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5
1
作者 杨庆红 童凯军 +2 位作者 张迎春 葛丽珍 程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13-317,共5页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 针对直井开发气顶油藏初期产能低、易气窜水锥的状况,提出利用水平井开发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对水平段长度、延伸方向及纵向位置,水平井采油速度及开发方式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锦州25-1南油田Es3-I油藏水平井开采实践表明,油环带部署的4口水平井的开发效果较好,单井日产油量在150~450 m3,说明水平井在大气顶窄油环油藏开发中具有很大的潜力,能够显著增加海上油田的经济效益,可为其他类似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大气顶 窄油环 水平井 数值模拟 锦州25-1南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凹陷石油运聚成藏过程中运载层残留油量计算关键参数的求取 被引量:2
2
作者 田立新 武丽 +2 位作者 姜振学 周晶晶 姚蕾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5-411,共7页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 以辽东湾凹陷为例,针对古近系沙河街组一、二段储层,通过地质统计方法及储层残留烃量与储层物性等数据的地质分析,根据油气在烃源灶内和灶外的残留特征,结合运载层油柱浮力与孔隙毛管压力的关系,确定残留油柱高度,并对运载层残留油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辽东湾凹陷沙河街组一、二段运载层残留油量在1.84×108~2.59×108t,约占排烃量的7.4%~10.4%。储层滞留烃是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的主要损耗方式,残留油量计算模型关键参数的获得对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隙度下限 石油运聚范围 残留油柱高度 残留油量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25-1低渗透油田地应力分布特征及对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廖新武 刘奇 +3 位作者 李超 祖克威 周军良 黄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7,共8页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渤中25-1低渗透油田现今地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渤中25-1低渗透油田沙二和沙三段的现今地应力为压应力,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水平最大...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渤中25-1低渗透油田现今地应力状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并结合低渗透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地应力对油田开发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渤中25-1低渗透油田沙二和沙三段的现今地应力为压应力,以北东东—南西西向为水平最大主应力的主要优势方位,地应力在平面上受断层、构造起伏和沉积微相控制明显。根据地应力状态,分析研究区的人工压裂裂缝为垂直裂缝。在远离断层的断块中部,人工压裂缝的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在断层附近,由于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发生偏转,人工压裂缝的延伸方向也会发生一定偏转,部署开发井网时需要根据断层附近地应力的实际分布规律进行相应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分布特征 压裂改造 低渗透储层 渤中25-1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分支井技术在渤海稠油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迎春 赵春明 +2 位作者 刘歆 李云鹏 童凯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1年第1期118-122,共5页
针对渤海海域重质稠油油田产量低的特点,为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以SZ36-1油田边部稠油区为试验区,在现有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稳定、油层厚度相对较厚的单砂层,并部署5口水平分支井与常规定向井联合开发,取得了较... 针对渤海海域重质稠油油田产量低的特点,为提高单井产能和最终采收率,以SZ36-1油田边部稠油区为试验区,在现有反九点面积注水井网的基础上,选择分布稳定、油层厚度相对较厚的单砂层,并部署5口水平分支井与常规定向井联合开发,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结果表明:水平分支井单井产能可达90~150m3/d,是常规定向井产能的3~4倍,可提高油田的采油速度;通过数值模拟,预计该区块可提高4%左右的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质稠油 水平分支井 采收率 SZ36-1油田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建模技术的油田开发初期河流相储层不确定性分析方法——以渤海A油田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薛艳霞 廖新武 +2 位作者 赵春明 霍春亮 张如才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1期80-83,91,共5页
