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盘江盆地油气成藏过程及天然气勘探前景分析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1 位作者 赵陵 刘培初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2-649,共8页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 本文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探讨了南盘江盆地的多期成藏、破坏过程。根据有机质成油、成气和油成气的化学动力学模型,计算了南盘江盆地主要烃源岩的油气演化过程;并通过对沥青充填期次、包裹体研究和胶结物期次与沥青的关系,研究了古油藏经历的多期次充注、破坏过程,据此初步建立了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模式。从南盘江盆地古油藏演化过程来看,南盘江盆地油气勘探应以原油裂解的天然气为主,但是由于该地区具有聚气早、破坏时间长的特征,尤其是三叠系沉积之后的巨厚剥蚀使原油裂解气保存的可能性变小,因此在该地区形成大中型天然气藏的难度很大,天然气勘探前景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期次 包裹体 成藏模式 天然气勘探 南盘江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百色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陈元壮 刘洛夫 +2 位作者 蔡勋育 陈运伟 彭劲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4,36,共5页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 ,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 ,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 ,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 ,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 ,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盆地资源探明率仅 1 6 .8% ,还有可观的油气勘探潜力。盆地可划分为六个聚油单元 ,按各个单元的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类型 分布特征 油气勘探潜力 百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凹陷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4
3
作者 谢刚平 夏斌 +1 位作者 王良军 胡东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41,共5页
赤水凹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以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为基础,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并着重从气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赤水凹陷及邻区中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该区下侏罗统、上三叠统... 赤水凹陷是四川盆地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以区域石油地质研究为基础,分析地层、沉积特征,并着重从气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及成藏因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赤水凹陷及邻区中浅层碎屑岩天然气成藏条件,指出该区下侏罗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烃源岩虽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但志留系龙马溪组及二叠系龙潭组二者才是构成该区的主要气源;须二、须四及下沙溪庙气藏具有"多期运移聚集,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并最终成藏"的特点,为"古生新储"及"下生上储"型海相、陆相混源气藏;提出官渡—天堂坝及宝元—雪柏坪区带位于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带上,是赤水及邻区实施"上下一体、海陆兼顾、立体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藏条件 勘探潜力 中浅层 赤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良与保山盆地第三系浅层气田开发规律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嫩范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29-33,共5页
以云南陆良、保山盆地第三系浅层气田为例 ,结合国内外浅层气田的开发经验 ,探讨浅层气田的开发规律 ,以指导同类气田的开发。浅层气田一般气藏规模小 ,气柱高度小 ;产层疏松 ,大部分气藏为有水气藏 ;生产时气藏无水生产时间短、稳产时... 以云南陆良、保山盆地第三系浅层气田为例 ,结合国内外浅层气田的开发经验 ,探讨浅层气田的开发规律 ,以指导同类气田的开发。浅层气田一般气藏规模小 ,气柱高度小 ;产层疏松 ,大部分气藏为有水气藏 ;生产时气藏无水生产时间短、稳产时间短 ,气井容易出水、出砂 ,其开发规律明显区别于中深层整装构造型气藏。针对陆良、保山浅层气田生产表现的“三低”(低单井日产水平、低采气速率、低采出程度 ) ,气井见水快 ,井筒容易积液 ,产层容易出砂 ,出水大则出砂也大等特点 ,提出以下对策 :(1 )依据多井小压差原则 ,进一步完善井网 ,避免频繁激动气井 ;(2 )严格按规定压差生产 ,及时确定气井“三稳定”的最佳工作制度 ,生产中 ;(3)尽量减少或杜绝井口气量调节 ,更不能轻易关井 ;(4 )一旦发生气井水淹 ,尽快采取措施 ,避免造成井底或地层的严重污染 ,给复产带来困难 ;(5 )加强气田生产测井、试井、产能测试 ,取全取准各项资料 ,及时进行动态分析与动态监测 ,对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从而保证气田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气 开发规律 陆良盆地 保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思茅盆地油气资源潜力与勘探前景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跃昆 李长青 +2 位作者 梁秋原 郭赤奇 周明辉 《中国工程科学》 2005年第S1期102-106,共5页
