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
1
作者 伍炼华 熊连桥 +5 位作者 赵仲祥 陈莹 何幼斌 刘圣乾 白志钊 严宇洋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1,共14页
南海北部盆地多个边缘洼陷已被证实为富烃洼陷,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不明制约其高效开发。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惠北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文昌组、恩平组)为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特征... 南海北部盆地多个边缘洼陷已被证实为富烃洼陷,有利储层控制因素不明制约其高效开发。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北部地区(惠北地区)古近系深部储层(文昌组、恩平组)为例,综合利用钻井、测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物性分析等资料对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惠北地区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储层特征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以次生溶孔为主;西部地区储层岩石类型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有利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生孔。东部地区以低孔-中孔、超低-低渗透储层为主,西部地区为低孔、超低-低渗透储层。受断裂和源-汇系统时空演化的多变性影响,储层原始母质、储层成熟度及成岩作用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近源搬运,沉积物富含长英质矿物,后期烃源岩生烃排酸与断裂系统耦合促使大规模溶蚀作用发生,发育次生溶孔;西部地区转换带输砂能力强,刚性矿物高,有效减缓压实作用,利于原生孔保留。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对储层物性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建立了“原生孔型”和“溶蚀孔型”2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近系 储层特征 储层控制因素 惠北地区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的研制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进 刘书杰 +3 位作者 周建良 严德 田瑞瑞 李春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3,2,共3页
深水恶劣的海洋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深水油气田在钻采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研制了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3 000~5 000 m水深的海底环境。在试验装置底部加装海底土后能够进行深水喷射法下表层套管、... 深水恶劣的海洋环境及复杂的地质条件,使得深水油气田在钻采过程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研制了深水石油钻采工程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3 000~5 000 m水深的海底环境。在试验装置底部加装海底土后能够进行深水喷射法下表层套管、深水浅层地质灾害预测、深水水下井口稳定性、深水水下采油树力学分析及深水石油装备等模拟试验,也可以开展自升式钻井平台桩腿插拔桩等模拟试验研究。该装置具有环境压力高、内部空间大、土质置换方便、操作简单、数据采集可靠以及试验过程可视化等特点。深水模拟试验装置为我国深水钻完井模拟试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试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 模拟试验水压 浅层钻井 海底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掩体式防拖潜标探测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3
作者 徐如彦 沈宁 +7 位作者 杨青军 王俊勤 李家刚 刘在科 吴海京 张杰 周杨锐 任世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潜标测量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因受单拖网、双拖网、流网等各种海洋工程探测装备干扰而大多被损坏或严重丢失;国内外因此相继出现的防拖潜标测量装置,因系留绳占了防拖架内的大部分空间,导致防拖架过高,起不到防拖的理想效果。针对以上问题... 潜标测量系统中的仪器设备,因受单拖网、双拖网、流网等各种海洋工程探测装备干扰而大多被损坏或严重丢失;国内外因此相继出现的防拖潜标测量装置,因系留绳占了防拖架内的大部分空间,导致防拖架过高,起不到防拖的理想效果。针对以上问题,于2012年,完成最初样本的设计,后经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了掩体式防拖潜标探测装置,该设计将连体潜标与掩体合成为掩体式防拖平台,掩体高度仅为40 cm、弧形坡度不超过40°,构成了体积最小的掩体式防拖单元,具有很强的防拖功能。该装置适用于浅海海区水深230 m且底质条件不是软泥并且较平坦的海域,可有效预防和解决测量仪器受渔网、各类船只航行作业干扰、破坏等难题。该装置已在渤海进行了3个多月、在南海进行了近6个月的试验性测量,其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掩体式 防拖体 潜标构造 防拖框架结构 潜标探测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及沉积相研究——以尼日利亚M区块为例 被引量:6
4
