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专利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趋势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隋依言 姚辉超 +2 位作者 王秀林 张雨晴 卢璐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在高温下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且来源广泛、对环境友好等优点。通过分析1990年以来国内外高温固体燃料电池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申请...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一种在高温下将燃料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具有能量转化效率高、燃料适应性强且来源广泛、对环境友好等优点。通过分析1990年以来国内外高温固体燃料电池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专利申请人及专利地域布局等角度,研究了SOFC领域的技术关注重点、应用情况及技术发展趋势。现阶段高温固体燃料电池技术开发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发方向主要聚焦于降低成本和提高稳定性,国内则主要集中在突破电堆关键技术、核心部件国产化及示范工程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FC 电堆 专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烟气湿法协同脱硫脱碳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高凡翔 刘阳 +4 位作者 张贵泉 秦锋 姚建涛 金辉 师进文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24-2342,共19页
燃煤烟气中SO_(2)和CO_(2)的处理逐渐向协同脱除方向发展,基于湿法脱硫和脱碳的组合技术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梯级(依次)脱硫脱碳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认为SO_(2)的胺降解作用是该类技术面对的核心问题,但其影响机理... 燃煤烟气中SO_(2)和CO_(2)的处理逐渐向协同脱除方向发展,基于湿法脱硫和脱碳的组合技术因此获得了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梯级(依次)脱硫脱碳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认为SO_(2)的胺降解作用是该类技术面对的核心问题,但其影响机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从控制排放和预防降解两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强化脱硫技术和胺降解抑制剂对缓解SO_(2)不利影响的作用。与梯级处理相比,联合(同步)脱硫脱碳技术可基于单一溶剂实现循环吸收-解吸。然后总结了钙法、氨法、胺法等联合脱硫脱碳(联脱)技术的最新进展,梳理并对比了各类吸收体系的原理和工艺设计,其中基于氨水的联脱工艺研究最为成熟。还简述了两类协同脱除技术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最后,建议对于梯级脱硫脱碳技术未来应重点关注SO_(2)的胺降解机理及其在开发预防降解措施中的作用,对于联脱技术应加强反应理论和集成工艺建模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烟气 二氧化碳捕集 脱硫 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陷态TiO_(2−x)-Au团簇复合结构设计实现高效可见光驱动CO_(2)还原
3
作者 肖立 岐少鹏 +5 位作者 周昆 薄雅楠 王秀林 姚辉超 戴若云 隋依言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062-3071,共10页
提高太阳光吸收能力和电荷分离效率对TiO_(2)基光催化剂实现高效CO_(2)光还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TiO_(2)纳米片同步引入氧空位和Au团簇,构建了TiO_(2−x)-Au团簇。TiO_(2−x)与Au团簇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可见光吸收、光诱导电荷分离和... 提高太阳光吸收能力和电荷分离效率对TiO_(2)基光催化剂实现高效CO_(2)光还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TiO_(2)纳米片同步引入氧空位和Au团簇,构建了TiO_(2−x)-Au团簇。TiO_(2−x)与Au团簇之间的协同作用增强了可见光吸收、光诱导电荷分离和迁移过程,这对促进CO_(2)光转化具有重要意义。合成的TiO_(2−x)-Au团簇增强了光催化CO_(2)还原为CO的能力,其中TiO_(2−x)-Au_(4.985)团簇的光催化性能最好,CO产率9.45μmol/(g·h)明显优于纯TiO_(2−x)和TiO_(2)。本研究为开发新型TiO_(2)基光催化剂提供了新的见解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TiO_(2−x) Au团簇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 cluster@UiO-66团簇负载型催化剂促进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
4
作者 王秀林 岐少鹏 +6 位作者 周昆 邓希 姚辉超 戴若云 张雨晴 伍思达 聂锁府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I0001,共10页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 针对高活性Cu基团簇(Cu cluster)催化剂的稳定性问题,利用MOFs材料独特的结构限域作用,将Cu团簇锚定在UiO-66中,构建了Cu cluster@UiO-66复合材料,改善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在该复合结构中,UiO-66不仅可作为吸光单元捕获太阳光形成光生载流子,而且UiO-66的多孔结构可以有效稳定Cu团簇,保证其微观尺度上的高度分散和结构稳定.研究发现,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UiO-66的光生电子可快速转移至Cu团簇,进而以Cu团簇作为催化活性位点驱动CO_(2)还原反应.