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治理中的智能监测技术探索与研究——以新都区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
1
作者 蔡志丹 《绿色中国》 2025年第5期161-163,共3页
本文以新都区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深入探索智能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其技术架构、系统功能与实施效果。通过本项目实践,智能监测技术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与案例分析。本文旨... 本文以新都区某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例,深入探索智能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其技术架构、系统功能与实施效果。通过本项目实践,智能监测技术不仅提升了治理效率,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与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生态环境治理领域的学者与实践者提供参考与借鉴,共同推动智能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智能监测技术 应用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公园“树岛”景观施工中的生态平衡构建策略
2
作者 陈睿鹤 刘诗雨 李孟轩 《现代园艺》 2025年第10期170-171,174,177,共4页
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文、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分析了“树岛”景观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湿地公园“树岛”景观施工中生态平衡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湿地公园“树岛”景观施工提供科学指导,... 阐述了湿地公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包括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和水文、提供生态服务等方面,分析了“树岛”景观对生态平衡的影响,并提出湿地公园“树岛”景观施工中生态平衡的构建策略,以期为湿地公园“树岛”景观施工提供科学指导,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树岛景观 生态平衡 施工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界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协同治理策略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俊杰 何寿奎 梁功雯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 针对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的横向治理评估体系不完善、治理主体主动施策意愿低的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改善、生态价值实现角度探索治理主体协同决策的动力机制。分别构建Nash非合作博弈、Stackelberg主从博弈以及协同合作博弈模型,分析流域上下游政府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策略,并建立基于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变化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发现:在非协同合作下,上下游政府努力程度不足;协同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比非协同合作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上下游政府自发达成协同合作比较困难,通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促进上下游达成合作并能提高跨界流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效益。研究成果可为跨界流域府际合作机制的构建及横向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流域 生态环境脆弱性 横向生态补偿 协同治理 决策行为博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链城镇黑臭河涌污染综合整治方案——以石马河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陈伟 《绿色科技》 2021年第8期98-99,共2页
指出了城镇黑臭河涌污染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容市貌,还会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石马河黑臭河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为例,阐述了城镇黑臭河涌治理工作的必要性,针对污染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为其他城镇的黑臭河涌... 指出了城镇黑臭河涌污染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市容市貌,还会给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以石马河黑臭河涌污染综合治理工作为例,阐述了城镇黑臭河涌治理工作的必要性,针对污染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治理措施,为其他城镇的黑臭河涌综合治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 黑臭河涌 生态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矿区土壤中镉铅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及数值模拟
5
作者 李嘉欣 熊媛 +3 位作者 聂开 杨卫春 徐浩 汪其明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209,共9页
