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6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裂隙粗糙度和开度对注水渗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刚 陈雪畅 +2 位作者 陈昊 隆清明 刘义鑫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1,共10页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 【目的】煤层注水是矿井除尘、防治煤与瓦斯突出和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关键技术措施,而裂隙粗糙度、开度等形态特征对煤层注水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方法】借助砂纸和聚酰亚胺高温胶带制备了含有不同粗糙度和开度裂隙的煤样,利用激光光谱共聚焦显微镜精准计算裂隙粗糙度参数,测试裂隙煤样渗流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表面高度偏差Ha、表面最大高度Hz和三维形貌分形维数Ds可以作为表征煤剖面粗糙程度的参数。煤体渗流量随Ha、Hz和Ds的升高呈指数降低趋势,随着剖面粗糙度从4.69提高到18.43,裂隙内的渗流量最高下降84.42%。裂隙开度在60~90μm时其粗糙度对渗流的阻碍效果达到最高,此后粗糙单元阻碍效果开始减弱,裂隙开度在渗流过程占据主导作用。煤体渗流量随裂隙开度的升高呈指数升高的趋势,裂隙开度由30μm提高到150μm,裂隙渗流量最高可增大355.88倍。通过对裂隙开度和粗糙度与渗流量关系的深入探究,明确了两者在煤层注水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机制,强调在煤层注水实践中应充分考虑裂隙形态特征,依据不同的裂隙开度和粗糙度情况合理选择注水方式,以实现煤层注水效果的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开度 裂隙粗糙度 裂隙粗糙度表征 渗流量 矿井除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滤失效应的煤层水力压裂与裂隙扩展关系研究
2
作者 王刚 王恩茂 +3 位作者 隆清明 徐浩 陈雪畅 刘昆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83,共13页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的技术手段,首先,以岩石力学圆孔问题围岩应力分析理论和煤体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孔壁应力集中诱发拉伸破裂准则理论,分析考虑滤失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起裂机制;其次,开展急倾斜顶煤水力压裂试验,依据试验煤样裂隙扩展情况,判断急倾斜顶煤压力曲线与煤岩体的破断关系;再次,开展现场水力压裂试验,进一步判断现场压力曲线与顶煤破断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分析出4种压力曲线演化规律,作为判断煤岩体水力压裂效果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钻孔内部注水压力达到煤岩抗拉强度相等的拉应力时,孔壁出现首次开裂。水力压裂过程中,注水流量必须大于滤失量,且注水速率越大,憋压过程所用时间越短。压力曲线可划分为4种类型:(1)一次起裂型,(2)裂隙导通型,(3)流体滤失型,(4)二次起裂型。在压裂过程中流体滤失型占比越小压裂效果越优。该研究结果能够为现场水力压裂对煤体损伤效果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急倾斜煤层 注水压力 原生孔裂隙 滤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层钻孔瓦斯抽采关键参数影响特征及优化研究
3
作者 袁本庆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7-56,共10页
为研究不同抽采参数对煤层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基于弹性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假设,建立含瓦斯煤层流固耦合三维抽采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煤巷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不同抽采参数条件下煤体瓦斯压力场、含量场、钻孔抽采... 为研究不同抽采参数对煤层瓦斯抽采效果的影响,基于弹性孔隙裂隙双重介质假设,建立含瓦斯煤层流固耦合三维抽采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煤巷开挖后围岩应力分布规律及不同抽采参数条件下煤体瓦斯压力场、含量场、钻孔抽采量的变化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煤巷开挖后,围岩塑性区范围与最大应力集中位置基本吻合,距巷道20 m范围内的围岩应力显著;钻孔长度与瓦斯抽采量呈正相关,但增幅随孔长增加逐渐衰减;增大钻孔直径虽能提升抽采效果,但增益效果随直径增大而衰减;抽采量随钻孔间距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减弱,最优钻孔间距为6 m;抽采量随抽采时间延长持续增加,而抽采速度在初期快速衰减后趋于稳定。