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泥岩稳定压实带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金博 刘震 +1 位作者 李绪深 何汉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9-13,共5页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为孔隙度基本稳定段,但其测试地层压力却为正常静水压力.分析了泥岩声波稳定压实带的层位、岩性组合、热演化剖面、气测烃及与黏土矿物转化带的关系,认为其形成并非只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中央凹陷带底辟区的泥岩稳定压实带是黏土矿物转化和流体排放共同作用形成的,非底辟区则是局部流体排放造成的结果.稳定压实带普遍位于超压带顶面上部,反映出稳定压实带实际上为超压系统的封闭层,强烈底辟区稳定压实带的消失则可能表明深部超压流体向浅部的排放,油气则可能主要集中在浅部层位.因此,正确识别稳定压实带对于准确预测欠压实引起的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的超压及油气聚集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岩稳定压实带 黏土矿物转化 流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_2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2
作者 何家雄 王振峰 +2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钟志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22,i023,共5页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 ,且其运聚分布规律亦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 ;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则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程度 ,其运聚富集规律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密切相关 ,CO2 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伴生的大量CO2 。因此 ,根据壳源型岩化成因CO2 与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不同成因及成藏条件 ,可以追踪其气源 ,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 运聚分布规律 ,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减少和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幔源 地壳 盆地 成藏 展布 伴生 主控因素 CO2气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测井计算方法 被引量:14
3
作者 刘忠华 宋连腾 +3 位作者 王长胜 孙婷 杨小明 李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5-752,共8页
利用测井资料来准确计算5个独立的刚性系数(C_(11)、C_(33)、C_(44)、C_(66)和C_(13)),以解决横观各向同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测井计算难题。通过声速各向异性及黏土含量实验测量,分析并建立了声波各向异性系数与黏土含量的函数关... 利用测井资料来准确计算5个独立的刚性系数(C_(11)、C_(33)、C_(44)、C_(66)和C_(13)),以解决横观各向同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测井计算难题。通过声速各向异性及黏土含量实验测量,分析并建立了声波各向异性系数与黏土含量的函数关系及不同刚性系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各向异性快地层刚性系数及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与仅适用于慢地层的基于水平横波速度的计算方法互为补充,可用于评价致密油气储集层岩石力学参数,优选压裂试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测井评价 各向异性 快地层 刚性系数 最小水平主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三角洲相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卫红 杨少春 +2 位作者 林畅松 王瑞丽 冯建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2期9-14,共6页
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是主力产油层系,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砂、水窜等情况日益严重.因而,对其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通过对取芯井段的岩石薄片、岩心铸体薄片观察,结合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沙河街组二段下部... 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二段是主力产油层系,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砂、水窜等情况日益严重.因而,对其储层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开发.通过对取芯井段的岩石薄片、岩心铸体薄片观察,结合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资料的对比分析,对沙河街组二段下部三角洲相储层砂岩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等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研究表明胜坨油田沙二段三角洲相储层总体上为一套砂(砾)岩体,岩性以粉细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但储层孔渗性较好,属于高孔高渗性储层.影响沙二段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沉积相带对储层物性起控制作用;岩性特征对储层物性影响也较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压实作用是导致原生孔隙度减小的主要原因,颗粒及胶结物的溶蚀是产生次生孔隙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坨油田 储层特征 沉积相带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sco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兰江 张明杰 +3 位作者 梁玉斌 谢新华 夏竹君 张国超 《石油机械》 2016年第6期41-46,共6页
