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渤中34区河流相储层预测与描述技术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范廷恩 李维新 +1 位作者 王志红 汤丽娜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6年第1期13-16,21,共5页
在渤海渤中34区已发现了若干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了更好地推动渤中34区的滚动勘探开发,针对该区河流相储层岩性较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厚度薄、横向变化大和连续性差等主要特点,在... 在渤海渤中34区已发现了若干以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层为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了更好地推动渤中34区的滚动勘探开发,针对该区河流相储层岩性较细(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厚度薄、横向变化大和连续性差等主要特点,在总结该区河流相储层地球物理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储层预测和描述的地球物理技术方法研究,形成了适合该地区河流相储层预测和描述的技术对策,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所作钻前预测已得到3口钻井的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中34区 河流相 储层预测与描述 技术对策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A区新近系地震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检测相关岩石物理参数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邓启才 秦瑞宝 +1 位作者 李维新 汤丽娜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5期306-308,317,共4页
利用 10口井的全波测井资料 ,结合岩石物理测定数据 ,对莺歌海盆地A区新近系地震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检测相关岩石物理参数进行了研究 ,指出了在该地区应用常规纵波波阻抗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及含油气性检测的若干难点。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地震勘探技术 储层 含油气性 岩石 油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及其勘探潜力与方向 被引量:50
3
作者 蔡东升 冯晓杰 +5 位作者 高乐 梁建设 李友川 刘学考 段九春 卢景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1期1-17,共17页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 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主要分布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海域 ,尚保存有效烃源岩的残余盆地分布面积近 36× 10 4 km2 ,涉及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大勘探领域 ,具有盆地类型多样、成盆背景复杂、构造改造强烈的特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存在古生界和中生界两套烃源层系 ,其中南海北部和东海发育T3(?)—J1+ 2 烃源岩 ,南黄海和渤海主要发育C—P烃源岩 ,北黄海发育J3—K1烃源岩。利用地震、重磁和钻井资料 ,参考海域周边区域地质资料和陆区具相同或相似构造背景盆地前第三系油气田资料 ,对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的主要类型、原型盆地演化特征、关键石油地质条件以及油气勘探潜力等进行了分析。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普遍经历了多期生排烃过程 ,保存条件是制约其油气发现和勘探潜力的关键。中国近海前第三纪残余盆地“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勘探开发风险整体较大 ,但如果立足“多源兼找、立体勘探”的指导思想 ,那么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探索的领域 :①以中生界“自生自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潮汕盆地和南黄海北部盆地 ;②以“新生古储”或“新生中储”型油气藏为主的探区———渤海和东海天台 钓北斜坡带。南黄海勿南沙隆起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勘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前第三纪 残余盆地 原型盆地 石油地质条件 海上石油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勘探前景展望 被引量:10
4
作者 朱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45-150,共6页
系统地分析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主控因素 ,阐释了盆地内异常超压的发育背景及成因 ,指出异常压力是天然气运移的主驱动力 ,而流体压裂则产生了天然气垂向运移输导网络。强调底辟活动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与演化的主控... 系统地分析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主控因素 ,阐释了盆地内异常超压的发育背景及成因 ,指出异常压力是天然气运移的主驱动力 ,而流体压裂则产生了天然气垂向运移输导网络。强调底辟活动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与演化的主控因素———底辟活动控制圈闭的形成并为浅部圈闭成藏提供深部烃源 ;底辟的幕式活动控制天然气藏的多次成藏和演化。通过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各主要因素的分析 ,认为具有构造背景或特殊遮挡条件、成因类型多样的非构造圈闭隐蔽油气藏是莺歌海盆地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天然气 气藏 成藏原因 动力学 油气勘探工作 异常压力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岩溶作用元素地球化学的特征响应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显凤 蔡忠贤 +1 位作者 云露 徐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0-274,共5页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西南缘。