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烃源岩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胡晓庆 金强 +3 位作者 王秀红 林腊梅 王娟 王婷婷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0,共3页
二次生烃是目前油气生成过程研究的热点。热模拟实验是探索油气形成机制、重现油气生成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简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热模拟实验方法及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和成熟度,并指出烃源岩... 二次生烃是目前油气生成过程研究的热点。热模拟实验是探索油气形成机制、重现油气生成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文中简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热模拟实验方法及优缺点,重点阐述了烃源岩二次生烃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实验条件和成熟度,并指出烃源岩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方法应着重考虑加水、加催化剂、程序升温等条件,还要采用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分析技术来研究天然气的成因、二次生烃机理和高成熟烃源岩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二次生烃 热模拟方法 实验条件 成熟度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潜平台浮托法合龙组块载荷传递数值分析
2
作者 毛程亮 蒋梅荣 +2 位作者 乔晓国 李钦朋 王家乐 《石油和化工设备》 CAS 2024年第10期56-60,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半潜平台上部组块与下浮体采用浮托法合龙设计流程,包括作业场址、环境条件、浮体限位方案、关键合龙设备设计以及作业流程等,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不同组块载荷传递阶段系统受力及运动进行分析,研究半潜平台浮托合龙关键... 本文介绍了一种半潜平台上部组块与下浮体采用浮托法合龙设计流程,包括作业场址、环境条件、浮体限位方案、关键合龙设备设计以及作业流程等,采用数值模拟方式对不同组块载荷传递阶段系统受力及运动进行分析,研究半潜平台浮托合龙关键控制因素,针对组块与下浮体之间空间不足、无法适用常规LMU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嵌入式LMU装置,分析其性能,为浮托合龙作业提供设备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平台 浮托合龙 对接 腿部对接装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与气藏类型 被引量:81
3
作者 秦勇 梁建设 +2 位作者 申建 柳迎红 王存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9-1565,共7页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律,讨论了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勘探前景。结果显示:区内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十分普遍,区域和层位显示差异较大;砂岩气发现几率相对较高,页岩气品位相对较好;下石盒子组具有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太原组具有页岩储层厚度品位,山西组具有砂岩储层厚度品位。研究认为,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层位为太原组,砂岩气最有利层位是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也有一定的砂岩气和页岩气勘探潜力。以此为基础,初步划分出独立砂岩气、独立页岩气、煤-页岩-砂岩互层气组合3种气藏类型,认为砂岩气和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总体上沿复向斜轴部呈NNE向展布。其中,沁源区块中—南部、郑庄区块-马必区块-沁南区块结合部、柿庄北区块西北部3个核心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气测显示 气藏类型 石炭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4 位作者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4-55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目标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一)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家庆 常俊英 +2 位作者 王晓轩 丁艺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5-80,共6页
紧凑型静电预聚结原油脱水是应含水油田、边际油田、深水油田以及绿色油田开发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在简单介绍静电预聚结理论和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高压脉冲DC电场的电脉冲感应聚结器(EPIC)和基于AC电场的紧凑型静... 紧凑型静电预聚结原油脱水是应含水油田、边际油田、深水油田以及绿色油田开发的客观需要而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在简单介绍静电预聚结理论和技术背景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高压脉冲DC电场的电脉冲感应聚结器(EPIC)和基于AC电场的紧凑型静电聚结器(CEC)2种研发历程相对较长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虽然EPIC目前并未在油田现场得到推广应用,但其应用理念和研发路线都值得CEC以及其它紧凑型静电预聚结产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静电破乳 重力沉降 电脉冲感应聚结器 紧凑型静电聚结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二) 被引量:20
6
作者 陈家庆 初庆东 +2 位作者 张宝生 丁艺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7-82,共6页
IEC、VIEC、LOWACC是原ABB Offshore Systems公司自1999年以来研制开发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系列产品,在当前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介绍了IEC和VIEC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研发情况。VIEC兼顾了IEC的静电预聚结功能和常规三... IEC、VIEC、LOWACC是原ABB Offshore Systems公司自1999年以来研制开发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系列产品,在当前的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中具有较大影响力。介绍了IEC和VIEC的基本结构和应用研发情况。VIEC兼顾了IEC的静电预聚结功能和常规三相分离器内穿孔板的整流功能,目前已经成为Aibel公司的主导产品,在十余处海洋石油开发中得到成功应用。随着稠油静电聚结脱水等技术难题的逐步攻克,VIEC和HTVIEC技术将与油井产出液的第1级三相分离器结合得更为紧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原油脱水 在线静电聚结器 容器内置式静电聚结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脱水用紧凑型静电预聚结技术(三) 被引量:14
7
作者 陈家庆 朱玲 +2 位作者 丁艺 张宝生 王春升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82-86,共5页
原油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介电泳聚结迄今未能引起国内业界人士的足够重视,因此重点对其机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LOWACC是Aibel公司自VIEC之后重点研发的一项基于介电泳聚结机理的在线紧凑型静电聚结技术,可在VIEC先期聚结脱... 原油乳化液在非均匀电场作用下的介电泳聚结迄今未能引起国内业界人士的足够重视,因此重点对其机理和实施方式进行了介绍。LOWACC是Aibel公司自VIEC之后重点研发的一项基于介电泳聚结机理的在线紧凑型静电聚结技术,可在VIEC先期聚结脱水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水力停留时间,减少或消除使用化学破乳剂,改善脱出水水质。通过将VIEC和LOWACC串联组合,仅采用一级三相重力分离器即可使出油口的含水质量分数下降至5%。该技术不仅能使产出液的传统分离处理工艺流程发生变革,而且在稠油开采等场合具有巨大的推广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乳化液 原油脱水 介电泳聚结 静电聚结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孤北地区煤成气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4
8
作者 胡晓庆 金强 +2 位作者 王秀红 林腊梅 王力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7-40,共4页
通过不同样品的一次和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煤岩一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甲苯/苯〉1.2和二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LP苯/苯〈1.2。对比孤北产出的... 通过不同样品的一次和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与地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煤岩一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甲苯/苯〉1.2和二次生烃的iC4/nC4〈1、n(C6-C7)/i(C6-C7)〉0.8、LP苯/苯〈1.2。对比孤北产出的煤成气与不同生烃过程热模拟实验生成的气体发现,孤北产出的煤成气的iC4/nC4为0.7、11(C6-C7)/i(C6-C7)为1.1、甲苯/苯为0.4,明显具有二次生烃特征,而且存C6-C7轻烃中,环烷烃〉正烷烃〉芳烃〉异构烷烃,与二次生烃模拟实验450-550℃(Ro约为1.3%-1.8%)牛成的气体特征非常相似,因此认为孤北煤成气是二次生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模拟实验 成因探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