为了使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在我国的石油钻井行业中得到应用,介绍了Tesco公司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特点,从井下和地面配套设备2方面介绍了旋转导向套管钻井系统的构成,并与常规定向钻具可回收式套管钻井系统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不适... 为了使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在我国的石油钻井行业中得到应用,介绍了Tesco公司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特点,从井下和地面配套设备2方面介绍了旋转导向套管钻井系统的构成,并与常规定向钻具可回收式套管钻井系统进行了对比,同时分析了不适用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的情况,借助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3口批钻井对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缩短了总的钻井周期,套管钻井省去了起钻、通井、循环和下套管的时间;具备常规旋转导向钻井的优势,降低了滑动钻进的事故发生率,所钻井眼轨迹平滑,并且提高了钻井机械钻速。建议我国加快技术研发,使旋转导向套管钻井技术在我国的海洋钻井中发挥出巨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导向 套管钻井 可回收式 钻井锁定总成 套管驱动系统 液动吊卡 随钻测井 扩眼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生物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杨计海 易平 黄保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7,共4页
对莺歌海盆地第四系—上新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气源岩生烃潜力、成藏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生物气以甲烷和氮气为主,干燥系数高达0.99,甲烷碳同位素轻(-74.7‰~-55.72‰),但氢同位素偏重;认为该区第四纪—上新世快速沉积造... 对莺歌海盆地第四系—上新统生物气的地球化学特征、气源岩生烃潜力、成藏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生物气以甲烷和氮气为主,干燥系数高达0.99,甲烷碳同位素轻(-74.7‰~-55.72‰),但氢同位素偏重;认为该区第四纪—上新世快速沉积造就了甲烷形成的有利地质环境,该套气源岩平均有机碳含量约0.4%,平均产甲烷潜量达278m3/t(有机碳),显示出较大的生气潜力;烃源岩内部不连续砂体比较发育;盖层厚度大、渗透性差且饱和高矿化度地层水,使得其排替压力明显小于下伏砂岩,对气层产生了有效的封盖作用。因此,该区上新统—第四系具有适合于生物气的生成、运聚成藏的地质—地化条件,勘探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生物气 地球化学特征 生烃潜力 成藏条件 第四纪 上新世 成藏特征 甲烷碳同位素 有机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涠洲11-4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劳业春 雷霄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4年第1期32-35,58,共5页
涠洲 11 4油田目前已处于开发后期 ,实施换大泵提液、开发油田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措施 ,其增产效果不够理想。为此 ,以涠洲 11 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 ,选择常规黑油模型ECLIPSE10 0对多个非混相... 涠洲 11 4油田目前已处于开发后期 ,实施换大泵提液、开发油田东区和高含水井侧钻等措施 ,其增产效果不够理想。为此 ,以涠洲 11 4油田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调研 ,选择常规黑油模型ECLIPSE10 0对多个非混相驱注入方案 (包括注入流体类型、注入部位、注入量等 )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认为利用该油田具有输气管线现成、气源又有保证的有利条件 ,实施油层上部注水下部注气 ,可经济、有效地提高该油田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涠洲11-4油田 油层注气 采收率 非混相驱 高含水井 侧钻工艺 孔隙度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前随机反演方法及其在薄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孙月成 周家雄 +2 位作者 马光克 郭爱华 王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9-32,共4页
在钻井数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利用地震信息来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则至关重要。叠前随机反演技术是一种将叠前AVA同步反演与随机模拟理论有机结合的反演方法,不但考虑了地下地质的随机特性,而且充分利用了叠前地震资料中与储层... 在钻井数量相对少的情况下,充分挖掘利用地震信息来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服务则至关重要。叠前随机反演技术是一种将叠前AVA同步反演与随机模拟理论有机结合的反演方法,不但考虑了地下地质的随机特性,而且充分利用了叠前地震资料中与储层变化特征有关的地质信息,产生多种弹性参数体的多个等概率的预测结果。该结果既符合输入数据的地质统计学特征,且又受地质模型的约束,真正融合了测井数据的垂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数据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基于对南海L气田的地质认识,综合地质、测井和2个限角度叠加地震数据体,通过叠前随机反演技术得到了高分辨率的纵波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密度以及泊松比、拉梅常数等一系列岩石弹性参数,同时,还直接得到储层岩性(砂、泥岩等)、物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数据体,直观地展示出储层的空间分布,薄层砂体和砂泥互层都十分清楚,为该区沉积微相和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以及开发风险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地震勘探 叠前随机反演 高分辨率 储集层 参数 非均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