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东沙隆起北缘晚始新世构造裂点迁移及其源-汇效应
2
作者 刘强虎 彭光荣 +4 位作者 刘培 余雄飚 熊万林 周子强 朱红涛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6-859,共14页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 为验证超覆背景下的残余地貌能否为沉积物产出提供有效信息,以珠江口盆地内最大凸起单元——东沙隆起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全覆盖地震数据及钻井约束,提取了晚始新世恩平组残余地貌上关键流域的河道纵向剖面,刻画了边界断裂的活动性,量化了砂体粒度及沉积通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评估了残余地貌特征与沉积区粒度和通量变化间的匹配程度。研究表明:两大关键流域的河道剖面均存在构造裂点,且与晚始新世活跃的边界断层相匹配。裂点溯源迁移时可能沟通了内流水系,与汇区粒度整体变细,通量变大规律一致。源区地貌特征和汇区沉积记录在地貌演化的视角下指示遭受后期改造较弱的残余地貌很可能仍然保存着深-时的源-汇信息。精细解剖残余地貌、源区地形坡度、基岩岩性与裂点迁移,有助于深-时源-汇系统不同期次重建及砂体性质与规模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点 沉积响应 源-汇系统 晚始新世 东沙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差异性演化及成因
3
作者 葸克来 张泽涵 +3 位作者 操应长 辛红刚 淡卫东 李驰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50,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砂岩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阻碍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试、碳氧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岩石...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长8段储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砂岩致密、非均质性较强等因素阻碍了油气资源的进一步深入开发。综合运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试、碳氧同位素分析等一系列方法,对研究区储层岩石组分、成岩作用、孔隙类型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明确岩石组分差异约束下的孔隙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主要发育方解石、石英加大边和绿泥石等胶结物,孔隙类型以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根据岩石组分的差异性,主要划分出富塑性颗粒储层和富刚性颗粒储层两大类。强压实作用使储层损失80%以上的孔隙度,是富塑性颗粒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两期方解石胶结和硅质胶结是富刚性颗粒储层致密化的决定性因素,各类胶结作用平均使储层损失50%以上的孔隙度;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明显改善作用,此类储层相对更具有勘探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组分差异性 孔隙演化 致密砂岩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及甜点形成主控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军 张丽丽 +2 位作者 孙辉 远光辉 赵晓阳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55,共17页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 随着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浅层主力层系勘探程度的日益提高,深层碎屑岩储层逐渐成为新的勘探热点。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等技术手段,系统地分析了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碎屑岩储层特征,结合构造背景演化、地层埋藏史、热史、地层压力特征等明确了甜点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白云凹陷珠海组下段至恩平组储层以含砾粗砂岩和中粗砂岩占主导,并夹少量细砂岩和泥质砂岩。岩石成分以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孔隙、局部原生孔隙保留,部分储层微裂缝发育。储层整体经历了中—强压实作用,发育多期自生石英、碳酸盐矿物和黏土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以长石和岩屑颗粒溶蚀为主。中深层甜点储层的形成受沉积作用、溶蚀作用、流体超压和构造裂缝的综合控制,沉积作用形成的净砂岩为中深层储层发育提供基础,长期开放-半开放体系中溶蚀作用形成了增孔型次生孔隙,中晚期流体超压有效保存孔隙,微裂缝一定程度改善储层渗透性。不同温度带中,甜点储层成因存在差异:相对低温带以原生孔隙为主,中等压实作用有利于孔隙保存,大气淡水淋滤和有机酸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相对中温带原生和次生孔隙共存,压实与半开放体系有机酸溶蚀等共同作用,形成优质储层;相对高温带则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强烈压实削弱孔隙度,但超压和微裂缝对孔隙保存与渗透性改善起到关键作用,可在致密背景下形成甜点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储层 甜点 主控因素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建立与应用
