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作用下海洋井架结构安全风险监测及评级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士超 黄儒康 +3 位作者 李彪彪 李建伟 陈小伟 何宝林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73,共9页
海洋井架服役期间经常承受极端风载荷作用,定量评估其风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并指导安全风险预警尤为重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风载作用下井架高风险区,结合在线监测技术采集井架在台风期的结构响应数据,并建立风载作用下井架安全评... 海洋井架服役期间经常承受极端风载荷作用,定量评估其风载作用下的结构响应并指导安全风险预警尤为重要。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风载作用下井架高风险区,结合在线监测技术采集井架在台风期的结构响应数据,并建立风载作用下井架安全评级模型,对井架现状进行量化风险分级。应用结果表明:井架在风载作用下高风险区域处在结构不同分体的连接处,尤其是承载机构部位;井架在线监测设备可实现在台风期持续平稳运行,监测数据可为井架安全状态监测预警提供参考;井架安全风险评级模型可在充分结合井架实际服役状况及台风预警数据的前提下,实现井架量化安全风险评级。所得结论可为台风期井架安全风险预警及分级管控提供有益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井架结构 风载作用 高风险区 安全风险评级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传感的海上稠油热采蒸汽泄漏监测方法
2
作者 葛伟凤 何睿 +2 位作者 王金江 蔡秀全 谷睿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8879-8888,共10页
海上稠油热采平台具有空间小、注汽温度高、注汽压力高等特点,温度高达300℃,一旦高温高压蒸汽发生泄漏将导致严重后果,对设备及巡检人员造成巨大威胁,亟需一种有效的蒸汽泄漏监测方法。为解决该问题,综合考虑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因素影... 海上稠油热采平台具有空间小、注汽温度高、注汽压力高等特点,温度高达300℃,一旦高温高压蒸汽发生泄漏将导致严重后果,对设备及巡检人员造成巨大威胁,亟需一种有效的蒸汽泄漏监测方法。为解决该问题,综合考虑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因素影响,研究了海上稠油热采蒸汽泄漏监测机理,提出了基于机理与推理相结合的虚拟传感监测方法,首次将蒸汽泄漏间接测量方法应用到海上稠油热采蒸汽泄漏监测,搭建了蒸汽泄漏监测模型,形成了适用于海上稠油热采蒸汽泄漏监测的混合传感技术,进行蒸汽泄漏实时在线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基于运行数据的泄漏判别、泄漏量估计,对蒸汽泄漏失效状态在线直接表征,能监测的泄漏率最小可达到0.5%,泄漏判别准确率在96.49%以上,与传统方法相比,能监测的最小泄漏率提升了90%,泄漏判别率至少提升了1.6%。该方法解决了现场物理传感器安装受限多、有效的监测数据难以获取且准确性受限于人员经验的问题,弥补了热采平台现场监测手段的不足,为海上稠油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稠油 虚拟传感 蒸汽泄漏 机器学习 数据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含油沉积物识别研究
3
作者 李新放 曹金凤 +2 位作者 李建伟 崔菁菁 苏天赟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650,共15页
侧扫声呐图像是含油沉积物识别的主要数据源,通过分析含油沉积物在声呐图像的回波特征,基于特征进行分类和定位,从而识别油污染区域。图像特征的选择、提取和分类是此类算法的关键。本文基于高频侧扫声呐图像和专家标记信息,对图像的统... 侧扫声呐图像是含油沉积物识别的主要数据源,通过分析含油沉积物在声呐图像的回波特征,基于特征进行分类和定位,从而识别油污染区域。图像特征的选择、提取和分类是此类算法的关键。本文基于高频侧扫声呐图像和专家标记信息,对图像的统计特征、频谱特征和灰度特征等进行分析,构建图像特征向量库,然后利用不同特征组合,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构建含油沉积物识别模型,并分析对比不同特征向量组合下的算法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灰度特征的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算法能够识别图像中含油沉积物正确率在88%以上,本文提出的算法在含油沉积物识别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及实用性,为海洋溢油应急提供有效的数据服务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机 含油沉积物 声呐图像 特征组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船舶碰撞溢油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与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敏霞 靳卫卫 +3 位作者 安伟 陈星 王梦晓 马知遥 《海洋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2-740,共9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碰撞等突发事故数量也与日俱增,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单一情景的船舶事故海面溢油漂移扩散模拟受限于特定海洋环境要素的影响,只能表明当前设定溢油泄漏时未来72 h事故海面溢...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船舶碰撞等突发事故数量也与日俱增,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单一情景的船舶事故海面溢油漂移扩散模拟受限于特定海洋环境要素的影响,只能表明当前设定溢油泄漏时未来72 h事故海面溢油的漂移扩散特征,对特定的溢油事故应急处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由于情景条件的特殊单一无法真实体现溢油事故的环境影响危害后果及风险。