以渤海A油田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渤海湾河流相储层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一种将Monte-Carlo计算方法与随机建模技术相结合定量评价储层风险的研究思路。该文分析了地质模型中不确定性变量存在的原因,并在随... 以渤海A油田为例,针对目前国内地质模型不确定性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渤海湾河流相储层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一种将Monte-Carlo计算方法与随机建模技术相结合定量评价储层风险的研究思路。该文分析了地质模型中不确定性变量存在的原因,并在随机建模基础上,结合实验设计、响应曲面拟合和Monte-Carlo计算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不确定性变量对地质储量产生的影响,预测了储层存在的风险和潜力,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一组优选的地质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建模 河流相 实验设计 Monte-Carlo计算 不确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18-1油田晚期注水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瑞果 王为民 苏进昌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9年第1期116-119,共4页
在边水能量微弱的天然条件下,歧口18-1油田投产后衰竭开采7.5a,导致地层压力由30.5MPa下降到注水前的14.8MPa,远低于28.9MPa的原油饱和压力。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对油气储层及流体产生了一定的伤害,使流体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流动,大... 在边水能量微弱的天然条件下,歧口18-1油田投产后衰竭开采7.5a,导致地层压力由30.5MPa下降到注水前的14.8MPa,远低于28.9MPa的原油饱和压力。地层压力大幅度下降对油气储层及流体产生了一定的伤害,使流体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流动,大大降低了原油相对渗透率,从而降低原油产量。根据室内岩心实验结果,并类比国内外相似油田开发经验,运用物质平衡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注水初期以不低于6的日注采比注水,既能使地层压力得到一定恢复,又能使晚期注水仍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注水 地层压降 原油脱气 注采比 压力恢复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斜地层的VSP时深标定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姜本厚 沈章洪 +1 位作者 张平平 蔡越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8-604,682+514,共7页
针对VSP时深关系与偏移剖面对比时经常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本文以理论时深关系为标准,通过VSP时深关系、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了VSP、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差别所在。以渤海油田CYQ构造已钻井实测VSP数据和VSP正... 针对VSP时深关系与偏移剖面对比时经常需要进行调整的情况,本文以理论时深关系为标准,通过VSP时深关系、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对比研究,分析了VSP、偏移剖面与理论时深关系的差别所在。以渤海油田CYQ构造已钻井实测VSP数据和VSP正演结果为实例对比分析了倾斜地层VSP和偏移剖面对时深标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深关系 VSP偏移剖面 正演模型 时深标定 倾斜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油藏水平井与直井注采系统差异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汪全林 廖新武 +1 位作者 赵秀娟 刘杰 《断块油气田》 CAS 2012年第5期608-611,625,共5页
特低渗油藏直井开发注采井距小,单井控制储量有限,但采用水平井注采系统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文中全面考虑油水两相流、非活塞驱替及产量等影响因素,利用两相流数学表达式,将水驱前缘与油井泄油压力波及距离... 特低渗油藏直井开发注采井距小,单井控制储量有限,但采用水平井注采系统可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文中全面考虑油水两相流、非活塞驱替及产量等影响因素,利用两相流数学表达式,将水驱前缘与油井泄油压力波及距离之和作为设计注采井距的依据,分别研究了特低渗油藏直井与水平井极限注采井距与物性的关系,深入剖析了2种注采系统开发特低渗油藏的差异。实例分析表明,2种注采系统的注采井距与渗透率近似呈幂函数关系,且水平井注采井距是直井的2~3倍,有效解决了直井注采井距小的问题;进一步证实了水平井井间渗流为线性渗流,比直井的注采系统更有利,从而为采用水平井开采特低渗油藏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油藏 启动压力梯度 两相流 注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提液新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石飞 张迎春 +2 位作者 葛丽珍 汪超 祝晓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6872-6877,共6页
针对平面非均质油藏对井组进行传统均匀提液方式生产后,低渗区域仍有大量剩余油富集,提出新的提液方法。对位于不同位置生产井采用不同生产压差的非均匀提液方式,实现油藏的均衡驱替。通过推导油井见水后生产时间,计算非均匀提液各井生... 针对平面非均质油藏对井组进行传统均匀提液方式生产后,低渗区域仍有大量剩余油富集,提出新的提液方法。对位于不同位置生产井采用不同生产压差的非均匀提液方式,实现油藏的均衡驱替。通过推导油井见水后生产时间,计算非均匀提液各井生产压差比值。重点分析了井距、渗透率、孔隙度、油水黏度比对非均匀提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井距不同生产井提液时,井距越大提液后生产压差增幅应越大。非均匀提液生产压差比值与渗透率比值呈反比关系,与孔隙度比值呈正比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对开发效果进行分析,非均匀提液能够大幅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实现各注采方向的均衡驱替;该提液方式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提液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衡驱替 非均匀提液 生产压差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 被引量:26
10
