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伍锐东 王睿 +4 位作者 马恋 张春光 宋刚祥 石美雪 路颖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74-580,共7页
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原油、溶解气、气顶气、凝析油、地层水等多相流体。准确计算地层压力及各相采出程度是该类型油气藏动态诊断及剩余油气挖潜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水侵等多种复杂驱动能量,导致各相... 气顶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原油、溶解气、气顶气、凝析油、地层水等多相流体。准确计算地层压力及各相采出程度是该类型油气藏动态诊断及剩余油气挖潜的关键。目前已有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难以有效考虑水侵等多种复杂驱动能量,导致各相采出劈分不确定性较大,增加了调整挖潜风险。通过水侵量拟合及牛顿迭代求解法,建立了1套以水侵特征分析及平均地层压力求解为基础的气顶油藏动态诊断新方法。该方法在M油田Y3气顶油藏应用结果表明,Y3气顶油藏产出油中原油占比为89.7%,凝析油占比仅为10.3%,产出气中气顶气占比为97.9%,溶解气占比仅为2.1%,气顶气与凝析油采出程度分别高达46.6%和31.2%,原油及溶解气采出程度仅为12.1%和1.7%,该结果与生产测试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顶油藏 动态诊断 水侵 平均地层压力 分相产出 剩余油气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随钻与电缆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差异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袁超 刘翰林 +2 位作者 张锋 袁悦 刘军涛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9-85,共7页
由于地层模型和测量条件不同,随钻和电缆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存在差异,对其响应差异研究可为随钻测井解释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不同地层模型,模拟不同测井环境条件下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随钻测井条件下,热中子计... 由于地层模型和测量条件不同,随钻和电缆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存在差异,对其响应差异研究可为随钻测井解释提供理论依据。利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不同地层模型,模拟不同测井环境条件下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随钻测井条件下,热中子计数比值随地层孔隙度增加按三次多项式趋势增加,电缆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也具有相同的规律,但随钻和电缆脉冲中子孔隙度测井响应曲线存在交叉点;随钻测井条件下孔隙度相对灵敏度计算值大于电缆测井,但随钻测井条件下的钻铤会降低热中子计数统计性,影响孔隙度测量精度;不同测井环境条件对由于其改变引起的随钻和电缆测井响应差异影响随地层孔隙度增加而减小,岩性、泥质含量和井眼尺寸对随钻测井响应的影响都大于电缆测井,井眼流体为淡水、油或盐水时对脉冲中子孔隙度响应影响可忽略,井眼流体为气时对电缆测井响应的影响大于随钻测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中子孔隙度 随钻测井 电缆测井 测井响应差异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对A气田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廖恒杰 娄敏 +4 位作者 何贤科 段冬平 汪文基 李元生 刘彬彬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特低渗气藏气水关系复杂,地层水赋存状态与常规气藏差异大。通过压汞实验和相渗实验确定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地层水饱和度,采用圈闭闭合高度法分析气水分异情况。在测井曲线预测单井不同状态地层水饱和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地层水... 特低渗气藏气水关系复杂,地层水赋存状态与常规气藏差异大。通过压汞实验和相渗实验确定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地层水饱和度,采用圈闭闭合高度法分析气水分异情况。在测井曲线预测单井不同状态地层水饱和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地层水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以强束缚水和弱束缚水为主,含有少量可动水,不存在明显的气水分异特征。黏土水膜是强束缚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砂岩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砂岩中,弱束缚水饱和度更高。研究区可动水饱和度普遍低于6%,初期产水较少,对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气藏 地层水 赋存状态 气田开发 产能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储层倾角和水侵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元生 杨志兴 +2 位作者 藤赛男 廖恒杰 陈自立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6,共6页