5
作者 李晨星 常健 +3 位作者 邱楠生 曹世纪 张应鳞 郑立庆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1-482,共12页
原位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技术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热年代学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对比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使用的外探测器法和原位LA-ICP-MS法原理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磷灰... 原位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技术以其安全、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国内外热年代学实验室广泛使用的方法。在对比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使用的外探测器法和原位LA-ICP-MS法原理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磷灰石裂变径迹制样方式,并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热年代学实验室建立的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利用新建立的测试流程分析磷灰石国际标样Fish Canyon Tuff和Durango得到其年龄分别为(28.70±2.70)Ma(2σ,MSWD=0.63)和(32.01±0.52)Ma(2σ,MSWD=0.91),与其推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采用LA-ICP-MS方法对延庆千家店盆地侏罗系样品进行分析,7个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介于91.18~74.28 Ma,与前人使用外探测器法测年结果基本相同,通过热史模拟揭示出燕山地区西段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140~130 Ma和100~0 Ma两期冷却事件。研究表明实验室新建立的原位LA-ICP-MS磷灰石裂变径迹实验流程可靠,相比传统外探测器法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径迹定年 原位LA-ICP-MS法 实验流程 国际标样 构造-热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缘地壳背景下白云凹陷油气差异成藏条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忠涛 颜晖 +3 位作者 吴哲 郑金云 孙辉 王卓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70,共11页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 珠江口盆地位于南海北部陆缘,地壳厚度从北侧的29 km向南部迅速减薄至17~18 km,海水深度从北部的<0.1 km向南增至>2 km,白云凹陷正处于盆地南部的陆缘地壳强烈薄化带深水区,受此影响,白云凹陷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条件。一是受壳幔级拆离断裂控制而发育形成大型宽深断陷,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km,沉积面积超2×10^(4) km^(2);二是发育高变地温场,地温梯度从凹陷北部的3.5℃/100 m向南最高升至8.5℃/100 m,平均达5℃/100 m,高地温使得烃源岩热演化加速,储层快速致密;三是发育浅水及深水、陆相及海相沉积储盖组合;四是白云凹陷裂陷期发育多个生烃洼陷,每个生烃洼陷,烃源岩发育规模不同、环境不同,热演化程度不同,导致生成的油气规模和相态的差异。众多地质条件的差异,导致同一洼陷,甚至同一洼陷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由此造成油气分布及富集程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白云凹陷各成藏条件的精细分析,明确其在区域上的分布特征,进而指出不同区带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为白云凹陷下一步勘探提供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陆缘 白云凹陷 强烈薄化带 宽深断陷 高变地温 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重建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蔡嵩 彭光荣 +3 位作者 郑金云 李振升 陈兆明 朱定伟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5,共13页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古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古近纪的古气候、古水深、古地貌等古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古生物、地...