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酸铵溶液的爆炸危险性及储运安全条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全 张宏哲 +1 位作者 徐森 黄飞 《爆破器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15,共6页
为确定硝酸铵溶液的爆炸危险性及温度、浓度等储运安全条件,采用克南试验、绝热量热试验、联合国隔板试验及析晶特性试验等研究了热分解和殉爆两种情况下硝酸铵溶液的爆炸危险性及安全控制条件。结果表明:140℃时,硝酸铵溶液含水质量分... 为确定硝酸铵溶液的爆炸危险性及温度、浓度等储运安全条件,采用克南试验、绝热量热试验、联合国隔板试验及析晶特性试验等研究了热分解和殉爆两种情况下硝酸铵溶液的爆炸危险性及安全控制条件。结果表明:140℃时,硝酸铵溶液含水质量分数小于4%,为爆炸物;含水质量分数为4%10%时,则具有爆炸性;含水质量分数大于10%时,不具有爆炸性。硝酸铵质量分数为90%以上时,硝酸铵溶液的起始放热温度在210230℃范围内,T D24最低为151℃。110140℃区间内,高温硝酸铵溶液的冲击波感度与溶液析晶状态有关,大量析晶会发生殉爆。因此,硝酸铵溶液中硝酸铵的质量分数应控制在93%以内;温度上限应控制在140℃以内;温度控制下限应根据硝酸铵溶液的析晶温度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铵溶液 安全温度 安全浓度 克南试验 联合国隔板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EMDAN与小波阈值自适应协同滤波的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
2
作者 刘晓金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0-118,共9页
针对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易受背景噪声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与小波阈值自适应协同滤波的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采用CEEMDAN对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MF)分... 针对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易受背景噪声干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CEEMDAN)与小波阈值自适应协同滤波的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降噪方法。采用CEEMDAN对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一系列本征模态函数(IMF)分量;根据含噪声较高的IMF分量关联性较弱的特点,通过构建自相关衰减指标,实现对含噪IMF分量的自动筛选;使用小波阈值去噪处理含噪分量,并与剩余分量重构,得到降噪后的信号。使用仿真信号和试验采集真实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常规小波阈值降噪方法相比,信噪比(RSN)平均提升4.91 dB,均方根误差(ERMS)平均降低44%;与未使用自相关衰减指标筛选IMF分量的方法相比,RSN平均提升了0.45 dB,ERMS平均降低了4.8%;实采干气密封声发射信号降噪后频谱的峰值特征频率更为清晰,去除背景噪声效果显著。研究可为干气密封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气密封 声发射信号降噪 自适应噪声完备经验模态分解 小波阈值降噪 自适应协同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环保泡沫灭火剂的制备及灭火性能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焦金庆 韦岳长 +6 位作者 吴京峰 郎需庆 尚祖政 牟善军 牟小冬 崔芃雨 陆鹏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53-58,共6页
为了解决传统含氟泡沫灭火剂难以降解和存在生态危害性的难题,本工作研发了基于低毒环保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环保泡沫灭火剂。实验结果表明,该泡沫灭火剂为均一、稳定的溶液,凝固点为-10.5℃,pH值为8.2,发泡倍数为7.2,25%析液时间为4.0 m... 为了解决传统含氟泡沫灭火剂难以降解和存在生态危害性的难题,本工作研发了基于低毒环保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环保泡沫灭火剂。实验结果表明,该泡沫灭火剂为均一、稳定的溶液,凝固点为-10.5℃,pH值为8.2,发泡倍数为7.2,25%析液时间为4.0 min,表面张力为22.4 mN/m,铺展系数为正值。泡沫混合液的BOD_(5)/COD数值为0.37,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环境友好性以及优异的灭火能力,能成功快速扑灭55B和144B非水溶性易燃液体油盘火,灭火性能满足国家标准(IIA级别)。本研究可为高效环保泡沫灭火剂的研发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环保泡沫灭火剂 氟碳表面活性剂 全氟辛烷磺酸盐 灭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工业区VOCs排放特征及其对二次污染形成的贡献 被引量:10
4
