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8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B油田低渗透储层增效压驱效果评价及工艺参数优化
1
作者 刘进祥 李哲 +8 位作者 何欣 卢祥国 陈灿 刘义刚 兰夕堂 张丽平 鞠佳超 洪叙杰 闫坤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渤海B油田边部井组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和注水压力高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开展压驱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增效压驱物理模拟和目标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驱剂质... 渤海B油田边部井组具有储层渗透率低和注水压力高等特点,水驱开发效果较差。为提高油田采收率,开展压驱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善岩石润湿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增效压驱物理模拟和目标井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压驱剂质量分数≥0.2%时,TYT303、UST和GWQY压驱工作液与目标油藏原油间界面张力较低,经质量分数为0.3%的压驱剂浸泡过,ZF-6、SXJ-1和SXJ-2可使接触角降低超过60°,改变岩心润湿性能力较强。物理模拟实验优选出的增效压驱工艺条件为:压驱工作液为0.3%ZF-6、合理段塞尺寸为0.3 PV、闷井时间为48 h,注入轮次3次左右,适当增加裂缝长度和增加注入速度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推荐目标井组采用“压裂-渗吸-驱油”的增产措施,关键工艺参数为:注入排量5 m^(3)/min,注液量18 000 m^(3),闷井时间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低渗透储层 压驱剂 增效压驱 渗吸采油 物理模拟 工艺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廖新武 杨庆红 +2 位作者 李超 郭诚 赵大林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 近年来,渤海湾盆地新近系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及地震资料,开展了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古环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湾盆地垦利6-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沉积时期为温带湿润气候,地形平缓,古地形坡度小于1°,平均水深小于6.5 m,物源来自北东方向且供给充足。②研究区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次为长石砂岩域与长石岩屑砂岩,粒度概率曲线以2段式为主,发育多种反映水动力较强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形态以钟形和箱形为主,地震剖面上可见低幅叠瓦状前积特征。③研究区V1小层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距离远,宽度窄,整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最远延伸距离可达20.10 km,平均长度为10.06 k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宽度为64~420 m,平均宽度为219.65 m,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平均厚度约9.42 m。综合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和浅水沉积样式的刻画,研究成果可为油田后期新钻井的部署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水下分流河道 叠瓦状前积 古气候 古水深 古物源 明化镇组下段 垦利6-1油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走滑盐拱带特征及控藏作用
3
作者 陈怀毅 李龙 +3 位作者 白冰 岳军培 康荣 张兴强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0-128,共9页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 基于莱州湾凹陷垦利17-1构造区新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走滑盐拱带分布形态、形成机制、演化模式及成藏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莱州湾凹陷古近系沙四段盐类来源主要分为深层热液和陆源输入2类,采用有监督的KNN模式多属性识别方法对盐拱形态边界进行刻画,识别出盐构造近乎南北向展布,通过截取南部、中部、北部地震剖面将盐构造形态分为整合接触非刺穿型、隐刺穿型、非整合接触刺穿型3类;②研究区走滑盐拱带为“走滑-反转-盐拱”三位一体的成因模式,重力沉积差异负载与走滑挤压耦合叠加作用下,盐拱构造形成了南北形态差异,盐构造主要经历了发育期—成熟期—再活动期3个主要演化阶段;③走滑盐拱带具有加速上覆烃源岩成熟、降低排烃门限以及良好的封盖作用,并控制了油气的运移成藏,研究区南部垦利17-1地区古近系沙三段及以下地层多形成盐墙侧封型油气藏,中北部垦利11-2地区深层东营组与沙一段、沙二段多形成岩性上倾尖灭或构造岩性型油气藏,馆陶组及明化镇组多形成刺穿地堑式断块型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盐拱带 热液成因 陆源输入成因 促进烃源岩早熟 降低排烃门限 封盖作用 控藏作用 沙四段 古近系 莱州湾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古环境
4
