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n_(2)O_(3)@SiO_(2)载氧体用于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制乙烯性能研究
1
作者 王智超 梁威 +5 位作者 刘根 孙仲顺 李美昕 杨伯伦 孙冰 吴志强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3,共11页
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CL-ODH)是一种利用载氧体的晶格氧将乙烷转化为乙烯的绿色高效过程。然而,该过程往往面临反应活性或乙烯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导致乙烷转化率或乙烯选择性较低。提出了... 乙烷化学链氧化脱氢(Chemical looping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CL-ODH)是一种利用载氧体的晶格氧将乙烷转化为乙烯的绿色高效过程。然而,该过程往往面临反应活性或乙烯选择性难以兼顾的问题,导致乙烷转化率或乙烯选择性较低。提出了SiO_(2)包覆Mn_(2)O_(3)载氧体的设计策略,合成了具有不同n(Mn)/n(Si)的Mn_(2)O_(3)@SiO_(2)载氧体。采用XRD、N_(2)物理吸/脱附、H_(2)-TPR和XPS等方法,对载氧体的晶相结构、织构性质、还原性能和表面物种化学状态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SiO_(2)在Mn_(2)O_(3)表面形成包覆层,有助于优化载氧体的孔结构,增大载氧体的比表面积,减小Mn_(2)O_(3)晶粒尺寸,提高其分散性,从而提升反应活性。同时,SiO_(2)的引入增大了近表面Mn—O结合能,减小了晶格氧的释放速率,减小了表面非选择性氧物种含量,显著提升了乙烯选择性。在700℃、20%C_(2)H6/80%Ar(50 mL/min)和反应时间2 min条件下,n(Mn)/n(Si)为0.9的Mn_(2)O_(3)@SiO_(2)载氧体作用下,乙烷转化率达42.8%,乙烯选择性达7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乙烷脱氢 纳米Mn_(2)O_(3) 介孔Si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PR中变量选择和建模算法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马倩 宋项宁 +5 位作者 苑媛 万可风 杜红岩 张宏哲 郭亚逢 张金梅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3-523,共11页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 为满足大量化学品危险特性的评价需要,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在化学品安全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QSPR研究的发展侧重模型预测能力或注重机理解释,都要依靠计算方法的不断优化来提高模型的拟合能力、预测能力、稳定性或处理复杂混合物的能力等。本文综述了QSPR研究在化学品危险特性评价中的发展,特别是特征描述符选择算法、建模算法和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深度QSPR的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结构-性质关系 化学品安全 特征选择 机器学习 图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磺化反应研究进展
3
作者 伊绘霖 朱红伟 +2 位作者 任君朋 刘澳琦 孙冰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8-43,共6页
从典型磺化剂分类出发,综述了近10年内典型液体均相、气-液两相和液-液两相磺化反应在工艺开发、反应器设计、基础研究和工业放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在提高磺化反应效率、可控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最后总结了微反应器在... 从典型磺化剂分类出发,综述了近10年内典型液体均相、气-液两相和液-液两相磺化反应在工艺开发、反应器设计、基础研究和工业放大等领域的研究进展,阐明了微反应器在提高磺化反应效率、可控性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最后总结了微反应器在磺化工艺中的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反应器 磺化反应 过程强化 连续流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的全氟化合物分析方法及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4
作者 孙雪凤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51-1562,共12页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大类合成化学品。由于其广泛使用,使得其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出,但是有许多研究显示,PFA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不断出现相关法规限制PFA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PFAS)是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一大类合成化学品。由于其广泛使用,使得其在环境样品中频繁检出,但是有许多研究显示,PFAS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因此不断出现相关法规限制PFAS的生产、使用和排放。本文开发并优化了基于HPLC-Q-Orbitrap HRMS技术的32种PFAS同时分析方法;开发了地下水和土壤中PFAS的前处理及分析方法,在某油田井场内和井场外地下水和土壤中检出了18种PFAS;分析并总结了多种PFAS的二级质谱断裂规律,为PFAS的结构解析和非靶标分析提供了技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和多氟化合物 分析方法 地下水 土壤 裂解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螯合剂-夹带剂协同超临界CO_(2)萃取废催化剂中钴的研究
5
作者 刘继艳 牟洪祥 +2 位作者 隋立华 刘静如 张树才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30-234,共5页
