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巷道围岩塑性软化区岩石内摩擦角与黏聚力变化规律 被引量:37
1
作者 经纬 薛维培 姚直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203-2210,共8页
为研究巷道(隧道)塑性软化区岩石的内摩擦角与黏聚力的变化规律,基于18项公开发表的试验研究成果,结合摩尔-库伦准则对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阶段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变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峰后阶段内摩擦角变化很小,可近... 为研究巷道(隧道)塑性软化区岩石的内摩擦角与黏聚力的变化规律,基于18项公开发表的试验研究成果,结合摩尔-库伦准则对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峰后阶段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变化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石峰后阶段内摩擦角变化很小,可近似认为不变。针对广泛应用的4阶段和3阶段应变软化模型,研究获得了围岩黏聚力与环向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及黏聚力软化模量的常量性质。研究结果揭示了围岩塑性软化区岩石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计算方法,黏聚力及黏聚力软化模量的变化规律,可为煤矿软岩巷道变形分区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摩擦角 黏聚力 试验研究 巷道(隧道)围岩 塑性软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隧道)围岩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及确定方法 被引量:6
2
作者 经纬 薛维培 荣传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718-2723,共6页
基于岩石蠕变特性和稳定蠕变终止轨迹线的形成机理,揭示了岩石稳定蠕变上下阈值的存在并给出了试验确定方法。剖析了围岩径向各点不同的加载路径和不同的载荷终止水平对围岩变形分区形成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在围... 基于岩石蠕变特性和稳定蠕变终止轨迹线的形成机理,揭示了岩石稳定蠕变上下阈值的存在并给出了试验确定方法。剖析了围岩径向各点不同的加载路径和不同的载荷终止水平对围岩变形分区形成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揭示了稳定蠕变上下阈值在围岩中的基本属性。利用弹性区环向应力与径向应力之间的关系直线和不同围压下的稳定蠕变上下阈值拟合直线给出了围岩中塑性硬化区内外边界应力的确定方法。研究成果可为围岩应变软化模型的正确建立、围岩变形分区的科学研究及支护参数的量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巷道(隧道) 围岩 稳定蠕变 上下阈值 变形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力耦合作用下煤矿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试验 被引量:3
3
作者 薛维培 程桦 +3 位作者 姚直书 李必达 徐进 金冬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2-868,998,共8页
为掌握深厚含水层段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出了4组模型试验,并在同组试验中增设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井壁混凝土在考虑与不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差异以及水力耦合作... 为掌握深厚含水层段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钢筋混凝土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特性,根据相似理论设计出了4组模型试验,并在同组试验中增设对照试验;研究了不同强度井壁混凝土在考虑与不考虑水力耦合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差异以及水力耦合作用下井壁结构的应力变形特征与竖向极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地下水渗流-应力耦合损伤影响程度与井壁混凝土强度有关;随着混凝土强度提高,相应地,抗渗性与密实度亦得到提高,地下水渗入混凝土内部的难度增加,从而使耦合损伤影响程度减弱。结合极限平衡理论对井壁结构的受力机理展开了分析,根据理论推导和试验结果共同建立了水力耦合作用下井壁结构竖向承载力计算公式,理论值与试验值偏差范围为0.39%~2.05%,此结果可为该类井壁结构的竖向承载力设计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耦合 井壁结构 应力变形特征 竖向承载力 力学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