为探究典型矿区土壤中镉铅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规律,选择湖南省某铅锌金属矿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铅锌多金属尾矿渣为污染源,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典型金属矿区土壤中镉(Cd)和铅(Pb)的水平迁移规律。结果表... 为探究典型矿区土壤中镉铅随地表径流迁移特征规律,选择湖南省某铅锌金属矿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以铅锌多金属尾矿渣为污染源,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探究典型金属矿区土壤中镉(Cd)和铅(Pb)的水平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强度和土壤坡度对土壤侵蚀量和地表径流总量的影响显著,降雨强度的影响(相关系数为0.737)明显高于土壤坡度的影响(相关系数为0.649)。Cd和Pb主要以颗粒态形式迁移。当降雨强度从40 mm/h增加到120 mm/h时,Cd和Pb在地表径流中的迁移量分别增加了142.61μg(增幅354.8%)和22399.75μg(增幅438.1%);当土壤坡度从5°增加到25°时,Cd和Pb的迁移量分别增加了87.60μg(增幅191.9%)和9133.45μg(增幅78.2%)。采用HYDRUS-2D模型对矿区土壤中Cd、Pb的水平迁移进行的模拟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对模型输出的影响最显著。水平迁移试验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显示,平均决定系数R^(2)为0.63,平均均方根误差RMSE为0.527。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重金属 迁移 HYDRU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创造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管理模式优化研究——以深莞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范乔乔 张阳 +2 位作者 孔德安 杨文斌 田鸣 《水利经济》 2023年第2期68-77,96,共11页
在全国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对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创造视角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更加关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传统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 在全国大力发展生态文明背景下,生态产品价值对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产品价值创造视角下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更加关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而传统的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在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创造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如协同治理的缺失、源头治理的忽视、施工效率的低下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生态产品价值挖掘的充分性与高效性。文章基于系统均衡理论,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所开展的深莞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项目为例,总结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管理模式经验,并提出科学顶层设计、完善实施路径、创新项目实施模式三个维度的优化措施,助力流域提高生态产品供给量,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流域综合治理目标。以生态产品价值创造的视角研究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效益,进一步深化了流域综合治理理论的发展,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可参考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创造 流域综合治理 项目管理 顶层设计 技术体系 实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洲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蒋自胜 李斌 +3 位作者 吴基昌 唐涛 李慧 徐浩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7,共8页
评价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茅洲河流域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建议。对水环境治理初期(2016年5月)和治理期间(2018年8月)茅洲河流域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选取44个采样点,覆盖茅洲河流域的干流以及主要支流,以获取... 评价水环境治理工程对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为茅洲河流域进一步的生态修复工作提出建议。对水环境治理初期(2016年5月)和治理期间(2018年8月)茅洲河流域水生态状况进行调查,选取44个采样点,覆盖茅洲河流域的干流以及主要支流,以获取的样本和水质理化数据,对比分析水质、底栖动物群落、浮游藻类及大型水生植物群落变化。结果显示,治理期间茅洲河流域水体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和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降低了41.2%、50.6%和66.7%,溶解氧(DO)平均浓度升高了130.8%;底栖动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了53.6%,耐污种类的密度和优势度降低,并在部分样点新增敏感性较高的蜉蝣目、鞘翅目、毛翅目和半翅目水生昆虫类群。大型水生植物种类和分布范围明显增加,流域内分布有挺水植物24种、沉水植物4种、漂浮植物2种、浮叶植物1种。Palmer藻类污染指数指示为重污染的样点减少了56.3%,中污染样点增加了16.3%,轻污染的样点增加了40.0%。BMWP指数评价结果也有好转,最高得分为49。研究表明,治理后的茅洲河流域水污染程度降低,生态环境状况总体有所好转,但流域生态健康状况仍然较差,需进一步开展系统的流域生态修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应 环境治理 生物评价 茅洲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温热化学储热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秋宇 李文涛 +4 位作者 李竺豫 张怡 李胜 高丽娟 李凯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0,共9页
