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OA优化SVMD和A-CNN的矿井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方法研究
1
作者 杨战社 张程 +3 位作者 荣相 魏礼鹏 李瑞 韩耀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1-178,共8页
针对矿井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受井下环境的干扰较大、故障选线速度和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算术优化算法改进连续变分模态分解和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选线方法。首先,通过算术优化算法优化连续变分模态分解的参数,把零... 针对矿井电网单相接地故障选线受井下环境的干扰较大、故障选线速度和准确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算术优化算法改进连续变分模态分解和注意力机制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选线方法。首先,通过算术优化算法优化连续变分模态分解的参数,把零序电流序列分解成不同频率的固有模态函数;其次,引入相对位置矩阵的数据预处理方式,将一维序列转换成二维图像,获得零序电流信号的时频特征图;最后,将注意力机制嵌入到CNN分类算法模型中,实现故障选线。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强噪声、采样时间不同步等情况下准确地选择出故障线路,可满足矿井电网对选线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供电系统 单相接地故障 连续变分模态分解 算术优化算法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挂储能控制的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电压波动抑制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史小军 于铄航 +1 位作者 王伟 公铮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4,94,共8页
针对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因负载变化造成的直流母线电压波动问题,通常在直流母线处设置储能装置予以解决。现有的储能装置控制策略使得装置负担过重,且未考虑其荷电状态。针对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直流侧直挂储能拓扑,提出一种抑... 针对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因负载变化造成的直流母线电压波动问题,通常在直流母线处设置储能装置予以解决。现有的储能装置控制策略使得装置负担过重,且未考虑其荷电状态。针对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的直流侧直挂储能拓扑,提出一种抑制母线电压波动的储能装置控制策略。经分析确定直挂储能装置工作于定功率模式,通过加入母线电压反馈进而调整储能装置出力的方式改进传统定功率控制策略,从而减小系统的不平衡功率;采用载波移相调制策略,以降低电流纹波;以荷电状态为对象进行排序均压,保证各储能子模块均匀充放电。在PSCAD/EMTDC中搭建煤矿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仿真模型并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切除电动机或纯阻性负载突变情况下,母线电压波动率分别减小约70%和90%,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可有效抑制母线电压波动,且蓄电池充放电速率为0.628C,满足快速响应要求。在实时数字仿真实验平台中进行硬件在环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供电系统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直挂储能 电压波动抑制 定功率控制 载波移相调制 荷电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式输送机托辊故障诊断及协同管控研究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邢震 田野新 +4 位作者 包建军 齐智峰 周李兵 叶柏松 张蓉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3,共15页
托辊作为带式输送机的关键部件,其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目前国内外在托辊故障诊断技术和带式输送机管理控制策略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尚未形成一套被广泛认可且行之有效的监测与管控手段。通过分析托辊故障的类型及... 托辊作为带式输送机的关键部件,其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煤矿生产效率与安全。目前国内外在托辊故障诊断技术和带式输送机管理控制策略方面开展了广泛研究,然而尚未形成一套被广泛认可且行之有效的监测与管控手段。通过分析托辊故障的类型及机理,指出井下带式输送机托辊故障诊断的特殊性及面临的挑战。梳理了托辊故障诊断技术及托辊故障后协同管控的研究现状:在故障状态感知技术方面,探讨了振动、声音、温度及图像信号感知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在数据处理及特征提取方面,探讨了各类信号的处理方法及特征提取策略;在故障识别方法方面,探讨了从传统方法到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及多源信息融合的托辊故障识别方法的技术演进过程;在托辊故障后协同管控方面,探讨了目前面临控制系统复杂性高、不同控制策略之间的兼容性差、状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难以保证等问题。