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模型曲线分辨方法的混源油定量分析及其在惠西南地区的应用
1
作者 杨兴业 龙祖烈 +3 位作者 熊万林 郑仰帝 陈聪 高翔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共12页
混源油研究涉及端元油的组成分析、组分贡献比率和来源的确定,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简单交互式自模型混合物分析法(SIMPLISMA)结合交替最小二乘法(ALS)对混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数据... 混源油研究涉及端元油的组成分析、组分贡献比率和来源的确定,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简单交互式自模型混合物分析法(SIMPLISMA)结合交替最小二乘法(ALS)对混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端元油并计算混源比例。通过该方法分析结果与混源油配比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识别出来源于文昌组烃源岩3种2类端元油,端元油1主要来源于典型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端元油2和端元油3为浅湖-半深湖相原油。半深湖-深湖相原油主要分布于远离烃源岩的凹陷外缘地带,浅湖-半深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靠近烃源岩发育区的古近系深层油藏和新近系珠江组油藏,为惠西南地区油藏的成藏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定量分析 端元油识别 自模型曲线分辨方法 珠江口盆地 惠州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东部揭阳凹陷的东沙运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杜晓东 刘军 +7 位作者 徐乐意 张青林 郑金云 张明 吴琼玲 蔡国富 李三忠 索艳慧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1-210,共10页
东沙运动为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发生于南海北缘的一次构造运动,影响范围主要为东沙隆起及其周缘,对油气的晚期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揭阳凹陷位于东沙隆起东侧,东沙运动的响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东沙... 东沙运动为新近纪中晚期以来发生于南海北缘的一次构造运动,影响范围主要为东沙隆起及其周缘,对油气的晚期成藏具有重要作用。揭阳凹陷位于东沙隆起东侧,东沙运动的响应明显,且具有一定特殊性。基于区域地质背景和三维地震资料,对东沙运动在揭阳凹陷的响应、起因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了论述。东沙运动在揭阳凹陷的响应主要包括走滑断层和地层角度不整合,并以发育NE-SW走向的右行强走滑断裂及近E-W走向的左行雁列式断层最为明显,与东沙隆起西侧和北侧凹陷中发育的以近E-W和NWW-SEE走向为主的右行张扭性雁列式断层有较大区别。分析认为中生代俯冲带使基底构造格架存在差异,且揭阳凹陷更靠近力源,造成研究区发育强走滑断裂,而东沙隆起以北只发育张扭性质的雁列式断层。负花状构造和地层角度不整合说明东沙运动为拉张性质的构造运动,且5.33Ma为主构造期。受东沙运动影响,揭阳凹陷北部缓坡带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缘 东沙运动 揭阳凹陷 走滑断层 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测压资料流度校正与渗透率升尺度转换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石磊 冯进 +4 位作者 刘道理 管耀 李晓东 孙建孟 潘卫国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52,共7页
南海东部地区不同仪器的测压资料解释存在系统误差,导致古近系储层流度与岩心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测压渗透率与DST渗透率匹配度较低。针对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低渗透储层,改进测压资料质量的定量评价标准,统一流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储层... 南海东部地区不同仪器的测压资料解释存在系统误差,导致古近系储层流度与岩心渗透率相关性较差,测压渗透率与DST渗透率匹配度较低。针对南海东部地区古近系低渗透储层,改进测压资料质量的定量评价标准,统一流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储层污染并建立污染校正模型,利用贝叶斯判别法建立了污染判别函数,实现污染判别及校正。结合地层测试的动态渗透率与岩心分析的静态渗透率,基于测井渗透率,建立了渗透率升尺度转换模型。结果表明,测压校正渗透率与经岩心渗透率标定的测井渗透率吻合度较高,进一步应用渗透率转换方法得到升尺度渗透率与DST渗透率较接近,显著改善了测压资料的渗透率评价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测试 低渗透储层 流度校正 渗透率升尺度转换 南海东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试验的普通稠油油藏N_(2)降黏泡沫驱油特征
4
作者 张梦园 李宾飞 +3 位作者 曾祥晖 付显威 辛岩 李兆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2,共8页
