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莉彦 殷荣政 +5 位作者 谭晶 侯钦正 李长金 杨涛 杨卫民 李好义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5,共6页
为深入了解化工产品聚乙烯超细纤维制备现状,从纤维细度出发,对国内外聚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工艺进行综述分析。梳理了凝胶纺丝、闪蒸相分离、静电纺丝、熔喷4条路线的成丝机理、细化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凝胶纺丝中溶胀、溶解行... 为深入了解化工产品聚乙烯超细纤维制备现状,从纤维细度出发,对国内外聚乙烯超细纤维非织造工艺进行综述分析。梳理了凝胶纺丝、闪蒸相分离、静电纺丝、熔喷4条路线的成丝机理、细化方法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剖析了凝胶纺丝中溶胀、溶解行为及高品质凝胶液与超倍拉伸的关联;探讨了闪蒸相分离中的相态变化、超临界CO_(2)“绿色制造”方法;针对聚乙烯非极性、分子量大、黏度高的物性,归纳了使用溶剂、添加导电粒子的溶液电纺以及通过共混小分子极性物质、提高降解温度升温降黏、增设环境温度延长鞭动时间来细化纤维的熔体电纺;分析了工艺参数对共混熔喷后开纤剥离多组分纤维的影响。最后指出使用超临界绿色流体、无卤素环境友好型溶剂等绿色制备方式为未来热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纤维 聚乙烯 相分离 熔喷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降解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郭鹏 徐玮良 +3 位作者 吕明福 徐耀辉 张宗胤 高达利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7,共10页
开发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是解决由传统石油基发泡材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问题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主要类型,接着评述了改性技术对材料流变特性及发泡性能的影响。概述了主要的发泡工艺,并分析了发泡过程中遇... 开发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是解决由传统石油基发泡材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和微塑料问题的重要手段。首先介绍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主要类型,接着评述了改性技术对材料流变特性及发泡性能的影响。概述了主要的发泡工艺,并分析了发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探讨了生物可降解发泡材料的潜在应用领域。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塑料 发泡 改性 循环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的耐候聚丙烯的制备及机理研究
3
作者 赖金梅 郭照琰 +3 位作者 茹越 戚桂村 蔡传伦 宋志海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共5页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 基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微球制备系列耐候聚丙烯样品,研究了改性聚丙烯在人工加速紫外老化前后的相对分子质量、力学性能、黄色指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含量为0.1%时,样品经紫外加速老化后的力学性能保持率很高,与受阻胺光稳定剂改性样品相当;由于马来酸酐交替共聚物的尺寸为400 nm左右,均匀分散在树脂基体中,对紫外光能产生强反射;同时其可以吸收紫外光并以低能蓝光的形式辐射,从而减少紫外光对聚丙烯的破坏,所以其可以在含量较低时,提高基体材料的耐候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酐苯乙烯交替共聚物 聚丙烯 抗紫外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的丙烯聚合动力学研究
4
作者 胡慧杰 李德展 +2 位作者 杜亚锋 赵梦垚 邹发生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9-784,共6页
对自制茂金属聚丙烯MCAT-1催化剂和商品化Ziegler-Natta(Z-N)催化剂的长期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评价了MCAT-1和Z-N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并得到了MCAT-1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动力学参数;考察了MCAT-1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和聚合比之间的关系... 对自制茂金属聚丙烯MCAT-1催化剂和商品化Ziegler-Natta(Z-N)催化剂的长期聚合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评价了MCAT-1和Z-N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并得到了MCAT-1催化剂的初期聚合动力学参数;考察了MCAT-1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和聚合比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与Z-N催化剂相比,MCAT-1催化剂后期聚合反应速率衰减更慢;在聚合反应初期,MCAT-1催化剂的初始反应速率受聚合温度的影响,并随时间呈快速衰减趋势,规律符合Arrhenius方程;聚合物表面形貌随聚合比增加而呈阶段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 丙烯聚合反应 动力学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滤膜在医用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慕华 张建华 +3 位作者 吕静兰 奚振宇 潘国元 刘轶群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1,共7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对生命健康的关注,超滤膜在医用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超滤膜在生物、医用制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详细总结了超滤膜在血液透析过滤、除病毒过滤、中药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相关膜的结...