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水平井电阻率测井的井间夹层反演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松 王敏 +1 位作者 田飞 赵磊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1-158,共8页
为了掌握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了井间夹层识别与预测研究。首先,根据岩心资料确定了夹层类型,并结合测井资料建立了夹层识别标准;然后,依据电测井原理构建反演算法,反演得到了水平井井轴外夹层的展布情况。研究发... 为了掌握夹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开展了井间夹层识别与预测研究。首先,根据岩心资料确定了夹层类型,并结合测井资料建立了夹层识别标准;然后,依据电测井原理构建反演算法,反演得到了水平井井轴外夹层的展布情况。研究发现,利用密度相对值与自然伽马相对值交会或补偿中子相对值与自然伽马相对值交会,能够识别研究区2类夹层;反演的钙质夹层厚度绝对误差为0.018 m,泥质夹层厚度绝对误差为0.017 m;钙质夹层较为发育,分布广,厚度变化大;泥质夹层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以顺物源北东向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水平井电阻率反演井轴外夹层的分布,结合直井联合控制确定的夹层井间展布,可以提高夹层井间预测精度,为研究剩余油分布和挖潜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识别 夹层预测 水平井 反演 电阻率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阻气层测井识别和评价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永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7-54,共8页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天然气开发步入中后期,先后出现了一些低电阻率气层(以下简称低阻气层)井。这些低阻气层与水层的电性差异很小,由于缺乏足够的分析化验数据,并且对其成因机理的认识尚不清楚,因而给气层识别带来了困难、对储层... 随着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天然气开发步入中后期,先后出现了一些低电阻率气层(以下简称低阻气层)井。这些低阻气层与水层的电性差异很小,由于缺乏足够的分析化验数据,并且对其成因机理的认识尚不清楚,因而给气层识别带来了困难、对储层产能评价和预测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了给东胜气田后期天然气高效开发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在总结该区低阻气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从分析成因机理入手,开展了低阻气层常规测井识别方法研究,提出了测井曲线重叠法和四孔隙度差值/比值法等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低阻气层成因除了受到泥质分布形式、黏土矿物阳离子附加导电性以及钻井液侵入因素的影响之外,主要还有下述两种影响类型;②一种是由于高孔隙度、高渗透率及高可动水饱和度引起的低阻气层;③另一种则是由于复杂孔隙结构引起的高束缚水(毛细管水)饱和度,束缚水中主要是毛细管水,毛细管水又形成了较好的导电网络,造成储层呈现低电阻率特征。结论认为,采用所提出的常规测井方法来识别低阻气层,解释符合率可以达到83%,识别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电阻率气层 成因机理 测井 曲线重叠法 四孔隙度差值/比值法 气层识别 鄂尔多斯盆地 东胜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井雷达成像测井仪改进及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永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3-259,共7页
传统的测井仪器探测深度基本在3 m以内,大多也没有方位分辨能力,无法实现油气井周围较大范围地层结构与构造的成像,故不能解决隐蔽构造与油气储层的探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将地表地质雷达成像技术移植到测井中,研发了雷达成像测井仪。... 传统的测井仪器探测深度基本在3 m以内,大多也没有方位分辨能力,无法实现油气井周围较大范围地层结构与构造的成像,故不能解决隐蔽构造与油气储层的探测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将地表地质雷达成像技术移植到测井中,研发了雷达成像测井仪。为提高雷达成像测井仪探测深度、方位分辨率和下井深度,采用纳秒脉冲源与定向接收天线对井周地层进行探测和成像,在增大探测距离的同时,兼顾了分辨率;采用磁环和光耦对脉冲板做隔离,有效地压制了噪声;通过在电路外增加保温瓶和优选耐高温元器件提高了仪器的耐高温性能;最后利用模型井对仪器进行了测试和标定,并在3口油井中进行了现场应用。改进后的雷达成像测井仪下井深度可达6 000 m,最大探测深度可达12 m,能够对井周5 m以外孔洞、裂缝进行定位和成像,大大地拓宽了测井技术的横向预测能力。测试与应用结果表明:该仪器能够耐受油井下的高温高压环境,探测深度大且分辨率高,对钻孔周围地层界面、裂缝和孔洞构造成像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成像测井 仪器研发 仪器测试 现场应用 裂缝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致密砂岩储层流体赋存状态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16
4
作者 李功强 陈雨霖 +4 位作者 贾会冲 赵永刚 谢锐杰 刘四洪 李丽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8,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上古生界高产气层与低产气层、(含气)水层共存分布,目前对其气水分布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统计分析了该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的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数据...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十里加汗区带上古生界高产气层与低产气层、(含气)水层共存分布,目前对其气水分布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为此,统计分析了该区上古生界地层水的矿化度、pH值及离子含量等数据,发现该区地层水水型基本为CaCl_2型;进而利用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分类评价结果,厘清了地层水的成因、类型、控制因素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建立了该区气层、水层和干层的测井识别图版,明确了储层流体的赋存状态与分布规律。结论认为:1 CaCl_2型地层水指示该区地层封闭性好,有利于天然气聚集成藏;2该区储层流体存在自由水、毛细管水和束缚水3种赋存状态,自由水主要分布在区带西部,束缚水主要分布在区带东部,而毛细管水则在全区普遍存在;3将所建立的测井识别图版在该区锦86等井进行了应用,识别结果与试气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识别图版能够有效识别气水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十里加汗区带 晚古生代 致密砂岩 储集层流体 赋存状态 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气水层 测井识别图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分析与资源潜力评价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大鹏 白国平 +7 位作者 陆红梅 陶崇智 王一帆 张明辉 王文庸 卢小新 高琳 郭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61-372,共12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 扎格罗斯盆地是全球常规油气资源最富集的前陆盆地。基于最新的数据资料,应用石油地质综合评价和含油气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扎格罗斯盆地的油气分布和主控因素,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评估了油气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并探讨了盆地的油气资源潜力和未来的勘探领域。