作者 李超 廖新武 +2 位作者 郭诚 赵大林 李扬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2,共10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沉积古环境特征不清晰,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微量元素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深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i、Ga、Sr元素丰度以及Sr/Ba和Th/U等... 针对渤海湾盆地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沉积古环境特征不清晰,油气地质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本文综合利用微量元素及古生物资料开展了古气候、古盐度、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深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i、Ga、Sr元素丰度以及Sr/Ba和Th/U等微量元素比值指示明化镇组明下段整体属于淡水环境;对温度和湿度敏感的孢粉组合、反映沉积岩风化强度的蚀变指数(CIA)以及Sr/Cu、Rb/Sr微量元素比值均指示明化镇组明下段气候处于温寒过渡带;Co元素含量分析认为,明下段古水深介于2.10~12.75 m,平均古水深为6.15 m,指示浅水环境;U/Th、V/(V+Ni)、V/Cr、Ni/Co、Ce/Ce^(*)及Eu/Eu^(*)比值法证实,明化镇组明下段为弱还原-氧化环境。上述气候背景、稳定的构造、平缓的古地形以及充足的物源等地质因素的耦合为浅水三角洲的发育创造了条件;同时,莱北低凸起明化镇组明下段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为形成规模油藏提供了有利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北低凸起 明化镇组明下段 古盐度 古气候 古水深 氧化-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制
5
作者 郭敬民 陈建波 +2 位作者 张章 谭捷 曲炳昌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21-730,共10页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油层部分区域电阻率异常,呈低阻油层特征。为实现高效开发,本文分析了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铸体薄片观察、阳离子交换实验(CEC)等方法,对黏土矿物成分及形态、骨架颗粒接... 渤海湾C油田馆陶组Ⅲ段油层部分区域电阻率异常,呈低阻油层特征。为实现高效开发,本文分析了储层电阻率的影响因素。通过X射线衍射定量分析、扫描电镜分析、铸体薄片观察、阳离子交换实验(CEC)等方法,对黏土矿物成分及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储层导电能力等微观特征开展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正常油层的蒙脱石在黏土矿物中的体积分数为23%~44%,低阻油层的蒙脱石在黏土矿物中的体积分数为39%~64%,根据研究区不同区域储层的阳离子交换实验,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与阳离子交换能力呈正相关性。研究区蒙脱石主要以伊/蒙混层的形式存在,伊/蒙混层的分布形态呈两类,第一类为膜状,包裹骨架颗粒,致使骨架颗粒表面形成了一层导电膜,膜状伊/蒙混层体积分数为80%左右;第二类为絮状、分散状存于粒间,粒间伊/蒙混层体积分数为20%左右,絮状伊/蒙混层比较分散,未能构成连续导电结构。根据铸体薄片,馆陶组骨架颗粒呈点接触-线接触,促进了骨架颗粒表面伊/蒙混层导电层相接触,形成了连续的导电结构。当伊/蒙混层呈膜状,且骨架颗粒相互接触,伊/蒙混层易形成连续的导电结构,储层导电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油田 馆陶组 黏土矿物导电性 黏土矿物形态 低电阻率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后综合治理措施增油效果及作用机理研究——以渤海LD10-1油田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刘义刚 肖丽华 +3 位作者 邹剑 卢祥国 闫冬 曹伟佳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8年第4期46-51,共6页
渤海LD10-1油田具有储层厚度大、平均渗透率高、非均质性严重、岩石胶结强度低和单井注采强度高等特点,采取早期聚合物凝胶调驱技术进行开发,聚合物滞留作用和冲刷作用造成的层间和层内矛盾十分突出。开展了聚驱后调驱剂筛选和性能评价... 渤海LD10-1油田具有储层厚度大、平均渗透率高、非均质性严重、岩石胶结强度低和单井注采强度高等特点,采取早期聚合物凝胶调驱技术进行开发,聚合物滞留作用和冲刷作用造成的层间和层内矛盾十分突出。开展了聚驱后调驱剂筛选和性能评价以及调剖、解堵和调驱剂与水交替注入等综合治理方式的开发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在聚合物凝胶用量相同条件下,与整体段塞注入方式相比较,采取"凝胶与水交替注入"方式可以减缓"吸液剖面反转"速度,扩大中低渗透层波及系数。将调剖或解堵措施与"凝胶与水交替注入"方式联合使用时,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进一步提升,增油降水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早期注聚 综合治理 物理模拟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S油田三角洲相储层隔夹层及剩余油挖潜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刘超 李云鹏 +2 位作者 刘宗宾 田博 王颍超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33,共8页