基于上述研究,指出托辊故障诊断技术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故障辨识度不高、覆盖范围有限、检测物理量单一、无法对故障进行分类及判断程度、未能评估故障可能引发的风险,以及缺乏全面的管控策略等问题,提出托辊故障诊断技术发展方向:从单一监测向多维度融合监测发展、从稀疏覆盖向密集全面覆盖迈进、从表象诊断向本质分析探究故障演化规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并推动从局部管控向全局协同管控的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式输送机托辊 托辊故障诊断 带式输送机协同管控 筒体破损 托辊轴承失效 筒体变形 主轴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OSELM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研究
4
作者 郑小磊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2,共7页
煤矿井下通信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紧急救援中至关重要。目前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定位精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 煤矿井下通信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紧急救援中至关重要。目前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定位精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构建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在实验1与实验2中的丢包率中位数分别为1.7×10^(-4)与1.4×10^(-4),明显低于其他对比算法构建的通信系统。在实验1与实验2中,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EfficientNet算法、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超限学习机算法的定位精度分别为96.8%、83.8%、76.4%、71.0%与95.9%、82.5%、75.8%、70.4%。可见改进OSELM算法在定位精度方面表现优越,基于该算法构建出的煤矿矿井紧急救援通信系统通信质量也更高。实验数据证明,该研究为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方法,为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紧急救援 通信系统 定位精度 通信质量 丢包率 超限学习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研究
5
作者 周爱平 王健 +1 位作者 屈世甲 经名宇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140,共6页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 针对目前防水密闭墙监测方式简单、效率低、无法体现整体面域变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地下水库防水密闭墙面域变形监测方案。基于双目定位原理,给出了密闭墙表面单点凸出及凹陷的变形计算公式和面域变形三维云图成像的计算逻辑,选择三次样条插值法进行插值拟合,形成防水密闭墙全表面变形三维图形。设计了无接触式面域变形监测装置,通过光投射模块产生结构光图像并投射到防水密闭墙表面,2个光接收模块构成双目系统,接收防水密闭墙表面反射的结构光图像,再依据变形计算逻辑进行计算分析。模拟测试结果表明,单点变形监测及三维云图成像效果较优,能够较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整体变形程度,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其安全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防水密闭墙 面域变形监测 双目定位 单点变形监测 三次样条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矿山综合管控平台的煤仓安全管理研究
6
作者 邢震 包建军 +2 位作者 陈晓晶 赵建军 顾义东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81,共11页
为应对煤仓存在的多种安全隐患,提出了智能矿山建设背景下的煤仓安全管理综合性解决方案。对煤仓存在的主要隐患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包括自然发火、瓦斯、粉尘灾害以及堵仓、溃仓、人员坠落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融合... 为应对煤仓存在的多种安全隐患,提出了智能矿山建设背景下的煤仓安全管理综合性解决方案。对煤仓存在的主要隐患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包括自然发火、瓦斯、粉尘灾害以及堵仓、溃仓、人员坠落等问题,提出了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该方案融合了单一煤仓的信息监视与综合管控,以及从全生产链协同角度实现的煤仓综合管控策略,深入探讨了智能感知及传输技术、灾害综合防控技术、数字孪生技术以及全生产链协同管控机制及算法等关键技术。