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冯娟萍 姚韦卓 +1 位作者 张江华 欧阳征健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399,共11页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 厘清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南段银洞子地区的构造特征,是选择合理的、客观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详细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解析和室内地震地质解释相互印证的方法,笔者对银洞子地区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选取合理的地震地质解释方案。结果表明:银洞子地区共经历了4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加里东期“古脊梁”形成,燕山中期构造变形定型,燕山晚期的前期伸展和后期整体抬升遭受剥蚀,喜马拉雅期构造调整兼走滑。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为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模式;其中,基本构造样式为一系列西倾单向叠瓦状冲断组合,表现为自东向西依次出露奥陶系、寒武系和元古宇,变形强度、抬升幅度依次增强,而滑脱层主要发育于深层。对银洞子地区地震剖面进行综合地质解释表明,深层滑脱型单向西倾冲断构造模式是研究区客观的、合理的地质解释模式。研究成果对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油气勘探区带优选和地震地质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演化 构造样式 地震地质解释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永进油田原油中沥青质固相析出影响机理研究
2
作者 杨阳 张东晓 +4 位作者 王昊 伦增珉 高志卫 王锐 胡伟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0-940,共11页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常见固态沥青质析出和沉积导致的储层伤害,及生产井堵塞问题,严重影响原油开采,降低开发经济效益。沥青质的固相析出与原油本身性质及温度/压力条件有关,是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相态的热力学问题。研究永进油田原油... 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常见固态沥青质析出和沉积导致的储层伤害,及生产井堵塞问题,严重影响原油开采,降低开发经济效益。沥青质的固相析出与原油本身性质及温度/压力条件有关,是涉及气—液—固三相复杂相态的热力学问题。研究永进油田原油中沥青质的固相析出规律及其影响机理,可为合理避免开发过程中的沥青质沉积提供理论支撑。以永进油田高含沥青质原油为对象,通过原油组分分析、PVT高压物性分析、注气及沥青质固相析出实验,揭示了不同条件下的沥青质析出规律。基于立方体状态方程耦合缔合理论(CPA),建立了油—气—沥青质三相相平衡计算模型,拟合了实验结果,进一步模拟了复杂条件下的沥青质析出规律,明确了流体组成、温度、压力及生产井工作制度对于沥青质固相析出的影响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流体组成和温度/压力条件分别是影响体系中沥青质析出的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似相容原理可以充分地解释沥青质的复杂相态变化机理;注气后改变了流体组成,对原油和沥青质相态的影响主要由注入气与原油的混相能力和对中间组分的萃取抽提能力决定;生产井工作制度则通过控制原油流动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从而影响沥青质的析出,决定了析出点的位置,对沥青质沉积堵塞风险的评价需要进一步结合油藏条件、井身结构和生产动态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固相析出 相态 注气 CPA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风油田浅薄层超稠油油藏高速高效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9
3
作者 束青林 王顺华 +3 位作者 杨元亮 苏朝光 吴光焕 郑昕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19,共11页
春风油田作为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唯一投入整体开发的五千万吨级储量油田,开发伊始即确立了用5年时间建成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针对浅薄层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缺乏有效的储层描述方法、开发方式、工程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难... 春风油田作为中国石化“十二五”期间唯一投入整体开发的五千万吨级储量油田,开发伊始即确立了用5年时间建成百万吨原油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针对浅薄层超稠油油藏高效开发缺乏有效的储层描述方法、开发方式、工程技术以及管理体系等难题,围绕“三新三高”模式,开展针对性的系统攻关,创新配套了7项关键技术,突破了2m浅薄储层精细预测、高效热力复合采油技术,解决了有效动用难题;配套了水平井防砂免钻塞钻完井一体化、注汽水平泵采油一体化技术,解决了高效开发难题;完善了高干度循环流化床环保锅炉、产出水低温多效机械压缩蒸发技术,实现了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了智能油田高效管理运行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开发成本。