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7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陆缘盆地成盆机制及其控藏作用——以中国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为例
1
作者 徐长贵 高阳东 +7 位作者 刘军 彭光荣 李洪博 邱欣卫 丁琳 龙祖烈 郑金云 姜大朋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9-739,共21页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被动陆缘的裂谷盆地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没有就盆地属性形成统一认识,缺乏对该类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的详细解剖。基于连片的三维地震数据、重磁资料以及超过200口钻遇基底的钻井资料,首次提出珠江口盆地为中生代弧-盆体系与新生代洋-陆体系在动力上转换、空间上叠合、时间上接续的复合陆缘盆地,并根据中生代基底岩浆弧的岩性差异,及其内部先存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对新生代盆地影响程度,将中生代岩浆弧划分为后弧-内弧-前弧“三元”结构。复合陆缘盆地属性及其基底弧结构特征对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有明显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中生代岩浆弧的内弧带先存逆断层的发育密度和倾角更大,利于新生代盆地“反转深断”形成大型宽且深的断陷湖盆,其最大湖盆面积可达3 590 km^(2),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2)复合陆缘盆地基底岩性的东西差异控制了珠江口盆地深层成岩环境的东西差异特征——“东部贫钾、西部富钾”,同时发现富钾流体抑制高岭石沉淀和贫钾流体抑制伊利石转化的协同保渗机制,有效指导了深部储层预测;(3)复合陆缘盆地深部复杂流体背景下表现为“超临界CO_(2)促运、钙砂薄泥交互联封”的油气高效保存富集机制。提出的复合陆缘盆地概念丰富了大陆边缘盆地类型,对在全球类似盆地内开展成盆机制及其深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烃机制 成储机制 油气富集机制 成盆机制 复合陆缘盆地 珠江口盆地 中国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深层低渗储层成岩相及可压裂性分析——以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丁琳 傅筱涵 +6 位作者 李晓艳 李小平 靳子濠 王宇辰 吴琼玲 杨佳颖 远光辉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 珠江口盆地深层文昌组储层不同成岩相物性差异大,各类储层是否具备可压裂性及可压裂性的效果明显制约了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低渗碎屑岩储层为对象,运用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方法以寻找可动用的高产储层,通过划分主要成岩相类型、开展地层温压条件约束的岩石脆性验证实验等手段,明确了不同成岩相储层可压裂性,预估出压裂后储层增产效果,并提出各类储层下一步开发指导建议。结果表明:(1)惠州-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可划分为中弱压实-弱胶结-弱溶解成岩相(Ⅰ类)、中等压实-弱胶结-中等溶解成岩相(Ⅱ类)、中强压实-弱胶结-强溶解(Ⅲ类)、中等压实-凝灰质高岭石(磷灰石)化-中等溶解成岩相(Ⅳ类)、强压实/强胶结-弱溶解致密成岩相(Ⅴ类)5类成岩相。(2)Ⅰ类成岩相储层孔隙结构较好,自然产能高,无需压裂;Ⅱ类、Ⅲ类成岩相储层中—大孔多,压裂后能够被裂缝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明显,下一步可优先压裂;Ⅳ类成岩相储层压裂造缝仅可以连通其周围的少部分微孔隙,大部分微孔隙并未有效沟通,压裂增产效果一般,可作为试点区域;Ⅴ类成岩相储层质量差,压裂意义不大,不建议动用。通过成岩相与岩石可压裂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筛选出增产效果明显的储层类型,对低渗油气层有效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低渗储层 成岩相 地层温压 可压裂性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石油水下采油树视情维修决策智能优化方法
3
作者 张妍平 蔡宝平 +7 位作者 李清平 袁晓兵 林守强 贾向锋 隋中斐 刘华祥 吴小路 邹哲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7,共9页