目前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都忽略储层倾角及水侵对水运移的影响,只考虑水质点舌进,故造成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及多孔介质流体渗流理论,同时考虑储层倾角及水侵的... 目前的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都忽略储层倾角及水侵对水运移的影响,只考虑水质点舌进,故造成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有较大差异。为了更准确地预测气井见水时间,基于物质平衡方程及多孔介质流体渗流理论,同时考虑储层倾角及水侵的影响,以质点流动驱动压力和沿倾角方向的重力为依据,将储层水的运移分为水侵阶段和舌进阶段,建立了带倾角边水气藏见水时间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储层倾角及水侵对见水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水侵速度与水侵时间呈反比;舌进时间随储层倾角增大先增长后缩短,两者之间呈复杂非线性关系。实例应用表明,利用新建模型预测的见水时间与实际见水时间更加接近,表明预测边水气藏见水时间时应该考虑储层倾角和水侵的影响。该预测模型为深入研究带倾角气藏边水推进机理、预测见水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边水气藏的开发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角 水侵 边水气藏 见水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对嵌入模式的新认识 被引量:2
5
作者 唐贤君 张绍亮 单蕊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9-87,共9页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 中国东部中朝与华南(或扬子)板块在晚二叠世—三叠纪期间碰撞形成大别-苏鲁超高压造山带,这一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在朝鲜半岛的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梳理近年关于这一板块边界划分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多数成果趋向于认为京畿地块及其以南地区仍属中朝板块,苏鲁造山带并未延伸至整个朝鲜半岛。结合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活动特征及下扬子区弧形构造的成因分析,支持板块碰撞的嵌入模式,并对嵌入模式的边界带进行了新的修订,即朝鲜半岛大多归属中朝板块,仅京畿地块西南局部归属扬子板块东延。郯庐断裂南段与朝鲜半岛Jooggaryeong断裂在黄海海域的延伸分别为下扬子向中朝板块嵌入的转换边界,两者具有相似的演化特征。印支期这两条断裂为碰撞的转换断裂,燕山期又发生了走滑活动,并向北延伸分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边界 碰撞嵌入模式 中生代 朝鲜半岛 中国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充填层序及沉积样式演化 被引量:1
6
作者 罗少辉 王蓉英 +5 位作者 岳勇 李斌 魏华动 金仙梅 姜忠正 曹杨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296,共13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 针对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存在的古隆起陆棚相分歧,利用锆石U-Pb(铀-铅同位素测年)年龄、井-震联合开展了寒武系层序充填与沉积演化的研究。研究表明:在巴楚隆起,寒武系直接覆盖在克拉通结晶基底之上,寒武系沉积充填与前寒武系结构呈“镜像”关系。受前寒武系地形、构造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控制,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发育4个Ⅱ级层序,分别为寒武系层序1(玉尔吐斯组—肖尔布拉克组)、寒武系层序2(吾松格尔组—沙依里克组)、寒武系层序3(阿瓦塔格组)、寒武系层序4(下丘里塔格群),共包含7个沉积相、10个沉积亚相。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寒武系层序1—寒武系层序3早、中寒武世巴楚隆起—麦盖提斜坡—塔西南坳陷沉积相为台地—缓坡—斜坡—深水陆棚相沉积,表现为向海凝缩减薄的沉积特征并发育寒武系烃源岩;寒武系层序4晚寒武世塔里木盆地西南部主体演化为局限台地,塔里木盆地西台东盆沉积格局正式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寒武系 前寒武系 层序充填 沉积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来自皮山PBX1井的地化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岳勇 蒋恕 +1 位作者 田景春 林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2-605,共14页
【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白垩纪与古近纪之交发生过地质历史上重大的灾变和异常事件,致使K/Pg界线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通过对塔里木盆地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的研究,有助于重建特提斯北部盆地群塔里木盆地的古环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塔里木盆地西南部PBX1井岩心的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研究K/Pg上下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晚白垩世晚期古气候属于干热型,早古新世呈现短暂温湿型。古盐度由晚白垩世正常海洋环境向早古新世半咸水、海陆过渡盐湖环境转换,K/Pg界线位置处,古盐度达到最低值。氧化-还原环境由晚白垩世富氧→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经历了K/Pg事件之后短暂向早古新世富氧环境转化,而后整体上由贫氧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向极贫氧的还原环境演化。