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复杂地貌与河潮交互作用及沉积响应
1
作者 杨潘 李磊 +4 位作者 陈忠云 李帅 张忠坡 柴亚伟 赵兴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5-1276,共12页
井震资料与沉积数值模拟结合分析有望厘清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中—上段水下低凸起与河潮交互作用间的耦合关系。利用井震资料初步探究研究区复杂地形地貌特点、潮汐作用特征;利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模型,通... 井震资料与沉积数值模拟结合分析有望厘清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平湖组中—上段水下低凸起与河潮交互作用间的耦合关系。利用井震资料初步探究研究区复杂地形地貌特点、潮汐作用特征;利用沉积数值模拟方法(Delft3D),建立理想化模型,通过改变地形特征和潮汐幅度条件,探究研究区水下低凸起—潮流耦合关系特征。模拟结果显示:①受水下低凸起地形影响,研究区砂体在涨潮与退潮过程中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与砂席。②特定地貌特征下,三角洲被改造程度分别和潮汐幅度、河流流量呈正相关,发育规模性潮汐砂坝、砂席及潮汐砂脊;相同潮汐幅度下,水下低凸起地形较障壁岛地形,形成砂坝、砂席及潮汐砂脊规模更大。研究表明,研究区三角洲的改造演化历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河流主控阶段、潮汐改造阶段、地形—河潮耦合控制阶段。研究区复杂地貌—潮流的耦合作用对砂体的改造效应在由水下低凸起所塑造的潮汐通道两侧主要表现为潮汐砂坝与砂席。这一特殊地貌与河潮水动力的相互作用,显著区别于障壁岛海岸体系,更有利于形成规模性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作用 水下低凸起 耦合作用 沉积数值模拟 西湖凹陷 东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RGB属性融合与FCM聚类算法的浅海浊积砂体精细表征——以莺歌海盆地X气田为例
2
作者 赵兴 李磊 +5 位作者 薛国庆 张忠坡 袁晓婷 柴亚伟 杨潘 徐勇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0-54,共15页
浅海浊流沉积体系控制下X气田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复杂、空间展布不清,制约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基于测井、岩芯、三维地震等资料,联合分频RGB属性融合技术与FCM聚类算法开展浊积砂体精细表征,取得以下3点认识:①研究区浊积砂体表现出强振幅... 浅海浊流沉积体系控制下X气田浊积砂体沉积特征复杂、空间展布不清,制约着油气资源的开发。基于测井、岩芯、三维地震等资料,联合分频RGB属性融合技术与FCM聚类算法开展浊积砂体精细表征,取得以下3点认识:①研究区浊积砂体表现出强振幅高连续性的地震反射特征,15、35、55 Hz分频地震属性切片的RGB融合效果与浊积砂体的空间展布响应程度最佳,砂体预测厚度与实际钻遇砂体厚度较为吻合,相关系数R^(2)约为0.94;②FCM算法能够完成优选地震属性的有效聚类,依据5个聚类组的平面特征,初步划分出3类浊积砂体;③研究区泥质沉积背景上发育带状侧积体、环状侧积体、水道堤岸、水道-分支水道、近端朵体、远端朵体6类沉积单元,预测环状、带状侧积体、远端朵体为有利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海浊流 浊积砂体 RGB属性融合 FCM算法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低凸起背景潮汐沙脊三维地震表征及其沉积过程模拟——以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
3
作者 柴亚伟 李磊 +5 位作者 覃军 刘建斌 何苗 张忠坡 杨潘 赵兴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9-119,共11页
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中广泛分布潮汐沙脊,前人对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推测,但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共同对潮汐沙脊成因的影响。本文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潮汐沙脊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进行... 西湖凹陷平湖组地层中广泛分布潮汐沙脊,前人对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分析和推测,但未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共同对潮汐沙脊成因的影响。本文利用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对西湖凹陷平湖组的潮汐沙脊形态特征及空间展布进行研究,并通过沉积数值模拟的方法探究潮汐沙脊的形成过程和控制因素。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研究区的潮汐沙脊发育在平湖组中段的水退时期,纵向上多个沙脊叠置,在平面上可以看到孤立分布呈条带状的潮汐沙脊,潮汐沙脊展布方向和潮流方向相近。(2)潮汐沙脊的形成主要以潮汐作用为主。河流作用将砂体搬运到入海口的河口湾沉积形成了三角洲,为研究区输入了物源。退潮时砂体被向海搬运,涨潮时缓坡上潮流被砂体较厚处阻挡发生偏转;潮流水动力在砂体间的薄弱处冲刷侵蚀,将砂体改造成孤立生长的细长条形潮汐沙脊。(3)潮汐沙脊的形成受到了潮流水动力和水下低凸起的影响。在潮流水动力较弱的时候,潮流将砂体平铺在水下低凸起上。随着潮流水动力增强,砂体被带向更深的地带,并被侵蚀改造形成长条形潮汐沙脊。水下低凸起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当水下低凸起高度较低时,河流作用较强,潮汐作用对砂体改造不明显;当高度增高时,阻挡了河流作用继续向海的搬运过程,潮汐作用将砂体搬运到缓坡上,并沉积形成了潮汐沙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沙脊 数值模拟 潮流水动力 水下低凸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探生产运行系统研发及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聂沙沙 申龙斌 +2 位作者 赵大鹏 王梅兰 韩文明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62-170,共9页