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白云西凹不断有勘探发现,但对沉积古环境的特征研究较少,缺乏针对古近纪沉积古环境的系统重建,不利于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为系统恢复研究区古近纪的古气候、古水深、古地貌等古环境信息,利用研究区内古生物、地球物理测井、地球化学及岩石物性等资料建立定量恢复古环境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文昌组到珠海组时期,古降水及古气温均下降,受拆离断层活动由强变弱的影响,古地貌不断夷平变缓,古水深中心也不断减少并向白云主洼迁移,整体表现为窄深湖-宽缓湖-广浅湖的演化模式。文昌组时期,白云西凹气候温暖潮湿,有机质供给充足,地貌较陡,早期发育多个深水洼陷,物源供给呈多点联合近源供源,多个水深中心均可发育中深湖相烃源岩,晚期水深中心向洼陷中心汇聚,物源供给呈双向联合相对远源供给特征,具备发育汇聚型水深中心的中浅湖相烃源岩条件。恩平组到珠海组时期,气温下降后期转为温凉气候,地貌夷平,水体变浅,水深中心进一步汇聚,物源供给由盆内供给向盆内盆外联合远源供给转变,有机质供给相对较弱,水深中心发育浅湖相烃源岩。古环境的定量重建成果对研究白云西凹湖盆演化、源汇系统以及优质烃源岩预测具有重要意义,为后期区域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环境定量恢复 湖盆演化 "源-汇"系统 烃源岩预测 古近纪 白云西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珠江组岩性圈闭发育条件与天然气勘探前景
8
作者 刘军 柳保军 +4 位作者 谢世文 郑金云 龚承林 张应鳞 戈道瑶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8-87,共10页
底辟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与底辟构造带相关的岩性圈闭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之一。三维地震资料显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育大量底辟构造,且已有钻井揭示中央底辟带周缘油气显示丰富,是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 底辟构造的时空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关系密切,与底辟构造带相关的岩性圈闭是中国海域油气勘探的热点领域之一。三维地震资料显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发育大量底辟构造,且已有钻井揭示中央底辟带周缘油气显示丰富,是良好的油气勘探开发区。为了深入认识白云凹陷底辟带圈闭特征及天然气勘探前景,以三维地震资料、钻井及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岩性圈闭的地质成因、地震响应特征、岩性圈闭发育条件及油气成藏模式,最后结合目前的油气勘探认识,指出了下一步岩性圈闭的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形成与岩浆活动息息相关,发育3期岩隆建造,岩性序列表现为火山岩和生屑石灰岩的岩性组合,具有多阶段不同性质底辟叠加发育特征;②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岩隆体的上拱,导致珠江组强制海退—低位期,盆内中央底辟带四周发育深水扇沉积体,砂体向岩隆体方向形成侧向尖灭,加之海侵期沉积的上覆泥岩形成顶封,使得中央底辟带四周发育重力流岩性圈闭;③成藏期中央底辟带存在生烃成因的超压,底辟带及晚期活动断裂与油气烃源岩沟通,成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④深部超压流体沿着火山周缘微小断层向上涌流形成气烟囱,并在周缘岩性圈闭聚集成藏。结论认为,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四周深水扇形成的岩性圈闭、生烃超压、通源活动断裂、流体底辟等因素耦合形成白云凹陷中央底辟带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是天然气有利成藏区带,指出岩性圈闭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深水重力流 珠江组岩性圈闭 底辟 源—汇 陆坡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烃源岩生烃特征及天然气成因 被引量:1
9
作者 陈聪 龙祖烈 +3 位作者 石创 黄玉平 明承栋 黄文宇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0-81,共12页
