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7篇文章
< 1 2 7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裂隙粗糙度和开度对注水渗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刚 陈雪畅 +2 位作者 陈昊 隆清明 刘义鑫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聚焦显微镜精准计算裂隙粗糙度参数,测试裂隙煤样渗流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表面高度偏差Ha、表面最大高度Hz和三维形貌分形维数Ds可以作为表征煤剖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煤体渗流量随Ha、Hz和Ds的升高呈指数降低趋势,随着剖面粗糙度从4.69提高到18.43,裂隙内的渗流量最高下降84.42%。裂隙开度在60~90μm时其粗糙度对渗流的阻碍效果达到最高,此后粗糙单元阻碍效果开始减弱,裂隙开度在渗流过程占据主导作用。煤体渗流量随裂隙开度的升高呈指数升高的趋势,裂隙开度由30μm提高到150μm,裂隙渗流量最高可增大355.88倍。通过对裂隙开度和粗糙度与渗流量关系的深入探究,明确了两者在煤层注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强调在煤层注水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裂隙形态特征,依据不同的裂隙开度和粗糙度情况合理选择注水方式,以实现煤层注水效果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开度 裂隙粗糙度 裂隙粗糙度表征 渗流量 矿井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滤失效应的煤层水力压裂与裂隙扩展关系研究
2
作者 王刚 王恩茂 +3 位作者 隆清明 徐浩 陈雪畅 刘昆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83,共13页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的技术手段,首先,以岩石力学圆孔问题围岩应力分析理论和煤体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孔壁应力集中诱发拉伸破裂准则理论,分析考虑滤失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起裂机制;其次,开展急倾斜顶煤水力压裂试验,依据试验煤样裂隙扩展情况,判断急倾斜顶煤压力曲线与煤岩体的破断关系;再次,开展现场水力压裂试验,进一步判断现场压力曲线与顶煤破断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分析出4种压力曲线演化规律,作为判断煤岩体水力压裂效果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钻孔内部注水压力达到煤岩抗拉强度相等的拉应力时,孔壁出现首次开裂。水力压裂过程中,注水流量必须大于滤失量,且注水速率越大,憋压过程所用时间越短。压力曲线可划分为4种类型:(1)一次起裂型,(2)裂隙导通型,(3)流体滤失型,(4)二次起裂型。在压裂过程中流体滤失型占比越小压裂效果越优。该研究结果能够为现场水力压裂对煤体损伤效果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急倾斜煤层 注水压力 原生孔裂隙 滤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体瓦斯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勇 王鹏飞 +2 位作者 刘荣华 王俏 刘开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6-2508,共13页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之后结合渗流瞬时流量、气测渗透率量化了液气耦合介质对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效应。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05%的表面活性剂CTAB可有效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0.41%,微纳米气泡可平均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50 mN/m;基于表面活性剂CTAB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液气耦合介质环管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增大1.44、1.27倍;转速为100、200、300、600 r/min时,液气耦合介质旋转黏度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降低60.00%、71.43%、50.00%、45.45%,相对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降低42.86%、60.00%、37.50%、25.00%。煤体分别在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水介质、液气耦合介质平衡作用下甲烷渗流驱替时,随着介质环管流量的增大和旋转黏度的降低,瞬时流量与气测渗透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液气耦合介质良好的减阻性能与流动性能,对长焰煤分别在轴压为3、5 MPa,围压为3、5 MPa瓦斯驱替时,瞬时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3、1.67倍,气测渗透率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4、1.68倍,且不同轴压、围压之间的渗流差异明显缩小。液气耦合介质进一步活化了表面性能,在高流量、低黏度作用下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尤其对煤体增渗解吸与抽采达标、高产工作面瓦斯涌出防治具有明确的工程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耦合 减阻增渗 强化驱替 旋转黏度 瞬时流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4