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溢油事故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参照《水上溢油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JT/T 1143-2017)风险评价要求,采用基于拉格朗日理论的随机情景“油粒子”漂移预测模拟统计方法,对溢油事故开展3年内共计300个随机时刻72 h时长的漂移扩散模拟计算,结合GIS网格化分析技术计算船舶碰撞溢油对周围海洋环境的污染概率、敏感资源污染可能发生概率和最快到达时间等危害风险指数。典型案例应用分析表明,通过不少于300次的随机溢油情景创建模拟和地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体现溢油事故漂移扩散的不确定性,通过多次随机情景的集合预测和地理空间叠加统计分析更加合理地表征溢油可能的影响范围及污染概率等,与传统的典型不利情景预测分析相比,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海洋环境及敏感资源区受到污染的概率、可能范围、污染时间等关键重要信息,对区域海洋环境保护和应急资源配置、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船舶溢油事故污染防治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碰撞 随机情景 溢油预测 环境影响 污染概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电混合动力船舶动力系统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安伟 张庆范 +3 位作者 赵建平 宋莎莎 吴翌丹 高迪驹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6,共6页
为了响应国家对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某小型油电混合动力客船为研究对象,进行动力系统研究。根据船舶基本参数与设计指标,给出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方案。在满足船舶动力性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对船舶混合动力系统进行参数匹配;并进... 为了响应国家对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以某小型油电混合动力客船为研究对象,进行动力系统研究。根据船舶基本参数与设计指标,给出混合动力系统总成方案。在满足船舶动力性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对船舶混合动力系统进行参数匹配;并进一步提出了油电混合动力船舶能量控制策略,最后在混合动力实验平台上进行仿真试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工况下,混合动力船舶会比柴油发动机作为主机的船舶消耗更少的燃料,可以有效提高船舶的经济性并改善其排放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电混合系统 参数匹配 电力推进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证据实时更新的海上平台采油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奇兵 陈明新 +4 位作者 陈泽光 李文涛 刘可扬 葛伟凤 蔡宝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3-1304,共12页
海上平台采油树系统是油气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为研究证据实时更新的采油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物元理论和证据理论的海上平台采油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根据采油树结构组成和故障率等,建立动态... 海上平台采油树系统是油气生产的重要设备之一。为研究证据实时更新的采油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动态贝叶斯网络、物元理论和证据理论的海上平台采油树系统动态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根据采油树结构组成和故障率等,建立动态贝叶斯网络结构模型和参数模型;其次,依据物元理论对各故障模式的失效后果进行量化分析;最后,将新加入的证据转化为风险区间,计算采油树系统的风险区间,并对风险进行预测。以某采油树为例,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失效后果最严重的关键部件是采油树本体;对于采油树系统的各类阀门,最主要的故障模式是开关故障和阀门外漏;随着新证据的增加,风险区间的不确定性减小;采油树系统的套管翼阀、节流阀和地面安全阀风险偏高,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保证采油树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风险评估 海上平台采油树 动态贝叶斯网络 物元理论 证据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盐沼典型区域碳密度评估研究——以渤海辽河口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吴翌丹 宋莎莎 +3 位作者 赵建平 张庆范 安伟 张广帅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7,共9页
为剖析滨海盐沼湿地的碳密度特性,评估滨海盐沼湿地的碳密度现状,本研究以典型的渤海辽河口区域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在研究区域开展现场调查,根据盐沼湿地的植被类型、生态特征和地形变化,选取27个采样点,测定植被及土壤样本的生物量、有... 为剖析滨海盐沼湿地的碳密度特性,评估滨海盐沼湿地的碳密度现状,本研究以典型的渤海辽河口区域滨海盐沼湿地为例,在研究区域开展现场调查,根据盐沼湿地的植被类型、生态特征和地形变化,选取27个采样点,测定植被及土壤样本的生物量、有机碳含量等指标,对不同地物类型土壤和植被的碳密度进行计算,分析盐沼湿地碳密度现状并预估其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碳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光滩区域、盐地碱蓬区域、芦苇区域,平均碳密度分别为166.46、114.83、77.06 t/ha。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极大地降低滨海湿地碳汇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滨海盐沼湿地保护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对区域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潜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盐沼 碳汇评估 辽河口 湿地 碳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重组分甲苯不溶物结构组成及对悬浮床加氢裂化生焦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吴乐乐 李金璐 +2 位作者 邓文安 张英红 李传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23-931,共9页
