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渤海边际油气田开发随钻管理实践——以BZ3-2油田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伟 谭吕 +1 位作者 黄凯 许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0-253,共4页
以BZ3-2油田为例,分析了渤海边际油气田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了加强随钻管理在BZ3-2油田开发方案实施中取得的成效与经验,可为类似油气田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 渤海 边际油气田 随钻管理 成效与经验 BZ3-2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边际油田开发模式探讨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建忠 万小迅 +1 位作者 张滨海 万军 《石油科技论坛》 2010年第5期48-50,共3页
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数十年的资源勘探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油气田,也发现了一些储量规模小、品位低、难以经济有效开采的所谓"边际油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 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在数十年的资源勘探过程中,不仅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型地质构造相对简单的油气田,也发现了一些储量规模小、品位低、难以经济有效开采的所谓"边际油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高效开发此类油田的开发模式,但是这些已有的开发模式对于位于5m等深线附近,浅海区域孤立的边际油气田并不适用。文章就利用何种模式开发此类油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人工岛开发模式可最大限度地减小油田工程建设和钻完井的时间,满足了经济开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际油田 开发模式 人工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开发前期项目管理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闫凤玉 刘书强 徐锦绣 《石油科技论坛》 2010年第5期57-59,共3页
2010年渤海油田产量上3000×104t,大量油气田要在2010年前投产,时间紧迫,常规的"列车式"管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公司创新管理观念,打破常规管理模式,应用了"适度淡化界面、勘探开发一体化、优化前期管理程序&qu... 2010年渤海油田产量上3000×104t,大量油气田要在2010年前投产,时间紧迫,常规的"列车式"管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公司创新管理观念,打破常规管理模式,应用了"适度淡化界面、勘探开发一体化、优化前期管理程序"的管理模式,使大批油田在2007年前完成整体开发方案(ODP),为2010年产量上3000×104t打下扎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田 创新管理观念 淡化界面 优化管理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S柱塞举升系统在轮南8井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建东 孙军 +1 位作者 沈建新 李文彬 《油气井测试》 2000年第4期40-46,共7页
以PCS柱塞举升系统在塔里木油田轮南 8井应用为例 ,详细介绍了PCS柱塞举升系统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优点、主要部件的功能 ,阐述了轮南 8井的原有井况、PCS柱塞举升系统的实际安装步骤、实际生产过程、生产结果 。
关键词 油气田开发 PCS柱塞举升系统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斯通利波流体移动指数估算变质岩潜山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 被引量:5
5
作者 许赛男 徐锦绣 别旭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5-98,共4页
利用从阵列声波资料中提取的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时差,结合井径、密度和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反映地层总渗透性的流体移动指数(即实测斯通利波时差与理论斯通利波时差的差值),然后建立流体移动指数与通过试井分析、生产测井分析、全直径... 利用从阵列声波资料中提取的纵波、横波和斯通利波时差,结合井径、密度和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反映地层总渗透性的流体移动指数(即实测斯通利波时差与理论斯通利波时差的差值),然后建立流体移动指数与通过试井分析、生产测井分析、全直径岩心分析等获得的地层总的有效渗透率的关系,进而利用这一关系估算地层渗透率。本文提出的这种利用斯通利波流体移动指数估算潜山储层渗透率的新方法在渤海JZS油气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储层评价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证实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从而为该油气田开发方案的合理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渗透率 变质岩潜山 斯通利波 流体移动指数 估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构造再认识
6
作者 张效楠 赵海峰 +2 位作者 夏同星 韦红 刘学通 《复杂油气藏》 2017年第2期62-64,68,共4页
D油田位于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为已生产多年的边际小油田,现已进入生产后期。该油田生产动态储量远大于静态储量,表明对地下的地质认识尚不准确,油田存在挖潜潜力。结合油田生产数据,提出"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 D油田位于渤海湾黄河口凹陷中央隆起带,为已生产多年的边际小油田,现已进入生产后期。该油田生产动态储量远大于静态储量,表明对地下的地质认识尚不准确,油田存在挖潜潜力。结合油田生产数据,提出"地震资料+动态资料"新理念,对构造进行再认识。以动态资料为核心,地震资料为基础,探井钻遇的辉绿岩为突破口,对构造进行精细研究,得到新的认识。静态储量与动态储量吻合,历史拟合精度较高,解决了油田动静矛盾的生产问题,为油田的下步调整指明了方向,并为类似边际小油田生产阶段的构造精细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储量 历史拟合 辉绿岩 构造 精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