通过生产运行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结合地理信息、北斗等技术,研发完成物探生产运行系统,包括PC端和移动端,实现了各类物探业务对象GIS可视化展示、生产数据多流程审批与优化、多类型图表数据统计分析、车辆信息定位集成,同时研究应用数... 通过生产运行信息可视化技术研究,结合地理信息、北斗等技术,研发完成物探生产运行系统,包括PC端和移动端,实现了各类物探业务对象GIS可视化展示、生产数据多流程审批与优化、多类型图表数据统计分析、车辆信息定位集成,同时研究应用数据高效访问、数据安全等技术实现海量密集数据秒级显示、多终端无差异化同步更新、全公司用户自由访问。系统已在生产项目中全面应用,替代了生产数据的传统管理模式,降低数据填报难度,实现各层级工作减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的准确性、可用性、安全性。系统为管理部门和施工队伍优化施工方案、组织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为决策层和管理层统筹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实现了信息技术促生产、勘探管理上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探 生产运行 可视化 数据 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南黄土塬高密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刘斌 董旭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36-4543,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纵向目标层系多,构造幅度低,储层微断裂发育、非均质性强、预测精度低,岩溶孔隙及断缝尺度小,难以识别。为此,在该地区系统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目标处理、综合解释...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表层结构复杂,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纵向目标层系多,构造幅度低,储层微断裂发育、非均质性强、预测精度低,岩溶孔隙及断缝尺度小,难以识别。为此,在该地区系统开展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目标处理、综合解释一体化技术攻关。基于地质效果优化采集方案设计,采用小组合、适中面元、宽方位、高覆盖的观测系统,应用井震联合宽频激发与全节点接收,在保障地震资料一定信噪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在保真、保幅的前提下,应用高精度融合静校正技术、特色噪声衰减技术及煤层屏蔽下弱信号成像技术,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针对断缝体及上古生界成藏主控因素的地震地质特点,建立了高分辨率储层预测、高精度断裂识别与圈闭描述技术,最终形成了一套黄土塬高质高效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体系。将该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HS工区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获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黄土塬 信噪比 高密度地震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逆时偏移的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成像技术
6
作者 刘斌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3-92,共10页
浅水环境中,多次波广泛发育且很难压制。与一次有效波相比,多次波具有反射角小、传播路径长、照明范围广等优点,如何较好地处理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改变将多次波当作噪音进行压制的做法,实现对其有效... 浅水环境中,多次波广泛发育且很难压制。与一次有效波相比,多次波具有反射角小、传播路径长、照明范围广等优点,如何较好地处理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是海洋地震资料处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改变将多次波当作噪音进行压制的做法,实现对其有效利用。首先基于确定性水层多次波压制(DWD)技术加自由表面多次波压制(SRME)技术联合实现对于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与有效反射波的良好分离;然后利用分离的有效波通过反馈环理论实现不同阶次多次波的预测;最后基于成像精度更高的逆时偏移成像技术,实现不同阶次多次波的分阶成像。模型资料和实际资料的试处理结果表明,组合分离方法实现了对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与反射波的良好分离,而分阶成像既避免了成像过程中串扰噪音的影响,又通过利用不同阶次多次波进行成像,扩大了成像照明范围,提升了浅水发育区域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实现了对浅水自由表面多次波的有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区域 自由表面多次波 DWD技术 SRME技术 多次波逆时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滩区复杂表层条件下的激发井深设计
7
作者 吴树奎 葛雪钦 +2 位作者 许亚博 张良 李戈圃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3-18,共6页
在东部平原地区,激发井深设计通常是依据微测井的表层调查结果和潜水面的调查结果,进行试验资料分析,同时考虑虚反射的影响,选择高速层顶界面下的最佳井深进行激发。但在黄河滩区由于黄河故道变迁导致激发岩性多变,沙岩和泥岩沉积呈多... 在东部平原地区,激发井深设计通常是依据微测井的表层调查结果和潜水面的调查结果,进行试验资料分析,同时考虑虚反射的影响,选择高速层顶界面下的最佳井深进行激发。但在黄河滩区由于黄河故道变迁导致激发岩性多变,沙岩和泥岩沉积呈多期次交替发育,胶泥层分布不稳定,使得上述方法不能满足精细设计激发井深的需求。分析岩性取芯结果,根据泥沙沉积的特点,提出了以高速层顶界面为主,考虑激发岩性为辅的浮动井深设计方法,指导激发井深的设计工作,确保各激发点位选择最佳的激发因素,提高了全区的激发能量的一致性,取得较好的采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滩区 激发岩性 井深设计 子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