烃源岩生烃机制及天然气成因的有效界定直接制约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区带优选。白云凹陷钻遇古近系烃源岩探井少且发育多种类型烃源岩,但对于该区复杂多样的烃源岩产烃特征研究较少,且缺乏气岩对比,致使该区天然气成... 烃源岩生烃机制及天然气成因的有效界定直接制约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潜力评价及有利勘探区带优选。白云凹陷钻遇古近系烃源岩探井少且发育多种类型烃源岩,但对于该区复杂多样的烃源岩产烃特征研究较少,且缺乏气岩对比,致使该区天然气成因类型以及主力气源岩层系长期存在争议。通过对白云凹陷已钻遇不同类型烃源岩开展封闭体系生烃模拟实验,揭示各类型烃源岩生烃机制及生烃模拟实验产物中天然气组分与稳定碳同位素演化特征,对番禺低隆起及白云主洼东部商业性气藏进行气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文昌组半深湖相及恩平组海侵/海相烃源岩整体以生油为主,具有快速生油的特征,但产干酪根裂解气的能力偏弱;(2)白云凹陷文昌组及恩平组浅湖相烃源岩产油能力相对一般,但具有较好的生干酪根裂解气能力,EasyRo达到2.1%之后仍可具备持续快速生气能力,整体呈现生气窗口较宽且持续生气特征,并具有较高产气率,且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产气率高于恩平组;(3)白云凹陷已发现煤岩均为富氢煤,具有早期窄窗生油,晚期持续生气特征,但产干酪根裂解气潜力相对偏弱;(4)已发现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高成熟阶段所生天然气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推测该区天然气主体为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混合型生烃母质所生高成熟混合成因气,文昌组浅湖相烃源岩为白云凹陷主力气源岩。该成果为白云凹陷天然气资源潜力的客观评价及油气成藏研究提供相关数据支撑与成果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烃源岩类型 生烃模拟实验 生烃机制 天然气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的陆架砂体地震沉积学表征——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主力砂体为例
10
作者 葛家旺 陈聪 +5 位作者 刘培 赵晓明 易震 甄艳 张安 唐小龙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0-875,共16页
浅海陆架砂体具备优越的岩性圈闭条件,但因其储层厚度薄(小于1/8地震波长)、横向变化快且岩性复杂,导致砂体预测存在显著多解性。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三段(SB1—SB2)主力产层ZJ3A和ZJ3B陆架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 浅海陆架砂体具备优越的岩性圈闭条件,但因其储层厚度薄(小于1/8地震波长)、横向变化快且岩性复杂,导致砂体预测存在显著多解性。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新近系珠江组三段(SB1—SB2)主力产层ZJ3A和ZJ3B陆架砂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岩心、薄片等资料,建立岩性定量解释标准,并优选出敏感地震属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多个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多属性拟合训练,建立人工智能算法驱动的地震沉积学表征方法体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森林算法地震多属性拟合的ZJ3A砂体预测效果最优,多发育南宽北窄的不对称状地貌单元,陆架砂体最长达17.15km,平均面积为11.23km^(2);ZJ3B砂体采用增强回归树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佳,多发育南北近似等宽的对称状地貌单元,且砂体规模小,平均面积6.21km^(2)。②ZJ3A和ZJ3B两套砂体地震形貌分别指示了单向流动的沿岸流和双向流动的潮汐动力改造效应,综合反映了海平面升降期间沿岸流-潮汐水动力差异响应机制。③多种人工智能算法拟合及优选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提升了地震砂体预测准确度,定量化的地震地貌单元表征可揭示研究区沉积水动力学特征,可为后续岩性圈闭的目标优选提供良好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算法 地震沉积学 陆架砂体 珠江组 惠州凹陷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热解和孢粉相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11
作者 高阳东 汪旭东 +5 位作者 朱晓军 向绪洪 曾翔 陈聪 陈玥 蔡进功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7,共10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但其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导致油气资源潜力分布规律尚不清楚。为此,利用白云凹陷始新统钻井烃源岩的热解、孢粉相等测试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了区内始新统...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重要的油气勘探区,但其始新统烃源岩有机质特征复杂,非均质性极强,导致油气资源潜力分布规律尚不清楚。为此,利用白云凹陷始新统钻井烃源岩的热解、孢粉相等测试资料,综合对比分析了区内始新统恩平组和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最后明确了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烃源岩包括泥岩、碳质泥岩和煤3种类型,整体属于一般—好烃源岩级别,有机质组成以结构有机质为主(主要为煤质,其次为木质和壳质),含一定量的孢型有机质和无定形有机质,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Ⅲ型。