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社会对生命健康的关注,超滤膜在医用领域的需求日益增长,近年来,超滤膜在生物、医用制品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详细总结了超滤膜在血液透析过滤、除病毒过滤、中药分离领域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了相关膜的结构特点和要求,对比分析了超滤膜在不同应用场景下重点关注的技术效果。基于此,可以认为,超滤膜膜孔结构的调控、降低溶出以及提高膜抗污性能是超滤膜在医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亲水改性是提高膜抗污染性能的主要技术手段,但与此同时引入的亲水性聚合物洗脱是溶出物的主要来源。将亲水聚合物交联或接枝共聚是解决溶出问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滤膜 除病毒过滤 蛋白分离 中药分离 抗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静电纺PBST超细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正 李方全 +2 位作者 祝桂香 郭敏 王颖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利用溶液静电纺丝法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聚合物在单一溶剂体系二氯甲烷(DCM)和双组分溶剂体系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可纺性,探讨了聚合物溶液浓度、供液速度、溶剂比例等纺丝参数对PBST纳米纤... 利用溶液静电纺丝法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聚合物在单一溶剂体系二氯甲烷(DCM)和双组分溶剂体系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可纺性,探讨了聚合物溶液浓度、供液速度、溶剂比例等纺丝参数对PBST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通过加入四正丁基氯化铵(TBAC)有机盐,实现了PBST纳米纤维的进一步细化,并研究了不同比例TBAC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助剂作用。结果表明,TBAC的加入可以大幅增加聚合物纺丝溶液的导电性,提升PBST的可纺性,并显著降低PBST纳米纤维直径。同时,对所制备的溶液静电纺PBST纳米纤维材料的空气过滤性能也进行了初步探究。在PBST质量浓度为5%,溶剂体系为DCM/DMF(质量比7/3),PBST和TBAC质量比为4/1时,PBST纤维最细,平均直径可达到65 nm;在PBST质量浓度为8%,溶剂体系为DCM/DMF(质量比7/3), PBST和TBAC质量比为16/1时,PBST纳米纤维材料滤效达到99.98%,滤阻236.9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纳米纤维材料 溶液静电纺丝工艺 超细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灌流用高分子微球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赵晓欢 侯丹丹 +3 位作者 祁丽亚 邓静倩 王岩森 王春堯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3,共8页
清除过量的毒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至关重要。血液灌流技术是清除毒素的有效方式之一,清除效果主要取决于灌流器中填充的吸附剂。高分子微球吸附剂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一大主流。传统吸附剂存在吸附效率不足、安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 清除过量的毒素对于相关疾病的缓解与治疗至关重要。血液灌流技术是清除毒素的有效方式之一,清除效果主要取决于灌流器中填充的吸附剂。高分子微球吸附剂是血液灌流吸附剂的一大主流。传统吸附剂存在吸附效率不足、安全性有待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兼具良好血液相容性、高吸附性与选择性的吸附剂。重点总结了当前高分子微球吸附剂对不同毒素(胆红素、低密度脂蛋白、蛋白结合类毒素、炎症因子)分子的清除进展,同时对血液灌流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 血液灌流 吸附 高分子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S04对熔体微分电纺聚乳酸纤维的增强改性研究
8
作者 李万隆 杨卫民 +5 位作者 王朔 李长金 张杨 谭晶 阎华 李好义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引入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成核剂CH-S04用于提高增强聚乳酸(PLA)超细纤维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纺丝温度、纺丝电压条件下PLA/CH-S04纤维膜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和CH-S04在多级牵伸工艺中的作用机理,并对PLA/CHS04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 引入一种有机无机复合成核剂CH-S04用于提高增强聚乳酸(PLA)超细纤维力学性能。研究了不同纺丝温度、纺丝电压条件下PLA/CH-S04纤维膜的非等温结晶行为和CH-S04在多级牵伸工艺中的作用机理,并对PLA/CHS04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当纺丝温度为220℃、纺丝电压为50 kV时,PLA/CH-S04纤维膜的结晶度分别达到最大值26.61%和32.32%,较于纯PLA纤维膜结晶度分别提升18.02%和23.73%;在不同的纺丝接收形式中,施加电压与气流辅助并且用辊子收集,CH-S04对PLA的结晶性能提升效果最佳,结晶度为36.66%,较于纯PLA纤维膜结晶度提升了28.07%;当纺丝温度为240℃,纺丝电压为50 kV时,PLA/CH-S04纤维膜拉伸强度为12.33 MPa,较于纯PLA纤维膜提高1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聚乳酸 熔体 结晶度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聚乙烯醇熔融共挤出流延及其双向拉伸研究
