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2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三角洲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裴健翔 罗威 +2 位作者 呙诗阳 林璐 李科亮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9-310,共12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及测年等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宝岛凹陷南部断阶带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简称陵三段)源-汇体系特征及源-汇耦合定量分析等研究。研究表明:①陵三段沉积期YL10剥蚀区发育东、西2大物源水... 基于琼东南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及测年等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宝岛凹陷南部断阶带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简称陵三段)源-汇体系特征及源-汇耦合定量分析等研究。研究表明:①陵三段沉积期YL10剥蚀区发育东、西2大物源水系,在宝岛凹陷南部形成了2大优势输砂通道及2个三角洲朵叶体,整体具有西大东小的特征,可划分为初始期、昌盛期、间歇期和回春期4个演变阶段;②综合三角洲砂体发育期次、展布面积、碾平厚度及不同类型母岩区面积、成砂系数等参数进行源-汇耦合定量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具备形成规模储集体的物质基础;③钻井揭示陵三段三角洲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砂岩总厚度为109~138 m,最大单层厚度为15.5~30.0 m,砂地比为43.7%~73.0%,不同断阶间储层物性差异明显;④断阶带多期隆升背景下小物源区规模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幕式隆升提供充足的物源供给,物源水系及流域面积控制砂体的规模,多级活动断阶控制砂体的输送通道,局部断槽控制砂体的侧向推进方向。陵三段三角洲砂体与断块耦合形成多类型圈闭,成为凹陷南部重要的勘探突破口和新领域,有望为盆地内其他构造背景相似区域油气勘探及储层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宝岛凹陷 渐新统陵水组 三角洲模式 源-汇系统 小物源区 规模储集体 断阶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海油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2
作者 范白涛 许杰 +4 位作者 严维锋 夏强 罗鸣 张帅 邢志彪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8,共11页
海洋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是开发蓝色国土、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至今,中国海油通过理论创新和科技攻关,完成了海洋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 海洋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是开发蓝色国土、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抓手,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至今,中国海油通过理论创新和科技攻关,完成了海洋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了序列完善、功能完备的浅水井控应急救援能力和部分深水井控应急救援能力。文章针对目前国内外井控应急救援的技术现状,分析了中国海洋井控应急救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详细介绍了中国海油井控应急救援技术的进展、海洋井控应急救援的关键装备及数字化井控系统,提出未来海洋井控应急救援“无人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以期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井控 应急救援技术 数字化井控 智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发现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徐长贵 尤丽 +2 位作者 郭潇潇 余汉文 兰蕾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8,共12页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 渐新统海陆混源型海相烃源岩是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新发现和新证实的重要烃源岩类型,剖析其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琼东南盆地乃至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为此,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烃源岩热解参数、显微组构、成烃生物鉴定与烃源岩/原油或凝析油生标化合物特征对比等分析结果,深入剖析了渐新统崖城组、陵水组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差异特征、形成条件及分布情况;最后指出了油气勘探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古近系崖城组发育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中等—好,有机质类型为Ⅱ_(2)—Ⅲ型,生烃潜力大;②相对封闭的水体环境是崖城组海陆双源有机质(三角洲携带进入凹陷的陆源有机质、凹陷自身的海相低等生物有机质)富集保存的必要条件;③古近系陵水组海相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海源有机质、较低的陆源有机质,有机质丰度中等—好并以Ⅱ_(2)型有机质类型为主,少量Ⅱ_(1)型,生烃潜力大;④相对干冷的古气候、高古生产力与弱还原环境共同控制陵水组烃源岩有机质的富集保存。