春风油田共动用地质储量近5000万吨,2015—2018年连续4年稳产超过100万吨,产能建设投资及单位完全成本降低了1/3左右,在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形成的关键技术丰富了稠油开发理论与技术,并已推广应用到新疆、河南以及胜利东部等同类型油田,支撑了低品位超稠油油藏的规模效益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 超稠油 高速高效开发 绿色低碳 智能油田 春风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式法和磁珠法提取原油脱氧核糖核酸
4
作者 熊驷骏 陶建强 +6 位作者 万云洋 胡春余 樊宝旭 杨元亮 徐朋朋 高志卫 赵国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230,共7页
直接提取原油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分析原油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最基础、最重要的第一步。分别用柱式法(SE)和磁珠法(ME)提取12份原油样品的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通过因美纳(Illumina)高通量测序进一步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差异。结... 直接提取原油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分析原油微生物群落和多样性最基础、最重要的第一步。分别用柱式法(SE)和磁珠法(ME)提取12份原油样品的微生物基因组总DNA,并通过因美纳(Illumina)高通量测序进一步分析其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SE的DNA质量浓度和纯度(A260/A280比值,其中A为吸光度)分别为20.17±31.83 ng/μL和1.01±0.63,ME的DNA质量浓度和纯度分别为11.14±17.27 ng/μL和1.29±0.20;SE检出30门和507属,ME检出38门和677属,其中未分类属和未培养属的相对含量分别为1.12%和0.20%(SE)、1.24%和1.10%(ME);两种方法均检测到专有属(SE专有65属,ME专有235属),SE检出油藏微生物如地杆菌属(Geobacter)等,ME检出疑似油藏微生物如黄杆菌属(Xanthobacter);两种方法在原油DNA提取方面各有优劣,SE提取质量浓度高并对油藏微生物有更好响应,ME检测微生物多样性能力略强,但两种方法在分类学水平上均有较强的偏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提取 柱式法 磁珠法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金属锥形螺杆泵试验分析与应用
5
作者 陈晓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1-148,共8页
全金属螺杆泵定子和转子采取间隙配合,不同黏度的流体需要不同的间隙才能达到最优的生产状态。研发了一种新型全金属锥形螺杆泵采油系统。螺杆泵定转子采用锥形结构,通过地面旋转升降组件实现定转子间隙双向调节。井上保护组件可以补偿... 全金属螺杆泵定子和转子采取间隙配合,不同黏度的流体需要不同的间隙才能达到最优的生产状态。研发了一种新型全金属锥形螺杆泵采油系统。螺杆泵定转子采用锥形结构,通过地面旋转升降组件实现定转子间隙双向调节。井上保护组件可以补偿油管伸缩,防止油管脱扣。均衡组件可使定转子间隙在生产过程中保持稳定。转子位置减小至6 mm时,5和10 MPa工作压差对应的容积效率分别是98.2%和75.4%,同时泵效达到最高(分别是49.6%和38.9%)。随着转子位置进一步减小,容积效率增加缓慢,定转子摩擦加剧,机械效率急剧减小。转子位置大于10 mm时,随着转子位置增大,工作压差为5 MPa对应的机械效率为50%~55%,且有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工作时转子位置应大于10 mm。在新春油田稠油热采井实践表明:相对于邻井抽油机采油,采用全金属锥形螺杆泵注采周期生产时间延长52.1%,产液量增加15.2%,日均耗电量减少64.3%,吨液耗电量减少52.7%;相对于同井抽油机采油,日均产液量增加39.4%,日均耗电量减少66.6%,吨液耗电量减少76.1%。研究结果表明,该采油系统能满足现场高效举升的需要,尤其对稠油热采井有很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金属锥形螺杆泵 定转子间隙 黏度 稠油热采 容积效率 机械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C油田注空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志卫 沈海兵 李一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6期11364-11371,共8页