【结论】PBX1井地球化学元素敏感指标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之交灾变异常事件在塔里木盆地响应特征,也是特提斯洋北部盆地群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沉积环境演化的有效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化 干热型 湿热型 白垩纪—古近纪界线 PBX1井 地质调查工程 塔西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正和 张荣虎 +1 位作者 岳勇 程锦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7-1258,共12页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三级层序。黄(黄山街组)一段—黄三段构成东薄、西厚的三级层序SQ1,黄四段构成东厚、西薄三级层序SQ2。2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2)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分别对应于黄山街组底界、黄三段顶界及黄山街组顶界。SB1和SB3都为岩性和岩相突变转换面,SB3也是侵蚀与沉积间断面。SB2是区域抬升形成的沉积间断,有区域可对比的古土壤。(3)盆-山耦合变化控制了黄山街组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的形成。古天山在SQ1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之初分别经历了2幕强烈的快速隆升,在SQ1末期被侵蚀夷平。盆地沉积响应由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过渡为稳定拗陷沉积充填,再次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形成SQ1。发生沉积间断后,在弱拗陷背景下持续稳定沉积充填形成S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盆-山耦合 黄山街组 上三叠统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下志留统柯坪塔格组沉积和层序地层特征——以柯坪县阿恰剖面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正和 张荣虎 +3 位作者 岳勇 余朝丰 杨钊 智凤琴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2-944,共13页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 基于不同的研究位置或区域,目前,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这制约了对该段地层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方向的认识。笔者等结合露头、公开的钻井、地震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柯坪阿恰地区的柯坪塔格组露头剖面沉积与层序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①阿瓦提凹陷西缘阿恰地区柯坪塔格组以混合水动力控制下的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自下而上,下段为由粗至细再到粗的沉积旋回,中段与上段整体构成向上变粗的沉积旋回;②柯坪塔格组顶、底及内部的不整合面可将其分为2个三级层序,其下段构成第一个三级层序(SQ1),中段和上段构成第二个三级层序(SQ2);SQ1中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及高位体系域(HST)均发育,SQ2中只发育TST和HST;③柯坪塔格组中段与下段的界线对应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全球冰期海平面下降所形成的不整合;④水动力条件不同,导致LST中以河流作用为主,HST中波浪与潮汐作用大于河流作用;⑤SQ2中的TST为区域性的优质盖层,与SQ1中的HST可构成良好的盖、储组合,故SQ1中的HST可作为该套地层中的首要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层序地层 柯坪塔格组 志留系 阿瓦提凹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在联合反演综合解释中的应用
10
作者 陈易周 刘江 +2 位作者 涂齐催 李炳颖 娄敏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5-874,共10页
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反演结果常常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方法的联合反演结果得到最终合理解释是了解地下结构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引导式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即在FCM聚类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地质认识,引入先验约束信息指导聚类中心... 不同地球物理方法的反演结果常常存在差异,根据不同方法的联合反演结果得到最终合理解释是了解地下结构的关键。为此,提出了一种引导式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即在FCM聚类算法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地质认识,引入先验约束信息指导聚类中心的确定,对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结果进行综合定量解释,旨在降低传统人工解释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模型测试表明,与传统FCM聚类技术相比,引导FCM聚类技术效果更好,特别是处理复杂地质结构的反演数据时,能够有效地区分不同地质体。实际数据的应用结果证明了引导FCM聚类技术在多属性地球物理联合反演结果综合解释中的应用潜力较大。该技术不仅提升了地球物理数据解释的科学性,而且为地下资源勘探提供了一个更可靠和精确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C均值聚类 联合反演 综合解释 先验约束信息 多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井地带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预测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元生 李相方 +2 位作者 藤赛男 徐大融 和向楠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4,共7页
