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环氧琥珀酸用于涠洲12-1海上油田生产系统防垢 被引量:12
1
作者 阚振江 孙爱平 +3 位作者 李强 沈靖 李家锋 王洪臣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8-160,共3页
涠洲12-1海上油田地层温度120℃,除油井井筒内产生硫酸钡锶Ba0.5Sr0.5SO4和硫酸钙CaSO4.H2O混合垢外,平台生产系统内的结垢几乎全部(96.3%~98.8%)为硫酸钡锶垢:Ba0.5Sr0.5SO4,Ba0.75Sr0.25SO4,Ba(SO3)0.3(SO4)0.7。通过马来酸盐环氧化... 涠洲12-1海上油田地层温度120℃,除油井井筒内产生硫酸钡锶Ba0.5Sr0.5SO4和硫酸钙CaSO4.H2O混合垢外,平台生产系统内的结垢几乎全部(96.3%~98.8%)为硫酸钡锶垢:Ba0.5Sr0.5SO4,Ba0.75Sr0.25SO4,Ba(SO3)0.3(SO4)0.7。通过马来酸盐环氧化及碱中和得到的环氧琥珀酸PESA,在150℃加热10小时后其红外光谱图无明显变化。按行业标准规定的方法,在50~120℃测得PESA对硫酸钡垢的防垢率随加量增加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略有降低,加量5mg/L时约为85%~86%,加量25~50mg/L时不低于93%。PESA已使用于涠洲12-1海上油田,在井口连续加药,加药量30mg/L,平台生产系统结垢大量减少,按成垢离子浓度计算,防垢率超过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琥珀酸钠 防垢剂 钡锶垢 防垢 集输系统 涠洲12-1油田 海上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色反应法的改进——海上油田高硬污水缓蚀剂浓度检测 被引量:6
2
作者 于剑祥 王林海 魏强 《中国海上油气》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64-266,共3页
引入NH4Cl-NH3缓冲体系代替磷酸盐缓冲体系,对检测咪唑啉季铵盐类缓蚀剂浓度的常规显色反应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显色反应法检测时,吸收波长选择618nm,显色时间40min,50mL容量瓶中NH4Cl-NH3缓冲液(pH=8.0)和BTB乙醇溶液(0.4g/L... 引入NH4Cl-NH3缓冲体系代替磷酸盐缓冲体系,对检测咪唑啉季铵盐类缓蚀剂浓度的常规显色反应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改进的显色反应法检测时,吸收波长选择618nm,显色时间40min,50mL容量瓶中NH4Cl-NH3缓冲液(pH=8.0)和BTB乙醇溶液(0.4g/L)的添加量分别为5mL、1.5mL,适用检测的咪唑啉季铵盐浓度为0-80mg/L。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显色反应法几乎不受钙、镁、铁等离子的影响,准确性高且操作简便,目前已在海上油田高硬污水咪唑啉季铵盐缓蚀剂浓度检测中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高硬污水 咪唑啉季铵盐 缓蚀剂 浓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电絮凝处理三次采油污水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胡海 邱于兵 +2 位作者 李强 李海川 郭兴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3-177,181,共6页
文章利用自制的脉冲电絮凝装置对油田三次采油污水进行了处理,讨论了脉冲电流参数,包括脉冲峰值电流、频率、占空比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处理条件。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油田三次采油污水的COD和浊度分别达到66.3 mg/L和1.5 FTU,... 文章利用自制的脉冲电絮凝装置对油田三次采油污水进行了处理,讨论了脉冲电流参数,包括脉冲峰值电流、频率、占空比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处理条件。在优化条件下处理后,油田三次采油污水的COD和浊度分别达到66.3 mg/L和1.5 FTU,满足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同时,脉冲电絮凝法处理三次采油污水的效果优于投加聚合氯化铝和聚合硫酸铁的化学处理法,在处理效果和节省电能的方面明显优于直流电絮凝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电流 电絮凝 三次采油污水 COD 浊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键复合物中间相行为的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强 刘凯 +1 位作者 苗志超 杨槐 《液晶与显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7,共5页
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的辅助下,采用变温红外光谱对所制备的基于4,4′-联吡啶(BPy)和4-丙基苯甲酸(PBA)、4-丙基反式环己基甲酸(PCA)的氢键超分子复合物PBA-BPy和PCA-BPy中的氢键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分... 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偏光显微镜(POM)的辅助下,采用变温红外光谱对所制备的基于4,4′-联吡啶(BPy)和4-丙基苯甲酸(PBA)、4-丙基反式环己基甲酸(PCA)的氢键超分子复合物PBA-BPy和PCA-BPy中的氢键的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超分子PBA-BPy中的氢键非常稳定,甚至在温度高于它的清亮点时氢键也不分解;而对于PCA-BPy,情况则完全不同,当温度稍高于它的熔点时,其分子中的氢键就被破坏。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什么在结构类似的情况下PBA-BPy具有近晶相和向列相行为而PCA-BPy不具有任何中间相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液晶复合物 变温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