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在桃园煤矿Ⅱ8225工作面机巷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显示,在钻孔长度200 m、孔径108 mm、钻孔间距6 m、封孔深度20 m组合参数条件下,经30 d连续抽采后,预抽区域煤层残余瓦斯含量最大为3.72 m^(3)/t,实现了煤层安全高效抽采和巷道快速掘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钻孔 瓦斯抽采 流固耦合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体瓦斯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勇 王鹏飞 +2 位作者 刘荣华 王俏 刘开新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96-2508,共13页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 为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基于煤体多孔介质本真属性下瓦斯吸附与驱替机理,首先利用水介质、表面活性剂CTAB、微纳米气泡的共存特性获得了液气耦合介质,以环管流量、旋转黏度表征了液气耦合介质的优化性能与提质增效特征;之后结合渗流瞬时流量、气测渗透率量化了液气耦合介质对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效应。结果表明:质量分数0.05%的表面活性剂CTAB可有效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0.41%,微纳米气泡可平均降低液相表面张力5.50 mN/m;基于表面活性剂CTAB与微纳米气泡的表面活性,液气耦合介质环管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增大1.44、1.27倍;转速为100、200、300、600 r/min时,液气耦合介质旋转黏度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降低60.00%、71.43%、50.00%、45.45%,相对含表面活性剂介质分别降低42.86%、60.00%、37.50%、25.00%。煤体分别在蒸馏水介质、含表面活性剂水介质、液气耦合介质平衡作用下甲烷渗流驱替时,随着介质环管流量的增大和旋转黏度的降低,瞬时流量与气测渗透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基于液气耦合介质良好的减阻性能与流动性能,对长焰煤分别在轴压为3、5 MPa,围压为3、5 MPa瓦斯驱替时,瞬时流量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3、1.67倍,气测渗透率相对蒸馏水介质分别增大1.44、1.68倍,且不同轴压、围压之间的渗流差异明显缩小。液气耦合介质进一步活化了表面性能,在高流量、低黏度作用下实现低阶煤体瓦斯的减阻增渗与强化驱替,尤其对煤体增渗解吸与抽采达标、高产工作面瓦斯涌出防治具有明确的工程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气耦合 减阻增渗 强化驱替 旋转黏度 瞬时流量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邓飞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9,29,共7页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 回顾了我国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发展历程,系统地阐述了现有安全监控系统感知、传输与应用软件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针对煤矿安全生产新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新一代云边端煤矿安全数智化监控系统架构,该架构明确了系统端侧应具备多模精准感知,边缘侧实现区域风险就地判识与管控,云端负责全矿井智能监测预警。探讨了灾害数字孪生、面域化全息感知、全IP传感网构建、多模态学习、同步仿真、风险分析与处置等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为煤矿安全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安全监控系统 全息感知 数字孪生 灾害模拟 多模态学习 隐患风险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煤初期解吸瓦斯对煤与瓦斯突出动力效应影响的试验研究
6
作者 曹偈 胡千庭 +2 位作者 赵旭生 孙海涛 戴林超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260-4276,共17页
煤与瓦斯突出时快速涌出的大量瓦斯是突出冲击波、突出煤−瓦斯两相流等动力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明确解吸瓦斯对突出动力效应的影响机制,开展了不同气压及吸附/非吸附性气体条件下的突出动力效应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瓦斯对突出冲击波... 煤与瓦斯突出时快速涌出的大量瓦斯是突出冲击波、突出煤−瓦斯两相流等动力效应产生的重要原因,为明确解吸瓦斯对突出动力效应的影响机制,开展了不同气压及吸附/非吸附性气体条件下的突出动力效应物理模拟试验,分析了瓦斯对突出冲击波、突出煤−瓦斯两相流运移特征参数的影响,定义了可反应突出碎煤颗粒群瓦斯解吸速率的“瓦斯解吸等效粒径”,结合气体扩散动力学理论构建了突出煤初期解吸瓦斯膨胀能模型,从能量来源角度探讨了解吸瓦斯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由于突出冲击波形成时间极短(几毫秒),煤中解吸瓦斯对冲击波的影响有限;气体压力对突出冲击波的影响较为显著,随气体压力的增加,超压峰值逐渐增大且其沿巷道衰减呈增大趋势;而突出强度随瓦斯压力及气体吸附能力的增大而增大,CO_(2)试验条件下突出煤质量为He试验条件下的1.4倍。