该区自加里东中晚期到海西早期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长期暴露地表,遭受了强烈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表生岩溶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溶洞砂泥质...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阿克库勒凸起西南缘。该区自加里东中晚期到海西早期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长期暴露地表,遭受了强烈的大气淡水淋滤溶蚀作用,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表生岩溶系统。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溶洞砂泥质充填物硼、矾、镓、铷等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的研究,大部分样品表现出淡水岩溶特征,但T615井等4口井溶洞充填物元素地球化学具有海水成因特征,表明石炭纪早期广泛海侵期间产生的混合水(淡水—海水)岩溶作用可能对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叠加改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砂泥质充填物 岩溶作用 奥陶系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储层识别软件的研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璐 印兴耀 翁斌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4-29,45,共7页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油气储层识别技术,选用Motif作为开发平台,研制了Unix操作系统下的油气储层识别软件。针对大型物探软件的特点,采用结构化的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引入全PlugIns概念合理设计系统架构,确保了软件... 基于软件工程理论,结合计算机软件技术和油气储层识别技术,选用Motif作为开发平台,研制了Unix操作系统下的油气储层识别软件。针对大型物探软件的特点,采用结构化的文件系统进行数据管理,引入全PlugIns概念合理设计系统架构,确保了软件质量,有效地延长了软件的生命周期。在软件的编制过程中,整合了地震属性提取及优化、BP神经网络、SOM聚类分析、叠后波阻抗和叠前弹性反演等油气储层识别的先进技术,建立了油气储层判别工作流程。此软件已应用于实际地区,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同时该软件也为其他技术的集成提供了一个基础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识别 软件工程 地震属性 叠前/叠后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分渤中坳陷三套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组合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培荣 张大江 +4 位作者 宋孚庆 徐冠军 李友川 傅宁 郭永华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渤中坳陷有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三段等 3套烃源层。如何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区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 ,进而确定该区的主力烃源层 ,是长期困扰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者的问题之一。文中对渤中坳陷及其周边陆区 31块烃源岩样品和 35个... 渤中坳陷有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一段及三段等 3套烃源层。如何通过地球化学特征区分沙河街组和东营组烃源岩 ,进而确定该区的主力烃源层 ,是长期困扰有关地球化学研究者的问题之一。文中对渤中坳陷及其周边陆区 31块烃源岩样品和 35个原油样品的饱和烃、芳烃进行了色谱 质谱分析和研究 ,提出用伽马蜡烷 /C31升藿烷 (S +R)、4 甲基甾烷 /C2 9规则甾烷、三芳甾烷 /三芳甲藻甾烷和稳定碳同位素等 4个地球化学参数组合 ,可以有效地区分渤中坳陷的 3套烃源层 ,并初步确定了用于判断该区混源油的 3个地球化学参数的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渤海 渤中坳陷 油源 蜡烷 石油地质 有机质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基咔唑在惠流构造脊上的分布及其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春明 李思田 +2 位作者 杨甲明 杨少坤 汪建蓉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66-169,共4页
二甲基咔唑在惠流构造脊油藏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在惠流构造脊西段 ,上部油藏原油中 1,3 和 1,6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 ,而下部油藏原油中 1,4 和 1,5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这一特征不是运移分馏所致 ,可能反映惠流构造... 二甲基咔唑在惠流构造脊油藏中的分布具有规律性。在惠流构造脊西段 ,上部油藏原油中 1,3 和 1,6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 ,而下部油藏原油中 1,4 和 1,5 二甲基咔唑的丰度相对较高。这一特征不是运移分馏所致 ,可能反映惠流构造脊西段存在上、下两个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系统。惠流构造脊东段流花油田的原油中 ,1,4 和 1,5 二甲基咔唑具有较高的丰度 ,这可能反映流花油田的原油是通过下油气运聚系统聚集成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基咔唑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珠江口盆地 原油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分量地震资料静校正 被引量:5
9
作者 温书亮 朱宏彰 沈丽丽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5期302-305,共4页