作者 王颖 吕明 +1 位作者 王晓州 谢晓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11-19,共9页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尼日尔三角洲中尼日利亚M区块的层序及沉积特征。选择基准井对全井段的岩屑资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确定自然伽马、声波等曲线对岩性的响应特征;解释主要钻井的岩性剖面;根据岩性剖面,参照地震剖面... 本文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研究尼日尔三角洲中尼日利亚M区块的层序及沉积特征。选择基准井对全井段的岩屑资料进行细致的观察描述,确定自然伽马、声波等曲线对岩性的响应特征;解释主要钻井的岩性剖面;根据岩性剖面,参照地震剖面中揭示的钻井相对于沉积倾向剖面中所在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模型划分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通过对钻井基准面旋回的形态、厚度、出现频率等属性特征的分析,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建立等时的层序格架。研究总结了不同级次旋回界面和旋回类型的识别特征,将研究层段分为9个长期旋回。基于对该区构造、沉积背景、物源供应状况及演化特征,分析了该区三角洲的基本类型、随层序及体系域的时空演化等要素。总结了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砂坝等若干骨架沉积微相的旋回组合特征、叠加样式等,为储、盖组合及勘探目标评价提供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三角洲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分流河道 砂坝 测井相 地震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实测数据的半潜式平台运动响应分析和极值预测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孙刘璐 于思源 +2 位作者 武文华 谢彬 王世圣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7-64,共8页
浮式平台承受风浪流等多种海洋环境载荷作用,呈现出复杂的运动学响应状态。通过对"南海挑战号"半潜式平台的实测六自由度响应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建立六自由度响应的概率密度和分布模型,并通过K-S(Kolmogorov-Smirn... 浮式平台承受风浪流等多种海洋环境载荷作用,呈现出复杂的运动学响应状态。通过对"南海挑战号"半潜式平台的实测六自由度响应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极值分布建立六自由度响应的概率密度和分布模型,并通过K-S(Kolmogorov-Smirnov)检验验证了分布模型的合理性,进而开展了对该平台多年一遇重现期的六自由度响应极值预测研究。通过与平台的初始设计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平台的横荡、纵荡等五个自由度表现良好,而垂荡的响应极值超出设计指标,在现场作业中应予以注意研究成果对平台的安全作业具有辅助指导意义,可将预测结果作为极端恶劣海况下,人员提前撤离的辅助决策支持。通过更新平台的监测数据进行极值分析和预测研究可评估平台的性能变化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式平台 六自由度响应 广义极值分布 K-S检验 极值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时偏移计算中的边界处理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1
6
作者 胡昊 刘伊克 +3 位作者 常旭 王一博 杜向东 杨仁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033-2042,共10页
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中,逆时偏移方法可以实现复杂构造高精度成像,但计算量和存储量两大问题影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逆时偏移算法中的边界处理方式的优化可以大大减少存储量,本文讨论了记录波场边界信息的吸收边界和随机边界这两种方法的... 在地震资料的处理中,逆时偏移方法可以实现复杂构造高精度成像,但计算量和存储量两大问题影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逆时偏移算法中的边界处理方式的优化可以大大减少存储量,本文讨论了记录波场边界信息的吸收边界和随机边界这两种方法的计算效率和成像效果,提出了吸收边界中只记录边界范围内未衰减单层波场的方法并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其可行性,选择了不同的边界策略应用于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记录单层波场边界信息的吸收边界的成像效果同传统存储波场历史的方式几乎无差别,但要额外存储每个时刻的波场边界信息;随机边界不需要额外存储波场信息,但会带来边界漫反射影响和计算区域的增加;记录单层波场边界可以明显减少存储量,并且不影响成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时偏移 边界处理 吸收边界 记录波场边界 随机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特征及类型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华 王英民 +2 位作者 徐强 唐武 李冬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1-750,共10页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水深约1200~3000m范围内发育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陆坡席状漂积体及沉积物波。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外形为丘状,水道在靠陆一侧发育。限制型漂积体主要...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南海北部第四系深层等深流沉积进行了研究。南海北部水深约1200~3000m范围内发育大型长条状漂积体、限制型漂积体、陆坡席状漂积体及沉积物波。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外形为丘状,水道在靠陆一侧发育。限制型漂积体主要沉积于地形突起之间的地势相对低洼处,外形多平坦,水道较为发育。陆坡席状漂积体外形为席状。沉积物波面积较大,部分与漂积体伴生。深层等深流在自北东向南西沿南海陆架运动过程中,在中上陆坡由于地形变化相对较大及科氏力作用影响形成螺旋型等深流,进而产生次生环流,形成大型长条状漂积体及限制型漂积体。在中下陆坡因地形相对平坦、开阔,等深流为层状水流,多形成陆坡席状漂积体。