结论认为,盆地中央坳陷带深水区海陆混源海相烃源岩的勘探发现,证实陵水组与崖城组一起构成了中央坳陷带的主力烃源岩,突破了以往单一陆源有机质、单套烃源岩(仅崖城组)的传统观点,深化了对该区主要烃源岩类型及烃源供给关系的认识,提升了盆地总油气资源潜力及勘探前景的评价,亦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及方向,对琼东南盆地及其他相似构造—沉积充填盆地未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陆源/海源 海陆混源 海相烃源岩 相对封闭水体 油气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4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扇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中央断裂的识别
5
作者 付永涛 陈鹳霏 +5 位作者 吴涛 王万银 徐涛 王丁丁 周章国 杨安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4-718,共15页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 红河断裂带的早期左行和后期右行走滑剪切作用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虽然在莺歌海盆地的中央坳陷北部和南部已识别出红河断裂,但仍不清楚红河断裂带在中央坳陷是如何延伸的,因此对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沉积过程研究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多基于盆地东侧的1号断裂和西侧的莺西断裂为边界,研究莺歌海盆地的构造演化。本文基于莺歌海盆地卫星测高重力异常,采用重力异常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方法厘定了中央断裂的分布,且在中央坳陷北部和中部得到了2D地震剖面的证实。中央断裂是红河断裂带在莺歌海盆地的延伸,在东方底辟区以北发育左阶断层,在平面上形成向东的错断;在昌南底辟区以东为数条平行断层组成的断裂带,在乐东底辟区发展为左行左阶断层系,发育了乐东南洼陷(拉分盆地)。地震剖面显示中央断裂在中央坳陷的埋深较大,在双程旅行时长大于6 s的深度以下,依据地层层序判断其主要活动期为早于30 Ma并持续至15.98 Ma。依据双界面模型快速反演方法计算的莺歌海盆地沉积物厚度,在中央坳陷发育5个厚度大于15 km的沉降中心。总体上,中央断裂以西为沉降中心,以东为沉积深度变浅的梯度带。同时,中央坳陷的5个底辟构造带均分布于中央断裂以西,尤其是乐东区的左行左阶断层系对3个平行分布的底辟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央断裂对莺歌海盆地构造演化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带 莺歌海盆地 中央坳陷 中央断裂 卫星测高重力异常 沉积中心 底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页岩储层现今地应力方向评价及其扰动力学机制——以川南永川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一段为例
6
作者 李勇 何建华 +5 位作者 曹峰 邓虎成 王园园 李瑞雪 魏力民 李厂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94,共17页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 【研究目的】川南深层页岩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现今地应力方向变化复杂,且局部构造对地应力方向的影响尚不清晰。【研究方法】以川南永川页岩气区块为例,基于古地磁和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结合测井、微地震监测以及数值模拟手段评价了应力方向的分布特征及构造变形影响下的偏转。【研究结果】当应力差异系数大于0.2,横波各向异性系数大于18%时,偶极横波测井解释的准确度显著提高;在高陡地层(>60°),需同时考虑两向差应力和高角度裂缝发育情况对现今地应力方向解释的影响。永川向斜区最大主应力方向分布为近EW向,背斜核部及断块区方向发生了较大方向的偏移(方向偏差最大为70°±5°)。永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中和面应位于龙一段1~2小层,中和面上下地应力方向变化呈相反趋势,褶皱派生应力介于10~30 MPa,对区域应力的影响不可忽略;随着距断层距离的减少,泊松比(ν)呈增大趋势并使得最大主应力方向偏转。【结论】最大主应力方向有利于向斜区页岩气的保存,而背斜区的高角度天然裂缝则更易转变为有效裂缝。建议向斜区水平井部署方位为SN-NEE向;背斜区和夹持断块区以NE向为主且采用分层布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页岩储层 五峰组—龙马溪组 地应力方向 扰动机制 油气勘查工程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海洋环境载荷下隔水管动态响应与优化设计研究
7
作者 邢云龙 张博 +2 位作者 徐化奎 张晶 王可鑫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56,共9页
