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新能源的绿氢制备技术当前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1
作者 刘晓杰 刘峻 +3 位作者 周祖旭 韩文杰 王光春 李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3-39,共7页
本文综述了新能源制绿氢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光催化制氢、光电催化制氢、生物质制氢及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光催化制氢和光电催化制氢均处于实验室阶段,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本文综述了新能源制绿氢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光催化制氢、光电催化制氢、生物质制氢及新能源电解水制氢等关键技术的原理、研究进展、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光催化制氢和光电催化制氢均处于实验室阶段,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需在催化剂材料研发、技术优化等方面进一步突破。生物质制氢技术目前主要处于小规模试验与中试阶段,未来需着重于工艺流程的改进及副产物的高效处理等方面。新能源电解水制氢已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但仍需解决波动的新能源与电解槽设备的匹配问题并进一步降低制氢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氢 光催化 光电催化 生物质 电解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启示 被引量:2
2
作者 曹艳刚 高翔 +2 位作者 张军 张明震 张艳蕊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6-463,共8页
随着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日趋显现。除五大示范城市群外,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总体规模较为有限,示范效果尚不能被很好复制,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时仍纠结于先购置燃料电池汽车还是先建设加氢站的问题。本... 随着我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规模逐步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日趋显现。除五大示范城市群外,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总体规模较为有限,示范效果尚不能被很好复制,地方政府在推动产业发展时仍纠结于先购置燃料电池汽车还是先建设加氢站的问题。本文对比分析了国际发展情况,选择以日本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及加氢站建设的经验进行分析,回顾日本燃料电池汽车和加氢站大规模推广之初,在燃料电池汽车具备推广基础后,由政府首先引导的加氢站建设,呈现出不同发展阶段车与站的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特点。在其进入市场化阶段后,需求是拉动因素,车与站二者相互促进,但片面追求车或站的数量,而忽略了加氢站的实际服务能力,则难以支撑车与站协调情况下的规模化发展。与此同时,加氢站建设中,构建更聚焦与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联盟组织,有助于从全产业链角度促进成本下降和总体经济性的提升,进而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广泛应用。为此,结果说明了我国在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中,应充分借鉴国际成熟经验与行业组织的推动作用,在燃料电池汽车与加氢站合理匹配方案基础上加快燃料电池车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站 燃料电池汽车 服务能力 联盟组织 运营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及可持续性分析
3
作者 林海 李显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4,共7页
基于拓展的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转移量进行测算,并结合部门用水效率、水资源承载力对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产业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2年,中国从“一带一路... 基于拓展的资源-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虚拟水转移量进行测算,并结合部门用水效率、水资源承载力对虚拟水流动时空特征、产业结构特征及可持续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3—2022年,中国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净进口虚拟水量逐年增加,由-25.24亿m^(3)增至58.87亿m^(3),中国每年分别从东北亚、西亚北非和中亚地区净进口虚拟水12.24亿m^(3),24.28亿m^(3)和1.06亿m^(3),分别向南亚、中东欧和东盟地区净出口虚拟水41.06亿m^(3),16.92亿m^(3)和7.75亿m^(3);中国主要在农业、采矿业等能源产品供应业净进口虚拟水,在纺织业、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净出口虚拟水,贸易虚拟水空间流动部分满足了可持续发展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潜力的释放有助于促进跨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虚拟水 投入产出法 贸易结构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芸 田欢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4年第11期1-3,共3页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逐步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作为以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形态,逐步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动力与发展基石。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分析新质生产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乡村 现实困境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roSim与热阻网络法结合的储能系统热失控火灾仿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稳 李超 +1 位作者 王园 张正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6,共10页
作为现代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电池储能系统为可再生能源的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电池发生热失控(Thermal Runaway,TR)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加重火灾事故后果。为探究储能系统TR火灾演化规律,利用MATLAB搭建电池热阻网络模型,结合Pyro... 作为现代能源领域的重要一环,电池储能系统为可再生能源的存储和利用提供了有力支持,但电池发生热失控(Thermal Runaway,TR)产生的连锁反应会加重火灾事故后果。为探究储能系统TR火灾演化规律,利用MATLAB搭建电池热阻网络模型,结合PyroSim仿真软件对锂电池TR燃烧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储能系统火灾过程中温度、热释放速率(Heat Release Rate,HRR)和一氧化碳(CO)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下,280 Ah的磷酸铁锂(LiFePO4,LFP)电池热失控产生的HRR峰值为84.06 kW;电池模组和储能舱电池TR产生的HRR峰值分别为174.36 kW和5184 kW,舱内中心温度最高为805℃,CO体积分数最大为0.00186,z方向火焰传播速度最大,其次为x方向和y方向。仿真结果能为不同尺度下LFP电池热失控火灾的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储能系统 热失控火灾 热阻网络 PyroSi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围岩和支护刚度的TBM隧洞纵向变形分析
6
作者 朱宝强 石毅鹏 +4 位作者 于晓旋 彭浩 郭法旺 沈春勇 周海祚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9-76,共8页
