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
1
作者 汪莹 王丽雅 +2 位作者 马飞 杨洋 祖子帅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05-521,共17页
煤炭是能源消费降碳的主力军,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70%,是我国完成碳减排任务的关键所在。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聚焦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系统梳理出相关治理技术知识... 煤炭是能源消费降碳的主力军,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60%~70%,是我国完成碳减排任务的关键所在。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知识图谱构建与应用聚焦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系统梳理出相关治理技术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知识图谱,挖掘出不同技术间的内在联系、适用条件、实施效果及减排路径,为相关人员获取碳排放治理技术领域前沿知识提供支撑,推动煤炭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一是广泛收集煤炭减排技术相关的专业书籍、术语字典、权威研究报告、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文献以及各类标准规范等,采用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混合构建法构建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领域概念知识模型;二是运用BIO标注策略,并应用BERT+CRF(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Conditional Random Fields)模型,识别该领域实体;三是在实体识别基础上,应用BiLSTM-Attention模型进一步挖掘实体间关系,实现关系抽取;四是采用实体消歧和共指消解技术进行知识融合,消除数据中的矛盾与冗余信息;五是通过Neo4j图数据库存储实体与关系,基于上述结构化的方法与模型,由此完成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领域知识图谱的构建。构建了涵盖排放特征、开采方式、利用方式和减碳技术四大类的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领域知识概念模型,又将这四大类知识概念细分为12个子类,30个细类,形成了完整的概念分类体系。定义了10类命名实体及6种关系,基于提出的知识图谱构建组合方法与创新模型,抽取出12631个节点与32209个实体间关系,揭示了碳排放技术与排放特征、开采方式、利用方式之间的复杂关联,并根据已构建的煤炭开采利用碳排放治理技术领域的知识图谱,支持矿山企业选取相适配的减碳技术路径。随着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场景拓展、数据的积累以及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发展,本研究将在多模态数据融合的基础上,优化图谱的构建方法,拓展图谱的应用范围,提高技术路径推荐的精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与利用 碳排放治理技术 命名实体识别 BERT+CRF 实体关系抽取 BiLSTM-Atten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厚覆岩矿井强震震源机制与诱冲能力评估
2
作者 张全平 郝英豪 +3 位作者 霍永金 赵乾 巩思园 张汝佩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2-422,共11页
深部厚覆岩矿井在采掘期间常面临矿震频发现象,其中大能量矿震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现象。为探究强震诱冲能力,以鄂尔多斯矿区门克庆煤矿3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矩张量力学机制修正了强震垂直高度,分析了强震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钻孔资料... 深部厚覆岩矿井在采掘期间常面临矿震频发现象,其中大能量矿震可能诱发冲击地压现象。为探究强震诱冲能力,以鄂尔多斯矿区门克庆煤矿3106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基于矩张量力学机制修正了强震垂直高度,分析了强震时空分布特征,结合钻孔资料探究了临空侧强震频发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矩张量反演方法研究了厚覆岩条件下强震的力学类型及震源机制。结果表明:强震由工作面生产帮一侧的低位厚覆岩层破断产生,震源机制主要呈现拉伸破断型,少数为压缩破断型。基于震动波衰减规律,建立了强震衰减模型,将3106工作面回采期间产生的12次强震划分成3种类型;并根据现场支护条件及开采条件建立了FLAC^(3D)数值模型,采用动力计算方法获取了3106工作面临空侧巷道所能抵抗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peak particle vibration velocity,PPV)为0.35 m/s;进一步根据建立的能量E、传播距离r和PPV关系模型,计算分析确定除第2种类型对巷道有一定影响之外,其他2种类型的强震诱冲能力都偏弱,阐释了现场没有发生破坏的原因。研究结果为类似厚覆岩条件下强震产生机制及诱冲能力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厚覆岩 震源机制 诱冲能力 质点峰值振动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炮孔轴向割缝爆破的试验研究
3
作者 靳俊晓 苏洪 +2 位作者 韩刚 岳文豪 李照军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4-200,246,共8页