隔水管系统作为连接海底井口与钻井平台的关键结构,在强洋流与显著潮差的海洋环境中面临严峻的安全与稳定性挑战,频发的结构变形与疲劳破坏问题亟需通过精细建模与参数优化加以应对。文章围绕深水钻井作业中隔水管在非线性海洋环境载荷... 隔水管系统作为连接海底井口与钻井平台的关键结构,在强洋流与显著潮差的海洋环境中面临严峻的安全与稳定性挑战,频发的结构变形与疲劳破坏问题亟需通过精细建模与参数优化加以应对。文章围绕深水钻井作业中隔水管在非线性海洋环境载荷作用下的动力学响应行为开展研究:基于改进的Morison方程构建波浪—潮流耦合的非线性载荷模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与变分方法推导结构控制方程,通过Hermite插值与Galerkin法实现有限元离散,并结合Newmark方法进行动态响应求解。研究发现:隔水管在水深约102 m处易形成“位移峰值+零转角”的高曲率响应区,属于结构潜在失效段。针对该薄弱区域,提出壁厚梯度优化设计策略,可有效降低最大位移、抑制角度波动并缩短响应周期,从而提升隔水管对中高频载荷的抵抗能力。进一步分析发现,顶张力是最直接高效的控制参数;在强潮流工况下,通过提高顶张力并结合壁厚增强形成协同抑制策略,可显著恢复结构安全裕度,满足大潮差(>1.5 m)等极端工况下的稳定运行需求。研究成果可为深水隔水管系统的设计优化与作业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水管 动力学响应行为 非线性载荷 壁厚梯度优化设计 顶张力 协同抑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富煤地层下远道拟泊松比属性储层预测
8
作者 刘仕友 宋维琪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0,共9页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沉积受潮汐作用影响较大,薄煤层广泛发育,煤层对下伏地层的地震反射产生强振幅干涉作用,导致传统储层预测方法无法满足砂体精细描述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富煤地层下储层预测精度,提出一种远道拟泊松比属性储层...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沉积受潮汐作用影响较大,薄煤层广泛发育,煤层对下伏地层的地震反射产生强振幅干涉作用,导致传统储层预测方法无法满足砂体精细描述的需求。为了有效提高富煤地层下储层预测精度,提出一种远道拟泊松比属性储层预测方法。首先,针对研究区煤层发育位置和分布特征,利用波动方程精细模拟不同煤系地层下砂岩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其次,借助砂煤泥耦合叠前道集变化差异,优选能够降低煤层影响的敏感属性信息;最后,通过多参数信息的交会分析提取出远道拟泊松比属性,可以有效降低煤系地层对下伏地层储层预测的干扰。实际资料证实,远道拟泊松比属性可以综合远道和梯度优势信息,较好地消除煤层强反射影响并有效刻画砂岩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为富煤地层强振幅屏蔽下高精度储层预测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湖凹陷 煤系地层 储层预测 多参数分析 远道拟泊松比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宏宇 胡明毅 +2 位作者 蔡全升 陈志宏 刘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0-566,共17页
深入研究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对于指导该区域梅山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并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理论,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 深入研究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及其沉积模式,对于指导该区域梅山组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精细观察,结合地震、测井以及分析测试资料,并运用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理论,研究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研究表明:①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物源分别来自西部和北部。西部物源海底扇主要分布于坡折带以下的盆地沉积区。受构造限制西部物源海底扇在低洼区沉积,剖面上水道密集分布,扇体侧边缘具明显上超特征。北部物源海底扇在乐东凹陷东北陆坡发育,剖面上扇端砂体不断前积,表现为下超特征。西部物源海底扇与北部物源海底扇扇体明显不同。西部物源海底扇没有典型的扇体外形和水道地震响应,厚层砂岩直接超覆沉积于两侧斜坡区上,岩性以灰色细砂岩为主,砂岩厚度较大,砂岩组分以石英为主,石英含量平均为76%,长石含量平均为12%;北部物源海底扇岩性以灰色粉砂岩为主,砂岩厚度较小,砂岩组分以石英和岩屑为主,石英含量平均为55%,岩屑含量平均为30%。②乐东北坡梅山组海底扇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及古地貌特征。坡折带的形成以及较低海平面是海底扇形成的有利条件,而物源供给量与盆地古地貌则约束了海底扇的类型,高物源供给易于形成限制型海底扇,而低物源供给则有利于非限制型海底扇的形成。西部物源海底扇属于限制型海底扇,局限的盆地边界导致西部扇体砂质碎屑流沉积极为发育,水道频繁迁移改道,浊流沉积发育较弱。