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瞬时性、不稳定性以及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储热温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高效长时储热,可以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的中高温热能,并满足用户侧的波动需求。针对工... 可再生能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瞬时性、不稳定性以及供应与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热化学储热技术具有储能密度大、储热温度高等特点,能够实现高效长时储热,可以将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稳定的中高温热能,并满足用户侧的波动需求。针对工作温度范围为400~1 100℃的中高温热化学储热材料,阐述了其分类、基本原理和特点,系统总结了碳酸盐、氢氧化物、氧化物、金属氢化物、氨和甲烷等典型热化学储热材料及其储热性能,分析了其结构定向调控及改性方法,并对典型的工程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固-气和气-气反应体系的反应器设计及系统集成的研究进展,并针对优质热化学储能材料在开发及工业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储热 中高温 储热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范炜林 王闻 +3 位作者 余艳鸽 亓伟 王树加 孔德安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生物质活性炭是一种功能性多孔碳材料,以高碳生物质资源作为原料,经炭化、活化加工制成,具有原料来源广、表面官能团与孔结构丰富、吸附性能与改性潜力优良等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功能多样的活性炭,实现了活性炭在... 生物质活性炭是一种功能性多孔碳材料,以高碳生物质资源作为原料,经炭化、活化加工制成,具有原料来源广、表面官能团与孔结构丰富、吸附性能与改性潜力优良等特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功能多样的活性炭,实现了活性炭在多种有机废水处理场景的应用,对有机废水的处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综述了活性炭制备过程中常用的炭化和活化方法,对比分析了表面酸碱改性、氧化与还原改性、金属负载改性、微生物负载改性等活性炭改性方法,总结了活性炭在吸附净化、絮凝沉降、厌氧消化、生物滤池与人工湿地过滤等有机废水处理场景的应用,并对活性炭制备技术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有机废水 化学需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蓄池综合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雅丽 朱一松 +5 位作者 徐浩 侯志强 商放泽 史运通 刘炳义 方敏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2,共4页
合流制溢流与降雨初期的径流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调蓄池可以将降雨径流截流并滞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这是一种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国各地逐步建起了调蓄池并投入运行,然而缺乏... 合流制溢流与降雨初期的径流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水质的主要因素。调蓄池可以将降雨径流截流并滞后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这是一种控制城市径流污染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中国各地逐步建起了调蓄池并投入运行,然而缺乏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已建调蓄池进行评估。围绕调蓄池在污染减排指标、排涝能力指标、截流能力指标、利用效率指标、综合感官指标等方面的作用,构建了一套调蓄池综合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并用于调蓄池建设与数据监测较完善的深圳市龙岗区丁山河流域调蓄池评估。结果表明,在多种设计降雨量和实测降雨量工况下,使用该指标体系能够简单直观地对调蓄池削减污染、调蓄水量等作用进行较客观的评估,为全面定量分析调蓄池的综合环境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蓄池 综合环境效益 指标体系 丁山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中心理论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探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粤 《现代园艺》 2021年第10期148-149,共2页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很大提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分析A市水体治理基本情况,探究A市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治水的主导地位、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的参与推动作用,强化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能...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有很大提升。从多中心治理理论视角,分析A市水体治理基本情况,探究A市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治水的主导地位、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主体的参与推动作用,强化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能力,为我国城市水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提供参考[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理论视角 城市水环境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森林小流域径流氮磷输出负荷及水源解析
12
作者 徐国策 张腾飞 +3 位作者 蒲艺凡 李婧 谷丰佑 王斌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4-805,共12页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改变了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对次降雨事件中的氮磷输出负荷有着极大影响。以陕西黄陵地区南峪口森林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场降雨事件(中雨、大雨和暴雨)下不同水体的水质和氢稳定同位素监测数据,使用端元混合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分析了不同降雨事件下流域氮磷输出负荷,并确定了不同径流来源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雨、大雨和暴雨事件下,总氮(TN)输出量分别为12.90、110.95和208.01 kg,总磷(TP)输出量分别为0.43、2.15和6.35 kg;中雨事件下的事件前水(流域前期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0.05%和7688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64.80%和20929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69.48%和49794 m^(3);中雨事件下的事件水(雨水)对河道总流量的贡献率和贡献量分别为9.95%和849 m^(3),大雨事件下分别为35.20%和11347 m^(3),暴雨事件下分别为30.52%和21871 m^(3);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判定系数均在0.8以上,模拟精度良好;次降雨事件下,径流来源可以表征淋溶作用和冲刷作用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流失 径流组分 总氮 总磷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水源解析 端元混合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协同关系——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为例