作者 徐国盛 陈飞 +5 位作者 周兴怀 王昕 李建平 王国芝 王霄 范蕾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3-162,共10页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 目前国内针对燕山运动期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潜山油气如何成藏且成藏规模之大的研究非常匮乏。该文主要采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指纹化石对比及油气盆地模拟等方法,对渤海海域蓬莱9-1构造花岗岩潜山的储层特征、油源对比及成藏条件进行了详细剖析,恢复了渤海蓬莱9-1构造花岗岩古潜山大型油气田的成藏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根据花岗岩风化壳的风化程度,自上而下分为:砂-砾质风化带、裂缝带与基岩带,主要储集空间为溶蚀孔隙与微裂缝,风化壳储层发育厚度几十米,甚至达200多米。古潜山油源来自渤东南洼沙三段、沙一段或东营组烃源岩。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风化壳的高部位,新近系馆陶组是潜山油藏有利的封堵层。古潜山油藏具有"下生上储顶盖的新生古储式组合"和"高压驱烃、断层不整合输导、油气仓储式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蓬莱9-1构造 燕山运动期 花岗岩古潜山 成藏过程 成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海域优质烃源岩及其分布预测 被引量:62
11
作者 庞雄奇 郭永华 +3 位作者 姜福杰 尹相东 马行陟 郭恩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3-397,共5页
采用地质统计和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初步建立了评价和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方法体系,对渤海海域古近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纵向上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占暗色泥岩比例较大,东营组尽管暗色泥岩厚度较大... 采用地质统计和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初步建立了评价和预测优质烃源岩的方法体系,对渤海海域古近系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纵向上沙河街组优质烃源岩厚度大、品质好,占暗色泥岩比例较大,东营组尽管暗色泥岩厚度较大,其中能达到优质的部分却很少。平面上,渤中凹陷优质烃源岩厚度最大,分布面积最广,其次是辽东湾地区以及岐口凹陷和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四段+孔店组烃源岩主要发育辽东湾地区、莱州湾凹陷和岐口凹陷。总体而言,沙河街组为渤海海域的主力烃源岩,且以沙河街组三段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烃源岩 排烃门限 古近系 渤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 被引量:20
12
作者 朱筱敏 吴冬 +3 位作者 张昕 王星星 韩雪芳 张守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6-653,共8页
为了阐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应用岩心和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指出东营凹陷北部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等构成,... 为了阐明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近岸水下扇低渗储层成因,应用岩心和储层分析资料,通过储层岩石特征、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和孔隙演化及其控制因素分析,指出东营凹陷北部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长石砂岩、长石质岩屑砂岩等构成,储层经历了较强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碳酸盐和长石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 7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低孔低渗(孔隙度平均为11.3%,渗透率平均为23.12×10-3μm2)储层。储层中低孔低渗主要受控于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较强的碳酸盐胶结作用,但溶蚀成岩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900~3 200 m深度段,有机酸对砂岩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25%,渗透率达到1 000×10-3μm2)。显然,发现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近岸水下扇 有利储层 低渗储层 沙河街组 东营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与油源对比 被引量:39
13
作者 田金强 邹华耀 +4 位作者 周心怀 徐长贵 姜雪 郭珍 杨元元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58,共6页
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在有效识别和区分3套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油岩对比划分原油成因类型并探讨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3套烃源岩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组合,沙一段烃源岩以其较高的w(伽马蜡烷)/w(C30藿烷)、长链三... 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在有效识别和区分3套烃源岩的基础上通过油岩对比划分原油成因类型并探讨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3套烃源岩具有各自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组合,沙一段烃源岩以其较高的w(伽马蜡烷)/w(C30藿烷)、长链三环萜烷比值(ETR)和较低的w(藿烷)/w(甾烷)区别于其他两套烃源岩;东三段烃源岩以相对较高的w(C19三环萜烷)/w(C23三环萜烷)、w(C24四环萜烷)/w(C26三环萜烷)和较低的w(4-甲基甾烷)/w(C29规则甾烷)区别于沙三段烃源岩;不同的生物标志物参数组合反映3套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母质类型和沉积环境;辽东湾地区已发现的原油可划分为沙三型、沙三沙一混合型和东三型3种成因类型;沙三沙一混合型原油是辽东湾地区最主要的原油成因类型,广泛分布在凹陷内部和凸起;沙三型和东三型原油在局部地区分布,分布范围受烃源岩演化程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湾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成因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38