以煤焦油常压渣油(CTAR)为原料在3 000 m 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了中试实验,并分别从CTAR和加氢产物中提取了甲苯不溶物(TI)及焦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FT-IR、XPS等手段对TI及焦炭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TI的结构组成并将... 以煤焦油常压渣油(CTAR)为原料在3 000 m 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了中试实验,并分别从CTAR和加氢产物中提取了甲苯不溶物(TI)及焦炭,通过元素分析、SEM、XRD、FT-IR、XPS等手段对TI及焦炭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了TI的结构组成并将其与加氢裂化生焦情况进行了关联。结果表明,CTAR悬浮床加氢工艺具有轻油收率高、生焦总量小、没有壁相焦的特点。TI由煤焦油生产过程中带入的碳质、矿物质颗粒及稠环芳烃有机物构成,O是其中含量最高的杂原子,Ca、Si、Al、Na来源于煤焦油中矿物质,C和O主要存在于C-C、C-H、C-O-C、C-OH结构中,N主要以吡咯和胺的形式存在,S主要以脂肪类S存在。TI具有明显的片层堆积结构,在作用力下容易破碎为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及吸附能力的微米级微晶及碳质颗粒,和硫化后的催化剂颗粒一起为加氢反应提供载焦中心,优先吸附大分子自由基从而明显减少壁相焦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重组分 悬浮床加氢 甲苯不溶物 生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常压渣油悬浮床加氢工艺及中试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乐乐 戴鑫 +1 位作者 李金璐 邓文安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8-23,共6页
以中温煤焦油常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悬浮床加氢裂化模拟实验,考察了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助剂、反应时间对加氢效果的影响,并以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在3 000m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为12... 以中温煤焦油常压渣油为原料,在高压釜中进行悬浮床加氢裂化模拟实验,考察了反应压力、反应温度、催化剂、助剂、反应时间对加氢效果的影响,并以优化后的工艺条件在3 000mL环流反应器悬浮床加氢装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压力为12.5MPa、反应温度为425℃、油溶性钼镍双金属催化剂加入量为150μg/g、助剂SDBS加入量为200μg/g、硫粉加入量为400μg/g、反应空速为1.0h-1、新鲜氢气量为1 800L/h的条件下,连续运转24h时石脑油、柴油和蜡油产率高达88.28%,减压渣油仅剩7.98%,单位生焦轻油转化率达4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常压渣油 悬浮床加氢裂化 中试 环流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焦油重组分悬浮床加氢裂化生焦机理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乐乐 杜俊涛 +2 位作者 邓文安 王晓杰 李传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89-1096,共8页
以中/低温煤焦油重组分(CTAR)为原料进行悬浮床加氢实验,采用1 H-NMR、XRD、IR、元素分析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手段对生焦前驱体(HI)进行分析,并以显微镜观测、SEM、IR等方法对焦炭的官能团、堆积结构及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推测CTAR加氢... 以中/低温煤焦油重组分(CTAR)为原料进行悬浮床加氢实验,采用1 H-NMR、XRD、IR、元素分析及相对分子质量测定手段对生焦前驱体(HI)进行分析,并以显微镜观测、SEM、IR等方法对焦炭的官能团、堆积结构及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推测CTAR加氢过程的生焦机理。结果表明,CTAR悬浮床加氢效果理想,HI中芳环稠度低,侧链少而短,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低,分子间缔合性小,没有芳香片层堆积结构,不易裂化产生大分子自由基,是轻质生焦前驱体。焦炭为1μm左右的球状颗粒吸附于炭质颗粒而形成的10μm左右的聚合体。CTAR中分布的甲苯不溶物及硫化的催化剂颗粒在反应中提供的"2个结焦中心(催化剂和微晶粒子),1个吸附中心(炭质颗粒)"使焦粒变小、壁相焦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焦油重组分 悬浮床加氢 生焦前驱体 生焦机理 吸附中心 载焦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油田D平台聚结-气浮除油技术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健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0-113,共4页
针对渤海油田D平台生产水流程的问题及特点,将聚结与气浮技术结合一起,进行除油效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特有的聚结材料,经过2级溶气设备和聚结除油设备,出口水质含油值小于20mg/L;经过3级溶气设备和聚结除油设备,出口水质含油值小... 针对渤海油田D平台生产水流程的问题及特点,将聚结与气浮技术结合一起,进行除油效果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特有的聚结材料,经过2级溶气设备和聚结除油设备,出口水质含油值小于20mg/L;经过3级溶气设备和聚结除油设备,出口水质含油值小于10mg/L。并根据渤海油田D平台现场空间情况,设计了1套聚结-气浮除油的撬装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结 气浮 生产水 含油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海底封存二氧化碳泄漏数值模拟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12