N_(2)降黏泡沫驱是普通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可靠手段,但围绕其驱油特征和影响规律的可视化试验研究有限。采用微观刻蚀模型和二维可视化平板模型分别开展可视化试验,探究N_(2)降黏泡沫微观驱油特征和原油动用机制,分析气液... N_(2)降黏泡沫驱是普通稠油油藏开发中后期提高采收率的可靠手段,但围绕其驱油特征和影响规律的可视化试验研究有限。采用微观刻蚀模型和二维可视化平板模型分别开展可视化试验,探究N_(2)降黏泡沫微观驱油特征和原油动用机制,分析气液比和注入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N_(2)降黏泡沫驱显著改善N_(2)驱后期气窜现象,有效增加气体驻留时间,扩大波及并提高驱油效率;N_(2)降黏泡沫通过乳化分散、降黏和剥离作用提高洗油效率,通过与乳状油滴联合调堵作用扩大波及系数;气液比为3∶1时,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最高;气液同注时,N_(2)降黏泡沫预生成且可在地层中大量稳定存在,利于发挥乳化降黏和封堵调驱的优势,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明显高于气体前置、气体后置和气液交替的注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N_(2)降黏泡沫驱 可视化试验 原油动用机制 波及系数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始新统“源-渠-汇”分析——以阳江东凹和开平凹陷为例 被引量:4
5
作者 程昊皞 李三忠 +4 位作者 彭光荣 王光增 索艳慧 王鹏程 刘仲强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136,共13页
以阳江东凹及开平凹陷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定年、地震剖面渠汇分析及沉积相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文昌组和恩平组沉积期沉积物来源、输送渠道以及沉积形式,将“源-渠-汇”耦合的思想运用到珠江口盆地始新统沉积演化中。碎屑锆石U... 以阳江东凹及开平凹陷为研究对象,运用碎屑锆石U-Pb定年、地震剖面渠汇分析及沉积相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文昌组和恩平组沉积期沉积物来源、输送渠道以及沉积形式,将“源-渠-汇”耦合的思想运用到珠江口盆地始新统沉积演化中。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研究区物源在时空上均表现出不均一性,文昌组阳江东凹碎屑锆石年龄以燕山期为主,年龄谱图表现为单峰值,开平凹陷则存在燕山期和印支期两个峰值,锆石自形程度均较好,指示盆内近源沉积;恩平组碎屑锆石年龄谱图均具有多峰值特征,且古生代和前寒武纪的锆石数量增多,锆石磨圆度高,说明开始接受盆外物源,为盆内和盆外双重供源。基于大量的地震剖面,在研究区分别识别出断槽、古沟谷及构造转换带等物源运输通道,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的走滑作用对研究区始新统沉积物沿上述通道输送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体来讲,文昌组沉积期主要发育滨浅湖相、半深湖相和扇三角洲相,恩平组沉积期则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滨浅湖相。本研究对于认识阳江东凹和开平凹陷始新统“源-渠-汇”过程以及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在始新世的表现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江东凹 开平凹陷 碎屑锆石U-Pb定年 源-渠-汇 阳江-一统暗沙断裂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械比能的非常规油气藏水平井水力压裂分段分簇设计方法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会丽 高阳 +3 位作者 黄波 彭寿昌 罗天雨 雷祥辉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5-59,共5页
中国海洋及陆地赋存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由于这类储层岩性致密,需要采用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提高产能,而水平井水力压裂分段分簇设计直接决定着岩体内多个裂缝的起裂与扩展,不合理的设计将导致仅有部分裂缝开启并延伸,进而导致产... 中国海洋及陆地赋存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由于这类储层岩性致密,需要采用水平井及体积压裂技术提高产能,而水平井水力压裂分段分簇设计直接决定着岩体内多个裂缝的起裂与扩展,不合理的设计将导致仅有部分裂缝开启并延伸,进而导致产能的降低。机械比能参数很好地体现了岩石的破裂强度及地应力差,与裂缝的起裂扩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将机械比能引入分段分簇设计中。文章深入分析了机械比能的物理含义,考虑作用到井底的真实钻压与扭矩,在机械比能基本模型的基础上对钻压、扭矩、转速进行修正,建立了机械比能的修正模型,并提出了采用机械比能参数进行分段、采用欧式贴近度进行分簇的压裂设计方法。结合H4井进行了基于机械比能的分段分簇设计,该井现场施工后产量高于邻井,初步证明了该分段分簇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比能 非常规油气藏 水平井 水力压裂 分段分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森 向杰 +3 位作者 冯其红 杨雨萱 王振 王相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4,共12页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 历史拟合是降低油藏模型不确定性的重要方法,是对油藏进行生产动态预测和开发方案设计的基础。由于油藏模型往往包含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个不确定参数,重复调用油藏数值模拟器将对历史拟合的计算效率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样视角深度全卷积编码-解码神经网络的油藏数值模拟代理模型构建方法。