②恩平组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高,生烃潜力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_(2)型、Ⅲ型,发育孢质、无定形及壳质有机质;文昌组烃源岩TOC低,生烃潜力高,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型,无定形有机质相对丰富。③区域上,烃源岩TOC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西洼及主洼北部含碳质泥岩和煤,泥岩TOC平均值为1.40%,最高可达5.72%,烃源岩有机质主要为Ⅲ型,以结构有机质为主,藻类欠发育;凹陷向东和向南,烃源岩主要为泥岩,TOC平均值为1.31%,有机质类型渐变为Ⅱ型,孢质有机质和无定形有机质相对丰富,发育藻类。结论认为:①白云凹陷不同层段、不同区域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多源性,有机质丰度及其生烃潜力特征差异大;凹陷东洼、主洼北部和东部烃源岩品质较好,主洼东部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较强的生油潜力。②西洼恩平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煤质、木质和壳质含量高,具有较强的生气潜力;主洼南部文昌组烃源岩有机质具有较强的油气兼生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 始新统 烃源岩 热解 孢粉相 生烃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钻井安全密度窗口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12
作者 苏峰 邓文杨 +5 位作者 朱杉 黄懿强 王志伟 王志远 陈刚 张明伟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3-169,共7页
为解决深水盐层安全密度窗口窄、盐层蠕变导致缩径卡钻、盐层溶解扩径导致井眼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采用实验拟合的方法得到盐岩蠕变模型和盐岩溶解速率模型的相关参数,经推导得出控制井眼蠕变缩径速率的当量钻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以及钻... 为解决深水盐层安全密度窗口窄、盐层蠕变导致缩径卡钻、盐层溶解扩径导致井眼稳定性差等诸多问题,采用实验拟合的方法得到盐岩蠕变模型和盐岩溶解速率模型的相关参数,经推导得出控制井眼蠕变缩径速率的当量钻井液密度计算方法,以及钻至任意深度时盐层安全蠕变缩径速率计算模型,形成深水盐下钻井安全密度窗口优化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抗盐钻井液可以将井眼1 d的溶解扩径率降至1%以下,其中蠕变缩径速率与盐层作业的时间窗口密切相关,综合考虑分析即可得到盐层钻井时作业时间窗口内特定钻井液盐质量浓度条件下控压钻井所需的安全密度窗口。研究结果可为深水盐层的安全钻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层蠕变 盐岩溶解 安全密度窗口 深水钻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水源汇参数定量表征的陆架边缘分类及其对深水沉积富砂性的预测
13
作者 张丽丽 谢世文 +3 位作者 陈北辰 龚承林 王绪诚 戈道瑶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源汇系统方法原理运用于有利砂体预测的深水油气勘探实践中时,存在深水源汇参数,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Q_(s))和可容空间(δ_(a)),难以定量表征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定量表征这3大源汇参数的方法以及基于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 源汇系统方法原理运用于有利砂体预测的深水油气勘探实践中时,存在深水源汇参数,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Q_(s))和可容空间(δ_(a)),难以定量表征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定量表征这3大源汇参数的方法以及基于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方法。海平面变化依据地质年代可以划分为“高频高幅冰室海平面变化和低频低幅温室海平面变化”2种类型,Q_(s)依据陆架坡折迁移速率可被区分为“高Q_(s)低Q_(s)”2种条件,δ_(a)依据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可以被区分为“低δ_(a),中δ_(a)和高δ_(a)”3种类型。这3种不同类型源汇参数之间的相互耦合形成了10种不同类型的陆架边缘,每一种类型的陆架边缘具有差异的深水沉积富砂性程度。依据该方法,可将SQ13.8珠江陆缘划分为“高Q_(s)-中δ_(a)、高Q_(s)-低δ_(a)和高Q_(s)-高δ_(a)”3种类型的冰室陆架边缘。低幅下降型或低幅上升型陆架坡折迁移轨迹(-2°<T_(se)<1°)使得粗碎屑颗粒无论是在冰室海平面变化还是温室海平面变化、无论是高供给(高Q_(s))还是低供给(低Q_(s))条件下,总能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区形成富砂海底扇。