传统的水下采油树视情维修决策方法通过设置固定的阈值制定维修策略,难以灵活应对水下采油树工作条件的变化。针对固定阈值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组件系统视情维修决策智能优化方法,利用Gamma过程对系统组件的退化性能进行建模,... 传统的水下采油树视情维修决策方法通过设置固定的阈值制定维修策略,难以灵活应对水下采油树工作条件的变化。针对固定阈值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组件系统视情维修决策智能优化方法,利用Gamma过程对系统组件的退化性能进行建模,采用深度Q学习算法建立基于神经网络的维修决策模型,以组件退化状态组合作为神经网络输入层,各组件维修决策组合作为输出层,并分别设置以生产收益和停产总损失为奖励的两种策略对决策模型进行训练;以水下采油树为研究案例,验证基于强化学习的多组件系统视情维修决策智能优化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以停产总损失为奖励的优化方法更适合于水下采油树的维修决策智能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情维修 强化学习 多组件系统 水下采油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发育演化定量表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汤智逸 解习农 +2 位作者 徐俊杰 吴佳男 陈北辰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62,共16页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 为了明确南海南部陆缘大型三角洲复合体及陆坡体系的发育演化过程,基于区域二维地震剖面解释,选择进积楔状体迁移角α、楔状体加积厚度与进积距离比σ、楔状体前缘长度l及楔状体前缘坡角β等参数,定量描述了曾母盆地古拉让三角洲演化过程,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其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该三角洲主体经历了5个演化阶段:1)早期陆架三角洲发育阶段,形成斜交型进积楔状体;2)快速推进阶段,三角洲演变成陆架边缘三角洲,进积楔状体拐点轨迹呈中高角度迁移,l小但β大;3)稳定加积阶段,沉积中心迁移至陆坡处,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中角度上升,l与β基本不变。4)缓慢进积阶段,进积楔状体拐点呈低角度进积,l与β逐渐减小;5)晚期陆架三角洲进积阶段。气候条件、物源供给和海平面变迁影响可容纳空间A和沉积物供给速率S变化,最终共同控制古拉让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发育演化及其陆坡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曾母盆地 古拉让三角洲 三角洲复合体 沉积特征 发育模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成岩相划分的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以陆丰凹陷文昌组砂岩储层为例
5
作者 戴建文 王华 +5 位作者 涂乙 朱锐 杨娇 蒋庆平 代云娇 司振宇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珠江口盆地LF14含油构造的发现揭示了陆丰凹陷文昌组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实践揭示相同沉积相带的砂体物性差异极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制约了研究区优质储层预测。为实现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基于薄片鉴... 珠江口盆地LF14含油构造的发现揭示了陆丰凹陷文昌组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实践揭示相同沉积相带的砂体物性差异极大,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作用尚不明确,制约了研究区优质储层预测。为实现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基于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测试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钻井资料,对陆丰凹陷文昌组砂岩储层展开成岩相研究,并通过成岩相划分完成研究区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结果表明,文昌组储层主要发育石英砂岩,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为主。研究区识别出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解、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解、中压实强胶结弱溶解、强压实中胶结弱溶解4类成岩相。其中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解相为研究区最有利成岩相,多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的物性次之,主要发育在河口坝;中压实强胶结弱溶解相及强压实中胶结弱溶解相为非有利成岩相。垂向上,基于测井资料,利用岩石物理参数、物性参数对储层成岩相类型进行了综合识别;平面上,通过成岩相与地震波阻抗及泊松比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中压实弱胶结强溶解相、强压实中胶结中溶解相的泊松比较低,而非有利成岩相泊松比偏高,在此基础上利用泊松比反演结果在研究区开展低渗透储层有利区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成岩演化 测井识别 文昌组 陆丰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马冷泉区微地震信号主成分及频率衰减特征分析
6
作者 聂冰 王祥春 +1 位作者 吴志宇 王伟巍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0,共11页