作者 冯云霞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0-127,共8页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某石化工业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排放特征、对二次污染的贡献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该石化工业区监测期间VOCs以烷烃、芳烃、含氧有机物等为主。利用正定矩阵因子... 利用在线气相色谱-质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某石化工业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排放特征、对二次污染的贡献和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该石化工业区监测期间VOCs以烷烃、芳烃、含氧有机物等为主。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解析VOCs排放源,确定出该工业区4个VOCs排放源,分别为东南侧化工企业、西南侧化工企业、炼油厂生产区和污水处理区。由二次污染评估结果可知,化工企业排放源和炼油厂排放源对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率基本各为50%,而化工企业对二次有机气溶胶的贡献率明显高于炼油厂。因此,应根据主要污染源和关键活性组分制定优先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工业区 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特征 臭氧 有机气溶胶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催化转化制碳酸丙烯酯研究进展:催化剂设计、性能与反应机理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广宇 赵健 +3 位作者 孙峰 姜杰 孙冰 徐伟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7-189,共13页
CO_(2)催化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PC)是CO_(2)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典型反应,同时产物PC作为重要的极性溶剂和聚合物单体在锂离子电池和高性能聚合物等关键领域的需求激增,因此受到科研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从CO_(2)出发催化转化... CO_(2)催化转化合成碳酸丙烯酯(PC)是CO_(2)资源化循环利用的典型反应,同时产物PC作为重要的极性溶剂和聚合物单体在锂离子电池和高性能聚合物等关键领域的需求激增,因此受到科研界和工业界的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从CO_(2)出发催化转化合成PC的现有反应路径,详细介绍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CO_(2)-环氧丙烷(PO)羧基化反应体系,包括CO_(2)-PO羧基化反应涉及的各种均相和非均相催化体系及其近期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催化剂的设计、构效关系与反应机理。最后,提出了为实现CO_(2)-PO羧基化合成PC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解决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CO_(2)高效转化为绿色环保化学品PC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催化作用 碳酸丙烯酯 环氧丙烷 催化剂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化危险废物焚烧灰渣的高温熔融处理 被引量:4
6
作者 唐晓丽 张海 +2 位作者 郝震宇 隋立华 张树才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6-352,共7页
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对石化行业危险废物经回转窑焚烧炉处理后产生的飞灰和底渣进行玻璃化处理,并对其理化特性及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和浸出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飞灰和底渣中含有大量Na2CO3,可作为熔融玻璃化的助溶剂,加入SiO_(2)后经... 采用高温熔融技术对石化行业危险废物经回转窑焚烧炉处理后产生的飞灰和底渣进行玻璃化处理,并对其理化特性及重金属的固化效果和浸出毒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飞灰和底渣中含有大量Na2CO3,可作为熔融玻璃化的助溶剂,加入SiO_(2)后经高温熔融可生成玻璃体熔渣,其玻璃体质量分数满足《固体废物玻璃化处理产物技术要求》(GB/T 41015—2021)中不小于85%的要求。熔渣中主要重金属的固化率均大于85%,浸出毒性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的标准限值,表明高温熔融实现了对飞灰和底渣的无害化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熔融 玻璃化 危险废物 焚烧 飞灰 底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动力学抑制剂体系甲烷水合物稳定性及分解行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闫柯乐 任悦萌 林雨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432-1437,共6页
研究了含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氧化乙烯和聚乙烯醇等动力学抑制剂体系中水合物结构稳定性及分解行为,考察了初始实验温度、分解温度等因素对水合物分解率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过冷度条件下,PVP具有更优的动态抑制性能;在... 研究了含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氧化乙烯和聚乙烯醇等动力学抑制剂体系中水合物结构稳定性及分解行为,考察了初始实验温度、分解温度等因素对水合物分解率的影响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较高过冷度条件下,PVP具有更优的动态抑制性能;在冰点以上直接升温分解时,分解率随初始实验温度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且PVP对分解过程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冰点及以下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自保护区效应区外,直接排气方式可快速将水合物分解,但在保护效应区内(-10℃),PVP可抑制自保护效应,降低了降压过程中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宏观形态演化实验发现,PVP的存在导致主体水相中无水合物晶核聚积,宏观上呈现出由气液界面向气相的单向生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水合物 动力学抑制剂 结构稳定性 分解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裂化油浆管道冲蚀损伤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牛鲁娜 韩磊 +2 位作者 宋晓良 陈文武 潘隆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32,共7页