空气驱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独特的低温氧化反应能够在地层中放热活化原油。针对新疆C油田原油开展了低温氧化实验和绝热氧化实验,通过分析氧化后油气组分来研究压力对低温氧化和绝热氧化反应的影响,揭示原油氧化反应机理,同... 空气驱是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其独特的低温氧化反应能够在地层中放热活化原油。针对新疆C油田原油开展了低温氧化实验和绝热氧化实验,通过分析氧化后油气组分来研究压力对低温氧化和绝热氧化反应的影响,揭示原油氧化反应机理,同时利用长岩心空气驱物理模拟实验对比分析了空气驱和水驱后空气驱复合驱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压力增大可有效改善原油低温氧化进程,增强原油氧化活性,原油耗氧能力增强,氧加成反应也更明显,原油中质和重质组分增加。原油绝热氧化积聚的热效应能显著提高原油氧化效果,导致原油耗氧量增加,脱羧反应生成CO和CO_(2)量也显著增加,高压条件下CO和CO_(2)的生成量增加53.6%,各组分变化更为明显。空气驱过程中,空气与原油反应,在烟道气驱、混相驱和原油膨胀等多重机理作用下,长岩心驱油效率可达40.17%。与空气驱相比,水驱后空气驱复合驱驱油效率更高,当注入压力为36 MPa时,复合驱驱油效率为5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氧化 绝热氧化 组分 空气驱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水过渡带薄浅层特稠油微生物开发技术——以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为例 被引量:21
7
作者 王学忠 杨元亮 席伟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30-635,共6页
为了改善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油水过渡带薄浅层特稠油开采效果,以油水过渡带P6-P48井为例,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P6-P48井蒸汽吞吐开采初期由于边水侵入造成高含水关井,分析认为其油藏条件适合采用微生物冷采技术。根据P6-P48... 为了改善准噶尔盆地西缘春风油田油水过渡带薄浅层特稠油开采效果,以油水过渡带P6-P48井为例,开展了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P6-P48井蒸汽吞吐开采初期由于边水侵入造成高含水关井,分析认为其油藏条件适合采用微生物冷采技术。根据P6-P48井油样组成,筛选内源微生物菌种芽孢杆菌XJZ2-1、假单胞菌XJZ3-1、迪茨氏菌Z4M8-2,外源微生物菌种芽孢杆菌SLG5B10-17,营养液及激活剂。根据近井地带处理半径,设计微生物注入方案,2014年9月注入微生物菌液+营养液及激活剂865 m3后关井反应166 d,2015年3月15日开井生产,至2016年4月30日已生产405 d,产油3 464 t。微生物采油后50℃脱气原油黏度下降了58%,采出液中检测出了注入的活菌,且数量较多,表明注入菌菌种适应地层条件并生长繁殖。与16口蒸汽吞吐的邻井相比,微生物采油有效期长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微生物采油用于P6-P49和P6-P47井也取得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水过渡带 特稠油油藏 微生物采油 经济效益 春风油田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气泡沫在浅薄层超稠油油藏开发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常泰乐 杨元亮 +4 位作者 高志卫 胡春余 郑孝强 张萌 袁一平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90-695,共6页
春风油田排601中区、排6南区新近系沙湾组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始地层压力小、地下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主要采用水平井-降黏剂-蒸汽-氮气复合开发模式。多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突破油水界面发生锥进,面临油井排水... 春风油田排601中区、排6南区新近系沙湾组超稠油油藏具有埋藏浅、油层薄、原始地层压力小、地下原油黏度高等特点,主要采用水平井-降黏剂-蒸汽-氮气复合开发模式。多轮次吞吐后,地层压力下降,边底水突破油水界面发生锥进,面临油井排水期长、周期累计产水量增加、有效生产时间变短等问题,导致最终采收率较低。为此,开展了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实验,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泡沫适用性筛选及注入参数和工艺优化。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在边底水入侵区块采用氮气泡沫辅助蒸汽吞吐,较上一周期平均排水期缩短8.3 d,含水率下降32.2%,累计产油量增加2606.0 t;在吞吐高周期区块,注入氮气泡沫可使周期含水率降低8.6%,累计产油量增加1668.0 t,表明氮气泡沫可有效提高地层能量和封堵大孔隙通道,达到调整吸汽剖面的目的,在提升最终采收率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薄层 超稠油油藏 氮气泡沫 蒸汽吞吐 性能评价 注入参数 注入方式 驱替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烃源岩类型与热演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曾治平 王金铎 +5 位作者 李超 徐冰冰 范婕 刘德志 李松涛 张增宝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0-340,共11页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 沙湾凹陷下组合油气资源丰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被证实是凹陷内主要的油气来源。