据此,总结了乐东北坡梅山组限制型海底扇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建立了限制型海底扇沉积模式,以期为类似沉积体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限制型海底扇 梅山组 乐东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驱气藏水侵及开发效果主控因素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昭宇 宋兆杰 +3 位作者 朱绍鹏 张骞 韩鑫 周鑫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46,共6页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 水侵是水驱气藏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L1气田是优质大型深水水驱气田,明确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对于气田的高效开发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气田各井水侵风险的基础上,开展了考虑多影响因素的气藏水侵数值模拟,明确了影响水驱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L1气田存在较高见水风险;水体类型和水体倍数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Ⅰ类主控因素;井型和K_(z)/K_(r)(储层垂向渗透率与平面渗透率之比)是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Ⅱ类主控因素;日产量、射开程度、地层倾角为影响气藏水侵和开发效果的Ⅲ类主控因素。在气藏实际开发中,需要优先考虑Ⅰ类和Ⅱ类主控因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指导气田后续见水预测及生产制度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 水侵 开发效果 主控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以琼东南盆地陵水36-1气田为例 被引量:15
11
作者 徐长贵 吴克强 +1 位作者 裴健翔 胡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6,共13页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 基于琼东南盆地油气勘探实践与油气地质研究新进展,综合地震、测井、钻井、岩心、井壁取心及地球化学等新资料,以陵水36-1气田为例,对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田的气源、储-盖条件、圈闭类型、运聚特征、富集机理与成藏模式开展系统研究。研究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包括热成因气和生物气,以热成因气为主;②储层主要为第四系深水海底扇砂岩;③盖层类型有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及含水合物地层;④圈闭类型以岩性圈闭为主,也发育构造-岩性圈闭;⑤运移通道包括断层、气烟囱、裂隙带等垂向输导通道及大型砂体、不整合面等侧向输导层,构成单一或者复合输导格架。提出超深水超浅层天然气“深浅双源供烃、气烟囱-海底扇复合输导、深海泥岩-块体流泥岩-含水合物地层三元封盖、晚期动态成藏、脊线规模富集”的天然气成藏新模式。研究取得的新认识对下步深水超浅层及相关领域或地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中国海 琼东南盆地 超深水 超浅层 天然气 水合物 第四系 重力流海底扇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差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以琼东南盆地环崖南地区古近系崖城组—新近系三亚组为例
12
作者 张学成 蔡全升 +6 位作者 王伟 胡潜伟 任丽娟 苏奥 胡明毅 胡忠贵 邓庆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6-893,共18页
为明确琼东南盆地环崖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差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利用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凸起、崖城13-1低凸起与崖南低凸起的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储环境以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 为明确琼东南盆地环崖南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中-深层碎屑岩储层差异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利用大量分析测试资料对崖城凸起、崖城13-1低凸起与崖南低凸起的中-深层碎屑岩储层特征、成储环境以及储层发育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崖城凸起碎屑岩储层主要为新近系三亚组三角洲砂岩,岩性粒度细,埋深在2 800~3 100 m,常温、常压环境,颗粒以点-线接触为主,原生孔隙发育,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7.1%,平均渗透率为494.317×10^(-3)μm^(2);崖城13-1低凸起主要为古近系崖城组与陵水组三角洲砂岩储层,中-粗砂岩为主,埋深在3 800~4 100 m,高温常压环境,颗粒多以线-凹凸状接触,溶蚀孔常见,陵水组平均孔隙度为13.5%,平均渗透率为285.661×10^(-3)μm^(2),崖城组平均孔隙度为9.2%,平均渗透率为49.158×10^(-3)μm^(2);崖南低凸起主要为古近系崖城组扇三角洲储层,岩性粒度粗,埋深在4 350~4 800 m,常温、高压环境,颗粒以点-线接触为主,溶蚀孔发育,见铁质胶结,平均孔隙度为15.8%,平均渗透率为107.435×10^(-3)μm^(2)。环崖南地区中-深层碎屑岩储层沉积-成岩环境不同,是导致不同构造带储层物性差异发育的主要原因。浅埋藏背景下的弱压实作用是崖城凸起优质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早溶蚀作用以及强压实作用是制约崖城13-1低凸起优质储层发育的破坏性因素,而晚期快速埋藏所形成的超压环境则是崖南低凸起深层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控因素 成岩环境 超压 碎屑岩 中-深层储层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气相CO_(2)环境下13Cr管材腐蚀速率预测模型研究
