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泥岩稳定压实带成因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金博 刘震 +1 位作者 李绪深 何汉漪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9-13,共5页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 莺歌海盆地为快速沉积、沉降的伸展-转换盆地,泥岩压实为常见的指数压实模式,同时,泥岩压实曲线具有典型的稳定压实带:即明显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其声波时差值基本保持在约300μs/m,厚度一般为700~1000m,岩性主要以莺-黄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为主,为孔隙度基本稳定段,但其测试地层压力却为正常静水压力.分析了泥岩声波稳定压实带的层位、岩性组合、热演化剖面、气测烃及与黏土矿物转化带的关系,认为其形成并非只与黏土矿物转化有关,中央凹陷带底辟区的泥岩稳定压实带是黏土矿物转化和流体排放共同作用形成的,非底辟区则是局部流体排放造成的结果.稳定压实带普遍位于超压带顶面上部,反映出稳定压实带实际上为超压系统的封闭层,强烈底辟区稳定压实带的消失则可能表明深部超压流体向浅部的排放,油气则可能主要集中在浅部层位.因此,正确识别稳定压实带对于准确预测欠压实引起的偏离正常压实趋势线的超压及油气聚集分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泥岩稳定压实带 黏土矿物转化 流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生产性噪声慢性暴露对血清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京山 张强 +6 位作者 魏志强 张立文 闫欢 宁宇 程炳忠 欧阳隆绪 汤乃军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0-373,共4页
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利用个体噪声剂量系统检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生产性噪声个体暴露水平(40 h等效声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噪声暴露作业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噪声暴露水平... 采用自身对照试验,利用个体噪声剂量系统检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作业人员在作业期间生产性噪声个体暴露水平(40 h等效声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噪声暴露作业前后血清皮质醇水平,并分析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噪声暴露水平和暴露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噪声暴露作业后,全部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α=0.05);不同噪声暴露水平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20 d的作业人员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噪声暴露≤20 d者(p<0.05)。血清皮质醇水平变化与噪声暴露水平没有显著关联性,而与噪声暴露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生产性噪声慢性暴露使血清皮质醇水平升高,且暴露时间是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海洋石油平台 生产性噪声 血清皮质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的国产化 被引量:7
3
作者 姜伟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7,3,共3页
针对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 ,简述了海上作业对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的特殊要求。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如PDC钻头、钻柱稳定器、钻井泵、井口装置、修井机、井下工具和管材等在国产化... 针对海洋石油勘探与开发投资高、风险大的特点 ,简述了海上作业对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的特殊要求。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国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如PDC钻头、钻柱稳定器、钻井泵、井口装置、修井机、井下工具和管材等在国产化方面取得的成绩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面对 2 1世纪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 ,特别是针对近几年来国外海洋石油钻井完井机械及工具领域出现的高新技术 ,提出了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应以质量为核心 ,加强行业化管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海洋石油工业 钻井设备 完井设备 机械制造 国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井中重磁三维交叉梯度联合反演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凯军 季春晖 庞朝辉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4,共10页
单一井中重磁方法解决问题有限,其三维反演具有严重的多解性。开展面向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井中重磁三维交叉梯度联合反演,采用交叉梯度函数对密度和磁化率进行耦合,综合井中重磁多参数信息进行联合反演,减少反解的多解性,提高深部矿体... 单一井中重磁方法解决问题有限,其三维反演具有严重的多解性。开展面向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井中重磁三维交叉梯度联合反演,采用交叉梯度函数对密度和磁化率进行耦合,综合井中重磁多参数信息进行联合反演,减少反解的多解性,提高深部矿体识别的准确性。通过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进行反演分析。结果表明:井中重磁交叉梯度联合反演具有较高的纵向分辨能力,可以显著提高深部矿体识别的准确性,特别是能有效识别深部隐伏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中重力 井中磁力 交叉梯度 三维联合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VM的干线输气管道泄漏压降速率信号识别
