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海上时移地震技术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赵伟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3年第1期30-34,共5页
针对中国海上油田的具体情况 ,参照国外风险评估方法 ,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时移地震可行性研究。总的来说 ,在中国海上开展时移地震是基本可行的 ,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中国海上油田的储层结构和成分比较复杂 ,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油田的具体... 针对中国海上油田的具体情况 ,参照国外风险评估方法 ,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时移地震可行性研究。总的来说 ,在中国海上开展时移地震是基本可行的 ,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中国海上油田的储层结构和成分比较复杂 ,因此必须针对不同油田的具体问题 ,做好各种风险性研究及相应的技术和策略 ,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上时移地震技术 应用 可行性 研究 海上勘探 定量评分 正演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制作及纵、横波层位对比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劲风 傅旦丹 +2 位作者 刘一峰 王桂水 高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7,共8页
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及其与纵波资料对比标定层位 ,是应用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的基础。采用全波列测井资料制作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需要考虑地层倾角、岩层各向异性、横波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纵、... 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及其与纵波资料对比标定层位 ,是应用多分量地震资料进行解释的基础。采用全波列测井资料制作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 ,需要考虑地层倾角、岩层各向异性、横波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纵、横波资料对比中 ,又需要考虑极性、井资料的深时转换、子波带宽等的影响。本文从模型资料和莺歌海盆地实测多分量资料出发 ,研究了转换波人工合成地震记录具体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以及纵、横波对比标定中的基本问题和解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波 地震记录 深时转换 地震资料 多分量地震勘探 入射角 子波带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频域零炮检距地震道拟合 被引量:5
3
作者 陆文凯 张学工 +3 位作者 李衍达 何汉猗 温书亮 刘永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71,共5页
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地震共中心点道集的 AVO特性 ,以及不同炮检距信号经过不同路径的地层吸收的基础上 ,发现对于某一时刻的不同炮检距地震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 ,可以用多项式描述其... 如何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是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地震共中心点道集的 AVO特性 ,以及不同炮检距信号经过不同路径的地层吸收的基础上 ,发现对于某一时刻的不同炮检距地震信号的不同频率成分 ,可以用多项式描述其与炮检距 x的关系 ,进而提出了基于信号时频分析和多项式拟合的时频域零炮检距地震道拟合技术。同时 ,利用多道信号估算的信噪比来设计的时频域 Wiener滤波器 ,克服了常规多项式拟合技术压制噪声能力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道 零炮检距 时频域 AVO 地震信号 地震资料处理 频率成分 克服 能力 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1号断裂带含烃热流体活动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孙玉梅 郭迺嬿 欧光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87-694,共8页
1号断裂带是莺 -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 ,有机包裹体研究有助于追踪油气及热流体活动的痕迹 ,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 ,认为工区内发育五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 :(1)液态烃包... 1号断裂带是莺 -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之一 ,有机包裹体研究有助于追踪油气及热流体活动的痕迹 ,为油气运聚成藏提供地球化学依据。通过包裹体薄片镜下观察、均一温度和盐度测试 ,认为工区内发育五种类型的有机包裹体 :(1)液态烃包裹体 ;(2 )气液态烃包裹体 ;(3)气态烃包裹体 ;(4 )含烃 CO2 包裹体 ;(5 )含烃子矿物包裹体。含烃 CO2 包裹体一般与气态烃共生 ,含烃子矿物包裹体既与液态烃共生又与气态烃共生。包裹体的类型及丰度变化表明 :1号断裂带油气运聚及深部热流体作用活跃 ,是油气运移的通道 ;1号断裂上升盘缺乏良好的盖层 ;1号断裂下降盘黄流组以上地层具有一定封盖能力。据成岩自生矿物形成序次及包裹体定向测温 ,认为 1号断裂带存在多期含烃热流体活动 ,早期有褐色液态烃运移 ,其次为含液态烃的气态烃 ,之后为气态烃及气态烃 +盐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体 有机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运移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