中幅上升型(1°<T_(se)<4°)在高供给(高Q_(s))条件下,孕育富砂的高位海底扇;而在低供给(低Q_(s))条件下,发育富泥的深水沉积体系(如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等)。高幅上升型(4°<T_(se)<20°)或向陆回退型(90°<T_(se)<180°)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在高供给(高Q_(s))条件下发育小规模富砂海底扇,而在低供给(低Q_(s))条件下则与大型富泥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相伴生。依据这一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新方法,高Q_(s)-低δ_(a)-冰室陆架边缘深水富砂程度较高,而钻井结果显示其发育水道型海底扇砂岩(厚约10余米、见箱状测井相的黄色细砂岩);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参数 陆缘分类 物源供给 可容空间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陆缘地壳细颈化带构造变形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14
作者 彭光荣 蔡国富 +4 位作者 李洪博 张丽丽 向绪洪 郑金云 柳保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0-841,共12页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 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系统分析南海北部陆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地壳细颈化带岩石圈结构特征、减薄机制和裂陷期构造变形响应过程,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1)盆地深水区细颈化带典型发育区位于白云凹陷和开平凹陷,地壳减薄剧烈,具中间薄、两翼厚的分布特征,发育多层次、多倾向的拆离断层体系;(2)细颈化带结构横向分异显著,发育4类薄化地壳结构,即白云主洼楔形强减薄结构、白云西洼哑铃式中等减薄结构、白云东箱形弱减薄结构、开平凹陷变质核杂岩式弱减薄结构,在地壳薄化程度与样式、拆离断层类型、同裂陷沉积地层分布、和岩浆作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3)细颈化带减薄受陆缘岩石圈非均一流变学分层结构、幔源岩浆作用强度及拆离断层变形样式控制,在裂陷期经历文昌组沉积早期的均一伸展、文昌组沉积晚期的细颈化和恩平组沉积期的超伸展共3个阶段的构造变形;先存逆冲断层纯剪切变形活化、壳幔与壳间拆离断层简单剪切变形、下地壳流及韧性穹隆与主拆离断层差异耦合,分别在这3个阶段控制地壳减薄程度和结构的分异;(4)细颈化带油气成藏和富集横纵向差异性显著,发育4种薄化地壳结构-油气成藏模式,浅部油气成藏与深部地壳薄化结构具有关联性;其独特的岩石圈结构和变形过程,控制形成源-断-脊-砂配置良好的有利油气汇聚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其中在中下地壳穹状隆起区及其向海倾侧翼油气勘探最为有利。新认识对深入理解海域沉积盆地中间型陆缘岩石圈减薄-破裂过程及指导珠江口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盆地 珠江口盆地 被动陆缘 中间型陆缘 细颈化带 拆离断层 油气成藏 深水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与成藏模式
15
作者 彭光荣 张丽丽 +3 位作者 陈聪 龙祖烈 徐乐意 李孔森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8-99,共12页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 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沉积地层最厚的凹陷,整体处于深水区,是我国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地区,但其油气成藏过程复杂,具有油气兼生、多层系成藏、多类型成藏的特点。为深入认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及成藏模式,系统分析了该区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藏次生改造作用,利用盆地模拟软件恢复了烃源岩热演化过程,并对油气输导体系及运聚过程开展了模拟和定量评价,最终重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藏具有“上气下油”的分布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油充注,晚期为高成熟度天然气充注,深层油气藏晚期受次生改造作用影响;②白云凹陷主洼东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具有“高热快熟”、不同区域接力生烃的特点,通源断裂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在成藏期有效输导油气,包裹体指示W3-1气田存在油气快速充注,充注期为距今时间14.1~6.5 Ma,运聚模拟揭示白云凹陷主洼、白云凹陷东洼及荔湾3-2地堑区域文昌组烃源岩均可向白云凹陷主洼东圈闭供烃;③揭示了白云凹陷主洼东“上气下油”的油气分布成因,古近系文昌组烃源岩在距今33.0 Ma进入生油阶段,早期原油向古近系文昌组及恩平组等中深层储层充注,晚期中浅层新近系珠江组储盖组合形成后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该时期生成的天然气在活动通源断裂控制下快速垂向运移,受珠江组上段厚层泥岩遮挡后发生侧向运移,向珠海组上段及珠江组下段储层充注,最终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结论认为,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运聚过程的恢复与成藏模式建立,深化了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主洼东油气成藏机理认识,对我国海域深水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白云凹陷主洼东 烃源岩热演化 上气下油 油气运聚 油气分布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区构造调控下断陷湖盆源—汇响应特征