13
作者 郑华安 姜平 +5 位作者 贾辉 宫汝祥 薄振宇 张雪娜 冯福平 韩旭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84-91,共8页
CO_(2)腐蚀井下管材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对于气相CO_(2)环境下的13Cr管材腐蚀速率缺少适用的预测方法。针对该问题,研究了含Cr管材抗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基于正交试验法明确了各腐蚀因素影响13Cr管材腐蚀速率的重要性。基于机器学习方法... CO_(2)腐蚀井下管材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对于气相CO_(2)环境下的13Cr管材腐蚀速率缺少适用的预测方法。针对该问题,研究了含Cr管材抗腐蚀机理及影响因素。基于正交试验法明确了各腐蚀因素影响13Cr管材腐蚀速率的重要性。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管材腐蚀速率预测模型。采用Python语言编制了BP神经网络、决策树、随机森林以及支持向量机等4种机器学习模型,以室内数据为数据集进行腐蚀速率模型优选。结果标明,13Cr管材在气相CO_(2)中表现为匀速腐蚀,腐蚀速率为0.0122~0.0361 mm/a。与室内结果相比,决策树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度可达到85.1%。采用现场实际应用套管剩余壁厚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准确率在80%以上。所建立的预测方法可推广应用至相近腐蚀条件下的管材腐蚀速率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腐蚀 13Cr 机器学习 决策树 腐蚀速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水大温压域钻井液密度预测新模型
14
作者 张波涛 刘书杰 +4 位作者 徐一龙 马传华 王树龙 孙宝江 尹邦堂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在深水钻井条件下,不同温压环境会对钻井液密度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钻井过程中的井筒压力,一旦钻遇窄安全压力窗口地层,将会诱发井涌、井漏复杂工况。针对目前已有研究在特定温压环境下钻井液密度预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开展了南海深... 在深水钻井条件下,不同温压环境会对钻井液密度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钻井过程中的井筒压力,一旦钻遇窄安全压力窗口地层,将会诱发井涌、井漏复杂工况。针对目前已有研究在特定温压环境下钻井液密度预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开展了南海深水常用HEM和合成基钻井液在4~210℃、10~95 MPa条件下的密度测量实验,分析了钻井液密度随温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实验数据,在鄢捷年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大温压域条件下同时适用于合成基与HEM钻井液的密度预测模型。实验数据和现场数据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较高预测精度,可实现对南海深水HEM和合成基钻井液密度准确的预测,可为深水钻井水力参数优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钻井 钻井液密度 大温压范围 合成基钻井液 HEM钻井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深水超深水常用钻井液流变参数通用预测模型
15
作者 陈浩东 罗鸣 +5 位作者 马传华 庞宇航 徐一龙 梁继文 孙宝江 尹邦堂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32-2340,共9页
钻井液的流变参数对于精准预测深水、超深水井钻井水力参数具有重要影响。开展了南海深水常用HEM钻井液(high efficient mud,HEM)和合成基钻井液在4~210℃、30~180 MPa条件下的流变实验,揭示了大温压范围内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及动切力... 钻井液的流变参数对于精准预测深水、超深水井钻井水力参数具有重要影响。开展了南海深水常用HEM钻井液(high efficient mud,HEM)和合成基钻井液在4~210℃、30~180 MPa条件下的流变实验,揭示了大温压范围内表观黏度、塑性黏度及动切力等流变参数随温压的变化规律;基于实验数据对比评价了已有9种流变模型,发现罗斯模型适用于合成基钻井液、赫巴模型适用于HEM钻井液选,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一种适用于高低温、高低压交变,HEM和合成基钻井液的流变参数通用预测模型,最大误差11.95%、平均误差为0.62%,均优于已有模型;在使用HEM钻井液时计算井底压力误差为0.28%,在使用合成基钻井液时计算井底压力误差为0.181%,可满足南海深水钻井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超深水 高低温压交变 合成基钻井液 HEM钻井液 流变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16