9
作者 卢洪超 徐萌 +5 位作者 权慧 白弈青 赵雅超 徐凯 高达利 张师军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59,共8页
利用塑料改性技术及薄膜加工技术开发了共挤流延用改性聚乙烯醇树脂及高阻隔性聚乙烯醇基多层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多羟基改性剂分子与聚乙烯醇(PVA)的羟基形成氢键作用,破坏了PVA原有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降低聚乙烯醇熔点的同时破坏... 利用塑料改性技术及薄膜加工技术开发了共挤流延用改性聚乙烯醇树脂及高阻隔性聚乙烯醇基多层复合薄膜。结果表明,多羟基改性剂分子与聚乙烯醇(PVA)的羟基形成氢键作用,破坏了PVA原有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降低聚乙烯醇熔点的同时破坏聚乙烯醇的结晶,进而实现了聚乙烯醇的热塑性加工,随着改性剂含量的增加,改性聚乙烯醇树脂的熔点降低,结晶度降低,熔融指数显著增加;所获得的改性PVA树脂与聚丙烯(PP)实现了稳定的熔融共挤出流延,并且进一步通过平面双向拉伸技术对PP/PVA多层复合膜进行高性能化,PP/PVA多层复合膜在分步双向拉伸时的最大拉伸倍数为5.5×7.5,经过双向拉伸后可获得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优异的双向拉伸(BO)PP/PVA多层复合膜,随着改性剂含量的增加,薄膜的氧气透过量增加,拉伸强度降低,水蒸气透过量基本与BOPP薄膜一样。该薄膜在阻隔性包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聚乙烯醇 多羟基改性剂 熔融共挤出流延 双向拉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氧化偶联床层控温与撤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丁晟哲 武洁花 +2 位作者 李蔚 白杰 刘东兵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6-693,共8页
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和强放热问题,实现工业化存在极大挑战。综述了OCM反应控制放热的工艺与移除热量的技术,从控制放热的角度,调节氧气稀释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度氧化导致的催化床层热点;使用其他氧化性气体或... 甲烷氧化偶联(OCM)反应由于反应温度较高和强放热问题,实现工业化存在极大挑战。综述了OCM反应控制放热的工艺与移除热量的技术,从控制放热的角度,调节氧气稀释浓度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深度氧化导致的催化床层热点;使用其他氧化性气体或者催化剂晶格氧代替氧气进行OCM反应,可有效控制放热并提高乙烷乙烯选择性。从撤热的角度,使用高热导率的载体制备整体型催化剂,可以削弱床层热点;将OCM与甲烷重整等吸热反应耦合,既可通过热交换降低温升,还能兼顾OCM尾气处理等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氧化偶联 乙烯 床层热点 撤热 整体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梨醇脱水合成异山梨醇的催化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周昊 冯再兴 +3 位作者 贺黎明 杜超 王瑞璞 刘青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64,I0004,I0005,共13页
随着石油资源供应紧张与能源转型,可再生生物基化学品及其衍生物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异山梨醇作为一种生物基功能性二元醇,有望作为石油基原料替代品,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等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酸催化的山梨醇脱水环化反应是合成异山梨醇... 随着石油资源供应紧张与能源转型,可再生生物基化学品及其衍生物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异山梨醇作为一种生物基功能性二元醇,有望作为石油基原料替代品,广泛应用于聚合物等领域,近年来备受关注.酸催化的山梨醇脱水环化反应是合成异山梨醇的核心步骤,多种适用于糖醇脱水的催化剂体系被探索出来.综述了近年来已报道的均相与非均相酸性催化剂体系,介绍了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剂的特点,讨论了不同催化体系的优缺点,并对山梨醇脱水合成异山梨醇的催化研究和工艺开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山梨醇 催化脱水 生物基化学品 均相催化剂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载荷法评价聚乙烯管材料耐疲劳失效性能的研究
12
作者 胡砚磊 孙晋 +3 位作者 胡法 武志军 李玉娥 吴孝翰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5,共7页
采用循环载荷缺口圆棒(CRB)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乙烯(PE)管材料的耐疲劳失效性能,并考察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样品尺寸、应力范围、频率、载荷比和温度等因素对材料失效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塑制样的PE管材料在CRB试验中的耐疲劳性... 采用循环载荷缺口圆棒(CRB)试验方法研究了聚乙烯(PE)管材料的耐疲劳失效性能,并考察了不同样品制备方式、样品尺寸、应力范围、频率、载荷比和温度等因素对材料失效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压塑制样的PE管材料在CRB试验中的耐疲劳性能优于管材挤出样品;随着样品直径的增加,断裂循环次数显著减少;应力范围增大也会导致断裂循环次数减少,并在应力范围达到16 MPa时出现脆韧转变现象;试验频率的提高使试样断裂循环次数减少;而载荷比的增加则导致样品断裂循环次数上升;温度升高会引起试样断裂循环次数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管材料 疲劳 耐慢速裂纹增长 循环载荷缺口圆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高附加值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研究进展
13