作者 李建伟 曹瑞辰 +4 位作者 何源首 安伟 靳卫卫 王梦晓 宋莎莎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86-1096,共11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二氧化碳(CO_(2))封存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手段受到广泛关注;海底CO_(2)封存安全实施与长期稳定性评估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构建CO_(2)气泡行为数值模型,考虑了温度、压力、盐度、海...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二氧化碳(CO_(2))封存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减缓气候变暖手段受到广泛关注;海底CO_(2)封存安全实施与长期稳定性评估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通过构建CO_(2)气泡行为数值模型,考虑了温度、压力、盐度、海流等多种环境因素对CO_(2)行为的影响,系统性地模拟了泄漏后CO_(2)在水体中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通过与实验观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在预测CO_(2)分压空间分布及pH响应方面的有效性。针对南海典型封存区域,量化分析了夏季与冬季环流条件下CO_(2)泄漏的酸化影响范围,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和压力对CO_(2)溶解过程的影响。研究成果有助于制定科学的风险防控策略和环境监管措施,为推动海底碳封存技术的安全应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碳封存 二氧化碳泄漏 数值模拟 南海 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底油的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
13
作者 杜伟东 吴明星 +2 位作者 徐超 李建伟 温国义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1-24,共4页
围绕沉底油监测问题,开展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验证研究。以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成像声呐等高频声呐为工具,结合声呐成像技术、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高效识别沉底油的目的,并通过水池模拟试验验证了... 围绕沉底油监测问题,开展高频声探测方法与水池模拟试验验证研究。以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成像声呐等高频声呐为工具,结合声呐成像技术、特征提取、支持向量机分类器等关键技术,达到了高效识别沉底油的目的,并通过水池模拟试验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底油 高频声探测 声呐成像 特征提取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指数法的广州小虎石化港区溢油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春昌 刘保占 +1 位作者 安伟 熊德琪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176,共5页
对广州小虎港区5个码头分别建立改进的溢油风险指数模型,对比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风险矩阵法评估结果,5个码头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矩阵中无明显差别,而使用改进的方法计算结果差别较为明显,认为以码头溢油风险指数作为指标的评估模型... 对广州小虎港区5个码头分别建立改进的溢油风险指数模型,对比改进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风险矩阵法评估结果,5个码头风险评估结果在风险矩阵中无明显差别,而使用改进的方法计算结果差别较为明显,认为以码头溢油风险指数作为指标的评估模型更适合港区的溢油污染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虎石化港区 指数法 溢油概率 危害后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过程对溢油回收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庆范 安伟 +3 位作者 赵建平 刘保占 李清平 何利民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5-79,共5页
选择3种渤海重质原油在波浪槽中开展48 h溢油风化及回收实验,通过分析油品的密度、黏度、含水量及回收效率在溢油风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探讨海上原油泄漏后的最佳处置时间窗口。风化实验结果表明,溢油的物理性质在风化过程中均有明显的... 选择3种渤海重质原油在波浪槽中开展48 h溢油风化及回收实验,通过分析油品的密度、黏度、含水量及回收效率在溢油风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探讨海上原油泄漏后的最佳处置时间窗口。风化实验结果表明,溢油的物理性质在风化过程中均有明显的变化,其中黏度和含水量的变化尤为明显。真空式溢油回收实验显示,溢油后6 h内回收效率会急剧下降,3种原油的最终实际回收效率分别降低至12.2%、3.5%和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风化 重质原油 溢油回收 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式漩涡撇油器回收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安伟 张庆范 +4 位作者 赵建平 靳卫卫 李建伟 宋莎莎 刘硕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1,共7页