针对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影响的问题,开展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影响的产能方程的建立。研究中采用渗流理论和惯性理论推导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公式和对应的产能方程。并基于对动边界的认识不仅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出现的临界渗透率、... 针对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影响的问题,开展了考虑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影响的产能方程的建立。研究中采用渗流理论和惯性理论推导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公式和对应的产能方程。并基于对动边界的认识不仅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出现的临界渗透率、临界产量和临界压差的概念,而且提出了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因子。研究表明,只有储层渗透率、产量或者压差大于临界值时,储层中才可能出现高速非达西渗流;而且高速非达西边界表皮是渗透率、孔隙度、临界雷诺数以及β的函数反映了地层性质对高速非达西区域的影响,表皮越大则高速非达西区域越小,动边界的影响越不能忽略。最后与常规产能方程比较发现,渗透率在1~10 m D时,本文产能方程的IPR曲线与其有明显的差异。提出了高速非达西动边界对产能预测的影响,提高了产能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井地带 高速非达西动边界 雷诺数 产能方程 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盆地东北凹侏罗纪地层的发现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12
作者 高顺莉 周祖翼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6-293,共8页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合相邻盆地侏罗... 根据南黄海盆地北部坳陷东北凹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本文详细研究了该凹陷新钻遇地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及典型岩性剖面,对该套地层内具有代表性的深度层位采集沉积碎屑样品,利用孢粉组合特征综合判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年代,结合相邻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情况,认为该套地层为中-晚侏罗世。从岩性及孢粉组合上该井主钻遇地层可划分为上下两个组合,上组合以裸子植物花粉特别是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下组合具有较高含量的桫椤孢和克拉梭粉,以此推断南黄海盆地东北凹是以中-晚侏罗世为主的沉积凹陷。根据井震标定信息,结合凹陷内二维地震测网综合地震追踪对比结果,凹陷内侏罗系呈现西北厚东南薄的格局,北部千里岩隆起带为盆地的重要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东北凹 侏罗纪沉积 岩性组合 孢粉组合 沉积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导向的梯度属性边缘检测技术 被引量:16
13
作者 宋建国 孙永壮 任登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561-3571,共11页
地震数据中的不连续性检测对于识别和刻画地下地质体边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勘探目标向岩性油藏和复杂断块油藏的转变,解释人员需要对小断裂、微裂缝等微幅地质体边界信息进行精细刻画.常规边缘检测算子由于算法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上述需求... 地震数据中的不连续性检测对于识别和刻画地下地质体边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勘探目标向岩性油藏和复杂断块油藏的转变,解释人员需要对小断裂、微裂缝等微幅地质体边界信息进行精细刻画.常规边缘检测算子由于算法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上述需求.本文通过引入能量归一化和沿层检测思想对常规检测算子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结构导向的梯度属性边缘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结构张量估计得到局部地层区域的倾角和方位角,利用得到的倾角和方位角信息作为约束,使用二维边缘检测算子实现三维数据中的沿层不连续性检测.经过实际资料处理,并与结构导向方差属性对比分析,证实该方法在地层不连续性检测方面具有很好效果,检测得到的不连续性信息在细节上表现更丰富,可以作为地层横向差异和地质体边界识别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检测 倾角约束 岩性油藏 结构导向 微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形成机制与演化探讨——以现代松花江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宪国 王涵巍 +3 位作者 张涛 段冬平 林承焰 黄鑫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15-1227,共13页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 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是现代河流水利学研究关注的重要河流要素,不同于曲流河点坝和辫状河心滩,但在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中鲜有关注。