问题是抗高温和堵漏能力。分析了干热岩钻井施工的地质特点和钻井液技术难点,调研了干热岩钻井液体系及现场应用情况,总结了适合不同地层条件的国内外干热岩钻井液新技术,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 热岩钻井液遇到的2个主要关键问题是抗高温和堵漏能力。分析了干热岩钻井施工的地质特点和钻井液技术难点,调研了干热岩钻井液体系及现场应用情况,总结了适合不同地层条件的国内外干热岩钻井液新技术,以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干热岩钻井液仍是以聚磺钻井液为主的水基体系,已研究出抗高温泡沫钻井液、充气钻井液、液氮流体等,他们在现场的应用效果明显;具有地层伤害小、抗温抗盐、地层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的体系是干热岩钻井液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岩 钻井液 抗高温 堵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与沉积环境 被引量:9
12
作者 樊佳莉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6-163,共8页
识别不同的页岩岩相是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步骤。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沉积于深水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系。划分出下扬子地区XY1井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类型,并确定了岩相与有机质丰度(TOC... 识别不同的页岩岩相是非常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步骤。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海相页岩沉积于深水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为潜在的页岩气勘探目的层系。划分出下扬子地区XY1井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的岩相类型,并确定了岩相与有机质丰度(TOC)的关系。根据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矿物组分、含有物、伽马测井等特征,识别出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段的4种岩相:(1)纹层状硅岩岩相;(2)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岩相;(3)灰质泥岩岩相;(4)纹层状灰岩岩相。XY1井下寒武统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深水下斜坡相-盆地相。纹层状硅岩岩相和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岩相沉积于盆地相,沉积界面位于风暴浪基面和碳酸盐岩补偿深度(CCD)之下,缺氧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纹层状硅岩w(TOC)>10%,含海绵骨针硅质页岩w(TOC)为2%~10%。纹层状灰岩岩相和灰质泥岩岩相沉积于下斜坡相,其沉积界面位于碳酸盐岩补偿深度(CCD)附近或之上,不利于有机质富集,w(TOC)一般小于2%,表明岩相控制了有机质丰度(TO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富有机质页岩 有机质丰度 下寒武统 下扬子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管服役寿命实时预警系统开发与应用
13
作者 刘少胡 朱克勤 +3 位作者 赵铭 江强 赵勇 戴佳芃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0-76,共7页
为提高连续管服役寿命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构建连续管服役寿命实时预警系统。采用数据清洗方法提升采集数据质量,结合疲劳寿命与极限承载理论建立预警模型并考虑各种工况进行修正;基于Python和SQL数据库对系统进行开发,通过试验和国... 为提高连续管服役寿命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构建连续管服役寿命实时预警系统。采用数据清洗方法提升采集数据质量,结合疲劳寿命与极限承载理论建立预警模型并考虑各种工况进行修正;基于Python和SQL数据库对系统进行开发,通过试验和国外系统软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系统疲劳寿命和极限承载理论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8.07%和6.41%,最大累积疲劳寿命与国外系统软件最大绝对差值为2.06%,极限载荷范围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可准确评估连续管服役寿命,实现连续管服役寿命实时预警,保障连续管安全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预警系统 疲劳寿命 极限承载 安全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云伟 罗利民 +3 位作者 薛凤龙 刘洋 严昊 郑双进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24,52,共9页