研究表明,盆地发育6套含油气系统,白垩系/古近系复合含油气系统、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和志留系Gakhum含气系统是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区域上,盆地的油气主要分布于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胡齐斯坦隆起;层系上,油气主要储集于古近系、新近系和白垩系。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坳陷富油、隆起富气"的特征,其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是优质区域盖层、有效烃源岩的展布和新近纪的构造运动。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待发现可采石油、天然气和凝析油的资源量分别为44.6×108t、9.3×1012m3和10.4×108t,合计129.8×108t油当量,最有勘探潜力的成藏组合是二叠/三叠系Deh Ram群、Asmari组和西北侏罗系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含油气系统 资源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杭锦旗探区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功强 贾会冲 +5 位作者 潘和平 谢锐杰 赵永刚 刘四洪 陈雨霖 刘东海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87-59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三眼井断裂带南北两侧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油气运移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断裂带南、北天然气甲烷含量和密度特征的差异,认为断裂...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杭锦旗探区泊尔江海子—三眼井断裂带南北两侧石炭—二叠系的烃源岩、储集层、源储关系、气水分布、油气运移及产能等成藏条件与特征都具有明显的区别。通过分析断裂带南、北天然气甲烷含量和密度特征的差异,认为断裂带以北天然气部分来自于南部。划分了3种不整合面运移通道类型,并通过分析断层特征,明确了南部生成的天然气可以通过不整合面和断层运移至断裂带以北。结合生储盖组合、运移输导等特征,确定了断裂带以南的伊陕斜坡区煤系气源岩与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的成藏组合特点为源储紧邻、广覆式分布,断裂带以北的继承性隆起区,虽本地气源条件较差,但与断裂带以南的源岩区构成侧接式组合。探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准连续—非连续成藏过渡带上,依此建立了"源储紧邻、物性控藏"和"双源供气、圈闭控藏"南北两种不同的天然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杭锦旗探区 石炭—二叠系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测量的页岩气游离吸附比例关系确定--以涪陵页岩气储层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彭真 金武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9期227-232,共6页
对页岩岩心开展了不同条件下饱和油水的核磁共振观测对比研究,并基于饱和油的核磁T_2谱,确定了页岩有机孔中游离空间与吸附空间大小及比例。研究表明:(1)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的润湿性通过饱和油水的核磁响应得到体现,与自吸油状态下的核... 对页岩岩心开展了不同条件下饱和油水的核磁共振观测对比研究,并基于饱和油的核磁T_2谱,确定了页岩有机孔中游离空间与吸附空间大小及比例。研究表明:(1)有机孔隙和无机孔隙的润湿性通过饱和油水的核磁响应得到体现,与自吸油状态下的核磁信号相比,干燥抽真空饱和油页岩的核磁T_2谱在大孔段信号明显增大,反映出干燥后黏土孔喉能够允许更多的油分子进入有机孔中,此时核磁T_2谱主要反映有机孔信号。(2)通过对地层条件下有机孔的模拟计算,确定了游离气和吸附气含量相等时对应的有机孔孔径大小,根据有机孔的核磁连续孔径分布,确定出储层游离气和吸附气所占比例。总体上,优质页岩气储层具有更大的核磁孔径响应分布及游离吸附比,对应着更好的资源潜力和产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孔隙系统 游离吸附比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泥质烃源岩TOC预测模型——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为例 被引量:24
8
作者 王惠君 赵桂萍 +3 位作者 李良 张威 齐荣 刘珺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3-112,共10页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烃源岩评价的重要指标。传统的TOC预测模型有ΔlogR和BP神经网络,但是ΔlogR的拟合精度较低,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预测烃源岩TOC... 总有机碳含量(TOC)是烃源岩评价的重要指标。传统的TOC预测模型有ΔlogR和BP神经网络,但是ΔlogR的拟合精度较低,BP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预测烃源岩TOC的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泥质烃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实验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CNN可用于TOC预测,且预测精度高于ΔlogR和BP神经网络。利用CNN对108口钻井的山1段和太原组泥岩的TOC值进行预测,并结合沉积微相做出TOC平面图,发现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中部的沼泽沉积微相的TOC值较高,分流河道沉积微相的TOC值较低。TOC值的平面分布与沉积微相分布在整体上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显示了CNN方法计算TOC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质烃源岩 TOC 测井 卷积神经网络(CNN) BP神经网络(BP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层水矿化度对含水饱和度精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申辉林 张立旭 +3 位作者 谢莹峰 丁磊 黄洪奎 史安平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8-93,共6页
精确确定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和阿尔奇参数是剩余油饱和度评价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混合液电阻率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当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时,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随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影响了由阿尔奇公式确定的... 精确确定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和阿尔奇参数是剩余油饱和度评价的核心技术,但是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混合液电阻率是动态变化的,同时当地层水矿化度变化较大时,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随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大而增大,影响了由阿尔奇公式确定的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精度。提出首先采用变倍数物质平衡法得到地层混合液电阻率,再利用W-S模型和阿尔奇公式建立动态m、n值计算公式,在求准一系列地质参数的基础上再进行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变倍数物质平衡法能够得到精度较高的混合液电阻率;采用随地层水矿化度变化的m、n值能够显著提高含水饱和度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矿化度 混合液电阻率 阿尔奇公式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