作者 邓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29,共7页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备多模精准感知,边缘侧实现区域风险就地判识与管控,云端负责全矿井智能监测预警。探讨了灾害数字孪生、面域化全息感知、全IP传感网构建、多模态学习、同步仿真、风险分析与处置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煤矿安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监控系统 全息感知 数字孪生 灾害模拟 多模态学习 隐患风险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逸散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成 刘立仁 +1 位作者 郑磊 吕明杰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风流分布与煤尘浓度分布的关系。为降低截割湍流风对煤尘横向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系统,通过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上的喷雾装置在采煤机滚筒与人行道间形成雾幕,削弱截割湍流风的扰动作用,阻隔煤尘颗粒横向扩散,实现对滚筒截割尘源的动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割煤状态下滚筒转动产生的截割湍流风使风流向人行道区域发生偏移,当滚筒转速为29.29 r/min、系统风速为1.40 m/s时,其横向偏移分速度可超过0.54 m/s,并使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扩散,出现浓度超过300 mg/m3的煤尘团,尤其是顺风割煤时煤尘横向扩散更为明显,人行道处煤尘浓度达385.12 mg/m^(3)。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的降尘率达83.68%,且单个喷洒点的待机能耗低于1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尘治理 多重参考系模型 截割湍流风 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 尘源跟踪 喷雾降尘 M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人-机-环”集成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程国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监控系统已成为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监控系统存在数据相互独立、共享性差、数据计算延迟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整合矿山人员、设备和环境三大要素,分析其建设需求与问题,从数据... 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监控系统已成为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监控系统存在数据相互独立、共享性差、数据计算延迟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整合矿山人员、设备和环境三大要素,分析其建设需求与问题,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展开设计,提出了一种矿井“人-机-环”集成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介绍了该平台实现的功能、架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通过在山西天地王坡煤矿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应用多线程、大数据、5G、工业以太网及多协议驱动加载等技术,实现了数据的融合集成与多元共享;通过云边协同处理技术在边缘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而且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矿山 多元集成 智能监控平台 云边协同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界距煤岩复合体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试验研究
7
作者 林俊淇 刘程 +4 位作者 李良伟 武文宾 姚壮壮 宁二强 秦逢缘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为揭示煤层顶板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底部与煤岩界面距离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孔界距的水力压裂特性试验。选用孔界距分别为2、5、7、10、12、15 mm的煤岩组合相似试件,利用RTR-4600煤岩力学参数高精度测量试验机与DS5-8... 为揭示煤层顶板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底部与煤岩界面距离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孔界距的水力压裂特性试验。选用孔界距分别为2、5、7、10、12、15 mm的煤岩组合相似试件,利用RTR-4600煤岩力学参数高精度测量试验机与DS5-8B全信息声发射信号分析仪,模拟水力压裂过程并获取声发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孔界距的减小,起裂压力呈现下降趋势,但并非完全线性;最优孔界距为5 mm,裂缝扩展速率与范围达到平衡,声发射点分布密度和损伤覆盖率分别为5.2个/mm^(3)和83%,该条件下裂缝网络的复杂性与渗透性提升最为显著;孔界距通过调控流体—应力—损伤多场耦合关系主导损伤演化路径,较大孔界距条件下界面主导的裂缝扩展受限于压力场弥散效应,最优孔界距能实现应力集中与结构弱面分布的最佳匹配,超小孔界距因近场应力超限导致裂缝网络失稳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损伤 孔界距 声发射 煤岩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定法向刚度边界条件下受剪岩石裂隙非线性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8