将突出动力效应的能量耗散分为破碎功、抛出功及突出冲击波耗散的能量,低气压条件下,能量耗散以破碎功为主(0.3 MPa占比达73.9%);随气体压力增大、吸附能力增强,抛出功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突出冲击波耗散的能量占比基本小于10%。突出煤的解吸瓦斯对突出动力效应做功的能量贡献率在33%~90%,随气体压力及气体吸附性能的增大而增大。建立了基于瓦斯解吸等效粒径概念的碎煤初期解吸瓦斯膨胀能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得到突出煤在突出持续过程的解吸瓦斯膨胀能全部参与了突出动力效应做功。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突出煤解吸瓦斯膨胀能的影响:瓦斯解吸等效粒径对突出煤解吸瓦斯膨胀能影响最为显著,突出煤解吸瓦斯膨胀能随等效粒径减小先缓慢增加,当等效粒径减小到0.5 mm后显著增大,由此应力也能通过影响煤岩破碎程度影响瓦斯膨胀能的释放;突出煤解吸瓦斯膨胀能随吸附气体压力、初始扩散系数的增大而增加,增加幅度逐渐减小;随瓦斯含量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长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动力效应 解吸瓦斯 能量 等效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逸散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高成 刘立仁 +1 位作者 郑磊 吕明杰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8,共8页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 综采工作面采煤机在截割煤体时会产生明显的湍流风,使得采煤区风速发生变化,诱导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横向扩散。为探究截割湍流风对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的影响,采用多重参考系(MRF)模型对滚筒旋转割煤进行仿真,对不同割煤状态下综采工作面风流-煤尘耦合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工作面风流分布与煤尘浓度分布的关系。为降低截割湍流风对煤尘横向扩散的影响,提出一种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系统,通过安装在支架顶梁或前探梁上的喷雾装置在采煤机滚筒与人行道间形成雾幕,削弱截割湍流风的扰动作用,阻隔煤尘颗粒横向扩散,实现对滚筒截割尘源的动态跟踪。仿真结果表明,不同割煤状态下滚筒转动产生的截割湍流风使风流向人行道区域发生偏移,当滚筒转速为29.29 r/min、系统风速为1.40 m/s时,其横向偏移分速度可超过0.54 m/s,并使煤尘颗粒向人行道区域扩散,出现浓度超过300 mg/m3的煤尘团,尤其是顺风割煤时煤尘横向扩散更为明显,人行道处煤尘浓度达385.12 mg/m^(3)。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采煤机尘源跟踪喷雾降尘技术的降尘率达83.68%,且单个喷洒点的待机能耗低于10 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煤尘治理 多重参考系模型 截割湍流风 截割煤尘横向扩散规律 尘源跟踪 喷雾降尘 MR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度对煤矿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及补偿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安然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5,共6页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 矿井环境湿度严重影响煤矿粉尘浓度监测质量,为了提高煤矿井下高湿度环境下的粉尘浓度监测精度,开展了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规律和湿度补偿技术研究。在观测煤矿粉尘颗粒吸湿生长形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到了不同湿度条件下煤矿粉尘颗粒粒径变化规律及湿度对粉尘浓度监测的影响机制:煤矿粉尘颗粒粒径随着湿度的增加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当环境湿度由50%逐步增加至90%时,煤矿粉尘浓度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提出一种基于不同角度散射光特性的湿度在线补偿技术,研究了环境湿度、粉尘颗粒粒径和散射光通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将湿度补偿实验模型嵌入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中,实现带湿度补偿的煤矿粉尘浓度监测。实验结果表明:带湿度补偿的多角度光散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的监测误差≤11.2%,较不带湿度补偿的粉尘浓度监测单元降低了2.9%,验证了湿度补偿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粉尘浓度监测 湿度补偿 粉尘颗粒粒径 散射光通量 多角度 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软煤层钻孔干式孔口除尘装置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颖兴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6-210,共5页