海底冷泉作为一种由流体喷溢引发的地质现象,在日趋进步的海洋勘探技术背景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长周期监测的冷泉区微地震记录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微地震信号,为直观准确地描述每类信号的典型规律,需要从大量微地震... 海底冷泉作为一种由流体喷溢引发的地质现象,在日趋进步的海洋勘探技术背景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长周期监测的冷泉区微地震记录中,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微地震信号,为直观准确地描述每类信号的典型规律,需要从大量微地震信号中提取共同特点,因此信号的统计归类与特征分析是研究海底冷泉活动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海马冷泉研究区识别出的微地震信号和与冷泉流体有关的短扰动信号出发,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两类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总体特征。通过Sompi谱分析法从短扰动信号的第1主成分记录中提取了频率衰减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模拟的单频谐波信号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推断此类信号是由不同频率衰减成分的多组谐波信号构成。综合利用冷泉区微地震信号的特征分析结果,可为后续研究冷泉区微地震时空响应与产生机制提供理论指导,进而为评估冷泉系统的发育状态与水合物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微地震信号 短扰动信号 主成分分析 Sompi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水源汇参数定量表征的陆架边缘分类及其对深水沉积富砂性的预测
7
作者 张丽丽 谢世文 +3 位作者 陈北辰 龚承林 王绪诚 戈道瑶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0-964,共15页
源汇系统方法原理运用于有利砂体预测的深水油气勘探实践中时,存在深水源汇参数,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Q_(s))和可容空间(δ_(a)),难以定量表征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定量表征这3大源汇参数的方法以及基于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 源汇系统方法原理运用于有利砂体预测的深水油气勘探实践中时,存在深水源汇参数,包括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Q_(s))和可容空间(δ_(a)),难以定量表征的难题。本研究提出了定量表征这3大源汇参数的方法以及基于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方法。海平面变化依据地质年代可以划分为“高频高幅冰室海平面变化和低频低幅温室海平面变化”2种类型,Q_(s)依据陆架坡折迁移速率可被区分为“高Q_(s)低Q_(s)”2种条件,δ_(a)依据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可以被区分为“低δ_(a),中δ_(a)和高δ_(a)”3种类型。这3种不同类型源汇参数之间的相互耦合形成了10种不同类型的陆架边缘,每一种类型的陆架边缘具有差异的深水沉积富砂性程度。依据该方法,可将SQ13.8珠江陆缘划分为“高Q_(s)-中δ_(a)、高Q_(s)-低δ_(a)和高Q_(s)-高δ_(a)”3种类型的冰室陆架边缘。低幅下降型或低幅上升型陆架坡折迁移轨迹(-2°<T_(se)<1°)使得粗碎屑颗粒无论是在冰室海平面变化还是温室海平面变化、无论是高供给(高Q_(s))还是低供给(低Q_(s))条件下,总能被搬运分散到深水陆坡区形成富砂海底扇。中幅上升型(1°<T_(se)<4°)在高供给(高Q_(s))条件下,孕育富砂的高位海底扇;而在低供给(低Q_(s))条件下,发育富泥的深水沉积体系(如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等)。高幅上升型(4°<T_(se)<20°)或向陆回退型(90°<T_(se)<180°)陆架坡折迁移轨迹在高供给(高Q_(s))条件下发育小规模富砂海底扇,而在低供给(低Q_(s))条件下则与大型富泥块状搬运沉积体系相伴生。依据这一陆架边缘分类的深水沉积富砂性预测新方法,高Q_(s)-低δ_(a)-冰室陆架边缘深水富砂程度较高,而钻井结果显示其发育水道型海底扇砂岩(厚约10余米、见箱状测井相的黄色细砂岩);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参数 陆缘分类 物源供给 可容空间 储集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动单元分类与优选的致密砂岩储层测井渗透率评价方法
8
作者 杨清 管耀 +3 位作者 冯进 王清辉 王思宇 谭茂金 《石油钻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解释模型没有考虑储层纵向上渗流特征的差异性,导致渗透率解释精度低。为此,采用储层流动单元描述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建立了具有不同渗流单元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以提高渗透率预测精度。首先,结合岩... 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测井解释模型没有考虑储层纵向上渗流特征的差异性,导致渗透率解释精度低。为此,采用储层流动单元描述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特征,建立了具有不同渗流单元的渗透率解释模型,以提高渗透率预测精度。