14
作者 田景春 林小兵 +2 位作者 郭维 张翔 黄平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20,共7页
基于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垂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最多可识别出10~11个旋回;平面上不仅在川西、川南大... 基于四川盆地二叠纪玄武岩喷发事件,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详细研究玄武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玄武岩喷发事件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峨眉山玄武岩垂向上具有多旋回的特征,最多可识别出10~11个旋回;平面上不仅在川西、川南大面积分布,在川东北也有分布。玄武岩油气地质意义表现在:玄武岩经过后期改造发育有效储集空间,可以构成油气储层;玄武岩喷发前玄武岩浆呈柱状上侵过程中形成的隆升系统,对后期的生物礁和颗粒滩沉积体系的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下二叠统茅口组古岩溶储层发育创造了条件;隆升同时发育拉张系统,为下伏茅口组灰岩白云岩化深部Mg^(2+)来源提供了运移通道;二叠系含油气系统的形成亦受控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二叠纪 玄武岩喷发 隆升-拉张系统 含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雷口坡组膏盐岩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朱童 王兴志 +3 位作者 沈忠民 李乐 李浩 王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34,共13页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成岩孔隙演化与埋藏史关系研究等手段,分析了川中雷口坡组膏盐岩微相的成因及其演化,并从沉积相、成岩过程、构造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膏盐岩对川中雷口坡组储层的控制与影响。研究表明,川中雷口坡组膏盐岩形成...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成岩孔隙演化与埋藏史关系研究等手段,分析了川中雷口坡组膏盐岩微相的成因及其演化,并从沉积相、成岩过程、构造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膏盐岩对川中雷口坡组储层的控制与影响。研究表明,川中雷口坡组膏盐岩形成于受限陆表海的潮坪环境,其微相分为潮上带的膏盐池、潮间带的膏盐湖和局限潮下带的膏盐盆;其成因可分为潮上带浓卤水在低洼处汇聚成因或潮间潮下带表层浓卤水下沉置换成因;其分布与海平面升降导致的膏盐岩沉积中心迁移有关,同时与点滩的分布也有一定联系。膏盐岩的形成以及同生—准同生期溶蚀、表生期溶蚀垮塌、中—深埋藏期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产生的埋藏溶蚀等作用对川中雷口坡组中上部储层的形成控制有重要贡献。此外,膏盐岩的底辟作用和构造运动产生的裂缝、断层,对烃源的运移、气藏的重新分布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中雷口坡组 膏盐岩微相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浓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陡坡带始新统沙三段扇三角洲储层成岩作用与有利储层成因 被引量:11
16
作者 朱筱敏 刘芬 +5 位作者 谈明轩 韩雪芳 张守鹏 耿名扬 李维 董艳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3-851,共9页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孔中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9.7%,平均渗透率为111.5×10^-3μm^2)。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800-33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30%,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可以看出,确定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有利于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层段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 始新统沙河街组 扇三角洲砂体 成岩阶段 次生孔隙 有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中孔低渗储层成岩作用和有利储层成因 被引量:21
17
作者 朱筱敏 潘荣 +3 位作者 李盼盼 刘英辉 张守鹏 韩雪芳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3年第5期1-7,共7页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 6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起到... 惠民凹陷沙河街组基山三角洲砂体主要由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构成。该储层在成岩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埋深1 600~3 500 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为中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物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 400~2 600 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使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得到了提高,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其中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可达50 mD。因此,溶蚀作用及由其产生的次生孔隙发育段对于有利储层的预测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河街组 基山三角洲砂体 成岩作用 有利储层 惠民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度域弹性波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方法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杜启振 李芳 +2 位作者 侯波 秦童 毕丽飞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27-1339,共13页