为治理瓦斯抽放干式钻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基于碎软煤层钻孔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占比较高的特点,提出干式孔口除尘的新技术,即以煤矿井下压风作为除尘装置的动力,首先利用旋风除尘技术进行初级除尘后,再通过布袋除尘技术进一步过... 为治理瓦斯抽放干式钻孔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基于碎软煤层钻孔产生的呼吸性粉尘占比较高的特点,提出干式孔口除尘的新技术,即以煤矿井下压风作为除尘装置的动力,首先利用旋风除尘技术进行初级除尘后,再通过布袋除尘技术进一步过滤净化,进而实现高效除尘。重点研究了除尘装置的结构参数,根据旋风除尘和布袋除尘的阻力,对除尘装置的动力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在碎软煤层钻孔进行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干式孔口除尘装置总粉尘除尘效率达98%以上,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达96%以上,能有效解决碎软煤层钻孔过程中的粉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软煤层 干式钻孔 粉尘 干式除尘 除尘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防治技术研究
10
作者 和树栋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4-50,共7页
为了解决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涌出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20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定量计算工作面瓦斯来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瓦斯分布特征及涌出规律,提出采用地面垂直井抽排技术治理工作面瓦... 为了解决特厚煤层小煤柱综放开采瓦斯涌出复杂、治理难度大的问题,以塔山煤矿8204综放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实测方法定量计算工作面瓦斯来源,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分析瓦斯分布特征及涌出规律,提出采用地面垂直井抽排技术治理工作面瓦斯,并确定最佳抽排时机。研究结果表明:小煤柱内部较为发育的裂隙为气体流动提供了通道,使得8206采空区与8204工作面之间存在气体对流现象,造成8206采空区的瓦斯大量涌出,成为8204工作面瓦斯主要来源,其占比高达62.0%;超前工作面20 m到滞后工作面120 m范围内,瓦斯抽采效果最佳;通过地面垂直井抽排瓦斯,工作面瓦斯浓度远小于临界报警值0.8%,有效降低了工作面瓦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综放开采 小煤柱 瓦斯防治 地面垂直井 瓦斯抽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人-机-环”集成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国建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监控系统已成为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监控系统存在数据相互独立、共享性差、数据计算延迟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整合矿山人员、设备和环境三大要素,分析其建设需求与问题,从数据... 随着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监控系统已成为智能矿山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现有监控系统存在数据相互独立、共享性差、数据计算延迟等问题,已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通过整合矿山人员、设备和环境三大要素,分析其建设需求与问题,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和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展开设计,提出了一种矿井“人-机-环”集成可视化智能监控平台。介绍了该平台实现的功能、架构设计以及关键技术。通过在山西天地王坡煤矿实际应用表明,该平台应用多线程、大数据、5G、工业以太网及多协议驱动加载等技术,实现了数据的融合集成与多元共享;通过云边协同处理技术在边缘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存储,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而且提升了矿山的安全管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矿山 多元集成 智能监控平台 云边协同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块煤含水率对CH_(4)吸附/解吸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平 刘延保 张遵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5,共6页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特性的影响,利用煤层瓦斯吸附解吸变形动态测试装置,开展了含水率为0、0.83%、1.52%、2.68%条件下块煤吸附/解吸CH_(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影响显著,水分有助于煤体解吸CH_(... 