作者 刘书杰 刘正 +2 位作者 王腾 贺武斌 崔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阶梯桩是在等截面桩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桩型,但其受力变形相对复杂,对其侧摩阻力、变截面端阻力及桩端端阻力的发挥过程还不清晰。【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级荷载施加法对等截面普通桩和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研究... 【目的】阶梯桩是在等截面桩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桩型,但其受力变形相对复杂,对其侧摩阻力、变截面端阻力及桩端端阻力的发挥过程还不清晰。【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级荷载施加法对等截面普通桩和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阶梯桩相对于等截面桩降低了33%的沉降,阶梯桩的单方极限承载力比等截面桩提高了19%,说明阶梯桩有减小沉降的优势且单位体积材料发挥得更好;阶梯桩桩身轴力在变截面处发生突变,表明变截面处的端阻力会影响轴力传递;加载初期,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侧摩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率逐渐增大,变截面端阻力以及桩端端阻力分担比率逐渐减小;当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后,侧摩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率逐渐减小,桩端端阻力与变截面端阻力分担比率逐渐增大,而变截面处端阻力所占比率最先趋于平稳,表明变截面下方土体最先发生破坏。根据太沙基理论修正了阶梯桩变截面端承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理论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桩 承载力 载荷试验 变截面端阻力 P-S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顺德凹陷始新世古气候古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模式 被引量:1
17
作者 裴健翔 金秋月 +1 位作者 范代军 雷明珠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6-319,共14页
基于岩矿学、测井、地震、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西南部边缘凹陷顺德北凹始新统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的古环境、古气候条件精细研究和烃源岩模式构建。研究表明:①文昌组二段发育厚层优质湖相烃源岩,纵向非均质强... 基于岩矿学、测井、地震、古生物、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开展珠江口盆地西南部边缘凹陷顺德北凹始新统文昌组二段烃源岩的古环境、古气候条件精细研究和烃源岩模式构建。研究表明:①文昌组二段发育厚层优质湖相烃源岩,纵向非均质强,平均总有机碳含量(TOC)为4.9%,从下到上可划分为3个地层单元:Ⅰ单元发育Ⅰ型有机质为主的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主要来自湖泊生物贡献,TOC值平均为5.9%;Ⅱ单元发育Ⅱ_(2)型有机质为主的烃源岩,以陆源输入为主的混源成因,TOC值平均为2.2%;Ⅲ单元发育Ⅱ_(1)型有机质为主的好—优质烃源岩,以湖泊生物贡献为主,部分为陆源有机质,TOC值平均为4.9%。②始新世强断陷期快速沉降、有限物源供给背景下,暖湿气候-火山活动-深水还原条件协同控制了顺德北凹文二段优质烃源岩的发育。Ⅰ单元沉积期,暖湿气候及火山活动促进了以粒面球藻为主的湖泊藻类勃发,初始生产力高,同时深水还原条件为有机质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共同控制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赋存;Ⅱ单元沉积期为暖—凉过渡、半干旱古气候,湖泊藻类数量降低,初始生产力降低,同时陆源输入增加、浅水弱氧化的水体条件使有机质被稀释、分解,烃源岩品质下降;Ⅲ单元沉积期为凉湿的古气候条件,盘星藻和葡萄藻类开始生长,生产力再提升,同时在半深水的还原环境保存条件下,形成了稍次于Ⅰ单元的优质烃源岩。研究结果明确了顺德凹陷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差异成因及发育模式,对边缘凹陷烃源岩精细评价及有利勘探方向选择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顺德凹陷 顺德北凹 边缘凹陷 古近系始新统文昌组 古气候 古环境 烃源岩发育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琼盆地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封存适宜性及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廖晋 金澳涵 +1 位作者 李才 王全荣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352,共9页