楚雄—思茅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残留盆地。该盆地晚古生代卷入特提斯构造-沉积域,中生代为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建造,具有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条件。但是后期构造改造强... 楚雄—思茅盆地是我国西南地区较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残留盆地。该盆地晚古生代卷入特提斯构造-沉积域,中生代为统一的大型沉积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建造,具有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物质条件。但是后期构造改造强烈、油气勘探与研究难度加大。通过系统总结该区的油气勘探与成果,论证了该区的油气资源潜力,认为楚雄—思茅盆地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应该坚持勘探和深入评价,并提出了今后的勘探思路与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思茅盆地 石油地质 资源潜力 油气勘探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县—宣汉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制约 被引量:96
6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2 位作者 谭钦银 余谦 王瑞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92,共11页
通过对普光2井、普光6井和毛坝3井等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详细研究,可知长兴组—飞仙关组生物礁相在地震剖面上,形态为透镜状,具有透镜体、中强变振幅、杂乱影像特征。岩性为灰色障积海绵礁灰岩、灰色障积海绵礁白云岩、灰色骨架海绵... 通过对普光2井、普光6井和毛坝3井等钻井资料以及地震剖面的详细研究,可知长兴组—飞仙关组生物礁相在地震剖面上,形态为透镜状,具有透镜体、中强变振幅、杂乱影像特征。岩性为灰色障积海绵礁灰岩、灰色障积海绵礁白云岩、灰色骨架海绵礁灰岩、灰色骨架海绵礁白云岩等组成。滩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透镜体、中强变振幅、不连续影像特征,其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块状亮晶鲕粒白云岩、亮晶含砾鲕粒白云岩、亮晶含豆粒鲕粒白云岩、亮晶生屑白云岩及亮晶砂屑白云岩等。两者在空间上相伴生,沿着台地边缘分布,形成台地边缘礁滩相带,该相带控制了达县—宣汉地区储层的岩性、储集性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礁滩相 储层 长兴组-飞仙关组 达县-宣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期沉积特征与沉积格局 被引量:147
7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2 位作者 郭旭升 谭钦银 余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5-29,i0008-i0009,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 四川盆地东北部长兴组(大隆组)为海洋环境的产物,根据沉积特点,可以分为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盆地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又可进一步分为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礁滩及缓坡等沉积相。在详细研究分析各沉积体系的沉积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期沉积相带的空间分布,提出了不存在“开江—梁平”海槽的认识。笔者等认为在“开江—梁平海槽”区域内,长兴组只是水体相对台地较深环境(台棚环境)的产物,为碳酸盐缓坡,不宜称为海槽。指出台地边缘浅滩及生物礁是储层最有利相带,礁白云岩及颗粒白云岩等是储层的有利微相。研究区的生物礁为碳酸盐台地边缘缓坡点礁群,沿着台地边缘断续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槽 沉积格局 长兴组 川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 被引量:30
8
作者 牟传龙 马永生 +2 位作者 谭钦银 余谦 王瑞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0-826,共7页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 有关通江—南江—巴中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较少,并且较为粗略。以前认为该区发育开阔台地、缓坡和盆地等沉积相沉积,但对缓坡相尚未进行详细的划分,是否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未能提出明确的认识。因此,利用新的资料,开展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相研究对通南巴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地表露头和地震资料,初步建立了通南巴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沉积模式,认为该区存在台地边缘礁滩相带,建议油气勘探部门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飞仙关组 台地边缘礁滩相 沉积模式 通江-南江-巴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沉积与成岩对储集层的控制 被引量:32
9
作者 赫云兰 付孝悦 +5 位作者 刘波 周明辉 张学丰 高计县 杨云坤 石开波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4-443,共10页