然而,由于烃源岩埋深较大、勘探程度低,烃源岩类型、热演化以及生烃史尚不清楚,制约了下组合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认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基本特征,利用盆地模拟恢复烃源岩热演化以及生烃演化史,在此基础上对油气成藏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沙湾凹陷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0.82%,生烃潜量(S_(1)+S_(2))为5.32 mg/g,为中等烃源岩,平均成熟度(Ro)为1.27%,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热演化模拟显示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于晚三叠世晚期进入生烃门限(Ro=0.5%),晚侏罗世—晚白垩世达到生油高峰(Ro=1.0%)。白垩纪末期,有机质热演化进入了高成熟演化阶段(Ro>1.3%)。沙湾凹陷超深层储层经历多期油气充注,油气的多期混合以及断层活动的不均一性造成不同层位多种相态油气藏共存。研究认识为准噶尔盆地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机理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热演化 生烃史 盆地模拟 沙湾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型纤维素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污水的净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陶建强 张阳 费鹏飞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8,共7页
重金属离子污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通过静电纺丝和化学改性工艺相耦合,在再生纤维素纳米纤维膜中键合引入对金属离子具有强配位作用的羧基基团。FTIR、XPS测试结果证明了羧基基团的存在和化学反应的完成;SEM测试表... 重金属离子污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通过静电纺丝和化学改性工艺相耦合,在再生纤维素纳米纤维膜中键合引入对金属离子具有强配位作用的羧基基团。FTIR、XPS测试结果证明了羧基基团的存在和化学反应的完成;SEM测试表明改性过程导致纳米纤维出现部分卷曲,但没有破坏其典型的纤维结构和大比表面积吸附特性;水接触角(WCA)和机械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羧基的引入赋予其超亲水特性和金属离子附着能力的同时,有利于膜产品综合机械性能的提升,从而赋予其良好应用特性;Cu2+离子吸附测试结果证明了改性膜优异的吸附特性,利用动力学对吸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发现功能型纳米纤维膜主要通过化学吸附完成对重金属离子的净化去除,具有良好的高效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素 纳米纤维膜 功能化 吸附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储层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霏 王凤琴 赵自斌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2-408,共7页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储层特征,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压汞、扫描电镜、薄片鉴定等实验方法,对长2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类型和结构等特征以及成岩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油层... 为查明鄂尔多斯盆地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储层特征,在沉积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压汞、扫描电镜、薄片鉴定等实验方法,对长2储层的岩石学、物性、孔隙类型和结构等特征以及成岩作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子长油田热寺湾油区长2油层组主要发育辫状河相沉积,进一步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和泛滥平原3种沉积微相;岩性以浅灰色、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对储层有意义的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溶孔和残余粒间孔;长2储层的平均孔隙度、渗透率分别为11.7%和11.45×10^(-3)μm^(2),为低孔、低渗型储层;孔隙结构分为Ⅰ类大-中孔型、Ⅱ类中-小孔型、Ⅲ类小孔型和Ⅳ类小微孔型4种,其中Ⅱ、Ⅲ类为长2储层的主要油气储集孔隙类型。对储层物性有利的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压实和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破坏性作用。此外,沉积相也是影响储层物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心滩微相储层物性最好,河床滞留沉积微相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2油层组 孔隙结构 储层特征 热寺湾油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功能层形貌调控及其纳滤膜性能研究