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 为有效指导S油田中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基于构型层次结构分析,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了隔夹层展布特征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隔夹层可划分为砂层组间隔夹层、小层间隔夹层、砂层间隔夹层及层内物性夹层4个层级;按岩性可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和钙质隔夹层3类;河口坝内部物性夹层表现为顺物源的"前积式"和垂直物源的"上拱式"展布样式;稳定分布的层内物性夹层可形成渗流屏障,影响注入水运移,进而控制剩余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夹层 层次结构分析 剩余油分布 三角洲相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深埋潜山储层预测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东红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6,共8页
随着渤海油田中浅层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位于凹陷区深埋潜山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其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吸收衰减和屏蔽影响严重等因素,深埋潜山的勘探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风化淋滤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 随着渤海油田中浅层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位于凹陷区深埋潜山逐渐成为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其埋深大、储层非均质性强、上覆地层吸收衰减和屏蔽影响严重等因素,深埋潜山的勘探面临巨大挑战。针对以风化淋滤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潜山风化裂缝带储层,创新提出了基于相位一致性分析的微断裂刻画技术、基于古地貌约束的叠前弹性参数融合技术;针对以构造成因为主导的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内幕裂缝带储层,应用了基于曲波变换的内幕大尺度断裂增强处理技术、基于绕射波分离的小尺度裂缝带预测技术,显著提升了潜山储层预测精度。该套技术体系有效指导了渤中19-6千亿方大气田的勘探评价,为渤海类似地质条件的深埋潜山勘探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埋潜山 渤中19-6气田 储层预测 风化裂缝带 潜山内幕裂缝带 振幅补偿 绕射波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X油田气云区地震资料关键处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夏同星 刘垒 +1 位作者 明君 周学锋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91,共9页
受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渤海湾盆地X油田气云区广泛发育。地震资料受气云影响严重,在油田主体区地震成像效果较差,无法准确描述构造和储层特征。在现有纵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气云区关键处理技术研究,包括Q值层析反演气云区能量吸收衰... 受郯庐断裂带活动影响,渤海湾盆地X油田气云区广泛发育。地震资料受气云影响严重,在油田主体区地震成像效果较差,无法准确描述构造和储层特征。在现有纵波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气云区关键处理技术研究,包括Q值层析反演气云区能量吸收衰减补偿技术、潜波层析反演浅层速度建模技术等,有效解决了气云区地震能量吸收衰减严重和浅层难以实现高精度速度建模的问题,同时结合其它配套处理技术,如匹配追踪插值数据规则化技术、水层多次波压制+广义地表多次波压制技术,形成有针对性的有效处理技术流程。本工区处理结果表明,该处理流程明显提高了气云区地震资料的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云区 匹配追踪插值 多次波压制 吸收衰减补偿 潜波层析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演模拟技术在渤海油田X井区砂体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京思 揣媛媛 边立恩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7-132,共6页
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X井区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90°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区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具体做法为:1以钻井资料和地震... 受地震资料品质限制及X井区辫状河沉积特征的影响,利用常规地震属性分析及90°相位转换技术在对该井区新近系馆陶组上部砂体连通性进行识别时存在较大困难,而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可识别出砂体的连通性。