模型包含编码-解码单元和时间处理单元两部分,嵌入多样视角网络(VoVNet)的编码-解码单元实现输入参数的空间特征提取,而时间处理单元用来捕获时间的影响。经过训练的代理模型能够以图像-图像的形式实现从油藏渗透率场到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预测,从而为自动历史拟合提供快速的生产动态响应。将所构建的代理模型与多重数据同化集合平滑方法(ES-MDA)结合,形成基于深度学习加速的油藏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方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代理模型能够有效预测油藏压力场和饱和度场的动态变化;与传统油藏数值模拟相比,代理模型预测的生产动态与之相吻合,同时运算速度大大提升;基于代理模型的自动历史拟合方法能够实现油藏渗透率场的准确反演,且在计算效率上表现出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历史拟合 油藏数值模拟 代理模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山岩发育区地震成像技术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卫卫 袁全社 +3 位作者 徐乐意 张治忠 郭佳 郭建卿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0-810,共11页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陆续发现一些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储集层的油气田。但是,由于火山岩对地震信号屏蔽作用明显,地震波在不同层系、不同类型火山岩中的速度差异大,导致火山岩发育区的速度建模和成像极其困难。EP地区处于...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已陆续发现一些以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为储集层的油气田。但是,由于火山岩对地震信号屏蔽作用明显,地震波在不同层系、不同类型火山岩中的速度差异大,导致火山岩发育区的速度建模和成像极其困难。EP地区处于阳江—一统断裂带,资源潜力大,且发育大量构造圈闭,同时,该地区发育古近系及上覆地层的多期火山岩,以往处理成果中火山岩内幕成像不清晰,难以刻画火山岩相和准确评估火山岩对油气生、储、盖条件的影响。为此,针对火山岩多次波压制、火山岩下弱信号恢复、火山岩速度精细刻画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开展新的处理技术探索。首先采用MWD(Model based Water-layer related Demultiple)技术预测火山岩多次波;然后利用AVO剩余振幅补偿和低频算子外推随机噪声衰减技术提高火山岩下弱信号质量;最后,联合应用初至波层析和反射波网格层析技术构建精确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重处理后的叠前深度偏移成果显示,火山岩及下伏地层成像质量显著提高,表明所提重处理技术方案对提高火山岩发育区地震成像质量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多次波 SRME MWD 初至波层析反演 网格层析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平缆数据融合处理在珠江口盆地的应用
9
作者 徐乐意 易浩 +2 位作者 张振波 刘杰 郭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3-483,共11页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目的层逐渐向深部目标拓展。改善中深层及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提高中深层地震数据信噪比及分辨率已成为现阶段的迫切需要。受海面虚反射(鬼波)影响而存在陷波,常规海上拖缆(平缆)获得的地震记录频带变...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程度的深入,勘探目的层逐渐向深部目标拓展。改善中深层及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提高中深层地震数据信噪比及分辨率已成为现阶段的迫切需要。受海面虚反射(鬼波)影响而存在陷波,常规海上拖缆(平缆)获得的地震记录频带变窄、分辨率降低。利用鬼波陷频点随电缆深度变化的特征,斜缆采集可压制鬼波拓宽低频。斜缆高频数据衰减严重,不利于构造内幕细节的刻画。由于两种不同采集方式数据在相位、频率和能量上存在差异,常规融合处理流程得到的地震数据在中深层同相轴连续性差,甚至出现假断层现象。为了充分融合斜缆低频和平缆高频数据优势,得到更高保真及高信噪比成像结果,笔者提出一种分阶段多维度斜、平缆匹配融合处理方法,通过RMS振幅、相位、频率等多角度分析,建立多维度匹配因子,解决常规融合处理存在同相轴连续性差的难题。最终融合结果兼具两者优势,提高了中深层成像精度,可以广泛应用于海洋勘探开发地震资料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深层 拖缆采集 斜缆采集 融合处理 鬼波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约束全波形反演及其海上资料应用 被引量:15
10
作者 胡光辉 李熙盛 +2 位作者 郭丽 何兵红 孙思宇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2-596,626,共6页