二氧化碳(CO_(2))过量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多变,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减少CO_(2)排放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在实现CO_(2)大规模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近海盆地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的应用前景广阔,封存潜力巨... 二氧化碳(CO_(2))过量排放造成全球气候多变,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减少CO_(2)排放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在实现CO_(2)大规模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近海盆地咸水层CO_(2)封存项目的应用前景广阔,封存潜力巨大。针对莺-琼盆地咸水层CO_(2)封存有利层系和封存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基于莺-琼盆地的地质特征,通过计算指标组成权重和适宜性得分对莺-琼盆地开展了CO_(2)地质封存适宜性评价。此外,结合数值模拟方法计算的不同层系CO_(2)有效封存系数,采用不同的封存潜力计算方法,对莺-琼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欧盟(EC)方法计算的CO_(2)_封存容量要略小于美国能源部(USDOE)和碳收集领导人论坛(CSLF)方法得出的封存容量。由于CSLF方法考虑了构造封存、残余气封存和溶解封存等封存机制,其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综上所述,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咸水层的CO_(2)封存潜力分别为7.96×10^(10)和4.40×10^(10)t,莺-琼盆地咸水层总的CO_(2)封存潜力为1.24×10^(11)t,进一步验证了莺-琼盆地咸水层CO_(2)封存工业规模试点和示范项目的巨大潜力,为开展莺-琼盆地咸水层CO_(2)地质封存场地选址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地质封存 莺-琼盆地 适宜性评价 数值模拟 封存潜力评价 咸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松西凹陷始新统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生烃潜力 被引量:1
19
作者 汪紫菱 宋瑞有 +2 位作者 邓孝亮 贺礼文 雷明珠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研究目的】近期在松西凹陷钻遇了一套厚层的始新统油页岩,是琼东南盆地首次钻遇油页岩。为进一步查明该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而推动下步勘探。【研究方法】通过钻井记录、元素检测及系列地球化学测试,研究油页岩的特征及形成环境,并对这... 【研究目的】近期在松西凹陷钻遇了一套厚层的始新统油页岩,是琼东南盆地首次钻遇油页岩。为进一步查明该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而推动下步勘探。【研究方法】通过钻井记录、元素检测及系列地球化学测试,研究油页岩的特征及形成环境,并对这套油页岩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分析显示,这套油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平均为3.33%,热解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22.2mg/g,氢指数(HI)平均606mg/gTOC。沉积环境为温暖半湿润的还原淡水湖泊环境,具有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陆生植物混源输入的特征。【结论】研究表明,该套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古生产力高,为好—优质烃源岩,其原油资源量约为4140×10^(4)t,原油资源潜力巨大,常规油气和页岩油均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生烃潜力 生物标志化合物 松西凹陷 琼东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重材料对水泥石CO_(2)-H_(2)S耦合腐蚀行为的影响
20
作者 梁继文 马传华 +3 位作者 李文拓 凌兴杰 辛富斌 黄志强 《腐蚀与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3,共6页
模拟了南海深水腐蚀条件,考察了在CO_(2)-H_(2)S耦合腐蚀环境中,加重材料对固井水泥石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重晶石粉无法有效填充水泥石孔隙,易导致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迅速渗透与扩散;磁铁矿粉易与H_(2)S发生反应产生FeS_(... 模拟了南海深水腐蚀条件,考察了在CO_(2)-H_(2)S耦合腐蚀环境中,加重材料对固井水泥石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重晶石粉无法有效填充水泥石孔隙,易导致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迅速渗透与扩散;磁铁矿粉易与H_(2)S发生反应产生FeS_(2),破坏水泥基体的孔隙结构,使水泥石的力学性能大幅衰退;球形锰矿粉可通过“滚珠”效应改善加重水泥浆体的流变性,并能优化水泥石的孔隙结构,且不参与腐蚀反应,可阻碍腐蚀介质在水泥基体中的渗透与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重材料 油井水泥 CO_(2) H_(2)S 耦合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