12
作者 陶建强 张阳 石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4,59,共7页
通过调控基膜结构进而聚酰胺功能层微观形貌是改善复合纳滤膜性能的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将杂环聚酰胺(HPA)与聚砜(PSf)共混的方式来调控基膜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环形结构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 通过调控基膜结构进而聚酰胺功能层微观形貌是改善复合纳滤膜性能的一种较为简单高效的策略之一。本文通过将杂环聚酰胺(HPA)与聚砜(PSf)共混的方式来调控基膜表面形貌,进而影响界面聚合制备出具有环形结构的聚酰胺复合纳滤膜,结果表明:共混HPA后能够明显提高基膜的孔隙率、亲水性以及纯水通量。而界面聚合后其聚酰胺功能层表面出现了环形山结构,且该环形山结构随着基膜中HPA的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变小变密集。此外,随着基膜中HPA含量的由0%增加到8%,其纳滤膜的纯水通量由1.75 L/(m^(2)·h)增加到60.69 L/(m^(2)·h),对MgSO_(4)的截留率均在9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滤膜 聚酰胺形貌 界面聚合 共混 杂环聚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缆防喷器填料密封性能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凯 马博 +3 位作者 刘启伟 王晨阳 韩雪龙 王傲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6-173,共8页
在开采高蜡高沥青质原油的自喷井时,常用电缆来加热析出物以解决井筒堵塞问题,但对能够配套电缆使用的井口高压防喷装置的密封性能研究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加热电缆防喷器的填料密封结构,建立填料环在压缩变形阶段和流体渗透阶段的理... 在开采高蜡高沥青质原油的自喷井时,常用电缆来加热析出物以解决井筒堵塞问题,但对能够配套电缆使用的井口高压防喷装置的密封性能研究不足。提出一种适用于加热电缆防喷器的填料密封结构,建立填料环在压缩变形阶段和流体渗透阶段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提出采用密封性能系数来评价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填料密封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填料环受压缩变形后,应力集中于最上端的主、副密封面上,流体压力渗透后,副密封面密封性能优于主密封面;增大压阀预紧应力,减小流体压力,减小电缆与填料间摩擦因数,可提高填料环主、副密封面的密封性能系数,从而改善填料密封性能;随着过盈量的增加,主、副密封面上的有效接触应力有所增加,但有效接触长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过盈量大于0.06 mm时,密封性能系数降低,填料密封性反而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热电缆 防喷器 填料密封 密封性能 流体压力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污水脱盐工艺流程仿真
14
作者 王其玉 肖小龙 +1 位作者 王硕硕 白章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2-179,共8页
该文基于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开展了基于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的采出水脱盐工艺流程模拟仿真,以及系统运行热力特性分析。在设计工况下经过系统处理的污水净水分离率达到90.0%,污水整体资源化利用率可达86.7%,系统能效比和... 该文基于Aspen Plus化工流程模拟软件,开展了基于双效机械蒸汽再压缩(MVR)的采出水脱盐工艺流程模拟仿真,以及系统运行热力特性分析。在设计工况下经过系统处理的污水净水分离率达到90.0%,污水整体资源化利用率可达86.7%,系统能效比和污水处理比能耗分别为15.5和212.2 kJ/kg。结合系统变工况特性和运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可知,降低蒸发压力可提升污水资源回收量,减小压比将有利于提高系统能效、降低比能耗。通过MVR污水脱盐系统的仿真建模,探究了该工艺的能质转化特性,为优化含盐污水处理方案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脱盐 机械蒸汽再压缩 流程仿真 热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裂工况下近井筒地应力及套管载荷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欢 李玮 +3 位作者 唐鹏飞 王晓 张明慧 王剑波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6-111,共6页