具体做法为:1以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依据X井区馆陶组上段砂体沉积特征,建立不同的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模拟计算;2分析模型的地震响应特征,从理论上探讨砂体横向连通性对地震反射特征的影响,并与实际地震波形进行对比分析,确定X井区馆陶组上段主力砂体的连通性及砂体边界;3通过钻井结果来验证正演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模型正演方法可以实现对地震地质模型的高精度模拟;正演模拟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可以有效解决研究区砂体连通性的多解性问题,对勘探阶段砂体连通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演模拟 储层预测 连通性 地质模型 馆陶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中部中生界火山岩储层研究及靶区预测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宏国 王昕 +2 位作者 鲁凤婷 官大勇 高坤顺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4,共8页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围区中生界火山岩潜山成藏条件优越,但勘探程度较低,储层研究制约了勘探步伐。针对火山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等问题,本次研究综合地球物理、石油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从岩性岩相及储集空间类型入手进行分... 渤海海域渤中凹陷围区中生界火山岩潜山成藏条件优越,但勘探程度较低,储层研究制约了勘探步伐。针对火山岩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等问题,本次研究综合地球物理、石油地质等方面的资料,从岩性岩相及储集空间类型入手进行分析,认为相同条件下酸性溢流相熔岩储层较为发育,而基性溢流相熔岩及爆发相凝灰岩储层发育与否与后期改造作用的强度密切相关,岩性岩相与构造运动共同控制渤中凹陷围区中生界火山岩储层发育。根据分析结论,结合工区中生界火山岩岩性岩相与勘探程度,建议加强单井特征岩性岩相与区域构造运动强度分析,优选中生界火山岩潜山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中生界火山岩 储层发育 岩性岩相 构造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研究及其应用——以渤海A油田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侯东梅 张小龙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0,共7页
针对渤海A油田稀井网高效开发的现实条件,利用常规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小尺度的精细对比与划分、多属性融合及水平井分析等手段开展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井网条件下精细的井震结合是河道小尺度沉积... 针对渤海A油田稀井网高效开发的现实条件,利用常规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小尺度的精细对比与划分、多属性融合及水平井分析等手段开展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精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稀井网条件下精细的井震结合是河道小尺度沉积单元划分的关键,高分辨率地震资料下多属性融合是点坝、废弃河道识别与刻画的重要手段,水平井资料的应用是成果检验及侧积层刻画的补充手段。研究区同时发育高弯度和低弯度曲流河,侧积层以纯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自然伽马值大于75 API,电阻率小于6Ω·m。研究成果实现了稀井网条件下的曲流河储层构型刻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曲流河 点砂坝 侧积层 属性融合 水平井 稀井网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底水油藏精细定量注水研究——以秦皇岛32-6油田西区为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龙明 许亚南 +3 位作者 于登飞 李军 周焱斌 杨磊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1-97,共7页
渤海稠油底水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如何优化注水和提高注水效率是一直面临的问题。通过设计恒压注水装置,对注入水在不同注入条件下的流动形态及样式进行了室内实验。根据注入水流动形态,应用渗流力学基本原理,结合重力作用研究了稠油底... 渤海稠油底水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如何优化注水和提高注水效率是一直面临的问题。通过设计恒压注水装置,对注入水在不同注入条件下的流动形态及样式进行了室内实验。根据注入水流动形态,应用渗流力学基本原理,结合重力作用研究了稠油底水油藏注水波及系数、注水强度、注采比及井距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注采比与波及系数、注水强度与波及系数理论图版。根据理论图版,参考地层破裂压力及工程因素,提出了秦皇岛32-6油田西区底水油藏注水定量优化调整的技术界限。应用该技术界限对秦皇岛32-6油田F8注采井组进行了增注先导试验,调整后单井增油量达到10 m3/d,且日产液缓慢增加,有效减缓了底水油藏的产量递减,为秦皇岛32-6油田西区稠油底水油藏的综合调整方案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稠油底水油藏 波及系数 注水强度 注采比 井距 注水定量优化 调整技术界限 秦皇岛32-6油田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相多期窄河道砂体结构研究——以渤海海域渤中25-1南油田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超 韩雪芳 +2 位作者 胡勇 周军良 闫涛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49,共7页