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应该充分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特征进行弹性波成像,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纵横波偏移速度场的确定,为此,本文提出了直接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弹性波角度域... 为提高地震成像结果的准确性并真实反映实际地震波场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应该充分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的矢量特征进行弹性波成像,其中,最为棘手的问题是纵横波偏移速度场的确定,为此,本文提出了直接利用多分量地震数据进行弹性波角度域偏移速度分析的方法.基于空移成像条件的弹性波Kirchhoff偏移方程提取了弹性波局部偏移距域共成像点道集,通过Fourier域角度分解求得以纵波入射角为参数的弹性波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提出的反射纵波和转换横波成像深度一致性准则,依据导出的弹性波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剩余时差方程分别对纵波、横波偏移速度进行了更新.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弹性波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分析.实例表明,本文提出的弹性波偏移速度分析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可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 成像深度一致性原则 弹性波偏移速度分析 弹性Kirchhoff偏移 多分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低孔低渗储层成岩序列 被引量:10
19
作者 朱筱敏 赵东娜 +4 位作者 姜淑贤 葛家旺 张守鹏 韩雪芳 刘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9,143,共9页
根据大量岩芯、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储层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发育特征... 根据大量岩芯、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储层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成岩阶段与成岩序列、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发育特征,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中次生孔隙("甜点")的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陡坡带沙河街组近岸水下扇砂体由岩屑质长石砂岩构成,在埋藏过程中,储层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解和交代等成岩作用,现今储层埋深2 000~3 800m,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总体上形成了低孔低渗储层;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 300~3 100m深度段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以及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储层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25%,渗透率达到50×10-3μm2,为油气富集高产提供了储集空间。总之,溶蚀作用及其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对于预测有利储层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作用 成岩序列 沙河街组 陡坡带 低渗储层 孔隙类型 车镇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瑞雷波群速度结构与各向异性分布 被引量:6
20
作者 顾勤平 朱介寿 +2 位作者 康清清 程先琼 边立恩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22,136,共11页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近万次地震事件的长周期垂直向瑞雷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并筛选后共得到11213条质量较高的基阶瑞雷波群速度频散资料.纯路径频散的反演中同时计算方位各向异性,反演获得了欧亚... 根据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地区102个数字化台站记录的近万次地震事件的长周期垂直向瑞雷波资料,利用时频分析方法测量并筛选后共得到11213条质量较高的基阶瑞雷波群速度频散资料.纯路径频散的反演中同时计算方位各向异性,反演获得了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10°E—150°E,10°S—80°N)8—200s共28个周期的瑞雷波群速度及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图象.瑞雷波高分辨率层析成像表明,30—60s周期,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极低速分布;100—120s周期,速度差异幅度较大,在东亚东部及西太平洋边缘海,自北向南显示出一条宽2500—4000km,长约8000km的巨型低速异常带.相对海洋来说,欧亚大陆各向异性强度较弱且快波方向较复杂.由于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中国大陆西部的各向异性强度明显大于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西太平洋 群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瑞雷波 层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