为了研究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特性的影响,利用煤层瓦斯吸附解吸变形动态测试装置,开展了含水率为0、0.83%、1.52%、2.68%条件下块煤吸附/解吸CH_(4)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分对煤体吸附/解吸CH_(4)影响显著,水分有助于煤体解吸CH_(4),但抑制煤体吸附CH_(4);煤的饱和吸附量a值与饱和解吸量A值基本相等,且与含水率无关;煤的吸附常数b值、解吸常数B值随煤体含水率的增高均呈现指数下降趋势,并最终趋近于0;以Langmuir形式方程为基础,结合吸附/解吸常数与含水率的函数关系,构建了含水率影响条件下的CH_(4)吸附/解吸数学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该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吸附解吸差异性系数随含水率的增高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CH_(4) 吸附 解吸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孔界距煤岩复合体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试验研究
13
作者 林俊淇 刘程 +4 位作者 李良伟 武文宾 姚壮壮 宁二强 秦逢缘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2,共11页
为揭示煤层顶板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底部与煤岩界面距离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孔界距的水力压裂特性试验。选用孔界距分别为2、5、7、10、12、15 mm的煤岩组合相似试件,利用RTR-4600煤岩力学参数高精度测量试验机与DS5-8... 为揭示煤层顶板水力压裂过程中压裂孔底部与煤岩界面距离对压裂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不同孔界距的水力压裂特性试验。选用孔界距分别为2、5、7、10、12、15 mm的煤岩组合相似试件,利用RTR-4600煤岩力学参数高精度测量试验机与DS5-8B全信息声发射信号分析仪,模拟水力压裂过程并获取声发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孔界距的减小,起裂压力呈现下降趋势,但并非完全线性;最优孔界距为5 mm,裂缝扩展速率与范围达到平衡,声发射点分布密度和损伤覆盖率分别为5.2个/mm^(3)和83%,该条件下裂缝网络的复杂性与渗透性提升最为显著;孔界距通过调控流体—应力—损伤多场耦合关系主导损伤演化路径,较大孔界距条件下界面主导的裂缝扩展受限于压力场弥散效应,最优孔界距能实现应力集中与结构弱面分布的最佳匹配,超小孔界距因近场应力超限导致裂缝网络失稳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裂缝扩展 裂缝损伤 孔界距 声发射 煤岩复合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定法向刚度边界条件下受剪岩石裂隙非线性渗流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14
作者 刘杰 钟伦伟 +3 位作者 钟振 张宪尚 隆清明 应鹏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9-1933,共15页
深部岩石裂隙在剪切过程中形貌不断发生改变,导致裂隙渗流特性极其复杂,进而影响深部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为探明恒定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简称CNS)边界条件下岩石裂隙的剪切渗流特性,基于分形理论构建了不同粗糙度三维自... 深部岩石裂隙在剪切过程中形貌不断发生改变,导致裂隙渗流特性极其复杂,进而影响深部岩体工程的稳定性。为探明恒定法向刚度(constant normal stiffness,简称CNS)边界条件下岩石裂隙的剪切渗流特性,基于分形理论构建了不同粗糙度三维自仿射裂隙面,采用考虑裂隙粗糙度退化的剪切数值方法分析了不同CNS边界条件下裂隙岩石剪切过程中几何形貌参数的演变规律。随后利用COMSOL软件对受剪后的裂隙进行渗流计算,研究了法向刚度、剪切位移和分形维数对裂隙非线性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裂隙的力学开度随着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但法向刚度的增加会减缓其增长速度;接触率主要受法向刚度控制,并随其增大而增大。(2)裂隙渗流的压力梯度与流量关系能够用Forchheimer定律准确描述,拟合系数A和B随剪切位移的增大呈幂函数减小趋势,随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裂隙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减小。(3)裂隙的水力开度随分形维数的增加而增加,随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减小,并建立了以力学开度和开度标准差为自变量的水力开度模型。(4)裂隙渗流的临界雷诺数随剪切位移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并随分形维数和法向刚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裂隙的分形维数、接触率和水力开度模型为基础,建立了CNS条件下剪切裂隙的临界雷诺数计算拟合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法向刚度 剪切渗流 水力开度 临界雷诺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煤心原位体积复原的免封孔测压试验研究