得益于复合材料中高效的电荷转移和稳定的团簇活性位点结构,光催化CO_(2)加氢反应活性明显增强.本研究为合成MOFs负载型团簇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结构 UiO-66 铜纳米簇 光催化CO_(2)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氢能港口发展路径及运营模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隋依言 宋鹏飞 +1 位作者 王秀林 聂锁府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将氢能作为港口主要能源利用形式是我国港口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港口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氢燃料港口集卡、叉车、轮胎吊等氢能技术及设备提供了最佳的应用示范条件。通过研究国际和国内氢能港口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分析了国内氢能... 将氢能作为港口主要能源利用形式是我国港口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方向,港口丰富的应用场景也为氢燃料港口集卡、叉车、轮胎吊等氢能技术及设备提供了最佳的应用示范条件。通过研究国际和国内氢能港口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分析了国内氢能港口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国内氢能港口近期和远期的技术发展路径及运营模式建议。氢能港口发展重点在于下游产业链的氢能应用;其次要做好氢能技术和氢能装备支撑,从车辆及特殊作业机械的动力替换入手至全面替代柴油装备,覆盖港口用电及储能;最后是保障氢能供给,以加氢站建设保障氢港内氢能装备和设施正常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港口 氢港建设 氢燃料电池 氢能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西桑托斯盆地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被引量:15
6
作者 邓超 白国平 +3 位作者 仲米虹 邹建红 刘君兰 张明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5-42,共8页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白垩系—新生界的油气绝大部分分布于圣保罗高地,其次分布于盆地陆坡坳陷区。盆地的下白垩统区域性蒸发岩盖层为盐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保证。根据盆地的构造格局以及烃源岩、储集层和油气分布的特征,划分出两个含... 巴西桑托斯盆地深水区白垩系—新生界的油气绝大部分分布于圣保罗高地,其次分布于盆地陆坡坳陷区。盆地的下白垩统区域性蒸发岩盖层为盐下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保证。根据盆地的构造格局以及烃源岩、储集层和油气分布的特征,划分出两个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和上白垩统含油气系统,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还可划分为盐下和盐上两个成藏组合。划定了含油气系统在盆地中的分布范围。认为圣保罗高地下白垩统盐下Guaratiba群湖相碳酸盐岩层系最有勘探潜力,盆地北部和中部的上白垩统土伦阶Ilhabela段浊积岩和新生界Marambaia组内浊积岩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西南部下白垩统盐上Guaruja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亦有一定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托斯盆地 白垩系 含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油气分布规律 油气勘探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天然气与燃煤发电的煤炭能量利用能效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秀林 单彤文 +4 位作者 侯建国 付子航 秦锋 宋鹏飞 高振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9,共4页
本文综合考虑煤炭一次生产转化过程能效、二次运输能效和终端使用能效,计算煤制天然气和燃煤发电两种利用途径中,终端为照明、炊事、供暖、热电联产、工业驱动和交通时,煤炭的全周期能量利用效率。通过对比可知:居民供暖是煤制天然气的... 本文综合考虑煤炭一次生产转化过程能效、二次运输能效和终端使用能效,计算煤制天然气和燃煤发电两种利用途径中,终端为照明、炊事、供暖、热电联产、工业驱动和交通时,煤炭的全周期能量利用效率。通过对比可知:居民供暖是煤制天然气的最优利用方式;其次为煤制天然气作为居民炊事使用。而煤炭作为照明、热电联产、工业驱动和交通动力使用时,从煤炭利用效率来看,煤制天然气的利用方式低于煤直接发电的煤炭利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燃烧 天然气 煤制天然气 燃煤发电 能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气热源式气化技术在大型LNG接收终端的应用 被引量:9
8
作者 付子航 宋坤 单彤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0-104,135-136,共5页
近年来,空气热源式气化设备和技术(Ambient air-based heating vaporization,AHV)因其具有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可持续利用等优势而在其他国家的新建LNG项目中不断得到实践验证和推行。为此,介绍了AHV的技术特点、分类及其在世界各地的... 近年来,空气热源式气化设备和技术(Ambient air-based heating vaporization,AHV)因其具有环境友好、节约能源、可持续利用等优势而在其他国家的新建LNG项目中不断得到实践验证和推行。为此,介绍了AHV的技术特点、分类及其在世界各地的最新应用情况,并与常规气化技术进行了对比,进而提出了该类技术的应用条件,分析了该技术方案的优缺点。结果认为:①LNG接收终端所处位置具体环境的气象条件(年最低环境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持续时间等)是选择合适的AHV技术的关键因素;②设计空气热源气化系统需要确定它的最低环境温度以及备用热源系统需要热机备用的工况条件;③相对于浸没燃烧式气化器,AHV系统的优势明显,且燃气(电)价格比率越高,其优势越显著;④在不适合采用海水开架式气化技术的条件下,AHV可作为优选方案;⑤在免费海水使用受限、天然气燃烧制热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以空气热源作为气化系统基荷热源是最为便利和直接的选择。为中国规划和设计新建LNG接收终端提供了更为经济和环保的气化技术选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空气热源式气化器 环境空气气化器 逆流式冷却塔 管壳式气化器 开架式气化器 浸没燃烧式气化器 中间介质气化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M技术在大型LNG储罐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9