首先,结合岩心实验流动单元指数频数分布与累计分布频率,建立流动单元分类标准,并优选流动单元分类数目,分类构建渗透率模型;然后,引入深度神经网络,结合常规测井和核磁测井数据,预测流动单元指数;最后,基于分类渗透率解释模型,计算储层渗透率。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应用该渗透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流动单元分为5类最佳,测井尺度的流动单元识别分类与沉积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渗透率计算准确度相比核磁模型明显提高。研究结果为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评价提供了新的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渗透率评价 流动单元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模型曲线分辨方法的混源油定量分析及其在惠西南地区的应用
9
作者 杨兴业 龙祖烈 +3 位作者 熊万林 郑仰帝 陈聪 高翔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32,共12页
混源油研究涉及端元油的组成分析、组分贡献比率和来源的确定,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简单交互式自模型混合物分析法(SIMPLISMA)结合交替最小二乘法(ALS)对混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数据... 混源油研究涉及端元油的组成分析、组分贡献比率和来源的确定,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研究基于简单交互式自模型混合物分析法(SIMPLISMA)结合交替最小二乘法(ALS)对混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浓度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端元油并计算混源比例。通过该方法分析结果与混源油配比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利用该方法在珠江口盆地惠西南地区识别出来源于文昌组烃源岩3种2类端元油,端元油1主要来源于典型的半深湖-深湖相烃源岩,端元油2和端元油3为浅湖-半深湖相原油。半深湖-深湖相原油主要分布于远离烃源岩的凹陷外缘地带,浅湖-半深湖相原油主要分布在靠近烃源岩发育区的古近系深层油藏和新近系珠江组油藏,为惠西南地区油藏的成藏研究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源油定量分析 端元油识别 自模型曲线分辨方法 珠江口盆地 惠州油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特征、分布规律与资源潜力
10
作者 张向涛 陈聪 +3 位作者 向绪洪 黄玉平 黄文宇 曹雨菡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7,共12页
白云凹陷始新统发育多类型烃源岩,在高热流背景下均已达到生烃阶段,然而当前烃源岩探井较少,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特征、时空分布认识相对不足,导致白云凹陷资源潜力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了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揭... 白云凹陷始新统发育多类型烃源岩,在高热流背景下均已达到生烃阶段,然而当前烃源岩探井较少,不同类型烃源岩生烃特征、时空分布认识相对不足,导致白云凹陷资源潜力存在较大争议。为此开展了古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及生烃模拟实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烃源岩成烃环境、母质来源和生烃特征;此外通过井震结合恢复的始新统沉积相,结合凹陷热史和烃源岩生烃史,综合评价白云凹陷始新统烃源岩资源潜力。结果显示,白云凹陷文昌组三段和四段浅湖相烃源岩品质较好,具有高等陆源母质和藻类双生源贡献,以生气为主,具有“宽窗持续生气”特征,并且在全区广泛分布且沉积厚度大,为白云凹陷主力烃源岩;白云凹陷受变地温场和埋深影响,不同洼陷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主洼热演化程度最高,西洼次之,东洼和南洼热演化程度相对较低;盆地模拟表明白云凹陷油气兼生,但以天然气资源为主,其中白云主洼生成天然气资源量占比约85%,珠海—韩江期为主要的生气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凹陷 烃源岩 生烃特征 盆地模拟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上超大位移井钻井工程技术及应用
11
作者 张伟国 邓成辉 +3 位作者 严德 李波 李晶晶 左坤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 为满足南海东部恩平21-X边际油田的开发需求,设计并实施了超大位移井。针对超大位移井水平位移大、水垂比高,钻遇地层疏松且夹层多,导致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套管下入困难、井眼清洁差等技术挑战,通过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形成了超大位移井井眼轨迹设计及精细控制、钻井液体系优选、全漂浮及旋转下套管、连续循环等钻井关键技术体系。目前该技术成果已在恩平21-X油田2口超大位移井成功应用,2口井平均井深9054.5 m,其中EP21-X-A1H井完钻井深达9508 m,成为中国海上第一深井,创造了中国大位移井井深纪录和水平位移纪录。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大位移井技术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东部 超大位移井 井眼轨迹 钻井液 连续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陡坡带构造分段差异性与油气成藏模式