方案通过整合多种先进技术和管理策略,能够实时监测煤仓的各项安全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提高煤仓的安全管理水平,为智能矿山建设背景下的煤仓安全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矿山 煤仓安全管理 煤仓灾害 综合管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井下电力电缆故障定位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商立群 张少强 +2 位作者 荣相 刘江山 王越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针对传统井下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依赖主观参数选择和抗噪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强噪声背景下井下电力电缆故障精确定位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樽海鞘群算法(SSA)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并结合改进型Teager能量算子(NTEO)的井下电力电缆... 针对传统井下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依赖主观参数选择和抗噪性能较差,无法满足强噪声背景下井下电力电缆故障精确定位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樽海鞘群算法(SSA)优化变分模态分解(VMD)并结合改进型Teager能量算子(NTEO)的井下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针对VMD在信号分解上存在的模态混叠、过分解和欠分解问题,采用SSA以模糊熵为适应度函数对VMD模态数K和惩罚因子α2个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更能反映故障特征信息的本征模态函数;采用NTEO对本征模态函数进行首波波头标定,得到首末两端的波头到达时刻,根据双端测距法得出故障位置。采用PSCAD/EMTDC进行井下电力电缆故障仿真,模拟具有强背景噪声的井下故障信号,结果表明:①在理想电流信号中加入9,12 dB噪声后,SSA-VMD的信噪比最低,皮尔逊相关系数最大,说明SSA-VMD在最大程度降噪的同时,能很好地保留信号的特征信息。②在不同过渡电阻下,SSA-VMD-NTEO的定位精度较高。③在不同故障相角下,SSA-VMD-NTEO在采样点上出现不同,但定位位置没有改变,依旧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④在不同故障距离下,SSA-VMD-NTEO均能保证较高的定位精度。⑤在井下较大噪声和10 MHz采样频率下,SSA-VMD-NTEO较小波模极大值和VMD+NTEO 2种方法的定位精度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电力电缆 故障定位 樽海鞘群算法 变分模态分解 TEAGER能量算子 首波波头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DR算法与伪平面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飞 潘红光 +3 位作者 魏绪强 陈海舰 郭齐 白俊明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7-596,共10页
为了降低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PDR)算法在进行井下人员定位时产生的累积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PDR算法与伪平面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首先,采用惯性导航传感器获取井下人员的步态信息,通过线性步长估计模型和四元... 为了降低行人航位推算(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PDR)算法在进行井下人员定位时产生的累积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PDR算法与伪平面技术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首先,采用惯性导航传感器获取井下人员的步态信息,通过线性步长估计模型和四元数法实现步长估计和方向估计,利用PDR算法推算人员的位置;其次,使用井下人员活动区域以及预设的标记点构建伪平面,并将井下人员位置映射到伪平面坐标上,为降低PDR算法的累积误差做准备;最后,采用SVM进行井下人员活动检测,通过转弯活动判断其是否处于特殊标记点,将PDR解算的位置与伪平面内已知转弯位置标记点进行相关性分析,完成伪平面信息与工人位置的匹配,校准并更新PDR位置,降低累积误差。结果表明:井下工人在完成单个转弯活动过程中,传统PDR算法解算位置平均误差为0.98 m,而进行伪平面修正后平均误差降低到0.31 m;在完成区域性多活动过程中,采用伪平面技术修正后的PDR平均定位误差从1.08 m降低到0.38 m。因此,所提出的井下人员定位方法有效提高了PDR算法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人员定位 惯性导航 PDR算法 伪平面技术 位置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采空区三维流场分析及注氮参数优化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邢震 沈晓林 +4 位作者 焦明之 佘九华 王伟峰 熊发龙 杨欢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7,共8页
注氮是煤矿采空区发生自然发火征兆时常用的抑制措施,因其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采空区灭火实践。注氮位置选取、注氮量的多少等直接影响注氮的效果及成本;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注氮防灭火参数进行优... 注氮是煤矿采空区发生自然发火征兆时常用的抑制措施,因其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采空区灭火实践。注氮位置选取、注氮量的多少等直接影响注氮的效果及成本;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注氮防灭火参数进行优化。以试验工作面为原型建立仿真物理模型,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在开展数值模拟试验的过程中,通过研究不同注氮位置、不同注氮流量等对采空区“三带”的影响,找到最优注氮参数,并进行了现场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注氮口在进风侧距离工作面50 m处、注氮流量1 000 m~3/h时,注氮效果良好且成本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 采空区防灭火 注氮位置 注氮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激光雷达与相机的无目标自动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佳佳 张传伟 +2 位作者 周李兵 秦沛霖 赵瑞祺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3-61,89,共10页