作者 段品佳 张超 +1 位作者 屈长龙 扬帆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大型LNG储罐的建设具有涉及专业繁多并交叉作业、工艺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和运营维护复杂等特点。因此,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工程建设理念对提高储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BIM(Building Infotmat... 大型LNG储罐的建设具有涉及专业繁多并交叉作业、工艺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和运营维护复杂等特点。因此,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工程建设理念对提高储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节约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BIM(Building Infotmation Modeling)技术采用4D建模方法对建设工程的全部相关信息进行系统化管理,并通过统一控制和无缝交流的共享方式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结合大型LNG储罐建设的自身特点,引入BIM技术,通过建立虚拟模型和模拟工况,可对整个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最终达到提高质量和节约成本等目的。鉴于中国目前已掌握了大型LNG储罐建设的传统管理方法和建造技术,引入BIM技术的条件基本具备。在未来LNG产业的发展中,该技术将在大型LNG储罐的全过程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建议,受技术垄断的限制,我国应加强"标准统一、技术同步、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攻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M技术LNG储罐 生命周期4D模型 管理模式 虚拟模型 信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扎格罗斯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9
10
作者 仲米虹 吴晓丹 +2 位作者 仲米剑 苏展 蒋时馨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28-1539,共12页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 扎格罗斯盆地是我国油气公司海外勘探的重要区域。基于最新油气田资料,系统分析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总结了油气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扎格罗斯盆地主要发育志留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四套主力烃源岩及古近系次要烃源岩,其中白垩系烃源岩贡献最大。碳酸盐岩是盆地的主要储层类型,从二叠系至中新统均有分布,其中上白垩统班吉斯坦(Bangestan)群和渐新统-下中新统阿斯马里组(Asmari)是主力产层;碎屑岩为次要储层,大部分位于土耳其境内的托罗斯褶皱带内。受造山运动挤压褶皱作用控制,盆地主要发育背斜构造圈闭,且油气总体上表现出垂向运移的特征。分析认为迪兹富勒坳陷、基尔库克坳陷和帕卜德赫坳陷蕴含了盆地绝大多数的油气资源,且新生界和白垩系的油气最为富集,其分布规律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展布、圈闭分布、断层和裂缝发育程度及区域盖层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格罗斯盆地 油气成藏特征 分布规律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白国平 邓超 +4 位作者 陶崇智 王大鹏 刘君兰 仲米虹 邹建红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25-1232,共8页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富集,是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西北陆架不仅是澳洲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而且也是中国油公司拓展海外油气业务的重要地区。以多方面收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探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 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资源,特别是天然气资源富集,是全球液化天然气的主要供应地之一。西北陆架不仅是澳洲油气勘探潜力最大的地区,而且也是中国油公司拓展海外油气业务的重要地区。以多方面收集的数据资料为基础,探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油气分布规律,揭示油气分布主控因素,进而优选有利勘探区。区域上,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西北陆架最西南端的北卡那封盆地;层系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下白垩统泥页岩区域盖层之下的上三叠统、侏罗系或下白垩统碎屑岩储集层。油气分布整体表现为"内油外气、下气上油、以气为主"的特征,油田多局限于侏罗纪裂谷作用控制的发育有成熟生油岩的次盆地。腐殖型干酪根类型和烃源岩的高成熟度决定了西北陆架的富气特征,侏罗纪发育的裂谷控制了石油的区域分布。基于油气地质综合研究和油气发现过程,优选出了埃克斯茅斯高地、埃克斯茅斯次盆、巴科次盆、卡斯韦尔次盆、萨胡尔台地、卡尔德尔地堑和武尔坎次盆7个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陆架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有利勘探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化反应器及配套工艺技术开发 被引量:5