以催化裂化油浆泵出口管道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硫腐蚀和催化剂冲刷磨损机理分析,构建了一种适用于腐蚀、冲刷共同存在环境下的管道冲蚀损伤特性数值模拟预测方法,将流体流动、物质传递、化学反应和固体粒子追踪等多物理场模型耦合,获得... 以催化裂化油浆泵出口管道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温硫腐蚀和催化剂冲刷磨损机理分析,构建了一种适用于腐蚀、冲刷共同存在环境下的管道冲蚀损伤特性数值模拟预测方法,将流体流动、物质传递、化学反应和固体粒子追踪等多物理场模型耦合,获得流动参数、腐蚀介质浓度、催化剂碰撞角度分布,采用冲刷磨损速率、腐蚀减薄速率和表面减薄速率分别对冲刷、腐蚀和二者协同作用进行定量表征,并通过动态旋转挂片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结果表明:较大的压力、紊乱的流态能够驱动颗粒不规则运动,产生较大的冲刷磨损风险,也使管道近壁面的腐蚀介质分布不均匀,泵出口和水平直管段前端腐蚀介质浓度相对较高;在腐蚀-磨蚀协同作用下,管道壁面减薄速率平均值为0.46 mm/a,最大减薄速率可达0.55 mm/a;模型预测的损伤程度和减薄速率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管道损伤监测和寿命预测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油浆 硫腐蚀 磨损 损伤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QSPR方法的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高月 厉鹏 +3 位作者 万可风 张子炎 苑媛 张宏哲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19,共7页
为形成安全、可靠、便捷的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方法,快速获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参数,采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方法,针对38种有机过氧化物和104种硝基化合物的起始放热温度和分解热,结合遗传函数算法(GFA)和“断点原则”筛选... 为形成安全、可靠、便捷的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预测方法,快速获取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参数,采用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方法,针对38种有机过氧化物和104种硝基化合物的起始放热温度和分解热,结合遗传函数算法(GFA)和“断点原则”筛选出的分子描述符,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活性化合物的热稳定性GA-BP预测模型,验证分析模型的性能和应用域。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GA-BP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能力、稳定性和预测能力,优于线性模型,说明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与分子结构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同时,得出影响活性化合物热稳定性参数的主要结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化合物 热稳定性 定量结构-性质相关性(QSPR)方法 起始放热温度 分解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流量液氮泡沫灭火装备在化工园区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郎需庆 牟小冬 +1 位作者 尚祖政 吴京峰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2-405,434,共5页
介绍了液氮泡沫灭火技术原理,研究了液氮泡沫发泡倍数、析液时间、微观状态等,搭建了泡沫长距离输送管路系统,研究了液氮泡沫的长距离输送性能,通过多尺度储罐灭火实验验证了液氮泡沫灭火能力。实验表明:液氮泡沫的气泡直径在20~50μm,... 介绍了液氮泡沫灭火技术原理,研究了液氮泡沫发泡倍数、析液时间、微观状态等,搭建了泡沫长距离输送管路系统,研究了液氮泡沫的长距离输送性能,通过多尺度储罐灭火实验验证了液氮泡沫灭火能力。实验表明:液氮泡沫的气泡直径在20~50μm,气泡直径相对均匀;发泡倍数在7~8,25%析液时间在3~5 min。液氮泡沫可在消防带内输送1 000 m,无析出分层,泡沫性能保持不变。液氮泡沫较压缩空气泡沫的灭火能力提升1.6倍以上,较吸气式泡沫的灭火能力提升2.5倍以上。该大流量液氮泡沫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大型储罐火灾、地面池火、流淌火及大型生产装置立体火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氮泡沫 压缩空气泡沫 吸气式泡沫 灭火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改性三聚氰胺海绵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11
作者 宋项宁 盛学佳 +1 位作者 王昕喆 谢谚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552-3558,共7页