为了研究水力压裂工况下套管损坏机理及套管载荷影响因素,开展了储层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地层-裂缝的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水力压裂扩展时近井筒地应力及套管载荷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 为了研究水力压裂工况下套管损坏机理及套管载荷影响因素,开展了储层岩石力学参数测试,建立了套管-水泥环-地层-裂缝的多场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水力压裂扩展时近井筒地应力及套管载荷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层中天然裂缝的存在引起水力裂缝的非均匀扩展,套管承受非均匀载荷;当储层地应力差增加、弹性模量降低时,近井筒地应力及套管载荷增加;天然裂缝数量及天然裂缝分布形态对近井筒地应力及套管载荷的影响较为复杂。研究结果为页岩储层优化固井设计及压裂设计、减少套管损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页岩储层 套管载荷 地应力 天然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盘县晚二叠世煤系天文轨道约束的战略性金属富集 被引量:6
16
作者 沈玉林 张云飞 +7 位作者 杨天洋 胡江晨 金军 慕熙玮 黄文 李发跃 赵勇 张一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40-1850,共11页
贵州盘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内发现各战略性金属含量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具周期性富集的规律,并伴随着自然伽马高异常的特征。由于记录海平面变化的层序构成与对气候敏感的自然伽马测井记录均受天文轨道的影响,所以战略性金属垂向周期性的... 贵州盘县地区晚二叠世煤系内发现各战略性金属含量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具周期性富集的规律,并伴随着自然伽马高异常的特征。由于记录海平面变化的层序构成与对气候敏感的自然伽马测井记录均受天文轨道的影响,所以战略性金属垂向周期性的分布可能与天文轨道周期性变化相关。基于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旋回地层学等理论与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的战略性金属富集周期与天文轨道周期之间的联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晚二叠世煤系可识别出16.5个长偏心率周期与13个战略性金属富集周期,2者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依据研究区晚二叠世煤系的化学风化趋势和前人的华南化学地层成果可将古气候划分为6个阶段,其与战略性金属垂向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战略性金属含量的周期性演化也同时受制于古环境变化及地球内部活动。古气候、古环境与海平面的变化均受天文轨道调控,因此天文轨道对与3者紧密联系的战略性金属富集起到约束作用。战略性金属周期性富集可归因于天文轨道的周期性活动,后者通过调控地球表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造成古气候与海平面的波动,从而引发古环境变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地球内部活动,既控制着前者的物质来源,又制约沉积物中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含量发生改变,最终使前者呈不同程度吸附于2种载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战略金属 富集周期 天文轨道 盘县 晚二叠世 化学风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制备及其功能化改性进展
17
作者 肖春妹 肖佳元 +1 位作者 林建明 曾艺娜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7,共5页
介绍了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特性,总结和分析了插层法、水热/溶剂热法、模板法等制备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工艺技术,也对酸选择性化学刻蚀、内外表面功能化改性、多壁纳米管层间改性等一些代表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介绍了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分类、结构和基本特性,总结和分析了插层法、水热/溶剂热法、模板法等制备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工艺技术,也对酸选择性化学刻蚀、内外表面功能化改性、多壁纳米管层间改性等一些代表性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最后指出了羟基硅酸盐纳米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远景,以期为羟基硅酸盐纳米管的深入研究和工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硅酸盐 纳米管 功能化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电阻率实验及导电机理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冯程 毛志强 +4 位作者 殷文 石玉江 张斌 王晓辉 李高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11-1220,共10页