12
作者 陈玲玲 肖张波 +4 位作者 钟锴 易浩 张志伟 赵越 边利豪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98,共10页
陆丰13洼是珠一坳陷的主力富生烃洼陷之一,但商业性油气发现仅集中在洼陷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拓展陡坡带勘探新领域尤为迫切。基于研究区联片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解析,整体解剖了陆丰13洼陡坡带的构造样式,揭示了陡坡带的分段分期差异演... 陆丰13洼是珠一坳陷的主力富生烃洼陷之一,但商业性油气发现仅集中在洼陷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拓展陡坡带勘探新领域尤为迫切。基于研究区联片三维地震解释和构造解析,整体解剖了陆丰13洼陡坡带的构造样式,揭示了陡坡带的分段分期差异演化特征,进而将陡坡带划分为继承型、改造型和迁移型3种构造类型以及单断继承型、双断继承型、迁移型、滑脱改造型、底侵改造型和构造转换带6种构造样式。结合研究区主控洼断裂分段断裂活动性的定量分析,提出了针对复杂陡坡带“动中有静、陡中有缓”构造时空格架的研究思路,厘清了陡坡带各段的时空演化特征,从源头上探索了陡坡带古近系规模输砂部位的时空分布特征,最终优选了陡坡带的3个勘探有利区并预测了其油气成藏模式,上述认识将为陆丰13洼陡坡带的油气勘探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13洼 陡坡带 横向差异演化 规模输砂 勘探有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高分辨融合反演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以珠江口盆地开平凹陷开平A构造带为例
13
作者 吕华星 陈兆明 +3 位作者 张振波 姜大朋 李克成 郭伟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7,共9页
开平凹陷已发现的主要含油气层段主要位于古近系恩平组和文昌组,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由于多期河道横向摆动,地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地层对比难度极大。本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强大的... 开平凹陷已发现的主要含油气层段主要位于古近系恩平组和文昌组,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以分流河道微相为主。由于多期河道横向摆动,地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导致地层对比难度极大。本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支持向量机强大的数据拟合能力获得低频、中频和高频三部分数据的最佳融合频率及权重,得到具有高纵向分辨率和高横向地震分辨率细节特征的反演结果,提升井间地层尖灭位置和地层连通性描述精度。高分辨率v_(P)/v_(S)反演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识别厚度为6 m的储层,具有较高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有利于在研究区进行地层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平凹陷 古近系 机器学习高分辨融合反演 地层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世界第三纪生物礁的油气储集潜能看中国南海生物礁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14
作者 吴熙纯 王权锋 +1 位作者 陈斯忠 杨霞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18-224,共7页
在对世界第三纪生物礁的油气储集潜能、东南亚第三纪生物礁的主要成岩作用与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以及中国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南海生物礁储层的油气勘探。世界第三纪生物礁发育的最鼎盛... 在对世界第三纪生物礁的油气储集潜能、东南亚第三纪生物礁的主要成岩作用与油气储层形成机理以及中国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南海生物礁储层的油气勘探。世界第三纪生物礁发育的最鼎盛期是早中新世Burdigalian期至中中新世Serravalian期,油气主要产于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的生物礁储层中,以真礁的油气储集潜能为最好。东南亚第三纪生物礁-滩组合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是近地表古岩溶、白垩化和白云化,分别形成古岩溶储层、白垩化储层及白云化储层。中国南海第三纪生物礁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主要受控于洋流和海平面变化、地裂运动、礁的类型、礁的成岩相分区、礁的就地转移性和礁的沉积水深等因素,在深水区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地层中都有寻找礁型储层的前景,勘探时须将生物礁-滩组合作整体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第三纪生物礁 油气储集潜能 中国南海生物礁 发育和分布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凹陷花岗岩潜山储层条件分析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15