利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水解后形成的水解液涂覆于三聚氰胺海绵上,成功制备了疏水亲油海绵。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接触角和吸油能力测试等方法,对硅烷改性三聚氰胺海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 利用甲基三甲氧基硅烷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水解后形成的水解液涂覆于三聚氰胺海绵上,成功制备了疏水亲油海绵。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接触角和吸油能力测试等方法,对硅烷改性三聚氰胺海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硅烷改性使得本身亲水的三聚氰胺海绵表面转变为疏水状态,水的接触角可达149°±0.5°,对8种油品或有机试剂的吸油能力可达到自重的47~60倍,使用达200次后吸附容量仅降低了17.7%,分离效率在96%以上。此外,改性的海绵还具有较好的耐酸碱、耐海水和耐丙酮的特性,在溢油回收方面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硅烷 油水分离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压裂页岩油产出水中腐蚀性细菌特征及菌群多样性
12
作者 蒋秀 于超 +2 位作者 解辉 花靖 谷成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7期11655-11662,共8页
采用水力压裂的页岩气田整个生产周期内的产出水普遍含大量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腐生菌(total general bacteria,TGB)和铁细菌(iron bacteria,IB)腐蚀性细菌。采用CO_(2)与水力压裂交替的CO_(2)压裂技术是现... 采用水力压裂的页岩气田整个生产周期内的产出水普遍含大量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腐生菌(total general bacteria,TGB)和铁细菌(iron bacteria,IB)腐蚀性细菌。采用CO_(2)与水力压裂交替的CO_(2)压裂技术是现阶段页岩油开发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页岩油产出水中SRB、TGB和IB细菌特征及菌群的多样性研究鲜有报道。采用绝迹稀释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某页岩油田配置压裂液的河水、压裂液、投产0.67~76 d产出水中SRB、TGB和IB腐蚀性细菌变化规律、腐蚀性细菌对CO_(2)和井下高温环境的适应性,及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页岩油环境的SRB、TGB及IB细菌主要在压裂及生产初期存在(10~3~10~7个/mL),在投产47 d后,细菌含量明显降低。SRB、TGB及IB对压裂期间注入的CO_(2)的敏感性不同,CO_(2)抑制SRB、TGB的生长,促进IB的生长。在150℃,2 MPa环境中暴露10 h后,SRB、TGB和IB细菌的死亡率达99.9%。投产1 d内的产出水中的细菌主要为压裂过程引入的外源细菌。随投产时间延长,压裂过程引入的外源细菌对地层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有所降低,且产出水的细菌多样性显著增加。投产0.67 d和1 d产出水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2.4和2.2;投产47 d和76 d后,Shannon指数增加至7.7和7.4。细菌群落结构随投产时间发生了显著变化,压裂液及投产后0.67~76 d的产出水中变形菌门(20%~97%)为优势类群;投产47 d及76 d的产出水中的厚壁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较高。页岩油井产出水中还存在潜在石油类降解菌芽孢杆菌纲、假单胞菌属、嗜冷杆菌属、海杆菌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CO_(2) 高温 产出水 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结构催化裂化沉降器模拟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明珠 王栋 +6 位作者 赵云鹏 张梦轩 石孝刚 高金森 蓝兴英 刘昱 李传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1-621,共11页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尺寸的CFD模型,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沉降器空间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以及油气在沉降器内的运动轨迹和停留时间分布,对不同结构沉降器的结焦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粗旋敞口结构,软连接能有效降低沉降器穹顶空间的油气浓度;装置Ⅰ的粗旋肩部、粗旋升气管上部挡板和提升管上壁面有较多的催化剂堆积,而装置Ⅱ仅在粗旋肩部有少量的催化剂堆积;同时装置Ⅱ的溢流斗结构可明显降低粗旋底部的泄气率,减少油气平均停留时间,降低了结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FCC) 沉降器 旋风分离器 溢流斗 结焦 停留时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A-ConvBiLSTM的化工过程关键工艺参数预测 被引量:5
14
作者 袁壮 凌逸群 +1 位作者 杨哲 李传坤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2-351,共10页