机械钻速是评估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效率的重要指标。为准确预测新疆工区某油田钻井机械钻速,基于该工区的历史钻井数据,利用局部离群因子检测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Stacking集... 机械钻速是评估石油天然气钻井作业效率的重要指标。为准确预测新疆工区某油田钻井机械钻速,基于该工区的历史钻井数据,利用局部离群因子检测算法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机械钻速预测模型,该模型通过Stacking集成策略融合K近邻算法(KNN)、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和随机森林算法(RF)进行预测验证。预测验证结果显示,分类准确度不高。运用遗传算法进行各基础模型参数优化。优化后,基于KNN、SVM、RF及Stacking集成4种算法,预测机械钻速准确率分别为73.7%、78.9%、81.6%及97.4%,其中Stacking集成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基于Stacking集成学习的机械钻速预测方法开发了机械钻速预测软件,运用软件预测其他2套施工参数下的机械钻速,结果表明,预测机械钻速与实际机械钻速一致,且性能稳定,表明该模型拥有较强的泛化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智能算法可为新疆工区的该油田机械钻速预测与钻井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钻速 预测模型 Stacking集成学习 机器学习 施工参数优化 预测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重建井筒用胍胶压裂液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秀兰 魏俊 +3 位作者 闫秀 王冰 严诗婷 唐雨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69,共8页
为了解决重建井筒重复压裂施工面临的压裂液成本高、施工摩阻高、施工压力波动大、加砂困难等问题,合成了一种接枝改性胍胶和多级螯合交联剂,形成了一种适用于重建井筒重复压裂用胍胶压裂液。该压裂液体系溶胀性能好,3min黏度可达到最... 为了解决重建井筒重复压裂施工面临的压裂液成本高、施工摩阻高、施工压力波动大、加砂困难等问题,合成了一种接枝改性胍胶和多级螯合交联剂,形成了一种适用于重建井筒重复压裂用胍胶压裂液。该压裂液体系溶胀性能好,3min黏度可达到最高黏度的87%;组分剂量低,3.8 g/L的加量液体黏度与普通胍胶6 g/L的加量相当;降阻率高于70%,残渣含量小于70 mg/L,在150℃条件下剪切2 h,黏度稳定在50 mPa·s以上,携砂性能好,支撑剂2 h基本无沉降。该压裂液在首口全国产化的重复压裂重点井进行了应用,最高排量17.5 m^(3)/min,最高砂比30%、单段平均加砂220 m^(3),解决了重复压裂施工加砂困难的难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井筒 胍胶压裂液 接枝改性 多级螯合 性能评价 现场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油管钻复合桥塞工艺研究 被引量:32
16
作者 尚琼 王伟佳 +1 位作者 王汤 赵铭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1,9,共4页
目前水平压裂完井是生产页岩气的主要方法,大部分井都是用下桥塞和射孔的方法来完成压裂作业,当压裂作业后,用连续油管带马达去钻磨桥塞。国内页岩气开采单井下复合桥塞和钻桥塞数量在20个左右,对于施工作业方而言,提高钻塞作业效率是... 目前水平压裂完井是生产页岩气的主要方法,大部分井都是用下桥塞和射孔的方法来完成压裂作业,当压裂作业后,用连续油管带马达去钻磨桥塞。国内页岩气开采单井下复合桥塞和钻桥塞数量在20个左右,对于施工作业方而言,提高钻塞作业效率是关键。通过对作业前准备和规划、钻磨设计、马达选择、液体的选择、钻压、短起次数和速度、钻磨期间是否让井生产、地面返排设备、施工紧急情况及数据分析等情况的详细分析,结合国内页岩气井的实际开发经验,不断改进创新,最终得到了一套适合国内页岩气开发过程中钻磨桥塞的推荐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连续油管 钻磨桥塞 螺杆马达 磨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管注入头与滚筒液压系统的耦合动力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银银 周志宏 +1 位作者 曾华 王汤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45-1952,共8页
连续管作业时,连续管上的张力与滚筒和注入头的运动状态有关。利用有限元研究了在滚筒和导向器之间连续管的张力与松弛度之间的关系,并拟合成函数关系式。然后建立了连续管注入头与滚筒液压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在匀速运动时... 连续管作业时,连续管上的张力与滚筒和注入头的运动状态有关。利用有限元研究了在滚筒和导向器之间连续管的张力与松弛度之间的关系,并拟合成函数关系式。然后建立了连续管注入头与滚筒液压系统的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在匀速运动时,滚筒液压系统的溢流压力能控制连续管上张力的大小;但运动状态快速变化时,张力会产生波动。波动的幅度和波动的频率与滚筒及滚筒上卷绕的连续管的转动惯量有关:当滚筒上卷绕大部分连续管时,快速操纵连续管注入和起升速度手柄将造成较大张力波动,引起张力过小或过载;当滚筒上卷绕很少连续管时,快速操纵连续管注入和起升速度手柄将产生某个频率的张力振动,极有可能引起连续管的共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管 注入头 滚筒 动力学 液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多级井下离心增压器重复性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明尧 任帅 +1 位作者 张国峰 陈霞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8-76,共9页