矿用车辆实现无人驾驶依赖于准确的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和相机的结合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为确保激光雷达和相机的有效融合,需进行外参标定。目前矿用本安型车载激光雷达多为16线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较为稀疏。针对该问题... 矿用车辆实现无人驾驶依赖于准确的环境感知,激光雷达和相机的结合可以提供更丰富和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为确保激光雷达和相机的有效融合,需进行外参标定。目前矿用本安型车载激光雷达多为16线激光雷达,产生的点云较为稀疏。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矿用激光雷达与相机的无目标自动标定方法。利用多帧点云融合的方法获得融合帧点云,以增加点云密度,丰富点云信息;通过全景分割的方法提取场景中的车辆和交通标志物作为有效目标,通过构建2D-3D有效目标质心对应关系,完成粗校准;在精校准过程中,将有效目标点云通过粗校准的外参投影在逆距离变换后的分割掩码上,构建有效目标全景信息匹配度目标函数,通过粒子群算法最大化目标函数得到最优的外参。从定量、定性和消融实验3个方面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1)定量实验中,平移误差为0.055 m,旋转误差为0.394°,与基于语义分割技术的方法相比,平移误差降低了43.88%,旋转误差降低了48.63%。(2)定性结果显示,在车库和矿区场景中的投影效果与外参真值高度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稳定性。(3)消融实验表明,多帧点云融合和目标函数权重系数显著提高了标定精度。与单帧点云相比,使用融合帧点云作为输入时,平移误差降低了50.89%,旋转误差降低了53.76%;考虑权重系数后,平移误差降低了36.05%,旋转误差降低了37.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车辆 无人驾驶车辆 激光雷达 相机 多帧点云融合 全景分割 外参标定 无目标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能矿山的数字孪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邢震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4,41,共14页
智能矿山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需面对较多复杂性、特殊性的技术突破。阐述了数字孪生在智能矿山领域的适用性,归纳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应用于... 智能矿山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需面对较多复杂性、特殊性的技术突破。阐述了数字孪生在智能矿山领域的适用性,归纳梳理了数字孪生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及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应用于灾害预警、风险管控、灾害救援等;在煤矿生产方面,数字孪生技术主要应用于采掘工作面区域整体、单机机械装备状态监测及控制、机械装备预测性维护。从物理实体、虚拟实体、连接交互、数字孪生数据及功能服务5个维度入手探讨了智能矿山领域数字孪生亟待解决的关键共性问题:物理实体维度需重点突破全面感知及控制装备的研发,虚拟实体维度需深入进行物理、行为、规则模型的研究,连接交互维度需攻关煤矿井下5G网络传输关键技术,数字孪生数据维度需解决高性能计算等问题,功能服务维度需研发仿真软件及人工智能算法,以便更好地适应现场环境。从矿井规划设计、开发、建设阶段的灾害预防性设计、生产系统设计、地质环境预测,矿井生产运营阶段的灾害预警及防控、生产调度决策优化、生产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方面展望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智能矿山领域的发展趋势,认为宜针对关键部件或装备,核心环节,重要或危险场所、区域等进行精细化孪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智能矿山 灾害预测及防控 生产调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无人驾驶车辆行人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李兵 于政乾 +4 位作者 卫健健 蒋雪利 叶柏松 赵叶鑫 杨斯亮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9-37,共9页
