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25
1
作者 何家雄 祝有海 +3 位作者 马文宏 陈胜红 龚晓峰 崔莎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0-1732,共13页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这些特殊的地质体,不仅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的窗口和地球深部流体活动特点的表征,而且其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火山与泥火山/泥底辟的主要差异及区别是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及...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这些特殊的地质体,不仅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的窗口和地球深部流体活动特点的表征,而且其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火山与泥火山/泥底辟的主要差异及区别是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源动力不同,前者主要反映地壳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其物资基础来源于火山幔源活动上侵和喷发的岩浆物资;后者则是在结晶基底以上的沉积盆地中,由快速沉积充填的欠压实泥页岩发生塑性流动而产生底辟上拱所形成的产物,其物质基础为巨厚欠压实泥页岩。含气陷阱则为气侵或富含气地层所形成的地震反射畸变之痕迹。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发育演化及展布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且控制和制约了沉积盆地中油气分布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及火山活动 泥底辟/泥火山 含气陷阱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油气运聚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2 位作者 崔莎莎 马文宏 栾锡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成藏地质条件 烃源岩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早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准被动陆缘深水油气与水合物共生意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何家雄 颜文 +2 位作者 马文宏 祝有海 陈胜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0,共6页
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区处在欧亚、印-澳和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属性和典型断拗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相邻的北部陆架浅水区一样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区处在欧亚、印-澳和太平洋-菲律宾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属性和典型断拗双层或三层盆地结构及沉积充填特征,与相邻的北部陆架浅水区一样具备基本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南海北部准被动陆缘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地质条件与世界典型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油气富集区基本类似,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和特殊性。南海北部深水油气运聚成藏及其空间分布与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纵向上的共生组合关系及烃源供给上的成因联系,其油气地质意义在于其浅层油气及海底水合物显示可以指示深部油气藏的存在或作为深部油气藏勘探的指向和示踪,而这种空间上的共生叠置关系,亦拓宽了资源勘探领域,扩大了其资源规模及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深水油气 海底水合物 共生组合关系 油气指示与示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北部珠江口盆地成生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规律 被引量:55
4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1 位作者 马文宏 龚晓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处在南海东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其区域背景及油气地质条件复杂。该区不仅具有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的基本特征,亦具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盆地不同区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故具有明显的"北油南气&q... 珠江口盆地处在南海东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其区域背景及油气地质条件复杂。该区不仅具有中国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的基本特征,亦具本身的特殊性。由于盆地不同区带油气地质条件的差异,故具有明显的"北油南气"分布规律及纵向上多种资源叠置共生与复合的特点:北部裂陷带及东沙隆起浅水区,处于减薄的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陆缘一侧,其古近系断陷规模及半地堑洼陷沉积充填规模均比相邻的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小,且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在油窗范围,以产大量石油为主伴有少量油型气,构成了以文昌、恩平、西江、惠州及陆丰油田群和流花油田群为主的北部浅水油气富集区。该区具有上渐新统三角洲砂岩及中新统礁灰岩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南部裂陷带及南部隆起周缘深水区,以邻近深水区的白云凹陷北坡—番禺低隆起中小气田群和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LW3-1、LH34-2及LH29-1等天然气藏为代表,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但亦具石油及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深水油气富集区。由于南部裂陷带深水区处在洋陆过渡型地壳靠近洋壳一侧,地壳薄而裂陷深、断陷规模大,其与北部浅水区相比多了一套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该区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偏高,烃源岩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以产大量天然气及少量轻质油和凝析油为主,具有上渐新统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和中新统深水扇混源型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油气纵向分布具有深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生物气与深部常规油气共生叠置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浅水区/深水区 多种资源叠置 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2
5