机械式撇油器是一种常用的海上溢油回收设备,为了提高其溢油回收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漩涡和旋流分离技术的浓缩式漩涡撇油器。通过缩尺比1∶10的浓缩式漩涡撇油器测试样机,从造涡及溢油回收效果、波浪和运动对造涡影响、撇油器... 机械式撇油器是一种常用的海上溢油回收设备,为了提高其溢油回收效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漩涡和旋流分离技术的浓缩式漩涡撇油器。通过缩尺比1∶10的浓缩式漩涡撇油器测试样机,从造涡及溢油回收效果、波浪和运动对造涡影响、撇油器出口油相含率、撇油器溢流口压力变化规律和溢油回收效率等方面,测试并分析浓缩式漩涡撇油器的回收特性。同时耦合欧拉多相流模型和RSM湍流模型,求解并分析撇油器中旋流分离器内的油水两相旋流场特征。研究表明,浓缩式漩涡撇油器可抵御一定强度的波浪和撬体平移,有效形成表面漩涡和旋流器内旋流场,实现油相回收纯度的提升。撇油器溢流口附近压力受泵的功率、入口流量和分流比影响,与入口流量和分流比均呈线性关系。溢油回收效率与分流比也呈线性关系并随分流比的增加而逐渐提高。本文研究证实了浓缩式漩涡撇油器回收溢油的可行性,并为该种撇油器的优化和操作工况设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溢油 撇油器 表面漩涡 旋流分离 回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小型合成孔径雷达溢油遥感监测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莎莎 安伟 +1 位作者 王岩飞 赵宇鹏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50,53,共4页
基于C波段小型合成孔径雷达设备,分析小型SAR机载适配安装、小型SAR溢油遥感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和小型SAR溢油监测技术,结合机载小型SAR海洋监测试验数据,进行溢油监测识别。分析表明,机载小型SAR设备对海面成像分辨率高,结合机载小型合... 基于C波段小型合成孔径雷达设备,分析小型SAR机载适配安装、小型SAR溢油遥感数据实时处理技术和小型SAR溢油监测技术,结合机载小型SAR海洋监测试验数据,进行溢油监测识别。分析表明,机载小型SAR设备对海面成像分辨率高,结合机载小型合成孔径雷达溢油遥感监测技术,可以为海洋溢油监测提供新的技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平台 小型SAR 溢油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像素的海面油膜分割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靳卫卫 刘保占 +3 位作者 赵建平 栗宝鹃 于新生 邱照宇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2-54,共3页
为解决海面多噪声环境下油膜目标快速提取问题,兼顾分割效果和效率,提出基于区域特性的快速分割应用。采用超像素构建区域级语义图像,以像素区块特征形成新的相似度量单元,对超像素进行聚类分割,完成海面油膜的快速分割处理。结果显示,... 为解决海面多噪声环境下油膜目标快速提取问题,兼顾分割效果和效率,提出基于区域特性的快速分割应用。采用超像素构建区域级语义图像,以像素区块特征形成新的相似度量单元,对超像素进行聚类分割,完成海面油膜的快速分割处理。结果显示,此方法可以有效地完成海面油膜目标的分割提取。基于超像素的分割技术能够兼顾图像区域特性和处理效率,具备抗噪能力优势,提高海面油膜分割算法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像素 暗通道去雾 K均值聚类 油膜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旋流气浮技术的除油工艺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马文杰 贺煜峰 +2 位作者 杨宏旭 李小龙 李凤娟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47-351,共5页
旋流气浮技术作为新一代油水分离技术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从旋流气浮技术工艺原理出发,考察了溶气压力、气液比和旋流强度等因素对生成气泡的影响,对旋流气浮的浮选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气压力、气液比和旋流强度能直接影响气... 旋流气浮技术作为新一代油水分离技术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从旋流气浮技术工艺原理出发,考察了溶气压力、气液比和旋流强度等因素对生成气泡的影响,对旋流气浮的浮选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溶气压力、气液比和旋流强度能直接影响气泡的生成尺寸和分布概率密度,进而决定气浮设备的浮选性能,同时根据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这3种因子的最适水平分别为500 kPa、6%和20g(g=9.8 m/s^(2));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综合评估溶气压力、气液比和旋流强度对浮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溶气压力为600 kPa、气液比约为6%、旋流强度约为18g时,设备整体运行效果最佳,此时的油品去除率不低于90%,悬浮物去除率不低于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液 旋流气浮 溶气压力 气液比 旋流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驱抽油杆下行滞后井酸洗降黏除垢技术研究
20
作者 寇悦 高学良 +2 位作者 刘颖 郭斌 张荣明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5年第9期58-60,共3页
大庆油田聚驱井出现严重的抽油杆下行滞后现象,主要原因为采出井聚合物黏度高及井壁结垢。研制出一种酸洗降黏除垢剂,可有效处理采出井井下滞后物质,复配酸氨基磺酸与盐酸最佳浓度比为4∶1时,降黏除垢效果较好;选用缓蚀剂CY-1在0.10%浓... 大庆油田聚驱井出现严重的抽油杆下行滞后现象,主要原因为采出井聚合物黏度高及井壁结垢。研制出一种酸洗降黏除垢剂,可有效处理采出井井下滞后物质,复配酸氨基磺酸与盐酸最佳浓度比为4∶1时,降黏除垢效果较好;选用缓蚀剂CY-1在0.10%浓度下的缓蚀效率最高可达69.1%,且稳定性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现场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洗 下行滞后 降黏除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