在海上多波地震勘探中 ,P 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了转换波资料的处理质量。文中针对中国南海地震地质条件 ,在借鉴前人研究静校正问题的思路及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在CRP叠加剖面 (X分量 )上人工拾取同相轴 ,并用相应的纵波资... 在海上多波地震勘探中 ,P SV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严重影响了转换波资料的处理质量。文中针对中国南海地震地质条件 ,在借鉴前人研究静校正问题的思路及方法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在CRP叠加剖面 (X分量 )上人工拾取同相轴 ,并用相应的纵波资料作为判别准则的P SV转换波静校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静校正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 转换波 P-SV 莺歌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极化滤波在微地震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卫星 宋洪亮 +2 位作者 曹自强 朱雪梅 高垒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10年第5期367-371,共5页
野外采集的三分量微地震资料,通常能量弱,信噪比低,频率高,震源未知,波场复杂。常规的极化滤波方法通常选择固定的某一分量作为期望滤波的方向,已不能满足当前处理的要求。为此,在极化滤波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算法,设计了自适应极化滤波... 野外采集的三分量微地震资料,通常能量弱,信噪比低,频率高,震源未知,波场复杂。常规的极化滤波方法通常选择固定的某一分量作为期望滤波的方向,已不能满足当前处理的要求。为此,在极化滤波的基础上,通过改进算法,设计了自适应极化滤波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相邻道三分量信号偏振投影的最大互相关系数得到波的跟踪分量,把波的跟踪分量作为极化滤波因子的期望方向,改进常规滤波因子,实现自适应极化滤波。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理论正确,处理效果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地震 跟踪分量 自适应极化滤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兴洼陷风暴-滩坝沉积特征及模式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升兰 姜在兴 刘晖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39,共3页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对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风暴岩及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伴生关系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滩坝砂体广泛发育,并且在滨浅湖到半深湖较深水的过渡沉积环境中的滩坝砂岩与... 综合岩心观察、粒度分析、测录井及地震资料对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风暴岩及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伴生关系及沉积模式进行了研究。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时期滩坝砂体广泛发育,并且在滨浅湖到半深湖较深水的过渡沉积环境中的滩坝砂岩与风暴岩具有良好的伴生关系,其理想的垂向层序自下而上包括6个部分:1)半深湖泥岩段;2)底部滩砂段;3)风暴岩沉积段;4)坝砂沉积段;5)顶部滩砂沉积段;6)滨浅湖泥岩段。风暴岩属于事件沉积,其在湖盆中分布较广,同时亦有较好的时间对比性,风暴-滩坝沉积模式的提出,对于在滨浅湖到半深湖过渡区域较深水沉积环境中寻找滩坝储集体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暴岩 滩坝 风暴-滩坝模式 沙四上亚段 博兴洼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精细构造建模的技术策略 被引量:14
12
作者 范廷恩 翁斌 +1 位作者 张金淼 桑淑云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3期172-176,共5页
渤海海域新近系断层复杂 ,构造破碎 ,地层横向变化很大 ,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难度很大。为此 ,以全三维可视化解释为主要工作思路 ,对已引进的各种相关软件系统进行了技术组合应用研究 ,形成了一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 渤海海域新近系断层复杂 ,构造破碎 ,地层横向变化很大 ,在这种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难度很大。为此 ,以全三维可视化解释为主要工作思路 ,对已引进的各种相关软件系统进行了技术组合应用研究 ,形成了一套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精细构造建模的技术策略 ,并在秦皇岛 2 7/ 33和渤中 2 5 1构造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后续的油藏地质建模提供了高精度的边界约束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三维可视化解释技术 地层 油藏 断层 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在LD20-1构造区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益明 张文 范廷恩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5年第3期167-170,共4页
基于岩石物理统计分析和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研究,在弄清研究目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与地震响应特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波阻抗反演、弹性波反演、多属性综合分析、吸收分析和AVO分析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LD201构造区4个有利... 基于岩石物理统计分析和地震资料保幅处理研究,在弄清研究目标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气性与地震响应特征关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波阻抗反演、弹性波反演、多属性综合分析、吸收分析和AVO分析等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对LD201构造区4个有利目标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结果表明,依据上述技术思路,可以实现多种预测结果的相互印证,降低单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预测结果的多解性,从而提高该区有利目标储层预测和含气性检测的准确性;该区4个地质目标均处于浊积水道主体部位,其储层物性及储盖组合条件均较好,均为有利的含气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D20-1构造区 储层预测 含气性检测 多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 地震资料 响应特征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