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黏土膜吸附原油造成了储层亲油,电阻率异常高,高阻油水层、水层的存在给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明确不同润湿性储层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以及微观导电机理,本文选取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 低渗透岩性油气藏发育的黏土膜吸附原油造成了储层亲油,电阻率异常高,高阻油水层、水层的存在给储层流体性质识别带来了很大挑战.为了明确不同润湿性储层的电阻率响应特征以及微观导电机理,本文选取了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三叠系延长组长8段的岩心,模拟了油驱水、老化和水驱油过程,并测量了岩心薄片洗油后的接触角.实验结果表明,洗油后异常高阻岩心已表现为不完全亲水,然而,其测量的胶结指数m与正常电阻率岩心相差很小.油驱水至束缚水时,正常电阻率岩心的电阻增大率I_r与含水饱和度Sw的关系在双对数坐标下基本表现为直线的关系,而异常高阻岩心则表现为明显的凸曲线特征.且老化过程前后,异常高阻岩心的电阻率基本不变.结合对异常高阻岩心不同状态下的核磁共振T_2谱的分析,表明在油驱水过程中,岩石的润湿性已经向亲油方向发生转变,老化过程对润湿性的改变影响很小.水驱油至残余油时,异常高阻岩心的I_r-S_w曲线表现为近似直线特征,反映出水驱油过程中岩石的导电结构并未发生改变.基于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明确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透复杂润湿性储层的成藏模式及其导电机理,说明了高阻水层主要是亲油润湿性条件下的连续导电路径遭到破坏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实验 成藏模式 导电机理 润湿性 低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沉积特征与古环境对比 被引量:4
19
作者 焦悦 吴朝东 +3 位作者 王家林 焦国华 张卫平 关旭同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7-293,I0001-I0049,共66页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存在争议。根据芦草沟组中发现的标准化石桃树园吐鲁番鳕、托姆介介形虫和孢粉化石组合,结合沉积地层中大量碎屑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261 Ma,认为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为瓜德鲁普... 天山东段地区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存在争议。根据芦草沟组中发现的标准化石桃树园吐鲁番鳕、托姆介介形虫和孢粉化石组合,结合沉积地层中大量碎屑锆石最年轻峰值年龄261 Ma,认为芦草沟组的沉积时代为瓜德鲁普世(中二叠世)而非乌拉尔世(早二叠世)。近年来,在芦草沟组中发现典型海相指示矿物海绿石、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托姆介介形虫,加之超高盐度咸化湖盆的证实,认为芦草沟组主体为湖相沉积,但部分沉积时段受到海侵(泛)事件影响。天山东段地区准噶尔盆地、三塘湖盆地、吐哈盆地二叠系芦草沟组具有相似的岩石组合、动物群面貌和构造特征,但不同盆地古盐度、古气候、古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初级生产力及热液输入强度等具有差异,分析认为芦草沟组形成于相似的伸展裂谷构造背景,但不同盆地之间沉积特征具有差异、不具备统一的沉积中心,为一系列弥散性裂谷盆地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三塘湖盆地 吐哈盆地 芦草沟组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压溶气气浮气含率分布与气泡聚并规律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其玉 雷毛 +3 位作者 肖小龙 姚明修 高佳璇 李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2期14184-14190,共7页
加压溶气气浮技术是污水除油中常用的高效工艺,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对除油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相群平衡模型,对溶气气浮器内两相流动及气泡聚并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实验研究加以验证,建立了气浮器接触区模型,研究了气泡聚并及气含率... 加压溶气气浮技术是污水除油中常用的高效工艺,气泡的大小和分布对除油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基于相群平衡模型,对溶气气浮器内两相流动及气泡聚并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实验研究加以验证,建立了气浮器接触区模型,研究了气泡聚并及气含率分布规律,分析了释放头不同气液比和接触区高度对气含率分布和气泡聚并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区气含率随气液比增大而升高,随接触区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气泡在上浮过程中会发生聚并使得气泡变大,稳定性变差,同时加快上浮速度,会影响接触区的气含率分布。通过微观模拟发现大粒径微气泡在上浮过程中更容易发生聚并,小粒径微气泡则由于表面张力作用稳定性更强,不易发生变形和聚并。研究结果为溶气气浮气液比的选择和浮选过程气含率和气泡分布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气气浮 接触区 气泡聚并 气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