通过连井对比、沉积相和微相划分、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鲕滩的沉积与成岩特征,并探讨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鲕滩沉积厚度大,不同层段垂向叠置,横向迁移距离小;而元坝地区鲕滩... 通过连井对比、沉积相和微相划分、岩心观察、薄片分析等手段,对比分析了川东北普光、元坝地区鲕滩的沉积与成岩特征,并探讨它们对储集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普光地区鲕滩沉积厚度大,不同层段垂向叠置,横向迁移距离小;而元坝地区鲕滩沉积厚度小,分布面积广,横向迁移距离远。普光和元坝地区鲕滩都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前者早期溶蚀作用较强,且发生了大范围的白云石化作用,发育高孔、高渗的Ⅰ类储集层;后者压实、压溶作用较强,晚期还发生了埋藏胶结作用,发育低孔、低渗的Ⅲ类储集层。古地形差异和相对海平面变化是造成沉积、成岩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作用控制储集层的分布和厚度,成岩作用决定储集层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并最终决定储集层的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飞仙关组 鲕滩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侏罗系原油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组成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43
10
作者 朱扬明 钟荣春 +1 位作者 蔡勋育 罗毅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3-260,共8页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 川中石龙场油田侏罗系湖相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异常丰富,经GC/MS和GC/MS/MS分析,检出17α(H)-重排藿烷和18α(H)-新藿烷及未知结构的早洗脱重排藿烷三个完整系列。17α(H)-重排藿烷相对含量最高,碳数分布范围为C27、C29~C35,分布模式与正常藿烷相似,C30化合物为主峰,C31以上化合物每个碳数有两个异构体。18α(H)-新藿烷系列含量明显低于重排藿烷,主要有Ts和C29Ts两个化合物,可能还存在C30的同系物。早洗脱重排藿烷系列碳数为C29~C35,C31以上每个碳数有一对异构体,具有与正常藿烷和重排藿烷相似的分布特征。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先质物可能是细菌藿类物质。其形成过程与氧化性且富含粘土的沉积环境性质有密切联系,高成熟度条件下有利于它们的相对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排藿烷类 17α(H)-重排藿烷 18α(H)-新藿烷 早洗脱重排藿烷 原油 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达县—宣汉地区飞仙关组沉积相与储层分布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永生 牟传龙 +3 位作者 郭旭升 余谦 李国雄 谭钦银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3-293,共1页
关键词 飞仙关组 储层分布 沉积相 达县 碳酸盐台地 川东北 下三叠统 沉积格局 晚二叠世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含烃非烃气藏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付孝悦 孙庭金 温景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8,共3页
讨论了近年南盘江盆地勘探发现的两个含烃非烃类气藏的成因地质特征。根据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它们的形成条件非常相似,主要由来自壳源的无机成因非烃气与来自沉积地层的有机烃混源成藏。区域地质与成藏因素的分析认... 讨论了近年南盘江盆地勘探发现的两个含烃非烃类气藏的成因地质特征。根据天然气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认为,它们的形成条件非常相似,主要由来自壳源的无机成因非烃气与来自沉积地层的有机烃混源成藏。区域地质与成藏因素的分析认为,较强的区域构造变动、火成岩体的发育为非烃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区域地质背景条件和气源,大断裂的通源条件、大型穹状背斜的聚源和控气条件以及埋藏地腹一定深度的良好保存条件是形成这类含烃非烃气藏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区域地质背景 非烃类气藏 天然气组分 地质特征 组成特征 形成条件 沉积地层 无机成因 构造变动 火成岩体 主控因素 保存条件 地勘探 同位素 有机烃 非烃气 成藏 壳源 背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层序地层格架及古地理环境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赖生华 孙来喜 陈洪德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共5页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划分为18个三级层序,下、中、上泥盆统分别包括7、5、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2.87 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10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上述18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盆地腹部泥盆系... 南盘江坳陷泥盆系划分为18个三级层序,下、中、上泥盆统分别包括7、5、6个三级层序,平均每个层序延续时限为2.87 Ma.按界面性质可将三级层序划分为10个Ⅰ型层序,8个Ⅱ型层序.上述18个三级层序构成二个超层序(二级层序).盆地腹部泥盆系层序发育齐全,而靠近继承性古陆边缘或沉积高地的浅水区则通常缺失下部1~4层序或顶部17~18层序,并具有自南部钦防海槽向中部右江地区和北部扬子古陆南缘,底部缺失层序增多的趋势.SSl低水位时期形成六盘水-南丹、曲靖-开远两个次级陆源碎屑浅海盆地,滇东曲靖一宜良一带为河-湖环境,而钦防海槽则为次深海海槽环境.海进时期,南盘江坳陷初步形成台-盆相间格局.高水位时期,盆地古地理环境分异较大,边缘形成三角洲环境、滨浅海环境及碳酸盐岩潮坪-泻湖环境;内部发育混积台地、盆地环境.台-盆相间的古地理格局进一步明显.SS2沉积时期,滇东北及黔中南地区形成碳酸盐岩台地;广西地区呈现出台一盆相间格局,常见生物礁及礁前塌积;钦防海槽则演化成统一的陆内裂谷盆地.在SS2沉积未期,滇东北、黔中南地区演化为广泛分布的局限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坳陷 泥盆系 层序 体系域 古地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孔参数对射孔—砾石充填井表皮系数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任勇 郭建春 +1 位作者 陆灯云 疏壮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67,共3页