15
作者 吴宽 王兆丰 +3 位作者 施式亮 崔永杰 王龙 陈勇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6-195,共10页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 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是通过将瓦斯压力测试煤样由井下原始煤体赋存状态被剥离出来装入实验煤样罐后进行漏失瓦斯量补偿、煤心体积复原、人工模拟煤体储层温度来复原原始煤体赋存状态下的煤层瓦斯压力的实验测压新技术,是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可行性新技术,该技术不受井下测压地点和封孔质量的限制。煤心体积的准确复原是该方法准确测定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的关键环节。为了探究合适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依托团队自主研发的免封孔煤层瓦斯压力测定仪,开展了加载轴压煤心体积复原、接触注液(水/油)煤心体积复原、加压与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设定加载轴压依次为5、10、15……65 MPa进行煤心体积复原时,由于煤样颗粒之间相互支撑抵抗作用,导致因取样破碎煤体而新生的裂隙无法完全“愈合”,单纯通过加压的方式复原煤心体积在理论和技术上均难以实现;设置初始吸附平衡压力P0为0.31、0.53、0.74、1.00、1.50 MPa进行接触注水、接触注硅油、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实验,接触注水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40.67%~116.13%,接触注硅油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实验误差为29.33%~87.10%,加压/注液结合的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误差在2.67%~9.68%,且误差随吸附平衡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对比3种煤心体积复原方式的实验效果,最终确定以上腔加压与下腔注硅油结合的方式复原煤心原位体积。为基于“状态复原”的免封孔测压技术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靠途径,为煤矿准确快速获取预抽煤层残余瓦斯压力值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为煤层瓦斯抽采效果检验与达标评判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瓦斯压力测定 煤心体积复原 免封孔 加压 注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型果园喷药机器人设计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肖兴美 《现代农机》 2025年第2期4-6,共3页
针对近些年农业从业人口短缺,人工成本提高,果园喷药作业效率低、效果差、浪费高、危害大等问题,结合海南芒果果园种植特点开发了一款智能型果园喷药机器人。机器人采用无人驾驶技术、聚风摇摆+聚风定向喷药技术、精准喷药技术、基于内... 针对近些年农业从业人口短缺,人工成本提高,果园喷药作业效率低、效果差、浪费高、危害大等问题,结合海南芒果果园种植特点开发了一款智能型果园喷药机器人。机器人采用无人驾驶技术、聚风摇摆+聚风定向喷药技术、精准喷药技术、基于内燃机的动力系统及履带底盘控制技术等一系列先进且实用的专利技术,具有操作可控、性能可靠、效率高、效果好、节约农药、污染小的特点,可满足规模化、标准化果园及专业农业服务机构开展果园植保业务的迫切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园 喷药机器人 无人驾驶技术 喷药技术 内燃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退化因子的煤矿巷道SLAM算法研究
17
作者 李小波 戴弋杰 +2 位作者 刘其鑫 高铭阳 张庆华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141,共9页
针对现有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在煤矿井下巷道退化环境中易出现定位漂移甚至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退化因子的煤矿巷道SLAM算法。该算法以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为框架,在惯性测量单元(IMU)与激光雷达(LiDAR)数据的基础上,... 针对现有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算法在煤矿井下巷道退化环境中易出现定位漂移甚至失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退化因子的煤矿巷道SLAM算法。该算法以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为框架,在惯性测量单元(IMU)与激光雷达(LiDAR)数据的基础上,融合编码器信息实现定位与建图。