5
作者 吴瑕 陈红环 +2 位作者 贾文龙 孙溢彬 任思波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6,共8页
为解决压缩机抽吸或截断阀截断形成的压降信号导致截断阀发生误关断,以及小孔泄漏因管道压降不显著导致截断阀不动作的问题,以某输气干线为对象建立仿真模型,获取压缩机抽吸、截断阀紧急截断及管道泄漏3类不同工况下的300组压降信号,根... 为解决压缩机抽吸或截断阀截断形成的压降信号导致截断阀发生误关断,以及小孔泄漏因管道压降不显著导致截断阀不动作的问题,以某输气干线为对象建立仿真模型,获取压缩机抽吸、截断阀紧急截断及管道泄漏3类不同工况下的300组压降信号,根据对点检测法计算出压降信号的压降速率值;以奇异值分解(SVD)法和极差归一化方法提取压降速率信号特征,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法识别不同压降速率特征值信号,获取所对应的工况类型;针对SVM模型中的核函数参数与惩罚因子设置不合理,影响算法识别准确性的问题,采用教与学优化算法(TLBO)优化核函数参数与惩罚因子,建立干线输气管道泄漏信号智能识别的TLBO-SVM模型;应用该模型,分类识别该管道在3类工况下的300组模拟压降速率信号。结果表明:该模型对3类不同工况下压降速率信号的识别准确率为92.22%;对泄漏口径为50~125 mm,压降速率范围为0.01~0.07 MPa/min的小孔泄漏,识别准确率为96.67%。针对某干线管道的实际泄漏压降速率信号,TLBO-SVM识别到的准确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SVM) 干线输气管道 压降速率信号 泄漏压力信号 截断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钻井液可控因素对气藏损害归因分析形成的气井产能预测 被引量:2
6
作者 廖高龙 梁豪 +5 位作者 马双政 张耀元 申远 南源 王冠翔 贺垠博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0-336,共7页
随着开采程度加深,钻井液造成的储层损害防治要求日益突出,储层保护现已成为气田产能充分释放的关键因素。而深水钻井液体系随井深不断加深,钻井液各性能变化,造成储层损害程度加剧,储层保护性能优化方向不明。因此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 随着开采程度加深,钻井液造成的储层损害防治要求日益突出,储层保护现已成为气田产能充分释放的关键因素。而深水钻井液体系随井深不断加深,钻井液各性能变化,造成储层损害程度加剧,储层保护性能优化方向不明。因此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储层损害进行钻井液可控因素方面的归因分析,确定主控因素,建立气井产能模型。结果表明:钻井液的固相粒径、表面张力、矿化度和高温高压滤失量是钻井液导致储层损害的主控因素。根据归因分析结果,提出了复配不同粒径分布的碳酸钙作为加重剂的优化方法,将钻井液渗透率恢复值提高了12.1%~19.68%。收集了Y8、Y9两口井的现场参数进行了模型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准确率达到94%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井产能 储层损害 归因分析 钻完井 多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与气藏类型 被引量:81
7
作者 秦勇 梁建设 +2 位作者 申建 柳迎红 王存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59-1565,共7页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 煤系本身及其上覆地层能够形成具有工业开发价值的致密砂岩和页岩气藏,综合勘探这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将有助于提高煤层气开发效益。依托17口井的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煤系及其上覆地层致密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规律,讨论了致密砂岩气与页岩气的赋存方式和勘探前景。结果显示:区内砂岩和页岩的气测显示十分普遍,区域和层位显示差异较大;砂岩气发现几率相对较高,页岩气品位相对较好;下石盒子组具有砂岩气和页岩气的勘探潜力,太原组具有页岩储层厚度品位,山西组具有砂岩储层厚度品位。研究认为,页岩气最有利勘探层位为太原组,砂岩气最有利层位是下石盒子组,山西组也有一定的砂岩气和页岩气勘探潜力。以此为基础,初步划分出独立砂岩气、独立页岩气、煤-页岩-砂岩互层气组合3种气藏类型,认为砂岩气和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总体上沿复向斜轴部呈NNE向展布。其中,沁源区块中—南部、郑庄区块-马必区块-沁南区块结合部、柿庄北区块西北部3个核心区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致密砂岩气 页岩气 气测显示 气藏类型 石炭二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储层研究 被引量:56
8
作者 曾德铭 王兴志 +4 位作者 张帆 宋章强 张若祥 朱永刚 李跃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 根据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的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的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该套地层的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组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为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的作用。该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的孔隙型和中孔高渗的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的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的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的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的中坝—双鱼石区块,为良好储层的分布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与油气运聚关系 被引量:25