作者 何家雄 祝有海 +2 位作者 翁荣南 陈胜红 龚晓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0,共10页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发育,具有气烟囱及海底麻坑式"微渗漏"和油气苗"宏渗漏"两种类型或由两者构成的混合类型。其中尤以莺东斜坡带油气混合渗漏系统——油气苗及气烟囱显示更为引人注目,而盆地中部拗... 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发育,具有气烟囱及海底麻坑式"微渗漏"和油气苗"宏渗漏"两种类型或由两者构成的混合类型。其中尤以莺东斜坡带油气混合渗漏系统——油气苗及气烟囱显示更为引人注目,而盆地中部拗陷中央泥底辟带气烟囱及海底麻坑式"微渗漏"系统亦较普遍。该区烃源充足且油气至今尚处于生、运、聚、散的动平衡成藏过程之中,具备良好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条件。认为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在于加强该区油气渗漏系统及其运聚成藏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建议根据油气运聚的动平衡成藏理论,预测有利油气富集区带并优选圈闭保存条件好的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渗漏系统 油气苗/气烟囱 宏渗漏 微渗漏 圈闭保存条件 油气动平衡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与特征 被引量:9
6
作者 龚晓峰 何家雄 +3 位作者 罗春 张景茹 张伟 陈胜红 《海洋地质前沿》 2012年第6期20-26,共7页
以油气藏形成的源储控制因素为核心和切入点,总结出珠江口盆地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 以油气藏形成的源储控制因素为核心和切入点,总结出珠江口盆地3种主要的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即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古近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系统与油气运聚系统均位于半地堑体系内部,具有自源型近距离原地运聚成藏的特点;三角洲砂岩—生物礁外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主要来自三角洲—生物礁运聚成藏体系之外下伏的古近系半地堑烃源供给系统,因此,其纵向烃源断裂体系及构造脊砂体和不整合面构成的油气运聚系统为主要控制因素;处于盆地南部陆坡深水区的深水扇系统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其烃源供给亦主要来自下伏的古近系地堑型烃源供给系统,且上渐新统海相烃源岩亦有贡献,而纵向烃源断裂体系与深水扇体系中良好储层共同构成的深水油气运聚系统,则是形成这种油气藏之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自源型 外源型 滨岸—三角洲储层 深水扇系统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特点 被引量:7
7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陈胜红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9-49,共11页
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油气分布及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1)油气分布具"北油南气"的富集规律。浅水区北部裂陷带和东沙隆起及以北地区,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 珠江口盆地浅水与深水区地质背景及油气成藏地质条件存在明显差异,其油气分布及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1)油气分布具"北油南气"的富集规律。浅水区北部裂陷带和东沙隆起及以北地区,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小,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处在油窗范围,以产大量石油为主伴少量油型气,故形成了以文昌、恩平、西江、惠州及陆丰油田群和流花油田群为主的北部陆架浅水石油富集区;深水区南部裂陷带和南部隆起及以南区域,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偏高,烃源岩多处在成熟-高熟凝析油及湿气阶段,以产大量天然气和少量轻质油及凝析油为主,且以白云凹陷东部深水区LW3-1、LH34-2及LH29-1等天然气藏及LH16-2油藏和邻近深水区的白云北坡-番禺低隆起中小气田群为主,构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富集区带,但亦具石油及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深水油气富集区。(2)浅水区油气运聚成藏机制以外源型成藏组合为主,而深水区则多属混源型成藏组合。浅水区具有上渐新统-中新统三角洲滨岸砂岩及中新统礁灰岩外源型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的特点,迄今勘探发现的大中型油田群均属于此类。半地堑洼陷自源型油气成藏机制在浅水区已被勘探证实但尚未获重大突破;深水区具有上渐新统陆架边缘三角洲砂岩混源型和中新统深水扇系统混源型天然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含油气系统的特点,且存在深水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及浅层气与深部常规油气共生叠置的展布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与深水区 北油南气分布 油气运聚成藏机制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非烃气分布及形成的地质条件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家雄 马文宏 +1 位作者 陈胜红 龚晓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5-104,共10页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勘探发现的非烃气主要为不同成因类型的CO2和N2,这些非烃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控制因素。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和壳源型有机成因及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N2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走滑伸展型的...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迄今勘探发现的非烃气主要为不同成因类型的CO2和N2,这些非烃气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地质条件与成藏控制因素。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和壳源型有机成因及壳源型有机—无机混合成因N2主要富集于西北边缘走滑伸展型的莺歌海盆地中央泥底辟带浅层,受控于海相含钙砂泥岩与泥底辟热流体上侵活动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而火山幔源型CO2则主要展布于东北边缘断陷裂谷型的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凹陷与凸起边缘的深大断裂带附近,其火山幔源岩浆脱排气活动与深大断裂导气输送作用的配置,控制了这种类型CO2的运聚乃至富集成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结构类型 非烃气分布 形成地质条件 主要控制因素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油气田产量和可采储量的广义Weibull模型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鹏 陈明 +2 位作者 王庆勇 陈秋实 汤小龙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97,共5页
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分布形态能较好地描述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模式。依据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的特征,建立了随开发时间变化的产量和累计产量预测模型;同时,新模型涵盖了几种特定产量预测模型... 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分布形态能较好地描述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产量变化模式。依据广义Weibull概率密度函数的特征,建立了随开发时间变化的产量和累计产量预测模型;同时,新模型涵盖了几种特定产量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广义性。通过实例验证表明,广义Weibull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其预测年产量和累计产量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仅为2.15%和0.36%,误差小,精度高。说明该预测模型是可靠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广义 Weibull模型 可采储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