选取现代松花江典型河段,开展基于水动力学的沉积数值模拟,恢复曲流串沟型江心洲的演化过程,建立了曲流串沟型江心洲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洪水期曲流河发生漫滩冲刷,串沟发育扩张,截弯取直,形成分汊河道及江心洲地貌;2)分汊偏移角、相对梯度优势可用于预测短期汊道存在的稳定性;3)串沟型江心洲形成于曲流点坝残余沉积之上,发育洲头侵蚀、洲尾加积、翼部双侧积,但垂向加积主要发育在顶部,不构成沉积主体结构。通过上述研究建立了曲流江心洲沉积模式,揭示了曲流河江心洲内部结构及分汊河道水动力特征,对现代河流治理和地下河流沉积储层刻画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松花江 江心洲 沉积数值模拟 汊道 废弃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潮汐沉积模式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泽宇 徐清海 +3 位作者 侯国伟 张昌民 朱锐 刘思琦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9-169,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大量潮汐沉积,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岩心与测井资料,对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岩相及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江苏省东南部如东-东台沿海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结合平...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大量潮汐沉积,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岩心与测井资料,对西湖凹陷W井区平湖组岩相及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江苏省东南部如东-东台沿海地区的现代沉积考察,进行比较沉积学研究,结合平湖组发育情况及现代潮汐沉积平面展布,明确了研究区平湖组潮汐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平湖组发育一套潮控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沉积亚相主要包括三角洲前缘、潮上带和潮间带,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沼泽、泥坪、砂坪、混合坪、潮汐水道共9种沉积微相。在沉积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潮控三角洲-潮坪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沉积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平湖组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变形介质油藏斜井试井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志兴 杨明 +2 位作者 刘海成 王世朝 孙召勃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81-88,共8页
基于非线性渗流模型,同时考虑压敏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斜井试井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了低渗透油藏斜井试井曲线。结果表明:考虑压敏效应或低速非达西渗流后,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晚期上翘,且低速... 基于非线性渗流模型,同时考虑压敏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井筒储存和表皮系数的斜井试井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并求解,得到了低渗透油藏斜井试井曲线。结果表明:考虑压敏效应或低速非达西渗流后,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晚期上翘,且低速非达西渗流对晚期曲线形态影响更强烈,导数曲线晚期径向流段特征不明显。应力敏感和非线性渗流会使斜井的阶段渗流特征变得不易区分。综合考虑两因素时的上翘相当于单独考虑两因素时引起的上翘效果叠加。随着无因次渗透率模量及无因次非线性系数增大,曲线晚期上翘程度加剧。与商业软件相比,本模型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参数解释结果,解决了海上低渗变形介质油藏参数解释困难的难题,弥补了商业软件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非线性渗流 压敏效应 斜井试井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界面张力影响的凝析气藏相渗时变表征方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元生 伍锐东 +1 位作者 邓雅婷 藤赛男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54-858,共5页