本研究不仅能提高对南海深层等深流沉积的认识,还能为油气勘探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深流沉积 漂积体 沉积物波 第四系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断裂特征对构造与沉积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邵磊 孟晓捷 +1 位作者 张功成 梁建设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35-1441,共7页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资料分析显示,该区域自始新世以来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近EW和NE向.根据断层平面展布及组合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平行断层系、雁... 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的地震资料分析显示,该区域自始新世以来断裂系统十分发育.断层表现出张性或张扭性特征并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在平面上,断裂主要为NWW、近EW和NE向.根据断层平面展布及组合形态,可将它们分为平行断层系、雁列断层系和树枝状断层系3种组合形式.根据断裂发育时间及规模,可将断裂的活动期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剧烈活动期(Tg—T8)、较强—中等活动期(T8—T6)、平静稳定期(T6—T2)、再度活化期(T2—T1).断裂发育的时间及特点对凹陷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白云凹陷 断裂系统 构造演化 沉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升式连体潜标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9
9
作者 徐如彦 沈宁 +9 位作者 倪佐涛 李强 李家刚 黄必桂 雷方辉 张振波 朱友生 吴海京 陈志平 陈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94-98,共5页
针对有缆潜标系统测量质量不稳定,缆绳阻力大、浮球浮力不足,测量系统难以绷紧,导致潜标摇摆、缆绳倾斜,受海洋环境的其他外力作用,影响采集资料的质量等问题,设计了自升式连体潜标测量系统。该系统最大特点是把各种仪器设备与释放器搭... 针对有缆潜标系统测量质量不稳定,缆绳阻力大、浮球浮力不足,测量系统难以绷紧,导致潜标摇摆、缆绳倾斜,受海洋环境的其他外力作用,影响采集资料的质量等问题,设计了自升式连体潜标测量系统。该系统最大特点是把各种仪器设备与释放器搭载组合到同一平行面的潜标内,把仪器设备、释放器与浮体材料合成为单位体积最小的潜标测量平台。该系统还有体积小、质量轻、造价低、操作简便等特点,适用于水深1 200 m内的海区,采用座底方式进行测量。系统通过释放装置脱钩,脱钩后连体潜标可自行升浮到海面,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的优点。经过近1 a的试验,已多次在南海水深400 m多的海区顺利完成了海上投放与回收试验,试验结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升式 连体潜标 浮体结构 框架构造 潜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在确定重力流临界坡度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颖 王晓州 +1 位作者 王英民 张春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3-468,共6页
主要采用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分别对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进行了探讨,并对重力流的滑动临界坡度进行了分析。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存在较大差异,斜坡梯度大致为6m/km的斜坡带足以发生砂质碎屑流,洪水型浊流所需要... 主要采用沉积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分别对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进行了探讨,并对重力流的滑动临界坡度进行了分析。不同成因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存在较大差异,斜坡梯度大致为6m/km的斜坡带足以发生砂质碎屑流,洪水型浊流所需要的坡度最小;斜坡高差是影响沉积物再搬运重力流发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再搬运重力流所需要的坡度最大;而重力流在坡度大于0.1°时即可以滑动。重力流的启动临界坡度是形成重力流的关键。并且结合实例,分析了松辽盆地南部重力流的沉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坡 重力流 临界坡度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漂移运动轨迹模型及其实船试验验证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同木 刘在科 +4 位作者 余建星 刘愉强 周保成 林冠英 曹永港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315-1322,共8页
基于MMG思想建立了考虑风、波浪和海流作用下船舶漂移运动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以某无动力拖网渔船为例,计算预报了其海上漂移运动轨迹,并与实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预报轨迹与渔船海上试验实际漂移运动轨迹吻合... 基于MMG思想建立了考虑风、波浪和海流作用下船舶漂移运动数学模型,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以某无动力拖网渔船为例,计算预报了其海上漂移运动轨迹,并与实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模型预报轨迹与渔船海上试验实际漂移运动轨迹吻合良好,说明文中建立的船舶漂移运动模型可靠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MG方法 船舶漂移运动 轨迹预报 实船试验 海上搜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