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塔北轮南地区三叠系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仲米虹 唐武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28,共11页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_Ⅱ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_Ⅱ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湖底扇,其岩性以砾质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以及中粗砂岩为主,垂向上见鲍马序列,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以及变形层理发育,测井曲线则具有微齿化线型-箱型或钟形-微齿化线型的组合特征,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中强振幅高连续或中强振幅透镜状或短轴状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属性可见典型的下切弯曲水道。同时,识别出3种亚相、5种微相类型,其中内扇亚相发育补给水道和堤岸微相,中扇亚相发育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外扇亚相发育远源浊积岩。区内湖底扇分布在南部坡折带之下,发育多条典型的补给水道,辫状水道连片展布,水道间零星分布。本区湖底扇具备滑塌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是西北部和东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堆积坡度过陡重力失稳下切形成补给水道,并经补给水道搬运堆积于深水环境形成的,其发育受到了前陆盆地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物源供给等多个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活动是湖底扇发育的诱因,古地貌影响其平面分布,物源供给则决定了湖底扇的岩性、物性和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隆后坳陷区 前陆盆地 沉积特征 主控因素 沉积模式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缘致密砂岩气藏勘探开发挑战与技术对策——以临兴——神府气田为例 被引量:38
2
作者 杜佳 朱光辉 +3 位作者 李勇 吴鹏 高计县 祝彦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4-124,共11页
临兴—神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相较于盆内苏里格、大牛地等气田,具有地貌及构造条件复杂,地震影响因素多;低阻气层发育,气层识别难度大;气藏类型多样,开发方式有差异;岩矿组成复杂,不利于增产改造等技术难题。为破解上述技术瓶... 临兴—神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相较于盆内苏里格、大牛地等气田,具有地貌及构造条件复杂,地震影响因素多;低阻气层发育,气层识别难度大;气藏类型多样,开发方式有差异;岩矿组成复杂,不利于增产改造等技术难题。为破解上述技术瓶颈,建立一套适用于鄂尔多斯盆缘致密砂岩气(以下简称致密气)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结合地质—工程一体化认识,系统开展了盆缘致密气地质主控因素解剖和主体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宏观构造明确了成藏差异性,其中低幅构造区气层厚度大、含气饱和度高,是勘探最有利区;②明确了“构造控区、微相控储、物性控藏、裂缝控渗”四要素主控的致密气差异富集规律,指导了甜点区优选及井位部署;③针对黄土塬地貌,采用“两宽一高”地震采集方法,探索浅部薄气层、含水气层及煤下储层反演方法,提高了有效气层识别率;④基于核磁和测井分层段识别岩相、孔隙类型影响的岩电参数,指导了低阻气层有效判识;⑤形成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应用并验证了地球物理、气层识别和储层改造等技术的适用性,助力致密气立体高效开发。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和形成的技术序列有效支撑了临兴—神府气田的增储上产,为鄂尔多斯盆地盆缘和其他类似地区致密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盆缘 致密气 低阻气层 储层反演 富集成藏 立体开发 增产改造 勘探开发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珂 胡书勇 +3 位作者 张金庆 朱国金 周文胜 耿艳宏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9年第2期13-16,20,共5页
目前常用的水驱曲线可以在中高含水期较好地表征水驱规律,由于以指数类相渗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推导过程中进行了近似处理,此类水驱曲线难以描述低含水期或特高含水期的水驱规律,可能出现低含水期出现直线段较晚、高含水期上翘等情况,限制... 目前常用的水驱曲线可以在中高含水期较好地表征水驱规律,由于以指数类相渗作为理论基础并在推导过程中进行了近似处理,此类水驱曲线难以描述低含水期或特高含水期的水驱规律,可能出现低含水期出现直线段较晚、高含水期上翘等情况,限制了该类曲线在实际中的应用。提出一种适用性更广的相渗形态表征式,并据此推导出一种新的水驱特征曲线。该水驱曲线可以描述不同含水阶段下的动态规律,并可通过拟合参数直接求取可采储量。实例应用表明,采用该新型水驱曲线进行拟合,直线段出现时间早、相关系数高、拟合效果好,在不同含水阶段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驱特征及方便地预测可采储量,在油田动态分析和生产策略制定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水驱特征曲线 低含水期 高含水期 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S油田化学驱驱油体系渗流机理及提高采收率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兰夕堂 赵文森 +2 位作者 刘长龙 张璐 符扬洋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8-154,共7页