多期窄河道砂体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渤海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以渤中25-1南油田为例,在砂体构型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及野外露头等资料,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地质模式,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通过利... 多期窄河道砂体结构研究一直以来是渤海油田开发中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以渤中25-1南油田为例,在砂体构型研究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有钻井、测井、地震及野外露头等资料,明确了浅水三角洲砂体的地质模式,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通过利用钻井剖面上间断的分流河道间砂体、分流河道砂体顶面高程差异、分流河道砂体沉积规模差异等3种单井对比模式,结合波幅变化、出现复波等地震响应特征,井震结合分析单期河道砂体的储层结构,划分出单期河道砂体。研究表明,单期窄河道砂体厚度与砂体宽度呈对数相关,平均宽厚比为35。单期河道砂体宽度为200~400m,延伸范围可至整个工区。研究成果有效指导了油田优化注水、产液结构调整及井网部署,为油田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河道 多期河道 单砂体 储层结构 渤中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异常带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研究——以渤海Q油田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边立恩 于茜 +2 位作者 谷志猛 韩自军 屈勇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2-126,共5页
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与地质的桥梁,是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的要求逐渐提高。渤海Q油田目的层为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低速... 时深转换作为联系地震与地质的桥梁,是地球物理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渤海油田勘探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对时深转换的要求逐渐提高。渤海Q油田目的层为明下段曲流河沉积,具有典型的低幅度构造特征,且地层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特征。这两方面特征增加了该油田时深转换研究的难度。针对常规速度建模方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了种子点约束空间插值的平均速度场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及地质分层,来确定低速异常带的分布;然后根据速度异常量的大小,在低速异常带范围内设置种子点并结合井点处的速度,进行空间约束插值,进而建立速度场并用于时深转换。从实际钻井情况来看,该方法预测精度较常规方法有了较大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转换 低幅度构造 速度异常 种子点 空间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潜山裂缝性油藏高效开发策略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郑浩 王月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17年第4期16-21,共6页
"十一五"以来,中国海油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及勘探力度的加大,在我国渤海油田太古宇变质岩基底潜山中发现了一系列油藏,其中以锦州25-1南潜山裂缝性油藏为典型代表。针对潜山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等... "十一五"以来,中国海油随着勘探技术的提高及勘探力度的加大,在我国渤海油田太古宇变质岩基底潜山中发现了一系列油藏,其中以锦州25-1南潜山裂缝性油藏为典型代表。针对潜山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复杂、非均质性强、开发难度大等地质特征及开采特点,对锦州25-1南潜山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方式、层系划分、井网部署、采油速度以及采收率等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并制定了合理的开发方案。方案设计一套开发层系,采用水平井顶底平行交错的立体注采井网开发,井距600~700 m、初期采油速度3%、预测最终采收率25%。为降低开发风险,方案实施过程中采取了"井间逐次加密、井网多次成型"的整体部署、分批实施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实现了海上潜山裂缝性油藏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山 裂缝性油藏 地质特征 开采特征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东凹陷东南斜坡构造变换带识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参 牛成民 +3 位作者 官大勇 刘朋波 周鑫 肖锦泉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1期36-42,共7页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和分割构造带的作用,把斜坡带分割为西、中、东3个整体呈NE向的似花状构造带。