作者 韩鑫宇 师慧敏 +3 位作者 安欣 杨金彪 张作峰 伊卓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1-707,共7页
总结了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及绿色氧化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甘油高附加值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的不同合成工艺方案及其应用情况。介绍了国内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发展趋势,为甘油的高附加值研究及... 总结了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及绿色氧化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近年来国内外甘油高附加值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的不同合成工艺方案及其应用情况。介绍了国内甘油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所面临的困难及其发展趋势,为甘油的高附加值研究及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了开发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 催化氧化 绿色氧化应用 合成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研究进展
14
作者 吴三民 刘东兵 +2 位作者 刘晓玲 张丽娜 李蔚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3-548,共6页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单体,有多种工业制备路线,主要是丙酮氰醇法、乙烯法和异丁烯法,其中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是异丁烯法制备路线的关键步骤之一。综述了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 甲基丙烯酸甲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单体,有多种工业制备路线,主要是丙酮氰醇法、乙烯法和异丁烯法,其中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是异丁烯法制备路线的关键步骤之一。综述了甲基丙烯醛氧化制甲基丙烯酸的反应机理及其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催化剂发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丙烯醛 甲基丙烯酸 反应机理 杂多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硅橡胶/甲基硅橡胶增韧PA6/CF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15
作者 张伟臻 张琦 +2 位作者 李源 卢咏来 张师军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1,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环氧化硅橡胶/甲基硅橡胶(ESR-5/PDMS)增韧聚酰胺6/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ESR-5/PDMS复配增韧体系中环氧基团含量对PA6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冲击性能、耐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韧复配体系中ESR-5和P...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环氧化硅橡胶/甲基硅橡胶(ESR-5/PDMS)增韧聚酰胺6/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了ESR-5/PDMS复配增韧体系中环氧基团含量对PA6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冲击性能、耐热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增韧复配体系中ESR-5和PDMS各为10份时,通过原位接枝反应提高了硅橡胶与PA6的界面作用力,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冲击和抗损伤能力,23、-20、-60℃的缺口冲击强度相较于PA6/CF复合材料分别提高了73.6%、178.0%、196.8%,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并且最大程度地降低弹性体的引入使体系力学性能下降的影响;同时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能,ESR-5/PDMS增韧体系为碳纤维增强聚酰胺6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化硅橡胶 聚酰胺6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增韧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16
作者 陈茜 王湘 +1 位作者 姜超 高达利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8,共7页
回顾了近期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研究进展及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不同接枝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并对其应用进行简单分类。指出PP-g-MAH可以作为相容剂、黏结剂及偶联剂以扩展聚丙烯的应用范围。最后提出,今后采用复合接... 回顾了近期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研究进展及改性方法,重点介绍了不同接枝方法的发展历程及其优缺点,并对其应用进行简单分类。指出PP-g-MAH可以作为相容剂、黏结剂及偶联剂以扩展聚丙烯的应用范围。最后提出,今后采用复合接枝手段或成为提高接枝产物性能的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马来酸酐 接枝方法 工艺研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聚烯烃中挥发性有机物溯源及处理技术研究
17
作者 郑宇琨 康鹏 +1 位作者 辛琦 高达利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3,共10页