9
作者 何家雄 祝有海 +3 位作者 马文宏 陈胜红 龚晓峰 崔莎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0-1732,共13页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这些特殊的地质体,不仅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的窗口和地球深部流体活动特点的表征,而且其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火山与泥火山/泥底辟的主要差异及区别是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及... 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及含气陷阱这些特殊的地质体,不仅是揭示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的窗口和地球深部流体活动特点的表征,而且其与油气运聚关系密切,具有非常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火山与泥火山/泥底辟的主要差异及区别是所形成的物质基础及源动力不同,前者主要反映地壳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其物资基础来源于火山幔源活动上侵和喷发的岩浆物资;后者则是在结晶基底以上的沉积盆地中,由快速沉积充填的欠压实泥页岩发生塑性流动而产生底辟上拱所形成的产物,其物质基础为巨厚欠压实泥页岩。含气陷阱则为气侵或富含气地层所形成的地震反射畸变之痕迹。火山、泥火山/泥底辟发育演化及展布与油气运聚成藏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且控制和制约了沉积盆地中油气分布与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及火山活动 泥底辟/泥火山 含气陷阱 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油气运聚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压条件下甲烷和二氧化碳溶解度试验 被引量:45
10
作者 范泓澈 黄志龙 +3 位作者 袁剑 高岗 童传新 冯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6-11,19,共7页
根据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测得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在碳酸氢钠型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对两种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及地层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水中的溶解机制不同,导致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值随温度、压力条... 根据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测得的甲烷和二氧化碳两种气体在碳酸氢钠型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对两种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及地层水矿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层水中的溶解机制不同,导致两种气体的溶解度值随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具有不同的演变特征;综合前人低温(小于90℃)测试的溶解度数据,可将甲烷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演变关系划分为缓慢递减(0~80℃)、快速递增(80~150℃)和缓慢递增(大于150℃)3个阶段;二氧化碳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随压力升高而逐渐增大,其溶解与析离能力受压力影响更为明显;实际地层中,两种气体间溶解度的差异演变影响了天然气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高压 甲烷 二氧化碳 溶解度 析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地震资料多次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军华 王要森 +4 位作者 郑旭刚 周振晓 张雷 侯志强 魏赟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4-577,共4页
多次波是海上地震资料的主要干扰波,压制多次波的前提是正确地识别多次波。由于多次波有多种类型、多个周期,形成机制又相当复杂,因此研究多次波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B区海上资料为例,通过炮集多次波时距关系分析、海水速度计算... 多次波是海上地震资料的主要干扰波,压制多次波的前提是正确地识别多次波。由于多次波有多种类型、多个周期,形成机制又相当复杂,因此研究多次波特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B区海上资料为例,通过炮集多次波时距关系分析、海水速度计算、多次波速度谱特征总结、共炮检距道集自相关分析、SRME波动方程多次波预测,系统地研究了复杂地震资料多次波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了该区多次波的形成机制,从而为多次波的压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地震资料 多次波 时距关系 速度谱 自相关 SR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陈全红 李文厚 +4 位作者 姜培海 胡孝林 强芳青 崔军平 高永祥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54-559,共6页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太原组、山西组的煤层及暗色泥岩,有机碳含量为0.2%~7.95%,干酪根类型为Ⅱ和Ⅲ型, Ro平均为2.34%,烃源岩普遍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属Ⅱ-Ⅲ类储集层;区域性盖层主要为二叠系下部的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的滨浅湖相泥岩,连续性好,封闭性好;天然气主要通过微裂缝及扩散排烃的方式向庆阳一带一直持续运聚,赋存于二叠纪形成的地层-岩性圈闭中.