引入螯合-夹带溶剂体系协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金属钴进行了萃取-反萃研究。采用多因素萃取实验考察了温度、压力、萃取时长等因素对钴盐萃取率的影响,分别获取了最佳温度、压力与萃取时间为60℃、14 MPa以及30 min,最高单级萃取率... 引入螯合-夹带溶剂体系协同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对金属钴进行了萃取-反萃研究。采用多因素萃取实验考察了温度、压力、萃取时长等因素对钴盐萃取率的影响,分别获取了最佳温度、压力与萃取时间为60℃、14 MPa以及30 min,最高单级萃取率可达95%以上。最后,借助反萃实验实现了目标金属钴的有效回收,反萃率为91%。该研究为二次资源中高附加值金属的回收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废资源化 废催化剂 高附加值金属回收 超临界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环氧丙烷合成碳酸丙烯酯:氢键供体效应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广宇 付然飞 +4 位作者 孙冰 袁俊聪 冯翔 杨朝合 徐伟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43-2251,共9页
“双碳”背景下,CO_(2)的综合利用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节能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CO_(2)与环氧化合物经过环加成反应转化为环状碳酸酯是碳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了环氧丙烷(... “双碳”背景下,CO_(2)的综合利用迎来了挑战与机遇,将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对于节能减排和碳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将CO_(2)与环氧化合物经过环加成反应转化为环状碳酸酯是碳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了环氧丙烷(PO)在以四丁基溴化铵(TBABr)为催化剂的均相体系中氢键供体效应对环加成反应的影响,探究了不同碳数醇类以及酚类极性对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温和条件(100℃、2 h、1.5 MPa)下,以邻苯二酚为氢键供体时,PO的转化率可以达到99.8%,碳酸丙烯酯(PC)选择性可以达到99.51%,性能远远高于无氢键供体体系。此外,通过建立线性溶剂化能关系式以及Kamlet-Taft表达式,定量描述了氢键供体(醇类、酚类)极性参数对反应性能的影响,阐明了氢键供体对提高CO_(2)-PO环加成反应效率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丙烷 二氧化碳 离子液体 Kamlet-Taft表达式 氢键供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8.309μm QCL的硫化氢/甲烷开路式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俊 范斌斌 +7 位作者 曾庆杰 张家瑞 马天 翟小伟 郝乐 肖安山 张贺 王振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7-477,共11页
H_(2)S,CH_(4)多组分气体浓度测量技术的研究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基于中红外TDLAS技术,选用中心波长为8.309μ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QCL)为检测光源,搭建30 m长距离的遥测实验系统,使用WMS波长调... H_(2)S,CH_(4)多组分气体浓度测量技术的研究对石油石化行业的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基于中红外TDLAS技术,选用中心波长为8.309μm的量子级联激光器(Quantum Cascade Laser,QCL)为检测光源,搭建30 m长距离的遥测实验系统,使用WMS波长调制法对H2S,CH4气体的吸收谱线进行连续调谐与扫描,并对高频正弦载波进行了最优深化调制,实现了H2S,CH4多组分气体的同时测量。实验将H2S与5%体积分数的高浓度水汽进行混合测量,分析并验证了该波段的水汽吸收难以对测量造成交叉干扰的优良特性,并利用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器提高了检测信号的信噪比。通过遥测实验,分析了15 m,30 m不同遥测距离对检测信号的影响,并利用增加积分时间与计算信噪比的方法,得到了128.75×10^(-9)m的遥测最低限。最后,Allan方差的计算结果表明,当积分时间为183 s,142 s时,系统对H2S,CH4气体的最低检测下限分别为0.593×10^(-9)和1.160×10^(-9)。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中红外波段H2S,CH4多组分气体的高灵敏度、同时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为多组分气体的遥测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红外 硫化氢 量子级联激光器 多组分气体遥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玲玲 王曰杰 +2 位作者 房师平 郭强之 赵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8,共7页
该文旨在分离高效石油烃(TPHs)降解菌并制备不同生物质基生物炭固定化复配菌剂,评估不同菌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E)和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2株菌具... 该文旨在分离高效石油烃(TPHs)降解菌并制备不同生物质基生物炭固定化复配菌剂,评估不同菌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作用。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分离纯化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E)和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 H)。2株菌具有TPHs降解协同作用,最佳复配比例为2∶1,5 d TPHs降解率达到85.97%,显著优于单一菌株。采用玉米秸秆、蟹壳、木屑生物炭载体材料对菌株进行固定,开展50 d室内原位土壤修复模拟实验评估3种固定化菌剂对土壤TPHs的降解性能和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组对TPHs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蟹壳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8.3%)>玉米秸秆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5.7%)>木屑生物炭固定化菌剂(73.9%)>游离混合菌(65.3%)>对照组(9.83%)。其中蟹壳生物炭固定化菌剂降解效率最高,半衰期最短,为22.21 d,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均显著增加,土壤肥力明显升高,具有土壤原位生物修复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降解菌 固定化菌剂 石油烃污染土壤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OPSIS的石化装置实时状态评估 被引量:1