16
作者 蔡嵩 郑金云 +2 位作者 李振升 舒梁锋 靳瑶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0-1433,共14页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勘探潜力较大,但研究程度偏低,且局限于单个洼陷,缺乏断裂构造对洼陷沉积及源—汇体系影响的系统性分析,限制了后续勘探开发的进行。为厘清番禺低隆区断裂构造对洼陷沉积及源—汇体系的作用机制,基于最新三维地震...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勘探潜力较大,但研究程度偏低,且局限于单个洼陷,缺乏断裂构造对洼陷沉积及源—汇体系影响的系统性分析,限制了后续勘探开发的进行。为厘清番禺低隆区断裂构造对洼陷沉积及源—汇体系的作用机制,基于最新三维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系统剖析了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区构造活动控制下洼陷的古近系源—汇响应关系及演化序列。研究表明:番禺低隆区新生代断裂活动在晚中生代的两期NE-NEE向和NW-NWW向先存断裂影响下表现为明显的分带性和分期性,早文昌期断裂控洼西部以NE-NEE向为主,东部以NW-NWW向为主,文昌期断裂活动强于恩平期;在先存断裂体系活化影响下,区内发育迁移型断裂控洼、组合型断裂控洼和继承型断裂控洼三种类型。区内源—汇系统以隆起区长英质花岗岩和古珠江水系为物源,陡坡断裂、缓坡转换断槽及反向断阶为搬运通道,半地堑洼陷为沉积区。早文昌期发育近物源供应为主、小湖盆大源区的源—汇系统;晚文昌期发育近-远源共存、大湖盆小源区的源—汇系统;恩平期发育西部远源、东部近源供给的大湖盆小源区的源—汇系统。整体上,高构造活动速率、低物源供给的晚文昌期,发育最优质的半深湖相烃源岩;而低构造活动速率、高物源供给的恩平组时期,广泛发育大型远源三角洲沉积砂体,垂向上形成最有利生储盖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低隆区 先存断裂体系 断裂演化 断裂控洼 源—汇系统 烃源岩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深层天然气成因及充注过程
17
作者 冯进 刘汉卿 +5 位作者 熊万林 王宇辰 韩博 史玉玲 王文勇 吴冠昀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5,共12页
海域深层天然气是未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屡获重大勘探突破,为中国海域万亿大气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但是,目前对深层天然气成因及成藏具体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晰。聚焦珠一坳陷深层天... 海域深层天然气是未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近年来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屡获重大勘探突破,为中国海域万亿大气区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但是,目前对深层天然气成因及成藏具体过程的认识尚不清晰。聚焦珠一坳陷深层天然气勘探成效最为显著的惠州凹陷,基于区内深层典型气藏(HZ26-6与HZ21-8)的油气显示、天然气碳同位素、轻烃组分、流体包裹体资料,分析深层天然气的成因与成藏期次,同时,通过高温高压流体驱替实验,探讨深层天然气在不同类型储层中的动态充注过程。研究表明:(1)气源示踪表明区内深层天然气处于湿气阶段,主要来源于始新统文昌组烃源岩形成的干酪根热降解气;(2)深层天然气具有晚期1期差异充注的特点:HZ26-6构造在6.3~0 Ma经历气驱油进而形成次生凝析气藏,HZ21-8构造在4.5~0 Ma经历气驱水形成原生凝析气藏;(3)储层条件是影响深部流体驱替效率的关键因素,储层物性与孔隙结构从宏观与微观尺度上控制了深部油气的充注过程;优质储层具备更高的油驱水效率和更彻底的气驱油效果,为晚期天然气高效成藏提供关键储集空间。上述认识对深层天然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惠州凹陷下一步深层天然气勘探方向优选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深层 天然气成因 充注过程 驱替实验 储层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与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
18