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在其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烷烃、烯烃、醛、酮、醇、醚和苯系物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溯源并脱除VOCs已成为废旧聚烯烃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前提。综述了聚烯烃制品... 以聚乙烯和聚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为目前使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之一,在其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烷烃、烯烃、醛、酮、醇、醚和苯系物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溯源并脱除VOCs已成为废旧聚烯烃高值化利用的关键前提。综述了聚烯烃制品中VOCs的组成及精准评价方法,详细介绍了聚烯烃材料及(再)加工过程中产生的VOCs脱除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VOCs处理工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烯烃 聚乙烯 聚丙烯 挥发性有机物 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结晶软化煤制甲醇气化灰水研究
18
作者 任烽瑜 张新妙 +2 位作者 章晨林 赵冲 栾金义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3-188,共6页
采用诱导结晶法软化煤制甲醇气化灰水,研究了不同诱导晶种(石榴石、方解石、石英砂等)及其加入量(2.5、4.0、5.0、6.0、7.5 g/L)、pH、药剂NaAlO_(2)、搅拌速度(100、200、300、400、500 r/min)对煤制甲醇气化灰水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 采用诱导结晶法软化煤制甲醇气化灰水,研究了不同诱导晶种(石榴石、方解石、石英砂等)及其加入量(2.5、4.0、5.0、6.0、7.5 g/L)、pH、药剂NaAlO_(2)、搅拌速度(100、200、300、400、500 r/min)对煤制甲醇气化灰水软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石榴石作为诱导晶种,在pH 11、石榴石和NaAlO_(2)投加量为6.0 g/L和0.1 g/L、搅拌速度300 r/min、结晶时间1 h下,总硬度由670 mg/L降至19 mg/L,去除率达到97.16%,全硅(以SiO_(2)计)由180 mg/L降至24 mg/L,去除率达到86.67%。通过SEM-EDS表征发现,石榴石表面负载了CaCO_(3)、Mg(OH)_(2)及硅铝酸盐结晶,证实通过提供异相成核位点,有效实现了对煤气化灰水中钙镁离子、硅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结晶 硬度 石榴石 软化 气化灰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耐热改性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朝旭 李长金 +2 位作者 李杰 刘曼怡 郭子芳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6,共4页
为了克服聚乳酸(PLA)材料耐热性能不足影响制成品使用的问题,综述了PLA的耐热改性技术,包括共混改性、立体异构改性、热处理和协同改性等方法,还提供了具体的改性实例,以展示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聚乳酸 耐热改性 共混改性 立体异构改性 热处理 结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Co/Zn-ZIFs中C_(3)H_(6)和C_(3)H_(8)吸附和扩散行为分子模拟研究
20
作者 齐昊 王玉杰 +3 位作者 李申辉 邹琦 刘轶群 赵之平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3-2326,共14页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 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构建出11种双金属有机框架Co/Zn-ZIFs分子模型(1#、2#、3#等),每一种模型各窗口结构相同,采用巨正则蒙特卡罗的方法研究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的吸附性能,通过吸附热分布、吸附位点、弱相互作用、静电势及差分电荷密度等方法分析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上吸附机理,并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了C_(3)H_(6)、C_(3)H_(8)分别在Co/Zn-ZIFs窗口处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C_(3)H_(6)、C_(3)H_(8)在Co/Zn-ZIFs上的吸附主要作用在配体咪唑环与甲基附近;一定范围内,升高温度、降低压力均有利于实现优先吸附C_(3)H_(8),在环境温度为323 K,环境压力为0.5 bar下,3#Co/Zn-ZIFs的C_(3)H_(8)对C_(3)H_(6)的理想吸附选择性最高,为1.25。C_(3)H_(6)、C_(3)H_(8)在6#Co/Zn-ZIFs窗口处扩散自由能差值最大,为14.60 kJ/mol,C_(3)H_(6)、C_(3)H_(8)自扩散系数分别为3.910×10^(-10)和1.445×10^(-12),C_(3)H_(6)/C_(3)H_(8)理想扩散选择性最高,为270.59。对于相同金属比例的不同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当占比少的金属原子呈相间分布时,C_(3)H_(6)、C_(3)H_(8)的扩散自由能最大,且C_(3)H_(8)与C_(3)H_(6)的扩散自由能差值变大,从而提升了C_(3)H_(6)/C_(3)H_(8)分离选择性。对于不同金属比例的Co/Zn-ZIFs分子模型,具有相近的C_(3)H_(6)吸附量和C_(3)H_(8)吸附量,随着Co/Zn比例上升,C_(3)H_(8)、C_(3)H_(6)分子的扩散自由能均逐渐增大,扩散阻力增大。结果对分析Co/Zn-ZIFs分离C_(3)H_(6)/C_(3)H_(8)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拟 Co/Zn-ZIFs C_(3)H_(6)/C_(3)H_(8) 吸附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