变换带对于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展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是砂体形成岩性尖灭的有利场所,同时,近SN向变换断层对NEE向断裂的封堵易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3个似花状构造带的南部3条断层的断面与地层呈顺向配置,形成断面汇聚脊到顺向地层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受到南部呈雁行排列的密集断裂带的阻挡,形成了研究区一条似花状构造内部的优势运聚范围,最终在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形成密集断裂带横向遮挡的主控断层—地层产状耦合油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换带 似花状构造带 优势运聚区域 断裂样式 渤东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古近系复杂断块油藏潜力识别技术研究——以辽中凹陷W油田为例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华 刘宗宾 +2 位作者 杨志成 刘喜林 祝晓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205-209,共5页
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古近系复杂断块油藏潜力识别一直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的难点,亟待深入开展研究。以渤海古近系W油田东块沙河街组为例,针对总体储量探明程度低、分布较零散、评价难度较大的特点,利用压力资料分析、成熟区类比分析及相邻断... 走滑断裂控制下的古近系复杂断块油藏潜力识别一直是海上油气田开发的难点,亟待深入开展研究。以渤海古近系W油田东块沙河街组为例,针对总体储量探明程度低、分布较零散、评价难度较大的特点,利用压力资料分析、成熟区类比分析及相邻断块油柱高度类比分析方法,开展了古近系走滑断裂系统控制下复杂断块油藏潜力分析及判别挖潜技术研究。通过技术模式创新及实践,在W油田相继成功评价落实了2个成熟区潜力层位和3个相邻潜力断块,升级和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近600×104m^3,其理论性和实用性可为渤海类似复杂断块油田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渤海 复杂断块油藏 沙河街组 潜力判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古近系扇三角洲精细研究及有利储层预测 被引量:5
19
作者 耿红柳 胡勇 +2 位作者 周军良 赵军寿 邓猛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9年第4期39-47,共9页
研究区位于渤中凹陷与黄河口凹陷之间,其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而由于埋藏深、储层致密、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因此,确定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识别有利储层成为开发地质重点研究内容。沙三段沉积... 研究区位于渤中凹陷与黄河口凹陷之间,其沙三段为扇三角洲沉积,而由于埋藏深、储层致密、砂体分布规律认识不清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因此,确定沙三段扇三角洲砂体展布规律、识别有利储层成为开发地质重点研究内容。沙三段沉积时期处于渤海湾盆地第2次裂陷作用时期,为典型的断陷湖盆,研究区沙三段层序处于湖扩体系域,靠近盆缘断裂,扇三角洲向湖盆方向发育,并随湖平面上升呈退积型沉积。本次研究参考退积型扇三角洲野外露头特征,通过井震结合,利用井位电性特征与地震同相轴对应关系及地震时频分析对扇三角洲期次进行划分;通过统计地震资料沟谷分布,对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分布及走向进行刻画,进一步根据井位砂体厚度与井距间关系式对砂体尖灭位置进行定量表征,利用以上方法将各期砂体展布情况进行描述;通过对低渗储层形成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油田沙三段有利储层进行预测,为油田下步调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时频分析 边界定量表征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J油田高含水后期压裂井选井选层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闫建丽 颜冠山 +2 位作者 谷志猛 别梦君 张振杰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1年第5期736-743,共8页
针对海上聚驱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及油井压裂选井、选层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改进后的无因次产液指数计算方法评价油井产液能力,分析了聚驱后油井合理产液变化规律,进而选择无因次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于30%的亟须治理的油井;... 针对海上聚驱油田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分布复杂及油井压裂选井、选层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改进后的无因次产液指数计算方法评价油井产液能力,分析了聚驱后油井合理产液变化规律,进而选择无因次产液指数下降幅度大于30%的亟须治理的油井;结合储层精细分析、剩余油精细刻画,进行了高含水后期油藏驱替倍数量化表征和分级评价,有效量化了各层的剩余潜力,建立了渤海J油田高含水后期压裂措施的合理选井、选层的方法和量化依据,保障了海上压裂技术的增油效果。矿场实践表明,该技术方法合理有效,压裂措施实施后单井日增油可达14~42 t,增油效果显著,可为类似处于高含水后期的油田的压裂措施选择及产能改造潜力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裂 高含水后期 选井选层 聚合物驱 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