矿用无人驾驶车辆的工作环境光照条件复杂,行人检测经常出现漏检现象,导致矿用无人驾驶车辆可靠性及安全性不足。针对巷道光照条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弱光图像增强算法:将弱光图像由RGB图像空间分解为HSV图像空间,通过Logarithm函数... 矿用无人驾驶车辆的工作环境光照条件复杂,行人检测经常出现漏检现象,导致矿用无人驾驶车辆可靠性及安全性不足。针对巷道光照条件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弱光图像增强算法:将弱光图像由RGB图像空间分解为HSV图像空间,通过Logarithm函数对亮度分量先进行光照,再通过双边滤波器去除噪声;采用形态学对饱和度分量进行闭操作,再通过高斯滤波器滤除噪声;将图像转换回RGB图像空间,通过半隐式ROF去噪模型对图像再次进行去噪,得到增强图像。针对行人检测存在漏检、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3的矿用无人驾驶车辆行人检测算法:采用密集连接块取代YOLOv3中的Residual连接,提高特征图利用率;采用Slim-neck结构优化YOLOv3的特征融合结构,使得特征图之间能够进行高效的信息融合,进一步提高对小目标行人的检测精度,并利用其内部特殊的轻量化卷积结构,提高检测速度;加入轻量级的卷积注意力模块(CBAM)增强算法对目标类别和位置的注意程度,提高行人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1)提出的弱光图像增强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图像可见度,图像中行人的纹理更加清晰,并具有更好的噪声抑制效果。(2)基于增强后图像的矿用无人驾驶车辆行人检测算法的平均精度达95.68%,相较于基于改进YOLOv7和ByteTrack的煤矿关键岗位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算法、YOLOv5、YOLOv3算法分别提高了2.53%,6.42%,11.77%,且运行时间为29.31 ms。(3)基于增强后图像,YOLOv3和基于改进YOLOv7和ByteTrack的煤矿关键岗位人员不安全行为识别算法出现了漏检和误检的问题,而矿用无人驾驶车辆行人检测算法有效改善了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用无人驾驶车辆 井下行人检测 YOLOv3 弱光图像增强 半隐式ROF去噪 密集连接模块 Slim-neck 卷积注意力模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工作面CH_(4)大样本数据感知关键技术及监测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贺耀宜 代左朋 +4 位作者 杨耀 屈世甲 张清 孙旭峰 张涛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25,91,共10页
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是智能化煤矿最基本的功能要素。现阶段采煤工作面整体环境感知能力不足,感知设备设置监测点数量有限,末端无线网络不够健全,缺乏高精度位置服务,导致矿井与采煤工作面全面感知所需数据样本量偏少,信息透明度不够,隐... 全面感知和实时互联是智能化煤矿最基本的功能要素。现阶段采煤工作面整体环境感知能力不足,感知设备设置监测点数量有限,末端无线网络不够健全,缺乏高精度位置服务,导致矿井与采煤工作面全面感知所需数据样本量偏少,信息透明度不够,隐患识别和安全预警准确性偏低。针对该问题,以采煤工作面为应用场景,以CH_(4)为监测对象,研究煤矿工作环境参数大样本数据感知关键技术及监测模式。通过研究无线低功耗CH_(4)传感与自标校技术,实现在采煤工作面布置大量CH_(4)传感器进行全面感知,解决长时间免标校维护的技术难题;通过研究传感设备对象编码与定位技术,解决大量传感设备的身份和位置识别难题;通过研究适用于矿井线性空间的高速无线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无线骨干网链路节点的路由自发现、网络故障自主发现、故障节点及时隔离和自恢复技术,解决采煤工作面布设大量CH_(4)传感器及工作面移动带来的数据实时传输与维护问题;通过研究基于边缘计算的大样本数据连续监测模式,针对采集的大量CH_(4)传感数据,利用空间数字云图技术,实现整个采煤工作面CH_(4)面域连续监测和全面感知及作业现场数据分级处理。采煤工作面CH_(4)大样本数据感知关键技术及监测模式为其他矿井环境参数的全面感知研究提供了基础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矿山 采煤工作面 安全监控 CH_(4)监测 大样本数据感知 全面感知 实时互联 空间数字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通道检测技术的非分光红外CO_(2)传感器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颜培宇 张海庆 +1 位作者 张清 张振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0,共5页
针对传统红外气体传感器气室与信号处理模块分离存在体积大、灵敏度差的问题,基于非分光红外双通道检测技术,设计了一种小体积、高精度的红外CO_(2)传感器。首先,对反射型气室进行光线追迹仿真,保证热释电探测器受到的红外辐射和气体吸... 针对传统红外气体传感器气室与信号处理模块分离存在体积大、灵敏度差的问题,基于非分光红外双通道检测技术,设计了一种小体积、高精度的红外CO_(2)传感器。首先,对反射型气室进行光线追迹仿真,保证热释电探测器受到的红外辐射和气体吸收光路长度满足要求。同时,设计了可靠的光源驱动电路、带通放大电路;对传感器的温度漂移特性进行讨论,建立温度补偿算法模型。在温湿度箱中标定红外CO_(2)传感器参数,通过拟合曲线得到常数a和n,以及温度补偿系数β。经过实验测试表明,该红外CO_(2)传感器测量误差小于真值的±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分光红外 双通道检测技术 温度补偿 CO_(2)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健 屈世甲 +1 位作者 于振 张羽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1-82,共12页