化工过程中,掌握关键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对于消除潜在波动、维持工况稳定作用巨大。然而,传统的浅层静态模型很难对非线性和动态性显著的复杂序列数据进行精准预测。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一种深度预测模型TA-ConvBiLSTM,将卷积神经网络(con... 化工过程中,掌握关键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对于消除潜在波动、维持工况稳定作用巨大。然而,传统的浅层静态模型很难对非线性和动态性显著的复杂序列数据进行精准预测。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一种深度预测模型TA-ConvBiLSTM,将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bi-directional long short term memory,BiLSTM)集成到统一框架内,使其不仅能在每个时间步上自动挖掘高维变量间的隐含关联,更能横跨所有时间步自适应提取有用的深层时序特征。此外,引入时间注意力(temporal attention,TA)机制,为反映目标变化规律的重要信息增加权重,避免其因输入序列过长、深层特征太多而被掩盖。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在国内某延迟焦化装置炉管温度预测的案例中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过程 预测 神经网络 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 卷积神经网络 时间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流与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的天然气站场系统可靠性 被引量:4
15
作者 周娇 于安峰 +4 位作者 郭俊吕 凌晓东 姜雪 刘金玲 胡川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3期14460-14470,共11页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天然气站场的系统整体可靠性,提出采用跨领域的网络流理论来分析天然气站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并对网络流理论做了归纳创新与适应性分析,通过最小路集与不交化算法计算出站场系统在正常工艺状态下的失效概率,然后...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天然气站场的系统整体可靠性,提出采用跨领域的网络流理论来分析天然气站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并对网络流理论做了归纳创新与适应性分析,通过最小路集与不交化算法计算出站场系统在正常工艺状态下的失效概率,然后创新性地提出基于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ard and operability analysis,HAZOP)确定站场系统在工艺参数偏差状态下的失效概率,分析偏差状态对于站场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将其与正常工艺状态下的站场系统失效概率对比,从而更加全面地分析天然气站场系统的整体可靠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网络流分步法比网络流整体法分析站场系统的可靠性适应性更强,网络流分步法不存在必要通路不在最小路集内的问题,既能保证连通性又能保证满足工艺要求;正常工艺状态下该站的系统失效概率为4.9869×10^(-2),工艺参数偏差状态下该站的系统失效概率为5.8036×10^(-2),较正常工艺状态增大16.38%,两种状态下各子系统的失效概率数量级没有改变,大小排序也没有改变,因此该工艺参数偏差状态下建议各子系统排序不变,但对于各子系统中的设备需按各自失效概率增大的程度进行重点关注的调整,这对于天然气站场的实际生产运行与安全运行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理论 HAZOP分析 天然气站场系统 工艺参数偏差状态 可靠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韦伯分布与RBI理论修正的加氢母站设备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娇 鲍磊 +3 位作者 于安峰 凌晓东 刘金玲 姜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7期11900-11907,共8页
针对目前氢损伤失效机理无法量化到失效概率中的问题,更加准确、全面地分析加氢母站设备可靠性,修正经典基于风险的检验(risk based inspection,RBI)理论进行加氢母站设备的可靠性分析,结合双参数韦伯分布、极大似然估计统计分析设备同... 针对目前氢损伤失效机理无法量化到失效概率中的问题,更加准确、全面地分析加氢母站设备可靠性,修正经典基于风险的检验(risk based inspection,RBI)理论进行加氢母站设备的可靠性分析,结合双参数韦伯分布、极大似然估计统计分析设备同类失效概率。针对加氢母站设备特有失效机理,创新性地提出氢损伤修正因子与其定量分析方法,整体探讨了加氢母站设备可靠性。结果表明:修正RBI理论的泄漏孔径分类、结合双参数韦伯分布与极大似然估计计算同类失效概率更符合实际工况;结合氢损伤修正因子可得出氢设备失效概率值,氢损伤修正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氢损伤修正因子对设备失效概率呈正相关,建议对氢设备应采取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预防性维护,对加氢母站设备安全运营管理与预防决策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母站设备 可靠性分析 RBI理论修正 氢损伤修正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TO过程关键精馏分离序列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传坤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42,53,共7页
以煤作为原料制得甲醇,再生产乙烯、丙烯等小分子烯烃(MTO)的工艺路线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分离序列的设计参数和能耗仍存在优化空间。文中利用AspenPlus软件对MTO的前脱丙烷分离工艺的关键精馏操作进行模拟优化。首先,构建前脱丙烷分离工... 以煤作为原料制得甲醇,再生产乙烯、丙烯等小分子烯烃(MTO)的工艺路线日益受到关注,但其分离序列的设计参数和能耗仍存在优化空间。文中利用AspenPlus软件对MTO的前脱丙烷分离工艺的关键精馏操作进行模拟优化。首先,构建前脱丙烷分离工艺,采用RKS-BM物性方法对各个精馏单元进行模拟。然后对脱丙烷塔的设计和操作条件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到最优的塔板数、进料板数和回流比。最后,采用热泵精馏进一步优化丙烯精馏过程,使用塔釜液体式闪蒸热泵精馏代替原有普通精馏工艺,可节约丙烯精馏塔66.5%的费用,验证了所提出工艺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制烯烃 Aspen Plus 流程模拟 热泵精馏 前脱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材料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绪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95-900,共6页