13
作者 王正发 刘昆让 +6 位作者 侯精明 刘立军 平扬 陈晨宇 张振洲 徐浩 陈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 以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区域及天福和园小区为例,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构建研究区域降雨径流及非点源污染负荷计算模型,并设计9种降雨重现期及5种雨峰系数条件下的45场降雨工况,以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的协同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降雨重现期的降雨强度和降水量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及污染物负荷削减率均呈现递减的趋势,且均在雨峰系数为0.5时下降幅度最为显著;在不同雨峰系数条件下,沣西新城区域和天福和园小区的径流控制率与4种污染物负荷削减率随降雨重现期的变化基本一致,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下也保持着较好的线性拟合关系,且拟合曲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协同系数均大于0.931,表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径流控制率与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之间具有高度的定量协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空间尺度 拟合函数 协同系数 SWMM模型 径流控制 污染物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涪城一号雷达卫星和视觉测量技术的土石坝变形监测应用研究
14
作者 钟益斌 陈意良 +3 位作者 陈有琰 张东东 陈力 向钊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51-154,共4页
我国水库土石坝数量多,且工程设施老化、运行管理较为薄弱等情况长期存在,需要更高的安全防护等级。本文利用新近采集的涪城一号影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InSAR分析技术对水库土石坝进行表面变形监测,同时采用视觉测量技术开展实时位移监测... 我国水库土石坝数量多,且工程设施老化、运行管理较为薄弱等情况长期存在,需要更高的安全防护等级。本文利用新近采集的涪城一号影像数据,采用时间序列InSAR分析技术对水库土石坝进行表面变形监测,同时采用视觉测量技术开展实时位移监测,实现InSAR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和视觉测量高频次、高精度、低成本观测优势的结合。以龙口水库主坝为例,分析结果表明涪城一号和视觉测量系统获取的大坝变形监测序列均较为稳定,与GNSS观测数据较为一致,表明两种观测手段的监测结果均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城一号 INSAR 视觉测量 土石坝 变形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WMM-PSO的污水泵站联合优化调度决策系统研究
15
作者 杨朝彬 朱一松 +4 位作者 何媛滨 李水兵 石诚彬 徐星 刘炳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5-200,共6页
污水泵站群的联合优化调度对城市污水系统运行管理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基于排水系统机理模型与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污水溢流量控制、泵站运行节能降耗以及检修便利等多样化需求,研发了一种污水泵站联合... 污水泵站群的联合优化调度对城市污水系统运行管理的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方法,基于排水系统机理模型与启发式优化算法,针对污水溢流量控制、泵站运行节能降耗以及检修便利等多样化需求,研发了一种污水泵站联合优化调度决策系统。采用城市排水管网模型SWMM构建污水系统水动力与水质模型,基于粒子群算法(PSO)建立优化调度模型,采用两级筛选机制保证寻得全局最优可行解,对优化调度前后泵站群的运行总能耗与调控方案的复杂度进行对比,为污水系统厂网的一体化调度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MM 粒子群算法 模型预测控制 联合优化调度 溢流污染控制 节能降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淤底泥处置全过程氮释放特征及尾水控制研究
16
作者 徐家欣 何云峰 +5 位作者 刘东升 王智源 严晗璐 李嘉荣 王冬梅 石一凡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176,共15页
清淤底泥处置过程中尾水的达标排放是生态清淤工程的关键环节。目前,尾水达标排放主要依赖末端治理,而对底泥处置全过程“湖泊-进泥口-储泥池-加药池-沉淀池”中污染物释放特征与水质变化的认识相对不足。依托滆湖生态清淤一期工程,以... 清淤底泥处置过程中尾水的达标排放是生态清淤工程的关键环节。目前,尾水达标排放主要依赖末端治理,而对底泥处置全过程“湖泊-进泥口-储泥池-加药池-沉淀池”中污染物释放特征与水质变化的认识相对不足。依托滆湖生态清淤一期工程,以氮污染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多频次监测、采样及室内试验,对底泥处置全过程中的氮释放特征及水质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清淤底泥初入储泥池时,孔隙度增大且泥水还原性强,成为氮释放的热点区域;从储泥池前端至末端,随着溶解氧水平的逐渐升高和颗粒粒径的沿程减小,沉积物氮释放能力逐渐降低;进入加药池-沉淀池阶段,氮释放水平相较于储泥池末端有所回升,归因于加药处理后泥-水界面氮浓度梯度的增大。上覆水总氮、硝态氮浓度沿程呈现累积效应,而氨氮浓度则先升后降,归因于后端水体透明度升高,氨氮经硝化作用逐渐转化为硝态氮。沉淀池的加药处理和自然沉降能够改善尾水水质,但硝态氮和总氮浓度仍然超标,且固体悬浮物浓度间歇性超标。储泥池前端初期时氨氮和总氮释放潜力(4.64 mg/(dm^(2)·d)和3.52 mg/(dm^(2)·d))分别是储泥池末端的3.60倍和3.26倍。通过将储泥池前端封闭静置164 h,可使水体总氮负荷(2018.52 mg/L)降低30%~50%,若辅以植被种植等措施进行综合处理,可实现后续尾水达标排放。研究结果可为河湖清淤底泥处置过程中尾水达标排放研究提供支持,为河湖生态清淤工程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淤底泥 全过程处置 沉积物氮释放 上覆水水质 尾水达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深圳茅洲河生态状况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斌 李先福 +6 位作者 唐涛 敖偲成 胡建成 谭路 吴基昌 李慧 蔡庆华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2-68,共7页