作者 罗伟 蔡俊杰 +2 位作者 万琼华 高翔 阎贫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6-135,共10页
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经进入复式勘探阶段,急需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其中之一的花岗岩古潜山勘探由于一直没有钻遇油藏导致潜力受到学界质疑。为开拓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领域,优选惠州凹陷A构造作为靶区... 南海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经过近四十年的勘探、开发和生产,已经进入复式勘探阶段,急需开拓新的勘探领域。其中之一的花岗岩古潜山勘探由于一直没有钻遇油藏导致潜力受到学界质疑。为开拓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领域,优选惠州凹陷A构造作为靶区后成功钻探珠江口盆地第一口花岗岩潜山油藏发现井。对井壁取心、薄片和FMI(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成果进行分析,储层段裂缝有成组缝、网状缝和孤立缝3种类型,存在4个裂缝较为发育的层段;次生溶蚀主要包括沿裂缝溶蚀和溶蚀孔洞。垂向上受差异风化淋滤改造分为黏土带、碎裂-裂缝带和基岩带。储集空间以伴生缝为主,裂缝被方解石充填。应用RCI(储层表征仪)和MDT(模块式电缆储层动态测试器)测试油藏的情况并分析生、储、盖和运移条件,揭示其石油地质意义和领域性突破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潜山 储层 珠江口盆地 惠州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ML条件下黏弹介质地震波传播的有限差分模拟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乐友喜 张会娟 +3 位作者 问雪 刘兵卿 赵迎 刘陈希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9-55,共7页
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波场数值模拟中,为了使计算得到的边界波场值更接近于真实的边界波场值,需要使用边界条件以减少来自计算区域边界的人为反射能量。传统的分裂式完全匹配层(SPML)吸收边界条件不能有效吸收掠射波,后来发展的不分裂卷... 在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波场数值模拟中,为了使计算得到的边界波场值更接近于真实的边界波场值,需要使用边界条件以减少来自计算区域边界的人为反射能量。传统的分裂式完全匹配层(SPML)吸收边界条件不能有效吸收掠射波,后来发展的不分裂卷积完全匹配层(CPML)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并且CPML在处理边界问题时无需对波场进行非物理分裂。本文针对Kelvin-Voigt模型的黏弹性介质,采用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同时利用CPML吸收边界条件进行边界处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弹性波相比,大角度入射产生的低频掠射波对黏弹性波的影响更大;CPML吸收边界条件对低频掠射波的吸收效果比传统的SPML吸收边界条件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分裂卷积完全匹配层 数值模拟 黏弹性 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节点同步源高效混叠采集随机延迟时间序列分布原则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鹏 陈磅 +3 位作者 吴旭光 王海昆 钟亚聪 张振波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9-288,共10页
近年来,海底节点(OBN)同步震源高效采集方法的研究成为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之一。陆地可控震源数据分离激发参数的选择有时间延迟、相位、扫描长度等3种编码方式。但是,由于海上空气枪激发的特点,相位和扫描长度编码适用性差。只能采用... 近年来,海底节点(OBN)同步震源高效采集方法的研究成为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之一。陆地可控震源数据分离激发参数的选择有时间延迟、相位、扫描长度等3种编码方式。但是,由于海上空气枪激发的特点,相位和扫描长度编码适用性差。只能采用时间延迟编码方式。海上混叠采集时间延迟序列的编码是影响数据分离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约束的均匀随机时间分布定量编码准则,通过目标函数约束构建最优时间序列,并对比分析了实际自然随机激发时间和其它2种理论模拟的随机时间分布方式在共检波点域的分布特征。利用频率波数波数(FKK)域迭代反演方法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单炮模拟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最优时间序列比其它3种分布方式更能有效地分离混叠地震数据。海上三维工区高效混叠采集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最优准则构建的延迟时间序列,能够取得较好的数据分离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后续野外混叠采集的延迟激发时间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节点 同步激发 延迟时间序列 同步激发源间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海蚀变火成岩导电机理研究与低阻成因分析