研究了碳纳米管材料CNT-1,在CNT-1-水体系中甲烷的生长动力学特征,考察了CNT-1添加量、初始实验压力等宏观因素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另外,从水合物初始反应推动力、水合物在CNT-1孔道的形成以及多孔吸附性等角度分析了CNT-1... 研究了碳纳米管材料CNT-1,在CNT-1-水体系中甲烷的生长动力学特征,考察了CNT-1添加量、初始实验压力等宏观因素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另外,从水合物初始反应推动力、水合物在CNT-1孔道的形成以及多孔吸附性等角度分析了CNT-1对甲烷水合物生成过程中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表明,CNT-1的孔道主要分布在介孔与大孔区域;当初始压力不高于5.0 MPa时,CNT-1的存在抑制了甲烷水合物的生成,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抑制效果表现的更为明显;但在进气压力为6.5 MPa时,CNT-1的存在有利于甲烷水合物的快速生成;在相同CNT-1添加量条件下,初始压力对甲烷水合物生长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相似,均随着初始压力的增加耗气量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甲烷水合物 生长动力学 吸附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PSO FNN算法的催化再生烟气二氧化硫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卢薇 杨文玉 +3 位作者 张树才 张卫华 李焕 张子玥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27-4135,共9页
为了解决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出口烟气二氧化硫质量浓度难以实时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模糊神经网络(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Fuzzy Neural Network,ADPSO FNN)算法的催化再生烟气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智能... 为了解决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出口烟气二氧化硫质量浓度难以实时预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粒子群优化模糊神经网络(Adap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Fuzzy Neural Network,ADPSO FNN)算法的催化再生烟气二氧化硫质量浓度智能预测方法。首先,针对数据来源多,且来自数据采集系统(Data Collection System,DCS)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中多维数据时间尺度不匹配的问题,利用基于自适应回归算法实现多时间尺度的数据清洗;其次,建立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算法的二氧化硫质量浓度预测模型,提取再生烟气产排过程中的动态特性;然后,提出基于动态惯性权重和学习因子机制的自适应粒子群算法,平衡全局探索能力及局部开发能力,实现再生烟气二氧化硫质量浓度的预测;最后,利用炼厂检修前、后的数据分别建立二氧化硫预测模型并进行测试。结果显示:该预测方法实现了催化再生器出口二氧化硫的准确预测,解决了现场多时间尺度数据难以建模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二氧化硫质量浓度预测 多时间尺度 粒子群优化算法 模糊神经网络 数据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在役炼化场地特征污染物识别与分析
20
作者 房师平 张志远 +3 位作者 王昕喆 林笑雨 肖寒 周志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6-533,共8页
以多水期污染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Pn)法对某在役炼化场地的特征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炼化场地土壤中优先控制的特征污染物有砷、钴、苯、苯并[a]芘、乙苯和石油烃(C_(10)~C_(40)),一般特征... 以多水期污染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Pn)法对某在役炼化场地的特征污染物进行识别,并对识别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该炼化场地土壤中优先控制的特征污染物有砷、钴、苯、苯并[a]芘、乙苯和石油烃(C_(10)~C_(40)),一般特征污染物有铊、铍、铅、钒、镍、间/对-二甲苯和二苯并[a,h]蒽等;地下水中优先控制的特征污染物有钒、铊、钼、苯乙烯、苯并[a]芘、石油烃(C_(10)~C_(40))、苯、硫化物、氨氮、耗氧量、硫酸盐、挥发酚和氯化物,一般特征污染物有钴、砷、镍、铍、铅、甲苯、1,2-二氯丙烷、乙苯、间/对-二甲苯、二苯并[a,h]蒽、氟化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本工作构建的特定场地特征污染物识别方法简捷有效、科学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场地 土壤 地下水 特征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