作者 刘杰 钟伦伟 +3 位作者 钟振 张宪尚 隆清明 应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9-1933,共15页
深部岩石裂隙在剪切过程中形貌不断发生改变,导致裂隙渗流特性极其复杂,进而影响深部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为探明恒定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简称CNS)边界条件下岩石裂隙的剪切渗流特性,基于分形理论构建了不同粗糙度三维自... 深部岩石裂隙在剪切过程中形貌不断发生改变,导致裂隙渗流特性极其复杂,进而影响深部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为探明恒定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简称CNS)边界条件下岩石裂隙的剪切渗流特性,基于分形理论构建了不同粗糙度三维自仿射裂隙面,采用考虑裂隙粗糙度退化的剪切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CNS边界条件下裂隙岩石剪切过程中几何形貌参数的演变规律。随后利用COMSOL软件对受剪后的裂隙进行渗流计算,研究了法向刚度、剪切位移和分形维数对裂隙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裂隙的力学开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法向刚度的增加会减缓其增长速度;接触率主要受法向刚度控制,并随其增大而增大。(2)裂隙渗流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能够用Forchheimer定律准确描述,拟合系数A和B随剪切位移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趋势,随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裂隙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3)裂隙的水力开度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建立了以力学开度和开度标准差为自变量的水力开度模型。(4)裂隙渗流的临界雷诺数随剪切位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并随分形维数和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裂隙的分形维数、接触率和水力开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CNS条件下剪切裂隙的临界雷诺数计算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法向刚度 剪切渗流 水力开度 临界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心原位体积复原的免封孔测压试验研究
9
作者 吴宽 王兆丰 +3 位作者 施式亮 崔永杰 王龙 陈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5,共10页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可行性新技术,该技术不受井下测压地点和封孔质量的限制。煤心体积的准确复原是该方法准确测定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合适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免封孔煤层瓦斯压力测定仪,开展了加载轴压煤心体积复原、接触注液(水/油)煤心体积复原、加压与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设定加载轴压依次为5、10、15……65 MPa进行煤心体积复原时,由于煤样颗粒之间相互支撑抵抗作用,导致因取样破碎煤体而新生的裂隙无法完全“愈合”,单纯通过加压的方式复原煤心体积在理论和技术上均难以实现;设置初始吸附平衡压力P0为0.31、0.53、0.74、1.00、1.50 MPa进行接触注水、接触注硅油、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接触注水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40.67%~116.13%,接触注硅油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29.33%~87.10%,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误差在2.67%~9.68%,且误差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对比3种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效果,最终确定以上腔加压与下腔注硅油结合的方式复原煤心原位体积。为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靠途径,为煤矿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值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煤层瓦斯抽采效果检验与达标评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压力测定 煤心体积复原 免封孔 加压 注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研究
10