作者 高阳东 汪旭东 +4 位作者 徐乐意 张应鳞 李孔森 张博 陈聪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5,共15页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 白云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和产区,也是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深水油气勘探区之一。基于白云凹陷40多年来的勘探实践以及石油地质条件认识,系统回顾了白云凹陷油气勘探历程,总结了大中型气田形成主控因素,并分析了下一步中深层天然气勘探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经了早期地质调查研究、反向断层控藏-“亮点”找气、深水扇系统探索和新区带新领域及深水深层探索4个阶段。白云凹陷大中型气田形成控制因素主要包括:高热地温场、超压-断裂、断砂复合输导体系以及大型鼻状构造带。分析认为“近源超压、源断匹配、砂脊联运”是白云凹陷中深层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并指出洼陷内超压封存箱及洼陷边缘泄压带地层超覆圈闭及古潜山是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白云凹陷天然气勘探历程及大中型气田成藏主控因素的梳理总结,为该区天然气勘探进军中深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天然气勘探历程 大中型气田 成藏条件 主控因素 勘探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超深层地质认识创新及惠州19-6亿吨级油田发现
19
作者 刘军 彭光荣 +4 位作者 张忠涛 刘道理 刘培 罗明 宋朋霖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6,共13页
近年来,在中浅层勘探潜力有限、勘探成效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已成为大中型油气田突破的重要领域。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针对惠州凹陷深层—超深层勘探面临的油气运聚、储层演化、成藏模式等关键问题展开攻关... 近年来,在中浅层勘探潜力有限、勘探成效逐渐降低的情况下,深层—超深层已成为大中型油气田突破的重要领域。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针对惠州凹陷深层—超深层勘探面临的油气运聚、储层演化、成藏模式等关键问题展开攻关研究。结果表明:①凹陷内发育的古隆起被多个富洼环绕,是油气运聚的有利指向,上覆的构造及岩性-构造圈闭群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②受强水动力改造的洲滩复合体规模大、物性好,在富钾流体叠合改造作用下,埋深超4500 m也能获得经济产能。③惠州-北卫滩隐伏断裂带控制下的NW—SE向张扭性断裂具备形成剪切碎裂带的条件,偏咸水体环境下破碎带发生钙质胶结成岩使其物性变差,剪切碎裂与钙质胶结联合作用使得富砂层段相关圈闭形成有效侧封;与NW—SE向张扭性断裂伴生的EW向次级张性断裂密集发育,是油气从超压烃源岩层段向上运移的通道。在上述创新认识指导下,优选惠州19-6构造进行集束钻探,发现中国海上首个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亿吨级油田——惠州19-6油田,该油田具有“富洼超压-花状断裂控运、大型古隆起控聚、张扭断裂控封”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成果对中国近海深层—超深层领域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珠江口盆地 深层—超深层 惠州凹陷 惠州19-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分布规律与资源潜力
20
作者 张向涛 陈聪 +3 位作者 向绪洪 黄玉平 黄文宇 曹雨菡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白云凹陷始新统发育多类型烃源岩,在高热流背景下均已达到生烃阶段,然而当前烃源岩探井较少,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特征、时空分布认识相对不足,导致白云凹陷资源潜力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了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揭... 白云凹陷始新统发育多类型烃源岩,在高热流背景下均已达到生烃阶段,然而当前烃源岩探井较少,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特征、时空分布认识相对不足,导致白云凹陷资源潜力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了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烃源岩成烃环境、母质来源和生烃特征;此外通过井震结合恢复的始新统沉积相,结合凹陷热史和烃源岩生烃史,综合评价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资源潜力。结果显示,白云凹陷文昌组三段和四段浅湖相烃源岩品质较好,具有高等陆源母质和藻类双生源贡献,以生气为主,具有“宽窗持续生气”特征,并且在全区广泛分布且沉积厚度大,为白云凹陷主力烃源岩;白云凹陷受变地温场和埋深影响,不同洼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主洼热演化程度最高,西洼次之,东洼和南洼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盆地模拟表明白云凹陷油气兼生,但以天然气资源为主,其中白云主洼生成天然气资源量占比约85%,珠海—韩江期为主要的生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烃源岩 生烃特征 盆地模拟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