18
作者 郭宇航 潘保芝 +10 位作者 冯进 管耀 王清辉 张丽华 阿茹罕 王欣茹 张乃毓 张鹏济 李岩 贾瑞龙 高云翔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53-4764,共12页
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火成岩储层越来越受到关注.岩性矿物和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造成了蚀变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困难的问题.蚀变程度、润湿性、蚀变矿物种类、孔隙结构以及复杂的流体分布形式对其导电机理的影响尚不明... 近年来,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火成岩储层越来越受到关注.岩性矿物和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造成了蚀变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困难的问题.蚀变程度、润湿性、蚀变矿物种类、孔隙结构以及复杂的流体分布形式对其导电机理的影响尚不明确,这也制约了蚀变火成岩导电和饱和度模型的研究.本文基于多组分数字岩心,利用有限元和数学形态法进行岩石电性模拟,并依据地质客观规律合理构造变蚀变程度、变孔隙度和混合润湿性的数字岩心,有效分析了上述因素对蚀变火成岩导电机理的影响机制.多组分数字岩心构建和蚀变火成岩储层的低阻成因分析,为蚀变火成岩储层测井评价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蚀变火成岩数字岩心数值模拟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火成岩 多组分数字岩心 导电机理 蚀变矿物 低阻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水管接头密封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怡 王荣耀 +3 位作者 陈国明 鞠少栋 王少平 张新平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16,87-88,共4页
针对海洋石油开采不断向超深水发展,隔水管长度增加导致钻井液压力急剧增大的问题,对隔水管接头密封展开研究。以隔水管接头主管和辅助管线密封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其密封有限元模型,对密封圈在不同工作压力... 针对海洋石油开采不断向超深水发展,隔水管长度增加导致钻井液压力急剧增大的问题,对隔水管接头密封展开研究。以隔水管接头主管和辅助管线密封圈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其密封有限元模型,对密封圈在不同工作压力下的变形与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主管和辅助管线密封圈的接触应力都相应增加,辅助管线密封的应力峰区位置随工作压力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密封圈的最大剪切应力增大。分析结果可为隔水管接头密封圈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水管 密封圈 接头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艏装载原油外输软管动力影响因素分析
20
作者 郑晓涛 胡轲 陈德庆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0,共7页
针对船艏装载原油外输软管安全作业问题,进行软管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船艏外输漂浮软管与穿梭油轮和FPSO的整体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软管受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软管受力最小的方案,并给出软管安全... 针对船艏装载原油外输软管安全作业问题,进行软管动力响应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集中质量法,建立船艏外输漂浮软管与穿梭油轮和FPSO的整体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影响软管受力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软管受力最小的方案,并给出软管安全作业的环境工况。计算结果表明,在作业工况下设计漂浮软管管串长度为170.6 m,FPSO与穿梭油轮的距离为80 m,此时软管的有效张力最小。提出软管的极限作业工况范围为流速1.1 m/s,浪高7 m。研究提出的软管外输方案可为船艏外输漂浮软管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艏外输 动力响应 敏感性分析 漂浮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