针对轴向割缝爆破中双炮孔间距合理取值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割缝爆破破岩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双炮孔间距为60、80、100、120、140、160 mm的有机玻璃室内对比爆破试验,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方法,展现炮孔割缝爆破裂纹扩展及焦散斑演化过程... 针对轴向割缝爆破中双炮孔间距合理取值的问题,在总结国内外割缝爆破破岩机理的基础上,开展了双炮孔间距为60、80、100、120、140、160 mm的有机玻璃室内对比爆破试验,采用数字激光焦散线方法,展现炮孔割缝爆破裂纹扩展及焦散斑演化过程,揭示了炮孔间距及割缝对岩体爆生裂纹扩展影响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双炮孔间距的增加,割缝爆破裂纹扩展长度、主裂纹扩展速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应力强度因子变化规律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再减小的复杂振荡变化规律。双炮孔内侧割缝方向上裂纹呈现出相互“勾连”的现象,但勾连的现象随着炮孔间距的增长逐渐衰减,双炮孔内侧主裂纹的裂纹扩展速度在裂纹扩展初始均出现了速度提升的现象。在割缝条件下双炮孔间距为120~140 mm的试件定向断裂效果最优。研究结果可为厚硬关键层割缝爆破参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炮孔间距 割缝 有机玻璃 裂纹扩展 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煤柱沿空掘巷迎头区贯通阶段矿压显现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国华 王颜亮 +4 位作者 王朝引 韩刚 吕玉磊 周林 王海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9-225,共7页
对于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沿空掘巷工作面,由于其应力环境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巷道贯通阶段防冲工作的难度。基于如何避免掘进工作面迎头区冲击地压频发的问题,确保工作面安全科学贯通,以纳林河二号矿井31120沿空掘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展... 对于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沿空掘巷工作面,由于其应力环境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巷道贯通阶段防冲工作的难度。基于如何避免掘进工作面迎头区冲击地压频发的问题,确保工作面安全科学贯通,以纳林河二号矿井31120沿空掘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展开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通过理论分析,对掘进工作面迎头区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展开初步探讨;进一步采用地音监测的方法,分析了掘进贯通期间迎头滞后区域地音事件突增的范围,进而确定该范围为掘进贯通影响区域。为了消除冲击地压隐患,设计了掘进贯通期间的多轮循环大直径钻孔卸压措施,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得到卸压效果良好的结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纳林河二号矿井31120沿空掘进工作面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掘进贯通 地音监测 冲击地压 防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环境下锚杆慢应变速率拉伸实验研究
5
作者 王朝引 张振配 +2 位作者 付玉凯 杨超 褚晓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4,共7页
针对锚杆在腐蚀性介质水中易发生腐蚀而导致锚杆支护失效的问题,对煤矿常用锚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进行SSRT试验,并对比了断口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溶液中锚杆表现出较高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塑性参数的敏... 针对锚杆在腐蚀性介质水中易发生腐蚀而导致锚杆支护失效的问题,对煤矿常用锚杆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进行SSRT试验,并对比了断口形貌。研究结果表明:标准溶液中锚杆表现出较高的应力腐蚀敏感性,塑性参数的敏感程度大于强度参数,塑性参数均低于在空气中的数值;表面处理锚杆依然表现出应力腐蚀敏感性,主要表现为延伸率的降低,特别在应变速率为1×10^(-5)s^(-1)和1×10^(-7)s^(-1)表现更加明显。此外,拉伸速率与SCC的断口形貌具有直接相关性,拉伸速率越大,断裂方式越接近塑性断裂,拉伸速率较小导致材料出现脆性断裂特征。总体来看,在设计和使用腐蚀性锚杆时,需要考虑其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并且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控制拉伸速率,以减小试样应力腐蚀敏感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杆 矿井水 拉伸速率 应力腐蚀敏感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顶板疏放水方案设计及优化
6
作者 刘守强 靳立创 +3 位作者 郭森林 阎宏图 李沛涛 丛秀蓁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121,共5页
为了制定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方案,保障矿井的安全回采,以3-1上201工作面顶板疏放水工程为例,通过绘制3-1上201工作面水文地质柱状概化图,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发育层位,确定了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含水层为延安组三... 为了制定纳林河二号矿井工作面疏放水设计方案,保障矿井的安全回采,以3-1上201工作面顶板疏放水工程为例,通过绘制3-1上201工作面水文地质柱状概化图,分析了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及发育层位,确定了影响工作面安全回采的含水层为延安组三段砂岩含水层。根据物探异常区和“三图法”的富水性分区进行了顶板疏放水方案设计及动态优化,同时基于疏放水钻孔水量、水压变化,开展了疏放水效果评价,验证了基于“三图法”评价的疏放水方案设计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板疏放水 导水裂隙带 三图法 砂岩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