针对煤矿地下水库缺少完善的安全监测手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水库调配水过程中工作面终采区域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和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配合水位、水量监测形成了地... 针对煤矿地下水库缺少完善的安全监测手段的现状,分析了地下水库调配水过程中工作面终采区域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主要安全影响因素和受力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的安全监测传感器布置方案,配合水位、水量监测形成了地下水库的整体安全监测方案。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安全监测参数气体浓度、水位、水量、表面应变、钻孔应力和渗压等提出了监测预警的方法,重点对钻孔应力监测数据和渗压监测数据建立了单一传感器分级报警方法,针对人工坝体和挡水煤柱整体安全状态分别建立了分级预警方法。设计了煤矿地下水库安全监测系统,构建了系统及数据流架构,建立了关键点数据流程,实现了地下水库关键参数实时监测、单一传感器实时分析预警、人工坝体及挡水煤柱实时分析预警。以柳塔煤矿为例,对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预警方法和安全监测系统进行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监测手段及预警方法能够提前发现挡水煤柱及人工坝体的异常,分析结果和现场显现出来的渗水、漏水等现象吻合度高。设计的监测方案、分析方法和监测系统的部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地下水库的储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库 挡水煤柱 人工坝体 安全监测 分级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区域甲烷分布特征及关键监测位置研究
16
作者 张婧 张桓瑞 +1 位作者 赵乾坤 屈世甲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9-216,共8页
基于现阶段综采工作面甲烷浓度实时监测范围未覆盖综采“三机”所在区域,且工作面人工巡检位置难以把握的问题,在对工作面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落煤点位置及风速条件,并采用现场实测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区域... 基于现阶段综采工作面甲烷浓度实时监测范围未覆盖综采“三机”所在区域,且工作面人工巡检位置难以把握的问题,在对工作面区域进行网格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落煤点位置及风速条件,并采用现场实测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工作面区域甲烷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从而为优化工作面甲烷传感器的布置和人工巡检策略提供借鉴。首先将工作面受限空间划分为294个网格,然后使用FLUENT软件对工作面三维模型进行边界条件设置并开展仿真模拟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甲烷在不同网格区域的扩散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比现场实测结果与实验数据验证仿真实验结果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煤作业进行至工作面中部时甲烷扩散范围最广,风速影响甲烷在不同区域的扩散范围,但落煤甲烷由于逆风流方向运输产生的扩散强度远小于沿风流方向扩散强度,且工作面区域甲烷浓度最大值位置仅与落煤点位置相关。综合不同落煤点位置和不同风速条件下的甲烷扩散规律,应重点在横-1区域与纵-2区域、纵-3区域的重合位置布置甲烷传感器或加强巡检频次。研究成果揭示了综采工作面区域甲烷扩散机理,对于确定工作面瓦斯监测的关键位置和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综采工作面瓦斯灾害防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采工作面 落煤 甲烷涌出 扩散规律 甲烷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ordEF−YOLOv9t的煤矿井下人员行为识别
17
作者 潘红光 卫泽尘 +3 位作者 雷心宇 姚超修 蒋泽 张立斌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9-66,共8页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员行为识别方法在煤矿井下应用存在对多类别行为识别缺乏系统性分类架构、光线昏暗和低清晰度图像导致细节丢失、矿工姿态和视角差异引发特征形变等问题。提出一种煤矿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模型CoordEF−YOLOv9t。该模型分...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员行为识别方法在煤矿井下应用存在对多类别行为识别缺乏系统性分类架构、光线昏暗和低清晰度图像导致细节丢失、矿工姿态和视角差异引发特征形变等问题。提出一种煤矿井下人员行为识别模型CoordEF−YOLOv9t。该模型分别从边缘细节与空间位置特征提取2个方面对YOLOv9t进行改进:YOLOv9t中RepNCSPELAN4模块的卷积操作在捕捉细微或模糊边缘时易导致细节模糊,针对该问题,设计了融合Sobel算子的边缘特征提取模块(EFEM),在RepNCSPELAN4模块中嵌入EFEM,增强主干网络与颈部网络对人体边缘细节的感知能力。传统卷积神经网络难以感知位置信息并充分学习人员位置与动作的空间特征,针对该问题,在颈部网络末端引入坐标卷积,提升模型对人员行为位置信息的感知能力。实验结果表明,CoordEF−YOLOv9t精确率P为73.4%,召回率R为73.7%,mAP@0.5为74.8%,mAP@0.5:0.95为61.1%,相较于YOLOv9t分别提升1.2%,3.2%,1.0%,2.1%;与RT−DETR,YOLOv11,YOLOv12等主流模型相比,CoordEF−YOLOv9t综合性能更优,能更精准地识别煤矿井下人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下人员行为识别 YOLOv9t 边缘特征提取 空间位置特征提取 SOBEL算子 坐标卷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CoFe@NS-800复合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环丙沙星