12
作者 高振 侯建国 +4 位作者 穆祥宇 姚辉超 张瑜 张勃 侯海龙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165,共4页
以甲烷化反应器及配套工艺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绝热固定床反应器、等温床反应器、立式多段串联冷激固定床反应器、浆态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及工艺进行了详细技术分析,并对甲烷化技术的选用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 甲烷化 反应器 工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整体压裂矩形联合井网电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温庆志 于姣姣 +2 位作者 翟学宁 罗明良 胡蓝霄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5-81,共7页
水平井压裂以往只是作为单井增产的一项措施,没有考虑其对注采井网的影响。鉴于此,对水平井注采井网的整体压裂进行了研究。从压裂技术角度考虑,设计了水平井整体压裂矩形联合井网,应用水电相似原理,通过电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平井整体压... 水平井压裂以往只是作为单井增产的一项措施,没有考虑其对注采井网的影响。鉴于此,对水平井注采井网的整体压裂进行了研究。从压裂技术角度考虑,设计了水平井整体压裂矩形联合井网,应用水电相似原理,通过电模拟试验,研究了水平井整体压裂矩形联合井网的渗流场特征和水平井压裂产能,并对裂缝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水平井矩形联合井网注水压力波及范围扩大,产能增加1.5~2.0倍;裂缝数量增加有利于提高注水效率,在水平段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每增加1条裂缝,油井就增产0.3~0.5倍;注水水平井的水平段越长,水驱前缘波及范围及水驱控制程度越高。研究结果表明,水平井整体压裂矩形联合井网比普通井网有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整体压裂 电模拟 矩形联合井网 渗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流化床甲烷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宋鹏飞 侯海龙 +2 位作者 侯建国 高振 张瑜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相比固定床技术,流化床技术能够强化气固两相之间的催化反应、传质和热量传递,对于强放热的甲烷化催化反应来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典型的流化床甲烷化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反应机理、工艺与反应器、... 相比固定床技术,流化床技术能够强化气固两相之间的催化反应、传质和热量传递,对于强放热的甲烷化催化反应来说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型技术之一。本文针对典型的流化床甲烷化技术及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反应机理、工艺与反应器、催化剂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经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认为虽然流化床甲烷化相比固定床甲烷化有明显优势,但目前流化床甲烷化技术距离工程化仍有一些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并给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 流化床 流态化 煤制天然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介质气化器国产化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蔡宪和 秦锋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2,66,共5页
通过分析中间介质气化器(IFV)的结构特征,提出了IFV换热设计及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认为,国产IFV在采购成本、运行性能及操作费用方面与进口IFV或开架式气化器相比都有较大优势,IFV国产化将有助于提高我国LNG接收站运营的经... 通过分析中间介质气化器(IFV)的结构特征,提出了IFV换热设计及制造工艺关键技术。经济效益评价认为,国产IFV在采购成本、运行性能及操作费用方面与进口IFV或开架式气化器相比都有较大优势,IFV国产化将有助于提高我国LNG接收站运营的经济性。目前,我国首台IFV样机已制造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中间介质气化器 国产化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相精细划分方法在页岩油气研究中的应用——以澳大利亚Eromanga盆地Toolebuc组页岩为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谢英刚 葛岩 +1 位作者 李乐忠 谷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4年第4期416-419,共4页