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研究基于2018年春季深圳市茅洲河水系调查数据,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从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耐污能力、功能摄食类群等... 对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几乎不存在常规参照点的城市河流开展生态评价存在很多困难。研究基于2018年春季深圳市茅洲河水系调查数据,用水体理化指标聚类法确定参照组、受损组样点,从底栖动物多样性、群落结构、耐污能力、功能摄食类群等角度确定候选参数,筛选出核心参数构建底栖生物完整性指数(Benthic 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B-IBI)评价其生态状况。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2个分类单元,虽然茅洲河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差,聚类分析仍然能将水质相对较好和较差的样点分成不同组。大型底栖动物以颤蚓和摇蚊等耐污种为主,大型底栖动物总分类单元数和集食者分类单元数对水环境变化较敏感。用这2个参数构建的B-IBI对各点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价表明:12个位于干、支流上游或水库出水口附近的样点生态状况达到“好”等级;7个位于干流下游和汇入干流下游河段的支流样点为“差”,其他15个样点为“中”。NH_(3)^(-)N、TN、PO_(4)^(-)P和COD对B-IBI有显著负影响,DO浓度对B-IBI有显著正影响。建议参照“好”等级样点的生态状况确定茅洲河现阶段修复目标,并以水质提升作为当前首要修复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 生态评价 城市河流 茅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茅洲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炯 吴基昌 +7 位作者 宋林旭 李斌 纪道斌 阮洲 何金艳 许杨 石浩洋 李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1-5,64,共6页
为探究茅洲河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2018年对茅洲河流域31个样点的水文、水质、地貌形态、水生生物和社会功能等指标所做的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1个样点中,有19.35%... 为探究茅洲河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通过2018年对茅洲河流域31个样点的水文、水质、地貌形态、水生生物和社会功能等指标所做的调研,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并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1个样点中,有19.35%为健康,61.29%为亚健康,16.13%为脆弱,3.23%为病态.茅洲河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总体处于亚健康,最高分为4.32,在茅洲河12(MZH12);最低分为1.98,在排涝河(PLH).茅洲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存在较强的空间差异性和干支流差异性,整体看来上游好于下游,干流好于支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健康评价 层次分析法 空间差异性 干支流差异性 茅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茅洲河流域河流类别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盼 吴基昌 +7 位作者 宋林旭 纪道斌 李斌 李亚莉 冯发堂 张必昊 陈一迪 方娇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18,24,共7页
针对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退化的问题,根据茅洲河河流的生境破坏和退化的特点,以改善茅洲河流域现状为目标,在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已有成功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选取水文、水质、地貌结构、生物4个一级指标,并筛选12个二级指... 针对茅洲河流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和退化的问题,根据茅洲河河流的生境破坏和退化的特点,以改善茅洲河流域现状为目标,在河流生态修复研究和已有成功的工程实践的基础上,选取水文、水质、地貌结构、生物4个一级指标,并筛选12个二级指标,构建河流分类和标准体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具有相同特征的河段,针对不同特征类别提出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给出综合性的修复建议。结果显示:将所研究的河流分为5类,根据实际需要和分类结果特征,将所研究河流分为水文-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流速-水质-地貌-生物修复模式,水文-水质-生物修复模式和流速-水质-蜿蜒度-生物修复模式共4种生态修复模式,占比依次为42%、24%、8%和26%。针对不同的生态修复模式,提出了以恢复近自然的水文水力状态,创建河流自我修复能力的修复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茅洲河 生态环境 系统聚类 生态修复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弧形自浮式防撞装置运动响应及受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余葵 彭炳力 +2 位作者 刘涛 刘文敏 余旭函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44-3851,共8页
针对弧形自浮式防撞装置导向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建立了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弧形自浮升降式防撞装置水动力分析模型,对不同入射角的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条件下装置的运动响应及导向机构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弧形自浮式防撞装置导向机构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易发生塑性变形的问题,建立了基于三维势流理论的弧形自浮升降式防撞装置水动力分析模型,对不同入射角的波浪与水流共同作用条件下装置的运动响应及导向机构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流的持续作用有利于减小防撞装置的运动响应;浮筒下游侧导向机构的刚度较大导致了该部分机构受力过于集中而其他导向机构未受力或者受力较小的现象;波浪入射角对导向机构的受力影响较大,当波浪入射角与水流流向的夹角较小时,波流的叠加效应会增大,造成下游侧导向机构受力陡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流作用 防撞装置 运动响应 受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