射孔过程对油、气井的产能影响有利有害,它既能为油气流提供通道,又可对产层造成相当的伤害。如果工艺和射孔参数选择得当,就可以使射孔对产层的伤害最小,否则将适得其反。文章在通过建立射孔—砾石充填井表皮系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分... 射孔过程对油、气井的产能影响有利有害,它既能为油气流提供通道,又可对产层造成相当的伤害。如果工艺和射孔参数选择得当,就可以使射孔对产层的伤害最小,否则将适得其反。文章在通过建立射孔—砾石充填井表皮系数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射孔—砾石充填井的孔深、孔径、孔密等射孔参数对表皮系数的影响及其程度。应用此模型计算官10井的表皮系数高达13.89,对该井优化了射孔方案,经过实施深部酸化增产作业后,成功地使官10井的产量由原来的709m3/d增加到平均6.0×104m3/d。相对于压力恢复试井解释表皮系数,文中提出的射孔—砾石充填井的表皮系数计算方法具有速度快,精度较好的特点,能有效地模拟出孔深、孔径、孔密等射孔参数对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井 射孔参数 表皮系数 射孔 砾石充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色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和百岗组层序地层划分与沉积演化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元壮 吴明荣 +1 位作者 刘洛夫 雷声刚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共6页
野外剖面显示百色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内部、那读组与百岗组之间存在不整合面。综合分析地震、测井等资料,将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和百岗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那读组那三段构成三级层序的层序Ⅰ,那读组那二和那一段构成三级层序... 野外剖面显示百色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内部、那读组与百岗组之间存在不整合面。综合分析地震、测井等资料,将盆地古近系那读组和百岗组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3个三级层序。那读组那三段构成三级层序的层序Ⅰ,那读组那二和那一段构成三级层序的层序Ⅱ,百岗组构成三级层序的层序Ⅲ。层序Ⅰ和层序Ⅱ是盆地断陷期的沉积,具有相似的充填特征,层序Ⅲ是盆地坳陷期的沉积。层序Ⅱ既发育厚度大、分布范围广的深湖亚相泥岩,又发育河流相、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砂岩,是盆地内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发育层序。盆地北部层序Ⅱ,Ⅲ发育的扇三角洲是盆地有利储集岩。各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长轴分布的河流相和三角洲相砂岩,这些砂岩是盆地隐蔽性圈闭勘探的有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级层序 百色盆地 那读组 古近系 沉积演化 层序地层 扇三角洲 河流相 三角洲相 断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滩油包水型稠油加剂降粘效果及微观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敬加强 李季 +1 位作者 杨莉 刘勇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0-84,共5页
胜利新滩油田的油包水(W/O)型稠油的常温粘度高、流动性差、集输能耗大,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集输。基于新滩W/O型稠油加剂后的降粘效果与稳定性,采用复配技术研制其反相降粘剂VRKD18。该剂为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 胜利新滩油田的油包水(W/O)型稠油的常温粘度高、流动性差、集输能耗大,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集输。基于新滩W/O型稠油加剂后的降粘效果与稳定性,采用复配技术研制其反相降粘剂VRKD18。该剂为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其使用与储存方便,对新滩W/O型稠油的降粘效果显著,可使其50℃51 s-1下的表观粘度由7 000-11 000 mPa·s降到100 mPa·s以下。采用影像分析技术,观测与分析新滩W/O型稠油的加剂反相过程、微观结构及液滴粒径分布,进而探讨其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新滩W/O型稠油在VRKD18剂作用下可自发反相, 其粘度降低主要是由于VRKD18剂改变了其内外相结构、分散液滴相互作用的大小及方式,这为其集输工艺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包水乳状液 反相 降粘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冷家油田沙河街组三段储层岩相古地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赖生华 麻建明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46-51,共6页