相对于陆地资料,海上资料具有信噪比高、低频信息丰富及炮、检点耦合一致性好等优点,因此海上资料的全波形反演建模(FWI)已逐渐走向实用化。但由于全波形反演是基于波动理论的全局寻优,迭代过程中不直接修改道集,且在实际资料应用过程... 相对于陆地资料,海上资料具有信噪比高、低频信息丰富及炮、检点耦合一致性好等优点,因此海上资料的全波形反演建模(FWI)已逐渐走向实用化。但由于全波形反演是基于波动理论的全局寻优,迭代过程中不直接修改道集,且在实际资料应用过程中往往选用道集已经拉平的初始速度场,因此常规全波形反演得到的高精度速度模型往往不能改善成像质量。为此,应用射线层析技术建立较为准确的背景速度场作为初始模型,在道集拉平速度场的基础上应用构造约束全波形反演技术,重建较为准确的地质构造和较为准确的断层位置,从而建立更加精确的速度模型。南海某油田实际资料应用结果表明,海上资料基于构造约束的全波形反演模型与实际地质构造更加吻合,复杂断层附近的速度更加准确,整体成像质量得到提高,成功解决了断层成像阴影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形反演 海上数据 构造约束 实际资料应用 断层阴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滩坝砂岩储集层渗透率预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侯庆杰 谢雨 +4 位作者 孔庆丰 陈雨茂 钱志 王奇韵 王玉萍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273-274,共2页
东营凹陷为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的富油气凹陷之(王玉伟等,2022),其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发育大量的滩坝砂体沉积(邓世彪等,2017),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由于目的层具有埋深大、单砂体厚度薄和储层物性变化快等特点(周连德等,20... 东营凹陷为中国东部最为典型的富油气凹陷之(王玉伟等,2022),其南部缓坡带沙四上亚段发育大量的滩坝砂体沉积(邓世彪等,2017),油气显示活跃,具有较大开发潜力。但由于目的层具有埋深大、单砂体厚度薄和储层物性变化快等特点(周连德等,2016),滩坝砂的渗透率难以准确预测。只有采用地质与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充分挖掘滩坝砂的地震地质响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滩坝砂体 渗透率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始新统的源汇过程: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 被引量:9
12
作者 杜晓东 彭光荣 +4 位作者 吴静 蔡国富 汪晓萌 索艳慧 周洁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137,共14页
阳江东凹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取得重要勘探突破的凹陷。为阐明阳江东凹始新统文昌组-恩平组物源区、物源转换等源汇过程,以锆石U-Pb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研究区文昌组和恩平组7件砂岩的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文... 阳江东凹为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取得重要勘探突破的凹陷。为阐明阳江东凹始新统文昌组-恩平组物源区、物源转换等源汇过程,以锆石U-Pb定年为主要技术手段,对研究区文昌组和恩平组7件砂岩的碎屑锆石形态和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文昌组时期,阳江东凹以周缘凸起的中生代岩浆岩为物源区,为珠江口盆地内部(简称“盆内”)近物源输入,且物源输入量小,利于半-深湖相烃源岩的发育。文昌组的优质烃源岩为本地区油气勘探提供了物质基础。(2)在恩平组下段沉积期,凹陷主体的物源来自阳江-一统暗沙断裂带西侧较远区域出露的加里东晚期岩浆岩或其再循环沉积物,局部仍由周缘凸起供源,洼陷由盆内近物源转变为盆内远物源为主;恩平组上段沉积期,洼陷兼具盆内物源和珠江口盆地外部(简称“盆外”)物源的贡献,其中盆外物源来自华南板块,并且从该时期开始,华南板块物源供给增强,并逐渐控制了整个凹陷的沉积充填。整个恩平组时期,物源供给持续增强及控洼断裂活动性减弱造成洼陷被浅水辫状三角洲所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始新统 源汇过程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示踪 物源转换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杜晓东 彭光荣 +3 位作者 吴静 张志伟 许新明 朱定伟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14-421,共8页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断层发育,所发现的油气与断层密切相关。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地震、钻井等资料,对阳江东凹的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阳江东凹发育“下断上拗”2套断层系统,根据断层的规模、发育时间、作用等... 珠江口盆地阳江东凹断层发育,所发现的油气与断层密切相关。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地震、钻井等资料,对阳江东凹的断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总结与分析。阳江东凹发育“下断上拗”2套断层系统,根据断层的规模、发育时间、作用等特征,可划分为一级控洼断层、二级控圈断层和三级调节断层;根据断层的发育期次,可划分为早期型断层、长期型断层和晚期型断层3种类型。断层的发育和演化对阳江东凹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和侧向封堵具有控制作用。一级控洼断层和二级控圈断层控制了凹陷内二级构造带及构造圈闭的形成;Ⅰ类、Ⅱ类和Ⅲ类输导断层的垂向输导能力有较大差异,其中Ⅰ类输导断层输导能力最强,可将油气垂向运移至1500 m以浅;北西—南东走向的张扭性断层侧向封堵能力好,利于油气规模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阳江东凹 断层 油气运移 圈闭 成藏 控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