为使井下机器人适应不同的牵引工况,在全流量范围内对四级井下离心增压器进行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各级增压模块的重复性。研究结果表明:整机及各级增压模块的流量扬程曲线均单调递减,效率均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第1级增压模块的外特性和... 为使井下机器人适应不同的牵引工况,在全流量范围内对四级井下离心增压器进行定常数值模拟,研究了各级增压模块的重复性。研究结果表明:整机及各级增压模块的流量扬程曲线均单调递减,效率均在设计点达到最大值;第1级增压模块的外特性和内部流动参数与其他3级相比有明显的差别;第2、3、4级增压模块水流进口条件和水力参数均相同,外特性和内部流动参数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即从第2级开始满足重复性,级数和牵引力成正比,可以通过增加级数的方式增大牵引力,满足各种牵引工况的要求,同时可以用2级井下离心增压器模型预测多级特性,减小了性能预测时的工作量。研究结果对水平井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井下离心增压器 全流量范围 定常数值模拟 重复性 外特性 FLU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X油田夹层空间分布表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文丽 邹信波 +6 位作者 李黎 牛胜利 朱璠 李清泉 熊平 徐波 黄玉欣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6041-6050,共10页
夹层分布研究对海相砂岩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在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法识别和追踪单井夹层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油田潜力油层夹层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包括成因、厚度... 夹层分布研究对海相砂岩老油田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在测井响应特征分析法识别和追踪单井夹层的基础上,采用“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技术,对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X油田潜力油层夹层发育规律和分布特征,包括成因、厚度和分布范围等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X油田主要发育钙质夹层和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厚度范围0~2 m,连续性差,主要发育在河道微相顶、底部及河口坝微相顶部。泥质夹层发育于海泛、堤岸和前积沉积环境,其中海泛成因夹层连续性相对较好。A、B、G油层夹层相对比较发育,平均厚度2 m,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本文以微相控制夹层成因分析为基础,结合测井夹层识别和空间追踪结果,辅以油藏生产动态验证,建立了“地质-测井-油藏”相互验证夹层定量表征一体化创新技术,对类似油田夹层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空间分布 泥质夹层 钙质夹层 定量表征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离心增压器流量突减过程瞬态数值模拟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帅 刘明尧 +1 位作者 张国峰 陈霞 《石油机械》 2017年第7期62-67,71,共7页
井下环境复杂多变,机器人运送工具时易遇卡,导致机器人出现瞬时工作突变。为研究遇卡时流量突变对离心增压器外部瞬态特性和内部流动机理的影响规律,对离心增压器在不同流量递减规律下的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扬程瞬态增量和... 井下环境复杂多变,机器人运送工具时易遇卡,导致机器人出现瞬时工作突变。为研究遇卡时流量突变对离心增压器外部瞬态特性和内部流动机理的影响规律,对离心增压器在不同流量递减规律下的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扬程瞬态增量和流量变化率成正比;叶轮功率变化趋势和流量变化趋势相同;瞬态过程中的扬程驼峰和流量变化规律有关,合理的流量变化规律可以消除瞬态过程中的扬程驼峰及驼峰对内流场的影响;监测反导叶导流器单流道内9个点的总压变化,流量变化率增大前,反导叶叶片工作面进口处总压最大,叶片背面出口处总压最小,流量变化率增大前、后总压变化规律不同;分析反导叶导流器中间截面的流场演化图,流量减小或流量变化率增大,瞬态流动结构更加紊乱,流量越小,瞬态流场演化滞后于准稳态流场的现象越明显。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水平井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离心增压器 流量变化率 瞬态特性 流动机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