作者 李尚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果表明:CO和CO_(2)在常温下产生,C_(2)H_(4)在98.50℃产生,加速氧化临界温度为170.89℃;2202工作面散热带宽39.38 m,氧化带宽74.03 m,回风隅角φ(CO)平均为6.4×10^(-6);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与回风隅角φ(CO)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可根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参数值推测另外一个参数值,即可根据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确定φ(CO),亦可在已知φ(CO)的情况下推测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大大提高了煤自燃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气”双指标 煤自燃 采空区 回风隅角 循环反馈 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1
作者 张海峰 罗明华 +2 位作者 黄春 朱兴林 游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用痛点,研发了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监视、监控画面调节、基础信息管理、打钻业务管理、录像查询、台账及报表管理、双向语音对讲、智能辅助验钻等功能,实现打钻作业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验及实践应用表明:系统可通过电缆实现视频图像的2 km远距离传输,钻杆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大于9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钻作业 一钻一视频 AI视频分析 打钻管理系统 钻杆计数 辅助验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末端开敞刚柔障碍物混合环境下瓦斯燃爆特性研究
12
作者 程国建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煤矿巷道瓦斯爆炸事故极易受场域内设施布局和结构特征的诱导而呈现显著差异,一直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难点。利用刚性障碍物和柔性障碍物表征巷道内的固定和非固定设施,探究管道右端开敞刚柔障碍物混合环境下的瓦斯燃爆特性。基于瓦斯爆炸... 煤矿巷道瓦斯爆炸事故极易受场域内设施布局和结构特征的诱导而呈现显著差异,一直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难点。利用刚性障碍物和柔性障碍物表征巷道内的固定和非固定设施,探究管道右端开敞刚柔障碍物混合环境下的瓦斯燃爆特性。基于瓦斯爆炸实验平台,将刚性障碍物、柔性障碍物分别置于距离点火端40、50 cm处,设定刚性障碍物阻塞率为0.4、柔性障碍物阻塞率分别为0.2、0.4、0.6,开展管道右端闭口和敞口环境下的火焰传播过程、火焰耗散行为,以及爆炸压力演化过程等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敞口环境下的最大火焰速度以柔性障碍物阻塞率0.4时最大,较闭口环境下的火焰速度增幅可达746.07%;刚柔障碍物混合环境下右端敞口时呈现出2个压力峰值现象,第一压力峰值达到后线性下降至最大负压,并呈现出低频、高幅、振荡增加效应形成第二压力峰值;第一压力峰值和第二压力峰值以柔性障碍物阻塞率0.2时达到最大,较闭口空管条件的增幅分别可达112.83%、197.31%;火焰尖端速度的变化诱导了不同程度的燃料和燃烧产物的排出,对爆炸压力的最大值形成负反馈机制,导致管内的最大爆炸压力随柔性障碍物阻塞率增大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为煤矿巷道内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爆炸 敞口环境 障碍物 阻塞率 火焰速度 爆炸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煤矿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及补偿研究
13
作者 张安然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5,共6页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矿粉尘颗粒粒径变化规律及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机制:煤矿粉尘颗粒粒径随着湿度的增加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当环境湿度由50%逐步增加至90%时,煤矿粉尘浓度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提出一种基于不同角度散射光特性的湿度在线补偿技术,研究了环境湿度、粉尘颗粒粒径和散射光通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嵌入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中,实现带湿度补偿的煤矿粉尘浓度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带湿度补偿的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的监测误差≤11.2%,较不带湿度补偿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降低了2.9%,验证了湿度补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粉尘浓度监测 湿度补偿 粉尘颗粒粒径 散射光通量 多角度 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顺层多分支定向长钻孔瓦斯抽采特性研究
14
作者 王振 申凯 林桂玲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3,共9页