9
作者 林扬 杨哲 +3 位作者 袁壮 苟成冬 李传坤 王春利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6,共8页
针对石化装置运行工况数据积累量有限,难以满足装置运行状态传统评估方法数据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状态评估方法,避免了对装置历史运行数据的依赖。该基于改进TOPSIS的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现场专家经验和工艺卡... 针对石化装置运行工况数据积累量有限,难以满足装置运行状态传统评估方法数据需求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逼近理想解法(TOPSIS)的状态评估方法,避免了对装置历史运行数据的依赖。该基于改进TOPSIS的评估方法,首先根据现场专家经验和工艺卡片过程指标的控制限,确定TOPSIS的正、负理想解;然后根据装置运行参数特点,形成固定值型和固定区间型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采用该基于改进TOPSIS的评估方法对某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的异常工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评估方法可以实现对催化裂化装置反应-再生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量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近理想解法 石化装置 状态评估 健康指数 催化裂化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胺液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继艳 牟洪祥 +2 位作者 隋立华 刘静如 张树才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9-779,共11页
氧化降解技术(包括氧化剂直接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电催化氧化法、生物降解法等)和净化回收技术(包括过滤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减压蒸馏法等)被用于废胺液的处理过程,因后者可实现胺液的循环利用、有效避... 氧化降解技术(包括氧化剂直接氧化法、湿式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电催化氧化法、生物降解法等)和净化回收技术(包括过滤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减压蒸馏法等)被用于废胺液的处理过程,因后者可实现胺液的循环利用、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而更具优势。本文介绍了废胺液的来源与危害,综述了废胺液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这些技术的内在优势、技术瓶颈和应用效果,并对废胺液净化回收技术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废资源化 废胺液 胺液降解 胺液净化 化学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反应器内有机过氧化物合成研究进展
11
作者 伊绘霖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5-1551,共17页
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助剂,广泛被用作聚合引发剂、聚酯固化剂等。传统间歇釜式过氧化工艺存在相间传递速率较低、工艺参数不易控和持液量大的问题,反应效率低且存在失控风险。微化工系统比表面积大、传质传热速率快以及可控性... 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常见的化工助剂,广泛被用作聚合引发剂、聚酯固化剂等。传统间歇釜式过氧化工艺存在相间传递速率较低、工艺参数不易控和持液量大的问题,反应效率低且存在失控风险。微化工系统比表面积大、传质传热速率快以及可控性高,在过氧化工艺中表现出一定优势。本文从合成有机过氧酸、过氧酸酯、烷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酮面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出发,综述了近10年内有机过氧化物在微反应器内合成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微尺度下过氧化反应常用合成体系、工艺条件和反应器类型,分析了微反应器在提高过氧化工艺可控性、安全性和反应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思路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过氧化物 连续流合成 微反应器 过程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降速率对内浮盘运行稳定性影响的实验探究
12
作者 李荣彬 《化工设备与管道》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浮盘是覆盖在罐内储存介质上并随液面升降的盘状物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罐内储存介质的挥发损耗,降低储罐发生火灾的风险。储罐不同收发油作业工况所引起的浮盘升降速度的变化会对浮盘运行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利用两座工业尺... 浮盘是覆盖在罐内储存介质上并随液面升降的盘状物结构,可以极大地减少罐内储存介质的挥发损耗,降低储罐发生火灾的风险。储罐不同收发油作业工况所引起的浮盘升降速度的变化会对浮盘运行的稳定性产生较大影响。文章通过利用两座工业尺寸储罐(容积300 m3,内径6500 mm)以及全浸液式浮盘,探究了不同升降速度条件下浮盘倾角的变化规律。实验发现在浮盘升降过程中,与储罐进出液口处于平行方向位置上浮盘的倾角较大,处于垂直方向位置处则几乎没有倾角,最大倾角出现在浮盘启停时。