凝析气藏油气界面张力对凝析油的分布及渗流影响显著,但是量化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反映至数值模拟中的研究较少。文中详细阐述了界面张力对凝析油分布的影响机理,并通过相渗实验定量评价了界面张力对凝析油气相渗及临界流动饱和度的影响,... 凝析气藏油气界面张力对凝析油的分布及渗流影响显著,但是量化界面张力的影响并反映至数值模拟中的研究较少。文中详细阐述了界面张力对凝析油分布的影响机理,并通过相渗实验定量评价了界面张力对凝析油气相渗及临界流动饱和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回归了基于界面张力影响的变临界流动饱和度公式,建立了变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数值模拟机理模型,实现了界面张力对生产影响的模拟。研究表明:界面张力对凝析油气临界流动饱和度影响显著,生产早期低界面张力时,凝析油以油膜形式流动,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较低;但随着界面张力的增大,凝析油主要以油塞和油桥的形式存在,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迅速增加;数值模拟中,表现为从低界面张力下少量凝析油到较高界面张力下大量凝析油聚集,从而更真实地表征了凝析油在近井地层的聚集特征,提高了凝析气藏数值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析气藏 界面张力 临界流动饱和度 相渗时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成岩演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卞雅倩 傅强 +3 位作者 刘金水 马文睿 赵世杰 秦婷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88-701,共14页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西凹古新统发育多种类型储层,通过4口典型井的岩心薄片鉴定、物性测试、碳氧同位素测试等手段,对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成岩演化和孔隙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以浅海-三角洲相中细粒岩屑砂岩为主,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较低,矿物组成以岩屑为主,石英、长石次之;(2)砂岩经历了机械压实、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长石溶蚀等成岩作用,灵峰组下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淡水成岩环境,明月峰组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混合水成岩环境,恢复的成岩温度介于76~141℃之间;(3)古新统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处于早成岩B期,灵峰组下段及月桂峰组砂岩处于中成岩A期;(4)砂岩储层经历了压实减孔(-18.3%)、早期胶结减孔(-3.9%)、溶蚀增孔(+4.8%)、晚期胶结减孔(-6.7%)的孔隙演化过程,各套砂岩储层经历了差异化的成岩演化过程,分别发育以机械压实作用、碳酸盐岩与黏土矿物胶结作用、不稳定碎屑溶蚀作用为主要特征的成岩演化类型。明月峰组下段及灵峰组上段砂岩发育优质储层,灵峰组下段和月桂峰组砂岩以更具勘探难度的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为主,研究成果对深入认识丽水西凹古新统砂岩储层,指导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盆地 丽水西凹 古新统 成岩作用 成岩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气藏出水规律及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19
作者 廖恒杰 杨志兴 +2 位作者 李元生 程俊阳 程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5-141,共7页
东海西湖凹陷已开发的气藏以水驱气藏为主,大部分气井投产后2~3年开始出水,产量递减快,因此,正确认识边底水气藏的出水规律及控制因素,是成功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以西湖凹陷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利用产水特征参数判别法和不稳定试井水... 东海西湖凹陷已开发的气藏以水驱气藏为主,大部分气井投产后2~3年开始出水,产量递减快,因此,正确认识边底水气藏的出水规律及控制因素,是成功开发该类气藏的关键。以西湖凹陷生产动态数据为基础,利用产水特征参数判别法和不稳定试井水侵识别法研究了气井的产水特征及水气比上升规律,形成了水驱气藏早期水侵综合识别方法,明确了不同类型水驱气藏的含水上升规律及主控因素。依据气井无水采气期长短及含水上升规律,可将水驱气藏产水特征曲线归结为3种类型,分别为尖峰状竖型、梯状台阶型、凹状缓慢型,其中尖峰状竖型主要受水体大小影响,以强边水气藏为主;梯状台阶型主要受隔夹层发育程度及韵律特征影响,以隔夹层不发育的底水气藏为主;凹状缓慢型主要受储层及水体大小影响,以弱水驱气藏为主。水驱气藏出水规律及控制因素的研究,为水驱气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驱气藏 水侵识别 出水规律 控制因素 水体大小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湖斜坡带火山岩层发育构造环境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20
作者 唐贤君 蒋一鸣 张绍亮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36,共10页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 通过剖析平湖斜坡带八角亭组、宝石组火山岩层发育构造条件,探讨了火山活动与盆地裂陷演化关系。在梳理火山岩岩性、赋存层位和同位素年龄基础上,提出A油气田区八角亭组为西湖凹陷早始新世裂陷初始期火山岩层,宝石组为早始新世末向断陷期正常沉积过渡的含火山岩夹层,而B油气田区火山岩层形成时间明显早于西湖凹陷裂陷时代;通过对比分析认为,B油气田区与其西侧台北坳陷、海礁隆起在晚白垩世-古新世处于同一裂陷构造环境,形成相似的侵入-喷发岩浆活动序列。据此,建立了东海盆地两期裂陷演化模式,发育于晚白垩世-古新世的第一期裂陷范围包括现今的台北坳陷及海礁隆起,发育于始新世的第二期裂陷范围主要为西湖凹陷,2期裂陷在平北B油气田区存在叠合区域。在此基础上,从构造环境的角度,提出平湖斜坡带平北B区古隆起之上是有利的凝灰质砂岩层分布区,具备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 凝灰质砂岩 构造叠加 成藏条件 平湖斜坡带 古隆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