为筛选出最适合渤海S油田的驱油体系,采用不同实验方法对该油田目前使用的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交联聚合物(HPAM+Cr 3+)、新型聚表剂(JBJ-1)驱油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4类驱油体系的分子结构形态、分子线团尺... 为筛选出最适合渤海S油田的驱油体系,采用不同实验方法对该油田目前使用的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疏水缔合聚合物(AP-P4)、交联聚合物(HPAM+Cr 3+)、新型聚表剂(JBJ-1)驱油体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4类驱油体系的分子结构形态、分子线团尺寸、流变性、注入运移能力和驱油效率等。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JBJ-1具有明显的网络结构,且降解前后JBJ-1均具有相对较大的水动力学半径,表明其良好的抗剪切性能,同时JBJ-1还表现出最大的表观黏度和弹性模量以及优异的微观和宏观驱油性能,在水驱基础上可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9.88个百分点。新型聚表剂具有比普通化学驱体系更好的增黏能力和抗剪切性,有助于改善地层的渗流阻力和驱油能力,可进一步推动化学驱石油储量动用,满足目前渤海S油田的生产需求。但在矿场试验中,应考虑其浓度的优化,以保证其注入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驱 驱油体系 提高采收率 渗流特性 驱油效果 渤海S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源无机凝胶传输运移能力和封堵效果实验 被引量:8
5
作者 宋立志 郑华安 +8 位作者 王闯 李彦闯 曹伟佳 卢祥国 吕鑫 梁守成 杨寨 张春生 高建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6-134,共9页
南海涠洲11-1油田经多年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现象日趋严重,亟待采取深部液流转向措施改善水驱开发效果。以油藏工程、高分子材料学和物理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 南海涠洲11-1油田经多年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现象日趋严重,亟待采取深部液流转向措施改善水驱开发效果。以油藏工程、高分子材料学和物理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化学分析、仪器检测和物理模拟等为技术手段,以涠洲11-1油藏地质特征、流体性质和开发现状等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温度对无机凝胶基本性能影响,主剂质量浓度、段塞尺寸和注入轮次对无机凝胶传输运移和封堵效果影响实验研究,优化出了无机凝胶注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无机凝胶具有较好的耐温性能,适用于南海涠洲11-1油田;随主剂段塞尺寸、注入轮次和质量浓度增大,注入端附近区域化学反应速度增加,无机凝胶分布量增加,传输运移能力变差;随隔离液段塞尺寸增加,主剂与注入水反应时间延后,岩心内无机凝胶分布更均匀,深部液流转向效果更好;在主剂用量相同条件下,与各轮次药剂采用“等浓”注入方式相比较,各轮次药剂采用“递增”注入方式时岩心内无机凝胶分布更均匀,深部液流转向效果更好。最优注入工艺参数为:主剂质量浓度为3700~7300 mg/L,主剂段塞尺寸为0.07~0.09 PV,隔离液段塞尺寸为0.014~0.021 PV,合理6轮次左右,主剂质量浓度合理递增幅度为610~980 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盐油藏 无机凝胶 传输运移能力 封堵效果 参数优化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北部弧形断层构造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斌 黄胜兵 +1 位作者 耿名扬 沈朴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7-36,共10页
渤中凹陷周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而其北部至今尚未有油气田发现,断层与油气具有密切关系,不仅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开展断层构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解析渤中凹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 渤中凹陷周缘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而其北部至今尚未有油气田发现,断层与油气具有密切关系,不仅控制着圈闭的形成和演化,也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之一,因此,开展断层构造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精细解析渤中凹陷北部三维地震资料,对其断层发育特征、活动特征、成因机制以及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北部发育层间、阶梯状的弧形正断层。在垂向上,断层的活动强度具有中间强两边弱的特征,在平面上,断层演化为简单侧向生长模式。综合分析断层的生长指数和断开层位,认为断层活动时期主要为东二下段第Ⅱ期到东二上期。断层的形成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阶段,包括断层孕育期、断层活动期、断层迁移期和断层静止期。指出重力滑动作用和走滑作用共同控制了弧形断层生长发育过程。探讨了断层形成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弧形断层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滚动背斜圈闭的形成,控制了砂体的层数和厚度,促进烃源岩与储层沟通,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凹陷北部 弧形断层 演化过程 形成机制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源-汇系统及其控储作用
7
作者 严宇洋 熊连桥 +5 位作者 何幼斌 陈莹 赵仲祥 刘圣乾 罗进雄 冯斌 《岩性油气藏》 2025年第5期166-177,共12页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源-汇要素多变。基于钻井、地震、铸体薄片、碎屑锆石年龄测试等资料,开展了惠州凹陷源-汇系统及其控储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惠州凹陷古近纪发育低凸起断槽型、内源转换带型和外源转换带型3...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纪构造演化复杂,源-汇要素多变。基于钻井、地震、铸体薄片、碎屑锆石年龄测试等资料,开展了惠州凹陷源-汇系统及其控储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惠州凹陷古近纪发育低凸起断槽型、内源转换带型和外源转换带型3类源-汇系统。低凸起断槽型源-汇系统母岩以盆内花岗岩基底为主,经同向断槽搬运,发育小型辫状河三角洲;内源转换带型源-汇系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基底,经转换带搬运,发育中型辫状河三角洲,受峡湾地形影响,与相邻扇三角洲沉积体偶尔叠置;外源转换带型源-汇系统主要由盆外水系供源,搬运距离较远,仅局部有少量内源混入,发育大型辫状河三角洲。②研究区储层规模与物性受母岩成分、搬运距离、搬运通道形态、沉积相与沉积古地貌共同控制。③研究区发育内源溶蚀型、混源交汇型与低凸起滩坝型3类优质储层,其中外源转换带与盆内低凸起交汇处的混源交汇型储层物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低凸起断槽 内源转换带 外源转换带 辫状河三角洲 文昌组 恩平组 古近系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