此外,浮盘升降过程中倾角的平均值与最大值的绝对值均与浮盘的升降速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罐 浮盘 升降速度 浮盘倾角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组成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壮 王源 +6 位作者 杨哲 徐伟 周鑫 赵辉 陈小博 杨朝合 林扬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2-370,共9页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 随着工业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深度学习建立的原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具有适用范围广、构建快捷、准确性高等优点。然而,石油馏分分子层次信息标签获取困难,难以满足深度学习模型训练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商业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与GC-MS×MS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法,建立足够规模的训练数据库。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建立了重质馏分油分子层次结构组成预测模型,该模型以炼油厂易测得的油品物理化学性质为输入,分子层次结构信息为输出,针对某炼油厂的催化裂化原料油进行分子组成预测,通过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方法对模型进行可解释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深度学习的重质馏分油分子组成预测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油品分子层次结构信息,目标装置原料分子组成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小于8%。该模型不仅可对其他炼化装置的原料油性质进行软测量,也可为石油分子层次模型的开发提供准确的重油原料分子信息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馏分油 分子组成 深度学习 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解释 分子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反应器不同水分煤热解数值模拟
14
作者 王蓝欣 李飞 +3 位作者 钱亚男 田于杰 申峻 王维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13-4525,共13页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深入探讨了固定床反应器中不同水分质量分数对煤热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双流体模型结合Zehner-Bauer-Schlunder(ZBS)气固相间导热模型、Breitbach-Barthels(B-B)辐射模型、相变模型、煤热解平行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焦油二...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深入探讨了固定床反应器中不同水分质量分数对煤热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双流体模型结合Zehner-Bauer-Schlunder(ZBS)气固相间导热模型、Breitbach-Barthels(B-B)辐射模型、相变模型、煤热解平行反应动力学模型和焦油二次裂解模型,模拟了煤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的传热、传质及热解反应过程,分析了不同水分质量分数对煤热解产物生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径向位置挥发分生成速率最大时对应的温度都接近热解终温。水分质量分数影响了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挥发分生成速率以及各热解产物的产率。随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煤层升温速度减慢,煤层中心达到热解温度的时间显著延长,热解过程推迟,降低了热解效率。同时,高水分煤的热解产物总体生成速率也有所下降,尤其是挥发分的生成受到了抑制。此外,水分质量分数的增加影响了各热解产物的产率:热解气和热解水的产率上升,焦油和半焦的产率下降。该研究得到了含水率对煤热解行为的影响规律,为优化煤热解工艺、提高煤炭转化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热解 含水率 反应动力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紫外-ARTP复合诱变选育高效MTBE降解突变菌株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盛 李玲玲 +2 位作者 高翔 张昌运 王曰杰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8-95,共8页
传统人工驯化选育手段筛选效率低,为满足场地甲基叔丁基醚(MTBE)污染生物修复对高性能菌株的工业化需求,该文对出发菌株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QLM-1)进行紫外-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为高效MTBE降解突变菌株的... 传统人工驯化选育手段筛选效率低,为满足场地甲基叔丁基醚(MTBE)污染生物修复对高性能菌株的工业化需求,该文对出发菌株拉乌尔菌(Raoultella ornithinolytica QLM-1)进行紫外-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复合诱变,为高效MTBE降解突变菌株的研发提供技术参考。结果表明,复合诱变最佳条件为:17 W紫外灯照射60 s,120 W ARTP辐照50 s,此条件下正突变率最高。通过高通量初筛和摇瓶培养复筛,得到遗传稳定的复合诱变优势菌株UAQ-39,相比出发菌株其降解率、比降解速率分别提高了52.65%、44.13%。菌株烷烃羟化酶、细胞色素P450酶活力增加,提示降解关键酶活性与MTBE生物降解进程强相关。该研究采用的紫外-ARTP复合诱变条件可显著提高菌株的MTBE降解性能,可为异生型污染物降解菌的开发提供技术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叔丁基醚 紫外诱变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复合诱变 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开关响应性溶剂的含油污泥处置工艺
16
作者 郝震宇 王玮 +3 位作者 于萌潇 隋立华 刘静如 张树才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540,共6页