18
作者 山勇 涂保华 +4 位作者 汪学明 赵远 陈帝翰 曾雯钰 李一帆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0-146,154,共8页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硫脲改性生物炭(NS-800),并负载铁钴双金属制得复合材料CoFe@NS-800。该材料经多种表征证实富含氧空位及还原性官能团,利于产生Fe(Ⅱ)/Co(Ⅱ)。在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环丙沙星(CIP)中,CoFe@NS-800/PMS体系较单... 以水稻秸秆为原料制备硫脲改性生物炭(NS-800),并负载铁钴双金属制得复合材料CoFe@NS-800。该材料经多种表征证实富含氧空位及还原性官能团,利于产生Fe(Ⅱ)/Co(Ⅱ)。在活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环丙沙星(CIP)中,CoFe@NS-800/PMS体系较单独材料显著提升降解效率,证明其高效活化PMS能力。EPR与淬灭实验表明^(1)O_(2)是主要活性物种。TOC及循环实验验证了材料的高效性与可循环性,为废水有机污染物治理提供了经济高效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硫脲 过硫酸盐 铁钴双金属 环丙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5G电磁波瓦斯引燃机理及功率安全阈值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勇 孟积渐 +4 位作者 陈湘源 王晓峰 陈晓晶 陈海舰 郭子文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04-1826,共23页
5G技术凭借其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等优势,在煤矿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5G射频信号在煤矿井下使用可能引发瓦斯爆炸的潜在风险,以及现行标准对5G射频应用的局限性展开系统性研究。首先,对现有防爆标准进行了溯源与分... 5G技术凭借其大带宽、低时延和广连接等优势,在煤矿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针对5G射频信号在煤矿井下使用可能引发瓦斯爆炸的潜在风险,以及现行标准对5G射频应用的局限性展开系统性研究。首先,对现有防爆标准进行了溯源与分析,阐明其历史演进与适用范围,并建立了煤矿井下射频设备发射端安全阈值评价体系。随后,综合考虑低温等离子体动力学、电磁波传播理论和瓦斯爆炸反应动力学等因素,构建了空气/甲烷混合气体环境中电磁波功率安全阈值的通用计算模型。通过半波振子天线的参数匹配设计,实现了射频能量对放电电极的有效馈入,并在试验室条件下完成了瓦斯点燃试验。结果表明,射频能量能够引燃瓦斯,且安全阈值受到调制方式、频率、温湿度、能量积聚、天线增益及多源叠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研究发现,5GNR700MHz频段电磁波的功率安全阈值不低于43.3W;以发射端作为评价指标时,不需要考虑天线增益对安全阈值的影响。基于相关系数与天线分集的方法可有效量化多源叠加对安全评估的影响,并指出在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忽略多源叠加,从而提升射频功率的利用效率。本研究明确了煤矿井下700MHz频段5G基站的功率安全阈值,为其他频段及射频设备的安全研究提供了参考,并强调了修订相关标准的重要性,以便在复杂井下环境中更加精准地评估电磁波引燃易燃气体的风险,从而助力煤矿行业的智能化转型与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 5G技术 射频电磁能 防爆安全 安全阈值 低温等离子体 多源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倾角特厚煤层工作面圆弧段割煤工艺仿真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贠东风 王震 +2 位作者 伍永平 张袁浩 任奉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56,共7页
为解决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面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和下端头支护技术难题,近年来出现了"倾斜直线—圆弧—水平"的创新型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布置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采煤机在圆弧段割煤存在自行留顶切底现象,随着留顶切底... 为解决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面支架的整体稳定性和下端头支护技术难题,近年来出现了"倾斜直线—圆弧—水平"的创新型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布置方式。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采煤机在圆弧段割煤存在自行留顶切底现象,随着留顶切底量的积累,圆弧段上端点逐渐上移且圆弧段曲率增大,加剧支架倾倒,影响正常割煤。针对这一突出问题,采用软件集成的方法,动态仿真了圆弧段采煤机自行留顶切底割煤的复杂过程,直观显示每割一刀煤自行留顶切底的微量和多刀割煤自行留顶切底的累积量及留顶切底过程,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每刀割煤严格按照仿真所得首刀割煤的留顶切底量值作为割顶留底量值,即可补偿采煤机留顶切底量以保持正常的圆弧段曲率。仿真结果为大倾角特厚煤层综放圆弧段工作面及其类似条件工作面作业规程编制和采煤机司机割煤操作培训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倾角 特厚煤层 圆弧段 留顶切底 计算机仿真 采煤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