改进了退化因子计算方法,通过线面特征配准计算特征值与退化因子,通过退化因子的大小表征环境退化程度,实现环境退化评估;设计了基于退化因子的置信度融合机制,可在保持高精度定位建图的同时,显著提高系统鲁棒性;通过提高精度较高特征点权重、降低精度较低特征点权重的方式设计残差,提高退化因子表征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相比紧耦合激光雷达惯性里程计(LIOSAM)、激光雷达里程计与建图(LOAM)等现有算法,融合退化因子的算法对煤矿退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可稳定完成定位建图任务;该算法在退化环境下的定位误差为1.222 m,相比LIOSAM算法减小了26.506 m,在非退化环境下的均方根误差(RMSE)均值为0.116 m,低于LOAM和LIOSAM算法;该算法在巷道特征退化路段仍能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轮式机器人 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巷道退化环境 退化评估机制 置信度融合机制 退化因子 激光雷达里程计与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研究
18
作者 李尚国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4,共5页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 为提升王才伙盘煤矿煤自燃“温—气”双指标循环反馈预测技术,利用程序升温实验,采用现场测定方法分析了煤样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气体产物,确定了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范围,通过构建数学模型计算了回风隅角CO体积分数(φ(CO))。结果表明:CO和CO_(2)在常温下产生,C_(2)H_(4)在98.50℃产生,加速氧化临界温度为170.89℃;2202工作面散热带宽39.38 m,氧化带宽74.03 m,回风隅角φ(CO)平均为6.4×10^(-6);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与回风隅角φ(CO)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可根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参数值推测另外一个参数值,即可根据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确定φ(CO),亦可在已知φ(CO)的情况下推测采空区内的最高温度,大大提高了煤自燃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气”双指标 煤自燃 采空区 回风隅角 循环反馈 最高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19
作者 张海峰 罗明华 +2 位作者 黄春 朱兴林 游磊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 针对煤矿探放水和瓦斯抽采治理中“一钻一视频”系统存在的摄像仪迁移不便、远程监钻验钻手段匮乏等问题,研究了基于电缆的远距离传输技术和基于AI视频分析的钻杆自动识别计数技术。从煤矿打钻作业的流程和管理需求出发,结合打钻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应用痛点,研发了煤矿打钻管理系统,向用户提供实时视频监视、监控画面调节、基础信息管理、打钻业务管理、录像查询、台账及报表管理、双向语音对讲、智能辅助验钻等功能,实现打钻作业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实验及实践应用表明:系统可通过电缆实现视频图像的2 km远距离传输,钻杆自动识别计数准确率大于9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钻作业 一钻一视频 AI视频分析 打钻管理系统 钻杆计数 辅助验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胶带转载点粉尘浓度异常溯源算法研究
20
作者 陈美竹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0-186,共7页
煤矿胶带转载点虽通过布设传感器和降尘设备初步实现了对粉尘的监测和控制,但当区域粉尘浓度异常时,异常原因的排查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存在响应滞后问题。为实现对粉尘浓度异常原因的远程、快速、准确定位,提出了一种融合有序约束Apri... 煤矿胶带转载点虽通过布设传感器和降尘设备初步实现了对粉尘的监测和控制,但当区域粉尘浓度异常时,异常原因的排查仍高度依赖人工经验,存在响应滞后问题。为实现对粉尘浓度异常原因的远程、快速、准确定位,提出了一种融合有序约束Apriori算法与溯源树机制的粉尘浓度异常溯源算法。基于区域防尘设备的布设情况,利用有序约束Apriori算法挖掘异常关联规则,生成带优先级的异常原因表;结合粉尘浓度动态阈值与瞬时阈值设定溯源触发条件,构建集成回溯标记与节点权重的多层级溯源树;当满足触发条件时,采用基于回溯标记与节点优先级的深度优先搜索算法快速定位异常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在矿井胶带转载点场景下,该算法能有效识别粉尘浓度异常的高频诱因(如喷雾装置故障),溯源准确率为96.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尘防治 煤矿胶带转载点 溯源树 APRIORI算法 深度优先搜索 软件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