煤矿井下顺层定向钻孔“大孔深、带分支”的特点使其瓦斯抽采特性与普通钻孔存在差异。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试验矿井预抽钻孔有效影响范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矿井实际确定试验定向钻孔布置间距为5 m;设置了1个分支和2个分支2组扇形... 煤矿井下顺层定向钻孔“大孔深、带分支”的特点使其瓦斯抽采特性与普通钻孔存在差异。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试验矿井预抽钻孔有效影响范围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结合矿井实际确定试验定向钻孔布置间距为5 m;设置了1个分支和2个分支2组扇形布置的试验定向钻孔组并实测抽采瓦斯纯流量,实测结果表明,试验定向钻孔抽采瓦斯纯流量随时间呈现“快速降低—较快升高—缓慢衰减”的变化趋势,抽采阶段可划分为“U”形波动期和稳定衰减期,在2个阶段抽采瓦斯纯流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分别符合三次多项式和负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实测抽采效果对比发现,“U”形波动—稳定衰减模型在预测定向钻孔抽采瓦斯总量和残余瓦斯含量时的误差均比负指数衰减模型小,更适用于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效果预测与工程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抽采 定向钻孔 抽采特性 抽采瓦斯纯流量 抽采效果预测 抽采钻孔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软煤层钻孔干式孔口除尘装置研究与应用
15
作者 陈颖兴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为治理瓦斯抽放干式钻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基于碎软煤层钻孔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占比较高的特点,提出干式孔口除尘的新技术,即以煤矿井下压风作为除尘装置的动力,首先利用旋风除尘技术进行初级除尘后,再通过布袋除尘技术进一步过... 为治理瓦斯抽放干式钻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基于碎软煤层钻孔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占比较高的特点,提出干式孔口除尘的新技术,即以煤矿井下压风作为除尘装置的动力,首先利用旋风除尘技术进行初级除尘后,再通过布袋除尘技术进一步过滤净化,进而实现高效除尘。重点研究了除尘装置的结构参数,根据旋风除尘和布袋除尘的阻力,对除尘装置的动力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碎软煤层钻孔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干式孔口除尘装置总粉尘除尘效率达98%以上,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达96%以上,能有效解决碎软煤层钻孔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软煤层 干式钻孔 粉尘 干式除尘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的顺层钻孔切缝排渣技术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陆占金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共7页
针对顺层钻孔超高压水力切缝作业过程中易出现由于排渣不畅而导致堵孔、抱钻等问题,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研究了煤体颗粒在钻孔中的4种不同流态,分析了不同流态下煤渣颗粒的受力情况,得出钻孔排渣的临界流速为移动层流态临界流速。通过... 针对顺层钻孔超高压水力切缝作业过程中易出现由于排渣不畅而导致堵孔、抱钻等问题,基于固液两相流理论,研究了煤体颗粒在钻孔中的4种不同流态,分析了不同流态下煤渣颗粒的受力情况,得出钻孔排渣的临界流速为移动层流态临界流速。通过对不同坚固性系数煤层切缝产渣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不同煤层坚固性系数条件下切缝产渣量与切缝压力之间的关系曲线,建立了固液两相流切缝排渣模型,确定了既能满足切缝最大效率又能顺畅排渣的最佳切缝压力。结果表明:固液两相流切缝排渣模型能够在保证切缝效率的情况下有效避免切缝过程中喷孔、堵孔及瓦斯超限问题,可用于指导切缝现场切缝压力参数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切缝 顺层钻孔 固液两相流 切缝排渣 瓦斯超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定向钻杆声波特性研究
17
作者 闫保永 曹柳 +1 位作者 王国震 张晓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38,共8页
声波传输技术具有信道稳定、传输速度快、不依赖其他传输介质等优点,是未来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连续钻柱波动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对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不同结构定向钻杆声透射性能进行研究:以不同钻杆长度L、接头... 声波传输技术具有信道稳定、传输速度快、不依赖其他传输介质等优点,是未来煤矿井下随钻测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连续钻柱波动方程,采用传递矩阵法对当前煤矿井下使用的不同结构定向钻杆声透射性能进行研究:以不同钻杆长度L、接头长度2l+b、钻杆壁厚R_(0)-r、接头壁厚R_(0)-R_(1),以及钻杆级联数量N为参数构建频率响应特性计算参数矩阵,搭建钻柱声透射试验平台进行验证,共分析了1215种参数组合的钻柱频谱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组成周期性钻柱的单根钻杆长短对信号的通带影响较大,随着单根钻杆长度的增长,钻柱通带变窄,阻带变宽,钻柱通带周期变短;②随着接头长度的增长,计算周期内通带变窄,阻带变宽,影响钻柱信号传递;③直管段壁厚对钻柱信道的影响主要在于截面积的突变情况,随着直管段截面积与接头段截面积比值的增大,钻柱的透射系数波动减小,单一通带内透射系数更为平稳,此时更适合信号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随钻测量 定向钻进 频谱特性 钻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特厚煤层软岩动压巷道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18