辽河盆地在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水体较深,主要形成扇三角洲及盆底扇;沙三晚期水体较浅,发育湖泊砂体。依据沉积相分布规律,沙三早、中、晚3个时期可进一步分别划分出湖泊扩张和收缩阶段。盆地西部凹陷的冷家油田为东陡西缓的箕状洼陷。研... 辽河盆地在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水体较深,主要形成扇三角洲及盆底扇;沙三晚期水体较浅,发育湖泊砂体。依据沉积相分布规律,沙三早、中、晚3个时期可进一步分别划分出湖泊扩张和收缩阶段。盆地西部凹陷的冷家油田为东陡西缓的箕状洼陷。研究区内沙三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决定相分布的关键因素,河流和湖泊能量相对强弱决定扇体沉积的规模。受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纵向扇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泊扩张时期,并且有相带窄、过渡快、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的特点。扇体沉积中主要发育前缘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但位于河口前缘或侧缘的滩坝及前三角洲中的盆底扇局部也较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冷家油田 沙河街组三段 岩相古地理 辽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新认识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孟军 张水昌 +1 位作者 赵陵 刘培初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8,共6页
南盘江坳陷是目前油气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如何解释秧1井的天然气出现的高含N2和高含CO2两种情况,以及如何认识南盘江坳陷天然气的来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在讨论南盘江坳陷天然气(显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认识:①秧... 南盘江坳陷是目前油气勘探程度不高的地区,如何解释秧1井的天然气出现的高含N2和高含CO2两种情况,以及如何认识南盘江坳陷天然气的来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为此,在讨论南盘江坳陷天然气(显示)地球化学特征基础上,得出了以下认识:①秧1井的天然气显示主要为高N2和高CO2两类非烃天然气为主,结合南盘江区域地质上气显示以高N2天然气为主的事实,认为高N2天然气是南盘江坳陷具有地质意义的天然气;②与前人观点不同的是,认为该地区天然气主要为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造成的——尽管南盘江古油藏沥青为原油裂解后形成的焦沥青,但研究认为该地区高N2天然气不是原油裂解气,也不是源自上二叠统龙潭组的煤型气,而主要是源自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干酪根裂解气;同时强调中泥盆统泥质烃源岩的“晚期阶段聚气”是造成该地区天然气高N2、烃类组分碳同位素值偏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坳陷 天然气 地球化学 组成 同位素 天然气成因 中泥盆世 泥质烃源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油气保存单元划分与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明辉 梁秋原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35,共2页
楚雄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段是燕山期,晚燕山期后上覆K2—E地层成为新的区域盖层,喜山运动的挤压作用加强或改造了原先形成的圈闭,同时造成油气重新运聚,形成新的油气保存单元。在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楚雄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段是燕山期,晚燕山期后上覆K2—E地层成为新的区域盖层,喜山运动的挤压作用加强或改造了原先形成的圈闭,同时造成油气重新运聚,形成新的油气保存单元。在油气保存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构造特征、含油气系统研究,将楚雄盆地现今油气保存单元划分为:持续型、残留型、改造型及重建型4种基本类型。最后,对各油气保存单元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提出了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盆地 油气保存单元 划分 评价 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赤水地区下侏罗统沉积特征
20
作者 吴海波 黄世伟 +2 位作者 张廷山 谢刚平 张思萍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0-23,共4页
为了弄清四川盆地东南部赤水地区侏罗系下统地层的沉积特征,评价其潜在的含油气性,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室内研究。通过对野外露头和井下资料的系统研究,运用录井、测井及岩石薄片等宏观-微观分析手段,分析了区内下侏罗统的地... 为了弄清四川盆地东南部赤水地区侏罗系下统地层的沉积特征,评价其潜在的含油气性,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及相关室内研究。通过对野外露头和井下资料的系统研究,运用录井、测井及岩石薄片等宏观-微观分析手段,分析了区内下侏罗统的地层划分、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及沉积相等,认为下侏罗统主要属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冲积环境次之。湖泊相可划分为滨湖砂滩相、滨浅湖泥坪相、浅湖碳酸盐岩相和半深-深湖相。大安寨组半深-深湖相暗色泥页岩则是潜在的烃源岩;綦江组-马鞍山组滨湖砂滩相砂岩、东岳庙组浅湖碳酸盐岩相生屑灰岩为潜在的油气储层;珍珠冲组-大安寨组泥页岩可以作为有效区域盖层。认为下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广,厚度大,又发育潜在的生储盖组合,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侏罗统 沉积特征 赤水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