分别以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油酸3种脂肪酸为氢键供体,以利多卡因为氢键受体,构建了3种具有热响应特性的深共晶溶剂(DES),用于萃取含油污泥中的油,考察了固液比、温度和搅拌转速对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黏... 分别以月桂酸、肉豆蔻酸和油酸3种脂肪酸为氢键供体,以利多卡因为氢键受体,构建了3种具有热响应特性的深共晶溶剂(DES),用于萃取含油污泥中的油,考察了固液比、温度和搅拌转速对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黏度逐渐降低,当温度为60℃时,3种DES的黏度趋于一致,为35.80~37.35mPa·s;当温度为30~10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DES的质量基本保持恒定,当温度大于100℃后,3种DES均呈现失重现象;在固液比(g/mL)1∶5、温度70℃、搅拌转速400 r/min、搅拌时间40 min的最佳萃取条件下,月桂酸-利多卡因溶剂对含油污泥中油的萃取率最高,为89.5%,经3次循环使用后,萃取率降至75.4%,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使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深共晶溶剂 热开关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包埋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晓东 杜一 +4 位作者 于钧泷 马若君 张秀霞 吕正勇 孙明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7-1145,共9页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 为克服土壤中盐对微生物降解石油烃的不利影响,实验利用生物炭(BC)吸附石油烃降解菌后,再用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包埋,制备固定化微生物,用于修复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将制备的PVA-SA-BC固定化微生物(PSBB)用于石油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及NaCl质量分数10 g/kg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并考察其对石油烃降解率。研究结果表明:添加PVA能显著提高固定化载体的机械性能;吸附-包埋固定化能提高微生物耐盐能力,在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当NaCl质量浓度由20 g/L提升至40 g/L时,添加PSBB的石油烃降解率下降9.0%,降幅小于添加游离菌(下降13.5%)和添加BC固定化微生物(下降15.6%)的培养基。且添加PSBB的无机盐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浓度最高。经过120 d的土壤修复实验,PSBB组对石油烃的降解率达到61.5%,而游离菌(FB)组和BC固定化微生物(BCB)组的石油烃降解率分别为35.3%、45.9%,这表明添加PSBB对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具有显著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 聚乙烯醇 微生物 海藻酸钠 生物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减压模型构建及泄漏量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辛保泉 曹琦 +3 位作者 党文义 于帅 喻健良 闫兴清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8-1135,共8页
为了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泄漏风险评估问题,基于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小孔泄漏试验结果,提出分别构建超临界泄漏阶段、气液两相泄漏阶段、气相泄漏阶段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确定各阶段的传递参数,实现二氧化碳减压过程的理论建模。采... 为了解决超临界二氧化碳管道泄漏风险评估问题,基于工业规模超临界二氧化碳小孔泄漏试验结果,提出分别构建超临界泄漏阶段、气液两相泄漏阶段、气相泄漏阶段的理论模型,并通过确定各阶段的传递参数,实现二氧化碳减压过程的理论建模。采用MATLAB软件编制了模型求解程序。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基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定量探讨了初始压力、初始温度和泄漏口径对泄漏减压过程压力及质量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压力在8~9.5 MPa变化时,对减压过程压力及泄漏质量流量影响较小;初始温度在33~39℃变化时,压力降至临界值的时间逐渐增加;泄漏口径减小,压降时间显著变长;在泄漏减压初期,泄漏质量流量均出现波动,随后随压力降低而逐渐降低。构建的理论模型能够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泄漏质量流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超临界二氧化碳 管道 泄漏减压 理论模型 泄漏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制备微晶玻璃
19
作者 唐晓丽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9-545,共7页
根据含油污泥热解残渣SiO_(2)、CaO、Al_(2)O_(3)含量高的特点,采用烧结法制备了C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和泡沫微晶玻璃,并对其晶相、物理性能、微观形貌及重金属浸出毒性等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制... 根据含油污泥热解残渣SiO_(2)、CaO、Al_(2)O_(3)含量高的特点,采用烧结法制备了CaO-Al_(2)O_(3)-SiO_(2)系微晶玻璃和泡沫微晶玻璃,并对其晶相、物理性能、微观形貌及重金属浸出毒性等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由含油污泥热解残渣制得的基础玻璃析晶活化能为387.64 kJ/mol,平均析晶指数3.26;基础玻璃经烧结处理后得到的微晶玻璃表面致密光滑、经发泡处理后得到的泡沫微晶玻璃形成均匀的气孔,二者主要晶相均为CaAl_(2)SiO_(8)、Al_(2)Ca_(3)SiO_(2)、CaAl_(2)O_(4)、Ca_(2)Al_(2)SiO_(7);微晶玻璃和泡沫微晶玻璃的重金属浸出毒性均远低于《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 5085.3—2007)中的浸出毒性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污泥 热解残渣 微晶玻璃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