作者 孙锐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针对小康矿软岩动压巷道出现大变形的难题,通过物理力学实验、地应力测试、锚索锚固力测试、围岩结构窥视及数值模拟等现场和实验室实验,从初次支护强度、巷道关键部位、围岩特性等角度,揭示了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的主控因素。据此提出... 针对小康矿软岩动压巷道出现大变形的难题,通过物理力学实验、地应力测试、锚索锚固力测试、围岩结构窥视及数值模拟等现场和实验室实验,从初次支护强度、巷道关键部位、围岩特性等角度,揭示了影响巷道稳定性控制的主控因素。据此提出了深部特厚煤层、软岩、动压巷道稳定性控制的方案。采用“高预紧力锚杆锚索+壁后混凝土+U型钢圆棚+注浆锚索+底角钢管混凝土”联合支护技术来控制深部软岩巷道围岩的变形与破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支护基础上增加注浆锚索和底角钢管混凝土后,巷道围岩的变形量降低了95%以上,为类似煤矿软岩巷道大变形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软岩 动压巷道 围岩控制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与有效应力对受载煤体瓦斯渗流及变形规律影响研究
19
作者 孙锐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106,115,共8页
为探究不同温度与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瓦斯渗流及变形动态演化特征,基于煤岩心三轴渗流测试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与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瓦斯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有效应力不变,随着温度升高,煤体渗透率均呈现减小趋势,最大降幅为21.... 为探究不同温度与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瓦斯渗流及变形动态演化特征,基于煤岩心三轴渗流测试装置,开展了不同温度与有效应力条件下煤体瓦斯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保持有效应力不变,随着温度升高,煤体渗透率均呈现减小趋势,最大降幅为21.99%;煤体渗透率变化率随温度升高均呈负指数趋势减小,最大降幅为23.01%,温度对煤体瓦斯渗流过程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在相同温度下,煤体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而逐渐减小,最大降幅为60.56%;随着有效应力增大,渗透率变化率均呈负指数趋势降低,最大降幅为60.08%;煤体轴向应变、径向应变、体积应变均随温度升高呈降低趋势,升温后煤体吸附能力减弱,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从而导致煤体变形量趋于减小;有效应力增大,煤体轴向应变逐渐增大,径向应变与体积应变均呈减小趋势,有效应力增大造成瓦斯吸附对煤体的膨胀作用远大于瓦斯解吸对煤体的收缩作用,从而导致煤体总体产生膨胀变形。研究结果可为瓦斯抽采过程中合理布置抽采参数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有效应力 瓦斯渗流 煤体变形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矿井水力压裂技术参数考察研究
20
作者 张鹏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99-503,共5页
为了能够精确增强矿井开采煤层的透气性,增加瓦斯钻孔的抽采能力,减少瓦斯抽采的空白区,提高矿井煤层的瓦斯抽采效率,考察研究以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参数优化为核心,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应用,对水力压裂的有效压裂半径及成套压裂技术进行了... 为了能够精确增强矿井开采煤层的透气性,增加瓦斯钻孔的抽采能力,减少瓦斯抽采的空白区,提高矿井煤层的瓦斯抽采效率,考察研究以水力压裂增透技术参数优化为核心,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应用,对水力压裂的有效压裂半径及成套压裂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现场验证。基于矿井地质条件构建了水力压裂研究模型,重点研究了单孔注水量、泵组压力和有效压裂半径等关键参数,结合保安煤矿15号煤层开展了现场试验,验证了水力压裂增透工艺的现场适用性,并提出了适用于试验矿井的成套压裂工艺技术指标及试验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水力压裂技术可有效解决突出及高瓦斯矿井的瓦斯治理技术瓶颈。现场采用“十字交叉法”对不同压裂范围的煤样含水率进行了测试,得出保安煤矿15号煤层水力压裂后的有效压裂半径为35 m,同时通过现场数据统计分析可知水力压裂后保安煤矿15号煤层的瓦斯抽采量较以往提高了2.2倍,单孔瓦斯抽采浓度是传统常规钻孔的1.6倍。矿井工程应用表明,高效的水力压裂技术可以高效缩短抽采时间、提高瓦斯抽采浓度,本成果有效解决了突出及高瓦斯矿井煤层高效增透与抽掘采衔接难题,为深部矿井煤层的高效增透与瓦斯精准抽采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范式,在类似矿井瓦斯灾害治理工作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对实现矿山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高效抽采 抽采浓度 压裂半径 技术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