油气成藏主要受储层及区域构造控制.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向东的天环向斜东翼区,局部背、向斜构造相对发育,保存条件相对变好,成为天然气主要富集区.主要的有利勘探目标分布在泾川-宁县缓坡区及环县-镇原向斜区的有利储集体的构造高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条件 勘探目标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沁水盆地中-南部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游离天然气成藏的地质控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秦勇 韦重韬 +4 位作者 张政 王存武 杨兆彪 梁建设 柳迎红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35,共12页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系 游离天然气 生储盖组合 排烃强度 成藏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沉积环境及物源突变事件 被引量:33
14
作者 邵磊 庞雄 +3 位作者 陈长民 施和生 李前裕 乔培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6期1022-1031,共10页
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在渐新世末(23.8Ma)发生剧烈改变,出现地球化学成分上的突变,并在深海沉积中发生沉积间断及滑塌堆积。这些沉积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由东西方向转为北东—南西方向发生跳跃的时间十分吻合,是渐新世以来南海构造... 南海北部沉积物成分在渐新世末(23.8Ma)发生剧烈改变,出现地球化学成分上的突变,并在深海沉积中发生沉积间断及滑塌堆积。这些沉积事件在时间上与南海扩张轴由东西方向转为北东—南西方向发生跳跃的时间十分吻合,是渐新世以来南海构造演化史上最为重大的构造事件。经过这次构造事件,白云凹陷由渐新世晚期的浅水陆架环境转为中新世以后的深水陆坡环境,南海北部地区沉积物源由渐新世近源为主转变为中新世远源为主的供给特点;并使南海北部地区自中新世以来总体呈现海侵的特征。这次沉积环境与物源突变事件对南海北部地区油气藏的形成影响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白云凹陷 渐新世 沉积环境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_2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1
15
作者 何家雄 王振峰 +2 位作者 刘宝明 张树林 钟志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9-22,i023,共5页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化资料的基础上 ,重点对CO2 成因及运聚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探讨。研究表明 ,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 形成及富集成藏 ,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的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 ,且其运聚分布规律亦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 ;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则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程度 ,其运聚富集规律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深大断裂的发育展布密切相关 ,CO2 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所伴生的大量CO2 。因此 ,根据壳源型岩化成因CO2 与火山幔源型成因CO2 不同成因及成藏条件 ,可以追踪其气源 ,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 运聚分布规律 ,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减少和降低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活动 幔源 地壳 盆地 成藏 展布 伴生 主控因素 CO2气 天然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砂岩长石碎屑的钠长石化作用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杨桂芳 卓胜广 +1 位作者 牛奔 鄂俊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5-161,T004,共8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特征。砂岩中发育长石碎屑、岩屑等不稳定组分,而且随着埋藏深度加深(成岩作用加强)钾长石逐渐减少并最终在2700m以下消失。斜长石碎屑中钠长石组分逐渐增多,钙长石组分逐渐减少,最终... 松辽盆地白垩系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特征。砂岩中发育长石碎屑、岩屑等不稳定组分,而且随着埋藏深度加深(成岩作用加强)钾长石逐渐减少并最终在2700m以下消失。斜长石碎屑中钠长石组分逐渐增多,钙长石组分逐渐减少,最终形成纯钠端元的钠长石。在成岩过程中长石碎屑的钠长石化主要有3种方式:①由离子交代作用导致长石碎屑的钠长石化;②长石碎屑边缘钠长石次生生长;③与长石碎屑溶解伴生的新生钠长石作用。结合热动力学平衡原理分析,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基本不受成岩温度和压力的制约,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需要较高的成岩温度和压力作用才能进行。因此,斜长石的钠长石化可见于成岩早期,而钾长石的钠长石化只发生于成岩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白垩系 砂岩 成岩作用 长石碎屑 次生长石 钠长石化 自生长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油气渗漏系统及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 被引量:38
17