寻找"甜点"为页岩油气研究的突破口,而储集和保存条件是研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文中研究运用TOC、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X衍射等储层地化实验手段,对澳大利亚Eromanga盆地Toolebuc组页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页岩中... 寻找"甜点"为页岩油气研究的突破口,而储集和保存条件是研究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文中研究运用TOC、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及X衍射等储层地化实验手段,对澳大利亚Eromanga盆地Toolebuc组页岩岩石学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页岩中灰质、砂质及TOC与孔隙度成正比,黏土体积分数与含油饱和度呈负相关。应用岩心、测井资料对Toolebuc组页岩岩相进行精细划分,分析有利于页岩油气储集和保存的岩相组合。结果表明,Toolebuc组页岩存在页岩油气富集的基本条件,层内富含高丰度有机质的灰质页岩相、砂质页岩相或泥质灰岩相,是页岩油气富集的"甜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岩相精细划分 Toolebuc组 Eromanga盆地 澳大利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分析的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发展态势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秀林 隋依言 +5 位作者 侯建国 郑珩 张雨晴 张新波 宋鹏飞 张瑜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0-126,共7页
站内天然气制氢可应用成熟的天然气输配网络,解决氢气储运成本较高的问题,逐渐成为站内制氢领域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国内外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相关专利现状,阐述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站内天然气制氢可应用成熟的天然气输配网络,解决氢气储运成本较高的问题,逐渐成为站内制氢领域研究热点。通过研究国内外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相关专利现状,阐述并分析了该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应用情况及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现阶段对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研发主要集中在对工艺的优化和重整反应器研发上,其次是对催化剂和变压吸附器的研发。我国对于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的需求量较高且本土市场体量较大,但从技术研发的角度讲,美国和日本在该技术领域仍处于龙头地位。随着我国氢能示范城市群的有序推进,氢气需求量稳步增长,小型站内天然气制氢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助力我国氢能产业稳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站内制氢 天然气重整 专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甲烷化成套技术首次工程应用中的风险及应对措施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侯建国 张新波 +4 位作者 姚辉超 郑珩 王秀林 高振 李颖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为了实现大型甲烷化技术的国产化,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联合攻关,成功开发了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成套技术。本文针对该技术首次工程应用中,在工艺流程与控制、催化剂工业应用、工程放... 为了实现大型甲烷化技术的国产化,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联合攻关,成功开发了大型煤制天然气甲烷化成套技术。本文针对该技术首次工程应用中,在工艺流程与控制、催化剂工业应用、工程放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自主甲烷化技术工程推广应用的总体风险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化 成套技术 风险与措施 自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热甲烷化技术工艺设计及设备选型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高振 侯海龙 +4 位作者 何洋 侯建国 张新波 马磊 张勃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0-73,共4页
为推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甲烷化技术的工业化进程和大型工业化应用,简要分析甲烷化技术的特点,并从工艺设计和关键设备设计选型两个方面,阐述和讨论了国内外甲烷化技术的工艺设计经验和设备制造基础。
关键词 绝热甲烷化 工艺设计 设备选型 工业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烷作为储氢介质产业模式下的关键技术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侯海龙 王秀林 +2 位作者 侯建国 姚辉超 戴若云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17,共6页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作为一种无碳能源,有望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形式。甲烷(CH_(4))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质量含氢量高达25%,是烃类中质量含氢量最高的物质,基于天然气储运的完善基础设施,可有效避免氢气(H_(2))难于储...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氢能作为一种无碳能源,有望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形式。甲烷(CH_(4))作为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质量含氢量高达25%,是烃类中质量含氢量最高的物质,基于天然气储运的完善基础设施,可有效避免氢气(H_(2))难于储运的产业发展痛点。分析了甲烷作为储氢载体的氢能产业发展技术路径,从制氢端考虑,对甲烷重整制氢、甲烷裂解制氢技术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加以分析;从甲烷制取角度,介绍了甲烷化技术的动态和难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甲烷蒸汽重整 甲烷裂解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