研究目的:隧洞开挖纵向变形曲线是收敛约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挖过程中隧洞围岩位移发展规律的直观反应。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弹性、弹塑性理论推导或基于特定工程监测数据拟合纵向变形曲线,缺乏对不同围岩质量和支护情况的考虑... 研究目的:隧洞开挖纵向变形曲线是收敛约束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挖过程中隧洞围岩位移发展规律的直观反应。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基于弹性、弹塑性理论推导或基于特定工程监测数据拟合纵向变形曲线,缺乏对不同围岩质量和支护情况的考虑,隧洞纵向变形曲线的适用范围有限。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构建隧洞开挖变形数据库,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建立可量化不同围岩质量和环形衬砌支护刚度下开挖面空间效应的隧洞纵向变形表达式,并基于误差分析和工程实测数据验证其准确性。研究结论:(1)对于掌子面前方和后方,围岩质量指标值相同时,隧洞纵向变形曲线发展速率随支护刚度的减小明显降低;而支护刚度保持不变时,随围岩质量指标值的减小隧洞纵向变形曲线发展速率明显升高;(2)掌子面处归一化径向位移变形值是围岩质量和支护刚度的函数,且同样随围岩质量指标值的减小和支护刚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大;(3)通过对拟合公式分析显示,两个因素中掌子面处归一化径向位移值对围岩质量指标值的变化更为敏感;(4)本文成果可用于隧道工程领域,通过构建不同围岩质量和支护条件下响应面,可为现场初期设计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变形曲线 围岩质量 隧洞工程 支护刚度 多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技术研究进展及挑战与机遇
7
作者 刘晓杰 刘峻 +3 位作者 韩文杰 王光春 周祖旭 李伟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84,89,共7页
综述了当前主流储氢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储氢密度、经济性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分析了每种技术的特点,讨论了氢储存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最后提出了储氢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虽... 综述了当前主流储氢技术的原理和研究进展,并结合技术成熟度、安全性、储氢密度、经济性和应用场景等方面,分析了每种技术的特点,讨论了氢储存技术开发和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机遇,最后提出了储氢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虽然现有的储氢技术在储氢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等方面各有优势,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长期来看,固态储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储氢技术 挑战 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低氧低温环境下新能源建设人员的安全健康管理
8
作者 杨建明 郑志龙 李屹南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25年第S1期256-262,共7页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在低氧低温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水平,以青藏高原某光伏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样本人群血氧浓度、心率测试,调查初进高原、习服超过1个月后高原反应症状的变化,以及低温冻伤、感冒发生情况等,分析世居平原建设人员... 为提高高海拔地区新能源项目在低氧低温环境下的安全管理水平,以青藏高原某光伏项目为研究背景,通过样本人群血氧浓度、心率测试,调查初进高原、习服超过1个月后高原反应症状的变化,以及低温冻伤、感冒发生情况等,分析世居平原建设人员安全健康所受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建设人员在4854.5 m已处于轻度缺氧和心率异常状态;初进项目人员在入睡困难、头痛/头晕、难以进食/食欲明显下降方面发生人群比例超过80%,即使现场习服超过1月,仍有高达88.51%人群睡眠质量受影响;新增出现记忆力减弱、反应力降低影响人群在50%左右;平均温度低于5℃后,感冒发生人群超过50%;在有保护情况下,低温仍造成部分人员的手部、脚部、耳朵发生冻伤。高原低氧、低温环境已对建设人员安全健康造成影响,应加强进场控制、完善过程管理、提升应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新能源建设人员 低氧环境 低温环境 安全健康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出力平滑的风光储协同规划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振 吴秀山 +3 位作者 周昭民 马山川 郭泓霏 王永利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2,79,共9页
为了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风、光厂站需强制配备储能系统。但目前储能成本较高且设备利用率偏低,导致配储积极性不高。提出一种协同规划方法,通过多个新能源场站协同规划装机及储能系统,以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减少弃风弃光的目的。首先提... 为了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风、光厂站需强制配备储能系统。但目前储能成本较高且设备利用率偏低,导致配储积极性不高。提出一种协同规划方法,通过多个新能源场站协同规划装机及储能系统,以达到降低投资成本、减少弃风弃光的目的。首先提出了基于小波阈值降噪的新能源出力平滑方法,将平滑后的曲线作为发电计划;其次将各场站合作联盟作为整体,以全寿命周期利润最高、外送通道利用小时数最高以及弃电率最低为目标,考虑设备运行约束、电网考核约束、弃电约束、外送通道约束等,建立风光储协同规划模型,并提出了基于Shapley值的利益分配方法;最后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储能规划成本和弃电率,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储 小波降噪 协同规划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SAR的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位演化关联特征迭代奇异谱分析
10
作者 刘彪 王彦兵 +3 位作者 李小娟 李晨霞 宋宗雯 李堰欣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7,共7页
北京平原区是地面沉降发展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其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城市地面沉降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利用PS-InSAR方法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并用水准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然后基于奇异谱分析和频谱检验提出迭代奇异谱分析(I... 北京平原区是地面沉降发展严重的区域之一,分析其地面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可为城市地面沉降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该文利用PS-InSAR方法获取地面沉降信息,并用水准监测数据验证其精度,然后基于奇异谱分析和频谱检验提出迭代奇异谱分析(Iterative Singular Spectral Analysis,ISSA)方法,并基于该方法将地面沉降的长时序数据分解为主趋势、周期特征,得到研究区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的时序演化特征:①研究区地面沉降的主趋势特征表现为2011—2016年沉降持续、沉降减缓和再度发展3个阶段,2017—2020年沉降持续发展,但总体趋势较稳定。②研究区地面沉降季节性差异明显,且2011—2020年夏季地面沉降比冬季严重。③地下水超采是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的主因,在严重沉降区和较严重沉降区,第二、三承压含水层的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呈强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PS-INSAR 地下水位变化 频谱检验 迭代奇异谱分析 时序特征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