作者 吴时国 龚跃华 +2 位作者 米立军 王志君 王秀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3-440,共8页
深水盆地往往为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共存区域。天然气水合物既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又是深水油气开发中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实现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联合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尚不知两者的共存规律... 深水盆地往往为天然气水合物和深水油气的共存区域。天然气水合物既是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又是深水油气开发中引起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实现深水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联合开发,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尚不知两者的共存规律。根据南海北部白云凹陷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综合解释成果,识别出大量的深部油气渗漏现象,包括有利于流体运移的气烟囱构造、深水水道砂体、海底滑坡、多边形断层等渗漏构造,提出了该区天然气水合物可能的成藏模式,指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富集模式及其与游离气和深水油气渗漏的共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游离气 深水油气渗漏 成藏模式 共存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深水盆地烃源岩早期预测与评价 被引量:20
18
作者 何家雄 陈胜红 +2 位作者 崔莎莎 马文宏 栾锡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04-416,共13页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与浅水陆架区一样,新生代均处于南海北部准被动大陆边缘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具有北部大陆边缘拉张裂陷的基本构造地质属性。深水盆地油气运聚成藏的基本地质条件亦与浅水区类似,但由于陆坡深水区凹陷裂陷更深、沉积充填规模更大,因此,烃源岩发育且展布规模更大,进而为深水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烃源物质基础。本文基于深水区少井无井、地质资料缺乏的现状,借鉴浅水区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及评价参数,依据跨越深水区地震剖面层序地层追踪解释及油气地质综合研究,重点对深水盆地烃源岩进行早期预测与评价,同时亦对其油气资源潜力进行初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深水盆地 成藏地质条件 烃源岩特征 油气资源潜力 早期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地质建模思路与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韩城矿区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马平华 邵先杰 +3 位作者 霍梦颖 褚庆忠 霍春亮 梁武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01-610,共10页
由于煤岩样易碎,很难通过室内实验获得煤层真实的渗透率;煤岩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对应力十分敏感,地面条件下实验的渗透率不能反映地下的情况;常用的测井物性解释方法在煤层渗透率解释中很难应用。这些因素导致煤储层地质建模不能照搬... 由于煤岩样易碎,很难通过室内实验获得煤层真实的渗透率;煤岩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对应力十分敏感,地面条件下实验的渗透率不能反映地下的情况;常用的测井物性解释方法在煤层渗透率解释中很难应用。这些因素导致煤储层地质建模不能照搬常规砂岩油气藏的方法。依据试井确定渗透率,并通过渗透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分煤岩类型建立了渗透率与地应力的定量关系。提出了四步建模法:首先建立煤储层空间格架模型,然后建立煤岩相(类型)模型和地应力模型,在三者的约束下,通过井点试井渗透率和地应力井点计算渗透率的控制,采用随机模拟技术完成渗透率模型的建立。通过矿场实际数据的检验,模型与生产状况吻合比较好,证明该建模思路与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类型 地应力场 地质建模 渗透率 煤储层 韩城矿区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各向异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测井计算方法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忠华 宋连腾 +3 位作者 王长胜 孙婷 杨小明 李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45-752,共8页
利用测井资料来准确计算5个独立的刚性系数(C_(11)、C_(33)、C_(44)、C_(66)和C_(13)),以解决横观各向同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测井计算难题。通过声速各向异性及黏土含量实验测量,分析并建立了声波各向异性系数与黏土含量的函数关... 利用测井资料来准确计算5个独立的刚性系数(C_(11)、C_(33)、C_(44)、C_(66)和C_(13)),以解决横观各向同性快地层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测井计算难题。通过声速各向异性及黏土含量实验测量,分析并建立了声波各向异性系数与黏土含量的函数关系及不同刚性系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利用测井资料计算各向异性快地层刚性系数及最小水平主应力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与仅适用于慢地层的基于水平横波速度的计算方法互为补充,可用于评价致密油气储集层岩石力学参数,优选压裂试油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参数 测井评价 各向异性 快地层 刚性系数 最小水平主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